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炒麵,人們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炒麵條。在很長的一段時期裡,本人也曾有過這樣的想法和疑問——油滴滴的炒麵條,志願軍戰士是怎麼帶著行軍的?又是怎樣一口炒麵一口雪的?當油滴滴的炒麵條遇上東北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那玩意兒還能吃嗎?就更別說是就著雪吃了……其實,這完全是一個錯誤的認識,當年志願軍吃的炒麵並不是我們現在經常吃的炒麵——炒麵條。
1950年,志願軍正式入朝參戰。雖然史達林答應給武器裝備、給飛機,但志願軍剛剛進入朝鮮時,史達林的這些允諾有很大一部分還停留在口頭上、紙面上,並沒有完全交付到位,尤其是米格飛機,已經交付的數量非常有限,整個朝鮮半島和中朝邊境的制空權完全掌握在所謂聯合國軍手中。
面對著所謂聯合國軍的狂轟濫炸,志願軍的後勤補給成了大問題!加之彼時中國的輕工業百廢待興,根本沒有能力大量生產壓縮乾糧、供應軍需。這還不包括東北、朝鮮半島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新鮮食品很難長期保存、攜帶。志願軍急需一種可以提供必需營養,又便於保存、攜帶的單兵口糧!就在這個時候,時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李聚奎將軍想起了當年西路軍兵敗河西走廊後,自己一路喬裝乞討回延安途中在大西北吃過的一種食品——炒麵。
▲志願軍炒麵的「發明者」——李聚奎上將
何謂炒麵
李聚奎將軍所說的炒麵,並不是我們現在常吃的炒麵條,那其實就是實實在在的「炒-面」——幹炒麵粉!將生麵粉放在鍋中炒熟,不加水、加少許底油和少量食鹽幹炒即可。說白了,這其實就是一種「低配版」的餅乾。當然,口感要比餅乾差太多了,但對於彼時缺衣少食的志願軍而言,可著實是解決了大問題!
經過短期試驗之後,東北軍區後勤部開始小批量生產、供給前線的志願軍戰士。因為方便攜帶、易於長期保存,可乾食、可水泡甚至還可以煮成粥糊,炒麵廣受志願部戰士好評。隨後,在志司、總後等部門的推動下,全國掀起了炒麵支援志願軍的大潮!炒麵的成分也逐漸形成了「標準化」——七成麵粉、三成雜糧粉和千分之五的食鹽,加少許底油炒熟,之後分裝成小袋運往朝鮮前線。
這就是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的單兵口糧!跟所謂聯合國軍的壓縮餅乾、各類罐頭和飲料等等相比,簡直可以用寒磣來形容!可恰恰就是這些吃著寒磣單兵口糧的志願軍戰士硬生生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把所謂聯合國軍逼回了三八線以南、逼回了談判桌上!最可愛的人,志願軍當之無愧!
炒麵雖然方便攜帶、易於長期保存,但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營養結構極度單一,只能提供能量,嚴重缺乏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等人體必需物質!說白了,其實就是缺蔬菜、缺肉類食品。除此之外,炒麵的口感也相當一般,長期食用炒麵的志願軍戰士不僅經常吃得口乾舌燥、甚至滿嘴起泡;而且因為缺乏維生素的攝入,不少戰士還患上了夜盲症等維生素缺乏性疾病……
米格走廊保障志願軍的後勤保障生命線
隨著史達林允諾的米格飛機逐步到位,年輕的中國飛行員們駕駛著米格飛機在朝鮮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年輕的中國空軍在中朝邊境所謂聯合國軍擁有制空權的藍天上的硬生生撕開了一條口子,在其下形成了後來聞名世界的米格走廊。由於有了米格走廊,國內通往朝鮮前線的後勤補給生命線才有了穩固的保障!之後,國內的新鮮蔬菜、肉類源源不斷地被送樣朝鮮前線。到了抗美援朝中後期,志願軍戰士們已經不需要再一口炒麵一口雪了,甚至隔三差五地還能吃上一頓肉打打牙祭,新中國的現代化軍事後勤保障事業也由此正式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