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六,也就是明天,我會到深圳羅湖和大家見面,這一次來是做讀書分享會,(並不是上面👆寫的三本)這次要分享的是一本巨著,這本書我讀了三次,它被譽為美國小說中最暢銷的作品。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她一生只出版了一部小說《飄》,僅因一部作品就名揚天下,並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是絕無僅有的。這部小說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戰爭亂世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另一條是小說主人公郝思嘉(又譯作「斯嘉麗」)的愛情婚姻。
看了《飄》,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大女主戲
女主不是瑪麗蘇也不是傻白甜,天生就不完美
沒有反目的姐妹,只有越來越真摯的友誼
不管我有多愛你,也決不會丟掉我自己
劇照
《飄》的故事始於美國南北戰爭前夕,女主角郝思嘉是南方大種植園塔拉的大小姐,她的家庭非常富有,養了100多個黑奴,也非常幸福,父親慈愛精明,母親善良高貴。
十七歲的思嘉漂亮又聰明,她總是充滿熱情和活力,她是全縣最受男性歡迎的小姐,野餐、下午茶、舞會、與男友們調情構成了她全部的生活。
按照那個時代的標準來看,她的性格不完美,表面保持著淑女的做派,骨子裡卻充滿了叛逆。她出身名門,但不愛讀書,只精於計算;她很膚淺,聽不懂也討厭聽別人討論高深的話題;她非常自私,喜歡的裙子絕對不會借給別人,就算是自己的妹妹也不行;她十分不受女性朋友的歡迎,因為她總是輕而易舉就「勾引」走了別人的「男朋友」。
思嘉就是這樣一個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的人,從來就不是傻白甜,也不是白蓮花,她仿佛一生下來就清楚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但她也沒有變成更壞的人,從開始到結尾,始終沒有所謂的「黑化」,只有一步一步的成長和成熟。
戰爭爆發前,思嘉的世界裡最大的痛苦,是她心愛的衛希禮要跟韓媚蘭結婚了。她表白衛希禮失敗的時候,不是淚流滿面,而是狠狠罵了對方一頓,還砸碎了一個花瓶。
戰爭爆發後,思嘉的世界裡最大的痛苦,是塔拉家園的破敗。當她冒著炮火回到塔拉,迎接她的卻是母親的去世和父親的痴呆,以及全家在飢餓貧困中的掙扎。但這一切沒有摧毀郝思嘉的意志,從此她捨棄了小姐的做派,變成一家之主,通過各種努力,在戰後重建塔拉,始終守護著自己的家園和家人。
《飄》之所以是真正的大女主,而不是瑪麗蘇,精彩之處不在於描述思嘉這種行為的正義和偉大,也不重點歌頌她的無私和犧牲,反而是淋漓盡致的表現了思嘉在這個過程中人性的複雜。
譬如她發誓說只要不再挨餓,讓她去殺人都可以,「什麼名聲?見鬼去吧!」。
譬如她為了還清塔拉300美元的稅款,「搶走了」妹妹的男友弗蘭克。
譬如她跟弗蘭克結婚後,馬上奪走他鋸木廠的經營權,成為亞特蘭大唯一一個像男人一樣做生意的女人。
譬如她為了賺錢,可以不顧戰爭的仇恨去跟北方佬拉關係做生意。
譬如她為了高額利潤,選擇僱傭廉價的囚犯,而不在意別人議論她不講道義。
譬如她三番兩次的向衛希禮表白,從不顧媚蘭和白瑞德的感受。
可這才是真實的思嘉啊,怎麼可能有一夜長大或者一朝變壞/變好的人呢?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人性如此複雜,正所謂泰山易改本性難移,思嘉因為家園的破敗,奮而去保護它,這符合她要強和倔強的個性,而她的精明、任性和自私也永遠流淌在她的血液裡。當然她是有底線的,首先,她與衛希禮沒有發生實質意義上的出軌,其次,她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唯一殺過的人,也是出於自衛槍殺了一個企圖搶劫偷盜的北方逃兵。
思嘉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女人,從來就不完美,既不是傻白甜,也不是白蓮花,更沒有變成腹黑女,她只是永遠不放棄、永遠充滿鬥志的郝思嘉。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就是她最重要的人生信條。
不像甄嬛,為了復仇,不像武媚娘,為了奪取皇權,不像沈珍珠,為了守衛家國,不像周瑩,興旺了家族寂寞了自己。
