Nat. Nano.:納米新材料「鈀藍」問世

2021-01-07 生物谷

近日,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團簇化學」研究群體鄭南峰教授課題組於 「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了題為「Freestanding palladium nanosheets with plasmon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的研究成果。

「Nature Nanotechnology」是「Nature」旗下報導納米科學與技術相關研究最新成果的頂尖雜誌,於2006年開始發行,2009年影響因子為26.309。

鈀是重要的催化材料,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就授予了 「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 的三位發明者。鈀納米材料多為黑色,當前廣泛應用於催化反應中的「鈀黑」便是一例。鄭南峰教授課題組發表的該項研究卻發現,通過形貌的精細調控,納米鈀可以展示出絢麗的藍色,擁有獨特的光學、催化等性能。

該課題組製備的「鈀藍」由尺寸均一的六邊形超薄鈀納米片組成,薄片的厚度僅為1.8納米,邊長可在20-200 納米間調控。超薄的結構特徵不僅使「鈀藍」具有高的比表面積,在甲酸的電催化氧化中呈現出較商用鈀黑更為優越的催化性能,結合理論計算還發現超薄結構是「鈀藍」具有強近紅外光吸收並呈現藍色的主要原因。「鈀藍」的超薄厚度使其無法散射近紅外光,所吸收的光被完全轉化為熱,導致周圍環境快速升溫,可直接應用於腫瘤的近紅外光熱療。作為近紅外光敏劑,「鈀藍」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超高光熱穩定性,這一特性是其它現有貴金屬納米近紅外光敏劑所無法媲美。目前,該課題組正在對「鈀藍」的催化、生物應用開展更為深入系統的研究。

鄭南峰教授系化學化工學院2007年自海外引進的高層次人才,200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並獲聘教育部「*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教育部、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並得到廈門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計劃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Nature Nanotechnology   doi:10.1038/nnano.2010.235

Freestanding palladium nanosheets with plasmon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Xiaoqing Huang,Shaoheng Tang,Xiaoliang Mu,Yan Dai,Guangxu Chen,Zhiyou Zhou,Fangxiong Ruan,Zhilin Yang& Nanfeng Zheng

Ultrathin metal films can exhibit quantum size and surface effects that give rise to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1, 2, 3, 4, 5, 6, 7. Metal films containing just a few layers of atoms can be fabricated on substrates using deposition techniques7, but the production of freestanding ultrathin structures remain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Here we report the facile synthesis of freestanding hexagonal palladium nanosheets that are less than 10 atomic layers thick, using carbon monoxide as a surface confining agent. The as-prepared nanosheets are blue in colour and exhibit a well-defined but tunabl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peak in the near-infrared region. The combination of photothermal stabil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makes palladium nanosheets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photothermal therapy. The nanosheets also exhibit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that is 2.5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of commercial palladium black catalyst.

