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摘要:在之前的文章裡,提到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吃的炒麵,摻了30%的雜糧,小編在文章裡是認為小麥麵粉不夠,才摻了雜糧,但有人卻認為這是為了營養均衡,增加纖維素,原因到底是怎樣?
在本號之前的文章《志願軍吃的「炒麵」到底是什麼?和美軍的野戰口糧差距有多大?》裡,提到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吃的炒麵,規定的標準成分是:小麥麵粉70%,高粱或者玉米粉30%,加上0.5%的食鹽,加少量底油炒熟並且混合均勻。
之所以會摻有30%的雜糧,小編在文章裡的觀點是因為國內小麥麵粉不夠,東北華北地區的庫存麵粉全部用完,這才摻了雜糧,但有人卻認為這是為了營養均衡,增加纖維素,原因到底是怎樣?今天就專門來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來看看小麥和高粱、玉米的主要營養成分:
100克小麥裡含:388大卡熱量、碳水化合物75.2克、脂肪1.3克、蛋白質11.3克、纖維素10.9克;
100克高粱裡含:363大卡熱量、碳水化合物75.6克、脂肪2.7克、蛋白質8.4克、纖維素10克;
100克玉米裡含:86大卡熱量、碳水化合物72.2克、脂肪1.18克、蛋白質8.5克、纖維素10.2克。
很清楚,在纖維素這一項中,小麥的含量並不低,而且還是高於高粱和玉米。不要以為高齡玉米的顆粒比小麥大,就覺得纖維素的含量就一定比小麥高。
至於增加微量元素更是想當然,所謂微量元素是在人體中含量低於人體質0.01%-0.005%的元素,包括鐵、碘、鋅、硒、氟、銅、鈷、鎘、汞、鉛、鋁、鎢、鋇、鈦、鈮、鋯、銣、鍺等。而且既然都說了是微量元素,自然含量都是非常低的,無論是小麥還是高粱、玉米,含量也是非常低的,更何況,微量元素在動物性食物的含量要比植物性食物高德多,所以,高粱玉米即便有一些小麥含量低或者沒有的微量元素,其含量也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低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說什麼在炒麵中摻入30%的雜糧,是為了營養均衡,增加纖維素和微量元素的說法,不是無知,就是想當然。在糖水裡泡大的90後00後,自然不可能想到,當年每個月最基本的口糧都無法保證全部是細糧!都得摻上高粱、玉米甚至紅薯,那不是今天為了健身養生而格外講究營養配比的代食餐,而是真的沒有全部供應細糧的條件!
志願軍炒麵為什麼要摻入30%的雜糧,案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小麥麵粉,請注意,小麥的蛋白質含量要比高粱和玉米高得多,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人體機體所有重要的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質的參與,而且還與生命現象有關。還有,小麥產生的熱量也比高粱和玉米高。蛋白質含量高,產生熱量多,自然是要比高粱和玉米更有營養。在後勤運輸困難的情況下,運送同樣重量的食物,當然首選蛋白質含量高,產生熱量大的食物。別忘記,志願軍的炒麵的不是要追求營養均衡,而是首先保證維持生存的最低熱量供應!
再來說說小麥不足的問題,不能用現在的情形、思維去分析當年的情況。當年是什麼情況,小麥的產量要大大低於今天,而且也不可能從國外大量進口,所以,就一句話——小麥的產量是有限的。有兩個佐證,第一,當時志願軍要求按每個戰士每月口糧的三分之一提供炒麵,每個月要求東北供應1842萬斤炒麵,但整個東北地區盡最大努力,每個月炒麵的產量也不到1000萬斤,再加上在運輸途中的損失(在美軍的空中封鎖下,中途損失都要高達30%),這根本是個無法完成的任務。所以,才開始全面動員社會各界一起來製作炒麵。
第二,到了陣地戰階段,防線基本穩定,志願軍的口糧供應不再以炒麵為主,也就是正常的米麵。這時候,志願軍後勤部才將口糧供應中的細糧比例提高到70%——看到了沒有?即便不是炒麵,也會在平時正常的夥食裡要有一定比例的雜糧,而且還是提高了之後才達到細糧70%的!有誰家裡吃摻雜30%粗糧,是為了營養均衡?增加纖維素和微量元素?要知道,在1950年代,中國農村絕大部分家庭,都不可能完全是吃細糧的,或多或少都會搭配一點粗糧,高粱玉米都算是好的,紅薯土豆都是當主食的。就算是今天,大魚大肉吃多了吃膩了,為了養生,早上弄點雜糧熬粥,但這個比例會達到30%嗎?
所以,摻入30%的雜糧,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沒有足夠的小麥麵粉!
說到了炒麵,今天也就再深入一點,或者介紹得更確切一點。志願軍戰地口糧,並不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從頭到尾都是炒麵。炒麵主要是在戰爭初期的運動戰階段,這是因為炒麵便於運輸,不容易破損,保質期又長,還是熟食,不需要生火。說到不能生火,一方面是部隊在運動中,很難有時間生火做飯;另一方面,美軍飛機太猖獗,一旦生火冒煙被美軍飛機發現,就會招來飛機轟炸掃射。所以,不能生火。這樣,直接可以吃的炒麵自然就是最符合志願軍要求的戰地口糧了,當然是最簡陋的,只能滿足生存的最低限度需要。
炒麵的口感自然是很差的,特別是炒制時除了防止炒焦放了少量底油,完全就是幹炒,所以幾乎就是完全脫水的。吃到嘴裡,第一時間就可以將口腔裡的水分一掃而光。一不小心,滿嘴的炒麵粉末,就會嗆到自己。以至於有人說,把裝滿炒麵的乾糧袋掛到樹上,連美軍的飛機都不會打!
這是戰地口糧,而且是當時國力羸弱的中國,首先考慮的就是充飢填飽肚子,保證最低的生存要求!哪裡會考慮什麼營養均衡,纖維素,還微量元素!
但就是靠著炒麵,志願軍和吃著C口糧嚼著巧克力的美軍展開了殊死搏殺!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的運動戰階段,總共向志願軍供應炒麵3萬噸,為志願軍在運動戰期間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1961年8月開始,國內就開始製作壓縮乾糧——就是將熟麵粉、熟豆粉、花生米、蛋黃粉、幹棗粉、胡蘿蔔粉以及砂糖、鹽和植物油混合炒制,然後用機器壓成塊狀——供應前線,這也是我軍歷史上最早的制式野戰食品。到1952年6月,制式的壓縮乾糧就已經基本上全面取代了炒麵。
進入陣地戰階段,志願軍的戰線逐漸穩定,為了解決部隊吃不上蔬菜,國內開始製作乾菜供應前線。在副食方面,1951年冬季毛澤東專門批示,要給每個志願軍戰士每天保證吃一個雞蛋。由於雞蛋不便於運輸,所以國內就是製作了蛋粉供應部隊。肉食方面,夏季提供罐頭,冬季則是凍肉,以保證部隊一周能夠吃上一頓肉。
同時,還儘量供應熱食,由於戰線穩定,可以有充足的時間生火做飯。為了不讓炊煙暴露目標,還發明和推廣了散煙灶,這樣,除了少數零散單位,大部分部隊都可以吃到熱食。到了1953年,甚至前線部隊的早餐都可以基本保證豆漿和油條。這比起運動戰時期,一把炒麵一把雪,條件自然是改善了不少。
當然,和美軍根本無法相比。但物質條件上的懸殊,就是靠著遠勝對手的精神來彌補。當年,在朝鮮半島的冰天雪地中,一把炒麵一把雪,依然鬥志昂揚的志願軍官兵,每個人都是英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