郝思嘉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的家園,為了自己的愛情,為了能更自在、更富裕的生活。說白了,她就是為自己而活。這樣的女主,才是真正的大女主,因為她愛自己,也愛塔拉這座精神家園,她堅持的人生信念從來沒變過。
這樣大女主,即使你討厭她,也會被她感動。
沒有反目的姐妹,只有越來越真摯的友誼
劇照
《飄》除了郝思嘉,還有一個同樣強大的女性,那就是韓媚蘭。
韓媚蘭是衛希禮的表妹,也是衛希禮的妻子,所以她和郝思嘉,原本屬於情敵的關係。當然,媚蘭從來不知道也不相信思嘉與衛希禮有曖昧的關係。
媚蘭是男主角白瑞德口中最完美的女性——高貴、優雅、善良、勇敢、頑強,最可貴的一點是,她擁有發自內心的真誠和坦率。
白瑞德說,自己最看不起南方女人的虛偽,因為她們總是偽裝出一副高貴優雅善良的外表,但只是為了符合社會道德規範而「裝」出來的,但媚蘭不是,她是唯一一個裡外一致的真實女子,她就是善良、堅毅本身。
思嘉對媚蘭的感情,一開始是情敵的心態,因為她打心底瞧不起這個長相普通、身材瘦小、性格溫順、毫無個性的女人。但到了尾聲,媚蘭因流產去世,思嘉才恍然大悟,這麼多年來,始終給她無條件的鼓勵和支持的人,那個最懂她的真心朋友,唯有媚蘭一個。
戰亂中,平日裡膽小羞澀的媚蘭,始終不曾抱怨過,在種植園的勞作中,身體虛弱的媚蘭總是主動承擔更多工作,在思嘉殺死北方逃兵的時候,媚蘭表現得比她更冷靜和鎮定。戰後,即使所有的老朋友都說思嘉是個壞女人,即使有人告訴她思嘉和衛希禮有「一腿」,她總是無條件的相信她,寧可與眾人反臉也要為思嘉辯護。
思嘉一直輕視媚蘭,口口聲聲說不喜歡她,可是在所有人忙著逃難的時候,只有思嘉留下來並且親自給媚蘭接生。逃難中,明明知道媚蘭是個累贅仍然一路帶著她逃回塔拉。思嘉並沒有像她自己口中所說,沒有真正的背叛過媚蘭,也沒有傷害過她,更沒有放棄過她。
直到媚蘭去世,思嘉才在痛苦中明白自己有多麼愛她,因為媚蘭,早已經替代了母親在她心中那個精神支柱的位置。她們倆一個叛逆,一個傳統,但兩人對生活都是永不放棄的態度,都有著堅定的人生信念,有著對明天的永恆盼望。
這種姐妹關係,完全不像如今大女主戲的套路,她們不是從姐妹反目成仇人,而是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越發知心,越發情深,最後成為真正的姐妹。
不管我有多愛你,也決不會丟掉我自己
劇照
郝思嘉經歷了三次婚姻。用白瑞德的話來說,她第一次嫁給了小孩子,第二次嫁給了老頭子,第三次才是嫁給了一個真正的男人。
一方面,可見思嘉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當她追求真愛(衛希禮)不得之後,就把婚姻當成了「手段」。第一次嫁給查理,是為了挽回被衛希禮拒絕而丟失的顏面,第二次嫁給弗蘭克,純粹是為了三百美元繳清塔拉的稅款,第三次嫁給白瑞德,是為了更加富足和安穩的生活。
但另一方面,思嘉是個理性而獨立的女人。嫁給弗蘭克,表面看是為了「錢」,這本該唾棄,但她不是為了婚後能當個慵懶的富太太,而是借款買下鋸木廠,不顧周遭冷嘲熱諷親自經營。嫁給白瑞德,思嘉明明已有足夠的財富,但她始終不放棄鋸木廠的生意,不甘淪為「安分守己」的家庭婦女。這是讓瑞德頭疼絕望之處,也是讓他甘願一次又一次為思嘉犧牲奉獻的關鍵。
當她衝動的表白衛希禮,說可以為了他放棄一切的時候,衛希禮回答:其實你愛塔拉的紅土地勝過一切。
物質對郝思嘉的吸引力,讓她顯得十分庸俗膚淺,但白瑞德從中發現她的機智、坦率、勇敢和神秘。
「她的反應卻全是男性化的。儘管她的面頰緋紅,酒窩盈盈,笑容很美,可她說話做事卻像個男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且像個男人一樣走捷徑,力求得到它,而不像女人那樣經常採取隱蔽、迂迴的路線。」
在那個社會環境中,思嘉是絕無僅有的奇女子,她善於利用男人,但從不依賴男人,她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式是男性化的,同時又擅長用女性的優勢來讓事情成功。
《那時花開月正圓》中周瑩的性格與思嘉有點相似,都有精明的頭腦和經商的天賦,但周瑩跳脫不出愛人帶給她的美好情感回憶中,她始終沒為自己活過,所以她的成功總是伴隨著寂寞和孤獨。而且,要不是她身邊的F4男團給她提供的各種幫助,她估計也活不過一集。
至於其他的大女主劇,鮮有不靠男人的上位的,要麼為了男人變成公主復仇記,要麼為了搶男人而姐妹反目,要麼就是沒了男人就去尋短見的……對比一下《飄》的情節,就會知道現在的大女主劇為什麼會被吐槽了。
