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民進黨為何又要對臺北故宮下黑手?

2020-12-11 人民日報海外網

「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誰能想像,這種毫無辨識度的大路貨名,要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新名字?

但這就是民進黨當局日前在籌備的最新動作。據島內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正「醞釀」給臺北故宮「降級」、改名。這些新名字之所以會被媒體知悉,應是有心人故意放話,測試「風向」。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民進黨大概是臺灣最討厭臺北故宮的群體。

原因很簡單:故宮的「故」字,國寶的「國」字,都在提醒人們兩岸之間的歷史、文化和血脈聯繫。

1948年至1949年,國民黨當局將5522箱文物從大陸運到了臺灣。其中,原北京故宮的文物就佔了2972箱。

1965年,國民黨當局「復建」「國立故宮博物院」,並在臺北建設了佔地21.2萬平方米的展館與保存庫房,將文物存放其中。從此,臺北故宮一直以展現中華歷史與文化瑰寶聞名於世。

2000年民進黨首次上臺,大力推行「去中國化」,陳列無數中華文化珍品的臺北故宮,自然成了眼中釘。

2001年,陳水扁不顧國民黨抗議,決定在臺灣南部的嘉義縣建造臺北故宮南院。歷經多年波折延宕,2015年蔡英文上臺前夕,「臺北故宮南院」才建成開館。民進黨建「南院」的初衷,是展示臺灣和亞洲文化藝術,造一個「沒有中國的臺北故宮」,換言之,是為了「稀釋」臺北故宮影響力而建。

諷刺的是,這個「建在錯誤的地方、展出錯誤的展品」的南院,很快就成了乏人問津的「蚊子館」,「稀釋」效果不咋地。

陳水扁當局後來還有不少小動作,例如修改臺北故宮組織條例,刪除其中「寶物來自『北平故宮』與『中央博物館』」等文字;試圖將名字改為「福爾摩沙博物館」「萬國博物館」等。不過迫於壓力,這些動作都不了了之。

藏於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圖源:環球時報)

蔡英文上臺後,臺北故宮承受的政治壓力日漸沉重。

201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排定「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展覽,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稱,因擔憂民眾質疑「孔子與臺灣的關聯」,考慮拿掉「至聖先師」四字。

2018年,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陳其南一上臺,即拋出「故宮臺灣化」言論。臺灣社會驚呼:這是「去中國化」的政治宣言。

民進黨當局最新的動作更是狠辣:據臺媒報導,民進黨當局將把原直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改為隸屬「文化部」,等於降了一級;更有可能將其更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

臺北故宮方面證實,相關改組案正在討論中。

消息一出,島內輿論譁然,學界和藍營一片反對聲。11月30日,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出面回應:「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

從民進黨當局近來愈發肆無忌憚的行事風格看,現在斷言「絕對沒有」,恐怕為時過早。此前,民進黨當局進口美國含瘦肉精豬肉、停牌中天電視臺等動作,都是明知將引發巨大反彈聲浪、依然「霸王硬上弓」之舉。

有島內媒體認為,民進黨目前還在放風聲、試水溫,等島內社會反彈聲浪稍微降低,就會按照既定劇本,對臺北故宮狠下黑手。

臺北故宮(圖源:環球時報)

將臺北故宮改名、降級,對誰有好處?

答案是,除了民進黨能收割政治利益,臺北故宮和全臺灣都將是受害者。

首先,民進黨可以借「改名」之表,行「去中國化」之實。臺北故宮之名,有著歷史和文化的雙重指向意義。民進黨用意毋庸贅述,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

其次,如島內媒體所言,民進黨當局改組臺北故宮,還可以安插人事、瓜分資源,更便於插手具體事務、控制臺北故宮。

降級對臺北故宮當然不是福音。島內文化界人士指出,臺北故宮典藏的都是國寶級文物,不可貿然降級。要管那麼多文物,絕非一個「文化部」下屬單位所能勝任。

改名就更是災難。臺灣好不容易有個世界聞名的博物館,一旦改名,品牌資產將遭受重創甚至毀於一旦。一個機構或公司辛苦建立了知名度、美譽度,卻無緣無故改名,舉世恐無先例。

但這就是民進黨。不顧專業,不理常識,不務正業,不管公眾利益和百姓生計,只要自己稱心快意。之前民進黨一直要求臺灣的「中華航空公司」改名,思路如出一轍,就是為了「臺獨」迷夢和阿Q式的政治自嗨,不惜毀掉華航招牌。

為一黨一己之私,民進黨將公帑和社會資源耗費在對臺灣有害無益的事上,更造成兩岸對立升級、臺海局勢日趨緊張,這心是有多黑?