相關焦點

  • 【納米黑科技】氣溶膠防護KN95納米口罩問世
    安爾暢(AireTrust)KN95氣溶膠防護納米口罩採用了四清空氣(4C Air)的BreSafe®新型納米纖維複合過濾材料,該材料由史丹福大學獨家授權專利研發
  • 兩倍於天然金剛石硬度的新材料問世
    原標題:兩倍於天然金剛石硬度的新材料問世    燕山大學教授田永君團隊與吉林大學教授馬琰銘、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王雁賓合作,在高溫高壓下成功合成出硬度兩倍於天然金剛石的納米孿晶結構金剛石塊材,這是他們繼2013年合成出極硬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之後又一新突破。該研究成果發表在6月12日《自然》雜誌上。
  • 納米材料真的是危害健康的隱形殺手嗎?
    碳納米管,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列入SIN清單的納米材料。更重要的是,他們指出碳納米管進SIN這事會嚴重阻礙技術創新(damaging to innovation)。人身和環境安全確實是重中之重,但是,新技術需要不斷探索才能完善,「只有我們對一種材料進行足夠深入的了解,才更有可能找到其安全使用的方法」。
  • 中國仿生新材料問世 有望替代塑料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中國仿生新材料問世據新華社電 (記者徐海濤)塑料製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也汙染了環境。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俞書宏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定向變形組裝」的新材料製造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
  • ACS NANO:柔電磁幹擾屏蔽 柔性仿生納米纖維銀納米線氣凝膠問世
    採用簡便易行的冷凍注射方法,製備了由纖維素納米纖維和銀納米線組成的仿生細胞微結構的超輕、高柔性生物高分子氣凝膠。通過調節凝固方式,調節微結構與宏觀力學性能和 EMI (EMI)屏蔽性能之間的關係,成功地製備了層狀、蜂窩狀和隨機多孔支架。
  • 納米材料透皮吸收最新進展
    研究者為解決如何促進功效物透皮吸收這一難題,不斷的開發新的思路。促進透皮吸收,可通過化學方法,如滲透促進劑的使用;通過物理學方法 包括離子導入法、電致孔、超聲導入法、微針技術、無針噴射給藥等;通過納米技術方法,如製成脂質體、醇質體、傳遞體、微乳、固體脂質納米粒等。
  • 利用微生物和細菌噬菌體進行無機納米材料生物合成
    由特聘教授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Sang Yup Lee領導的生物過程工程研究團隊對146種生物合成的單元素和多元素無機納米材料進行了總結,這些材料涵蓋了周期表中的55種元素,是利用野生型和基因工程微生物合成的。他們的研究凸顯了生物納米材料的多樣化應用,並從納米材料的可生產性、結晶度、尺寸和形狀等方面給出了改善生物合成的策略。
  • 《ACS Nano》綜述:用於組織工程的磁性納米複合水凝膠
    在生物醫學領域中使用的不同納米材料中,磁性納米顆粒(MNP)是最令人感興趣的一種,因為它有可能被外部施加的磁場遠程驅動。單獨或作為更複雜結構的一部分將其摻入水凝膠已被廣泛評估。MNP的固有特性可通過施加外部磁場來控制其在水凝膠網絡的3D空間中的分布,從而實現各向異性磁響應支架材料的受控設計。
  • 蘋果將宣布第七代最後一款iPod nano音樂播放器停產
    蘋果公司將於本月晚些時候將第七代iPod nano加入其Vintage和Obsolete產品清單,正式將標誌性的nano系列中的最終iPod標記為「 vintage」。老式產品列表中列出了未售出超過五年且不到七年的設備。
  • 特斯拉將推Palladium(金屬鈀)項目 將全面改造Model S/ModelX
    我們從外媒獲悉,特斯拉汽車目前正在進行一個秘密項目,項目名為Palladium(金屬鈀)。據悉,此次項目將重點放在新的Model S和ModelX上。這無疑是特斯拉目前最重要的項目。有傳言稱,此次的Project Palladium項目將專注於2款特斯拉車型,分別為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S,因為Model X在2015年底問世,所以它不需要像Model S那樣全面的改造。
  • Materials Today Nano:生物質納米材料助力高安全金屬鋰電池
    與合成材料相比,天然生物質材料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豐富的極性官能團、結構的多樣性、以及可再生和生物降解性等多重優勢,近年來在金屬鋰負極保護方面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該綜述在加深對鋰負極化學理解的基礎上,介紹了基於生物質納米材料的鋰金屬負極保護策略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利用碳量子點納米組裝體進行可控多點藥物遞送研究取得新突破
    利用碳量子點納米組裝體進行可控多點藥物遞送研究取得新突破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5 16:37:18 鄭州大學盧思宇、侯琳課題組與
  • 吸汗除異味、用汗發電,全新納米吸水材料問世
    如今,一種新型納米吸水材料有望幫我們解決這一問題。近日,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的研究人員,製作出了一種全新納米吸水材料 Co-SHM,這種薄膜狀的材料能夠使皮膚上的汗水快速蒸發,其吸水量是傳統材料的 15 倍,吸水速度則是傳統材料的 6 倍。
  • 莞企逆市而上,開發納米新材料口罩
    其中,漫呼吸口罩作為東莞新近崛起的新型納米材料口罩,聯手活動組委會,成為「反詐智慧大課堂」現場口罩獨家贊助商,該企業的公益行為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作為東莞本土企業,漫呼吸口罩生產廠家不懼市場壓力,迎難而上,在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關頭,出品納米級材料的新型口罩,凸顯企業家獨到的眼光和強烈的風險意識。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factor-free oxidase-mimetic nanomaterials from self-assembled histidine-rich peptides為題,在線發表在《自然-材料》上(Nature Materials,2020,DOI: 10.1038/s41563-020-00856-6)。
  • 材料頂刊: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
    磁性材料是發電、輸電、能源轉換和信息等電力電子產業的核心材料。提高磁性材料的飽和磁化強度和軟磁性能可促進器件向小型化、安靜化、高效化和低能耗化方向發展。這種異質結構和輕合金化策略為下一代磁性材料的開發提供了思路和借鑑。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Design of Fe-based nanocrystalline alloys with superior magnetization and Manufacturability發表在材料學頂級期刊Materials Today上,IF=26.416。
  • 手機鍍膜升級換代,增透鍍膜液 納米鍍膜問世!
    本期關注:手機鍍膜升級換代,增透鍍膜液 納米鍍膜問世!現代人對健康的防護意識日漸增強,一說有危害,人人自危,一說電子數碼設備中有藍光輻射,又談之色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手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數碼電子設備,它所攜帶的藍光輻射危害,我們可以通過高新納米鍍膜技術最大限度地解決。
  • 今年鈀價有望創新高
    Saefong) 編輯 | 郭力群 環保要求提高以及旅遊業回暖預計將給鈀需求帶來更大提振。 2020年鈀價連續第五年累計上漲,而且漲勢沒有放緩的跡象。鈀常用於汽車零部件的生產,環保要求提高以及旅遊業回暖預計將給鈀需求帶來更大提振。
  • 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2020-12-30 09:19:35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