如果說郝思嘉有什麼問題,那她最大的問題就是未能早早看透自己的感情。她通過三次失敗的婚姻,才終於看清自己最在乎的愛人是瑞德。才發現這麼多年來,是自己自製了一件理想愛情的衣裳套在衛希禮身上,其實她根本不懂也不愛這個人。等她終於明白過來,瑞德已經絕望離開,思嘉為之痛苦崩潰,但塔拉的紅土地讓她很快重燃希望的火花,她信心滿滿的相信一定可以挽回愛情。
思嘉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這種生活的熱情,就是因為她從來都沒有在愛情中失去自我,一直都保持著獨立的人格,她永遠都相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所以對她而言,世上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失敗和絕望。
不管我有多愛你,我也決不會丟掉我自己。現在的大女主戲,如果女主能保持郝思嘉這樣一種愛人的心態,也許才真的能擔起女強人這樣的稱號吧。
《飄》與《亂世佳人》 電影和小說的名字都叫《gone with the wind》
影片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斯嘉麗與白瑞德之間一段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
1940年,該在片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了在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在內的十個獎項。1998年,該片在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20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中位列第四.
小說主人公郝思嘉,出身於一個鐘鳴鼎食的富裕家庭,是典型的「白富美」,過著錦衣玉食的優裕生活,平靜、富足、嬌貴,叛逆、火爆、驕傲、虛榮,熱愛自由。南北戰爭前夕,出於愛戀衛希禮不成的報復心態,她匆匆嫁給了貴族公子查理,過著沒有愛情的婚姻生活,生下了一個兒子。戰爭爆發後,一切都被打亂了,郝思嘉的生活一下子從天堂跌入地獄。戰前和戰後的巨大生活反差,讓郝思嘉如同一葉飄萍,在亂世中顛沛流離。母親亡故,父親失常,家園被毀,饑寒交迫。亂世中,她挑起了重建家庭和故鄉的重擔,為求一點微薄的口糧,不得不下地耕種,親自摘棉花,像男人一樣辦廠,在亂世中苦苦掙扎。
在戰後重建家園的過程中,郝思嘉又經歷了兩次婚姻:先是嫁給弗蘭克,後是嫁給白瑞德。嫁給弗蘭克,純粹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為了讓家鄉塔拉能夠起死回生;嫁給白瑞德,則有多重的考慮,既有經濟上的因素,也有感情上的因素,但愛情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只是這種愛情是遲到的愛情,直到小說的結尾,郝思嘉才真正領悟和意識到。
《飄》經典場景誦讀
我愛的是某個我自己虛構的東西,那個東西就像媚蘭一樣死了,我縫製了一套美麗的衣服,並且愛上了它,後來艾希禮騎著馬跑來,他顯得那麼漂亮,那麼與眾不同,我便把那套衣服給他穿上,也不管他穿了是否合適,我不想看清楚究竟怎樣。我一直愛著那套美麗的衣服—-而根本不是愛上他這個人。所有這些等到明天再去想吧,明天我能經受得住時再去想吧。
瑞德:「你得到整個世界,卻丟失了靈魂」。瑞德:「思嘉,我從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它們粘合在一起,然後對自己說這個修補好了的東西跟新的完全一樣。一樣東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寧願記住它最好是的模樣,而不想的它修補好,然後終生看著那些破碎了的地方。如今她心裡是一片恍恍惚惚的麻木,她根據長期的經驗懂得,這種麻木會很快變為劇痛,就像肌肉被外科醫生的手術刀突然切開時,最初一瞬間是沒有感覺的,接著才開始劇痛起來。「我明天會到塔拉再去想吧,那時我就經受得住了。明天,我會想出一個辦法把他弄回來。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飄》作者的人生態度與《亂世佳人》裡斯嘉麗的人生態度
1900年11月8日,瑪格麗特・米切爾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一個律師家庭。她的父親曾經是亞特蘭大市的歷史學會主席。在南北戰爭期間,亞特蘭大曾於1864年落入北方軍將領舒爾曼之手。後來,這便成了亞特蘭大居民熱衷的話題。自孩提時起,瑪格麗特就時時聽到她父親與朋友們,甚至居民之間談論南北戰爭。當26歲的瑪格麗特決定創作一部有關南北戰爭的小說時,亞特蘭大自然就成了小說的背景。