難怪有島內輿論怒嗆:如果民進黨這麼想對臺北故宮「去中國化」,何不乾脆將文物還給大陸?

網友留言 (圖源:網絡)

文/黑白自在

相關焦點

  • 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伸向臺北故宮,島內輿論:何不乾脆把文物...
    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正伸向臺北故宮。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
  • 港臺腔:民進黨何不乾脆把故宮文物還給大陸?
    來源:海外網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正伸向臺北故宮。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只因其中的20餘萬件館藏寶物和30餘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國民黨1948年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精華。臺北故宮之名,實有歷史和文化的雙重指向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以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導讀:最近兩岸關係十分嚴峻,民進黨試圖與大陸擺脫關係,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黑手開始伸向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 改名就是割斷與大陸的聯結臺北故宮之所以叫「故宮」,這一名稱還要從1948年說起,當時臺北故宮裡絕大多數文物都是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每一件文物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華。然而民進黨當局現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改名,就是要在歷史文化方面同大陸割裂,這是兩岸堅決反對的。
  • 蘇貞昌「黑手」伸向臺北故宮文物,臺民眾怒斥:你沒資格
    對此,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駁斥稱,臺北故宮裡面的文物屬於2300萬人。而蘇貞昌的這番言論也引起島內民眾的不滿,有網友表示,一直努力「去中、反中」的『綠綠』們,最沒資格對故宮裡面的文物說三道四。蘇貞昌「黑手」伸向臺北故宮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稱,國民黨代表陳麗旭在9月6日舉行的國民黨全代會中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館裡面的文物都是國民黨帶回來的,國民黨應該採取行動,把這些文物、門票收入要回來。
  • 「臺北故宮」到底是誰的?
    島內媒體報導,臺北故宮可能從「正部級」機構降為文化部門轄下的「正廳級」機關。對此,國民黨「立委」洪孟楷30日受訪時表示,臺北故宮是全世界人類寶藏、財產,要自我矮化成「文化部」下面的機關,真的大可不必。他批評,民進黨搞意識形態、想要轉移瘦肉精美豬議題,全臺人民都沒辦法接受。
  • 要把臺北故宮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臺媒說出民進黨當局改名背後陰謀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環球時報記者 張天行】民進黨長期視臺北故宮為眼中釘,現在傳出臺「行政院」正討論把臺北故宮改為隸屬「文化部」,並改名為「華夏博物館」。同一天,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也稱,臺北故宮沒有改名問題,而且全世界有名的博物館從來沒有直接隸屬「總統」,而是在「文化部」下,但有臂距原則,即要保持一定距離。此前李永得曾聲稱,有些人覺得臺北故宮降格,「這是古老、封建的思想」。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臺北故宮的國寶是中國人共同資產,民進黨不配爭
    中國國民黨全代會掀起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究竟屬誰的論戰,前後兩任主席態度不一,江啟臣顯得保守,朱立倫卻積極表態。故宮國寶屬誰?答案其實很簡單,臺北故宮國寶是中國人共同的資產,由國民黨帶來臺灣。國民黨黨代表主張故宮裡的國寶是國民黨的資產,故宮門票收入應歸給國民黨,其實是酸黨產會以「轉型正義」之名追討國民黨黨產。未料,這個自嘲的建議,掀起「黨產會」興致,臉書發文指國寶不等於黨產,請國民黨停止"黨國不分",這個「黨國不分」又引發「國」的爭議,網民紛紛批評民進黨「去中國化」,憑什麼強佔「中華民 國」帶來臺灣的資產?
  • 吃相難看,蘇貞昌:臺北「故宮文物」屬於2300萬島民!
    島內「臺獨人士」正持續推動臺灣地區在各個領域實現「去中國化」,如今更是將黑手伸向臺北故宮,這些人處心積慮要推動臺灣「獨立」,在文化領域也採取了越來越多的危險行動。9月6日,國民黨全代會6日落幕,在會中有國民黨黨代表對凍結黨產表達不滿,認為應該把臺北故宮的寶物要回來,稱只要抗爭,故宮的門票就可以歸國民黨所有。而在7日蘇貞昌也表示臺灣的東西屬於2300萬人。這一言論再度引發熱議,「綠綠」們滿腦子都是「仇中、去中和反中」,說出來的話不免荒唐。
  • 蘇貞昌吃相真難看:臺北故宮文物屬於2300萬島民!
    島內「臺獨人士」正持續推動臺灣地區在各個領域實現「去中國化」,如今更是將黑手伸向臺北故宮,這些人處心積慮要推動臺灣「獨立」,在文化領域也採取了越來越多的危險行動。9月6日,國民黨全代會6日落幕,在會中有國民黨黨代表對凍結黨產表達不滿,認為應該把臺北故宮的寶物要回來,稱只要抗爭,故宮的門票就可以歸國民黨所有。
  • 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國民黨「立委」:「故」字讓民進黨看了扎眼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臺灣中時新聞網11月27日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還有人建議更名「華夏博物館」。針對此事,國民黨「立委」李德維在臉書發文痛批,民進黨先射箭再畫靶事件再添一樁。
  • 蘇貞昌揚言臺北故宮文物屬於「2300萬人」 島內民眾發出靈魂質問
    來源:海外網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9月7日電國民黨全代會6日落幕,會中有國民黨黨代表就「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凍結黨產表達不滿,要國民黨把來自大陸的臺北故宮寶物要回來,稱只要抗爭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國民黨第20屆第4次代表大會6日召開,國民黨代表陳麗旭在會上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國寶是國民黨帶來的,她呼籲國民黨站出來,一起把臺北故宮寶物要回來,「只要我們抗爭,從此臺北故宮的門票收入,歸給我們國民黨,我們就有收入來源了對不對」!
  • 繼「朕知道了」膠帶,臺北故宮又出新怪招「墜馬髻頸枕」!
    繼「朕知道了」膠帶、「朕就是這樣的漢子」運動手環之後,愛搞怪的臺北故宮又推出了新產品—以唐朝仕女髮髻為靈感的「墜馬髻頸枕」,讓你秒變唐朝人!據說10月7日網絡一開賣,就被搶完了……呵呵,各位愛妃你們太捧場了~「墜馬髻頸枕」以故宮藏品《唐人宮樂圖》中的唐代侍女髮型「墜馬髻」為靈感,枕頭兩側還裝飾有髮飾圖案,售價680臺幣(約人民幣140人民幣)。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臺北故宮被迫降級?落民進黨手裡算是毀了
    民進黨當局不斷作妖。這次要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主意了,計劃把「行政院」轄下的這個二級單位,降級為文化部門下的三級單位,並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臺北故宮作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改成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積累多年的品牌資產,也將遭到重創,就好比一個公司苦心經營多年,好不容易建立起知名度和美譽度,無緣無故要改名字,打故宮主意的人,不是蠢就是壞。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
    臺媒11月28日消息稱,為推動「去中國化」,臺行政部門準備將臺北故宮博物院更名為「華夏博物館」,並從原先直屬行政部門,降格改為隸屬文化部門。對此,島內網友痛批,民進黨政府推動「去中國化」不遺餘力,那有種乾脆把寶物都還給大陸,這樣豈不更快也更符合「臺灣價值」。
  • 蔡英文對臺北故宮「下手」,「臺獨心」昭然若揭
    最近據媒體報導,「中華航空公司」(以下簡稱「華航」)的飛機塗裝的「CHINA」字樣被迫改動,刻意減小「CHINA」的大小,而且還在「護照」上也做出一些改動,將「TAIWAN」字樣放大,彰顯出民進黨當局的險惡用心。而蔡英文試圖對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改名,也遭到大部分民眾反對。
  • 臺北故宮將面臨更名和降級 臺媒:「頭殼壞掉」
    據臺媒報導,臺灣行政機構推動所謂「組織改造」,欲將原隸屬於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臺北故宮博物院,改隸屬於臺文化事務主管部門,成為所謂「三級機關」,還將去掉「故宮」二字,改名為「華夏博物館」。對此島內許多專業人士深感不解,但只能搖頭嘆息。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2020年12月01日 13:5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11月30日首次針對此議題表態,稱「沒有改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