瑪格麗特曾就讀於麻薩諸塞州的史密斯學院。後因母親病逝,家中需要她來主持家務,於是不得不中途退學。從1922年起,她開始用自己的暱稱「佩吉」為《亞特蘭大日報》撰稿。在以後的四年中,就有129 篇署名的和大量未署名的稿件見諸報端。這些稿件中有一組便是瑪格麗特為過去南方邦聯將領寫的專題報導。
在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之後,瑪格麗特於1925年與喬治亞熱力公司的廣告部主任約翰・馬施結婚。1926年,由於腿部負傷,瑪格麗特不得不辭去報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勵下,她開始致力於創作。
瑪格麗特後來對人說,《飄》的寫作佔去了她近10年的時間。其實,小說大部分章節的初稿早在1929年就完成了。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說的最後一章,然後返回來寫前面的章節,但她始終沒有按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寫,而是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在近10年的時間裡,瑪格麗特很少對她的朋友們提起她的書稿。雖然不少人都知道她在創作,但幾乎無人知道她具體在寫什麼。1935年春,麥克米倫出版公司的編輯哈羅德・拉瑟姆在全國各地組稿。當他來到亞特蘭大時,偶爾聽說了瑪格麗特寫書的情況。起初,瑪格麗特否認她在寫小說,因為她不相信南方人對南北戰爭的看法能讓北方的出版商感興趣。結果,就在拉瑟姆離開亞特蘭大的前一天,瑪格麗特才送去了她已經打好的近五英尺厚的手稿。同年7月,麥克未倫公司決定出版這部小說,並暫定名為《明天是新的一天》。
此後,瑪格麗特花了半年的時間來反覆核實小說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和地點。她引用美國詩人歐內斯特・道森的一句詩,將小說的題目改為《隨風而去》。與此同時,麥克米倫公司也作了大量的宣傳。因此,1936年6月30日,這位無名作家的「巨著」一經面世,其銷售情況立即打破了美國出版界的多項紀錄:日銷售量最高時為5萬冊;前六個月發行了100Q萬冊;第一年200萬冊。隨後,小說獲得了1937年普立茲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就在小說問世的當年,好萊塢便以5萬美元的代價購得將《飄》改編成電影的權利。由大衛・塞爾茲尼克執導,克拉克・加布爾和維維安・利主演的電影《飄》於1939年問世。
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部厚達1000多頁的小說一直位居美國暢銷書的前列。截止70年代末期,小說己被譯成27種文字,在全世界的銷售量也逾2000萬冊。
《飄》的出版使瑪格麗特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當時美國文壇的名人,成了亞特蘭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這突如其來的盛譽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1936年7月8日,即《飄》出版後的第九天,瑪格現麗特在給佛羅裡達一位教授的信中講述了她的體會:
「我不知道一個作家的生活會是這個樣子。如果我事先知道的話,我絕不會企圖去當一名作家。過去的幾十年裡我的生活一直非常寧靜。這是我自己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因為我不善於與人交往;因為我希望工作,喜歡安靜;也因為我身體不很好,需要休息。近日來,我的生活已經徹底喪失了那種寧靜安謐的氣氛」。
瑪格麗特的女傭人也回憶說:
「小說出版的當天,電話鈴每三分鐘響一次,每五分鐘有人敲門,每隔七分鐘有一份電報迭上門來。公寓門口總站著十幾個人,他們在靜候著瑪格麗特出來,以便請她在小說上簽名。」
而要求採訪,邀請瑪格麗特去各地巡迴講演,甚至要求她為各慈善事業捐款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僅第一周就有300本《飄》從全國各地寄到她的手裡,這些崇拜者希望她籤名後再掏錢給他們寄回去。接踵而來的版權,翻譯權的糾紛又把她糾纏到一系列的法律事務中。因此,不難理解瑪格麗特為什麼自《飄》發表以後,直至1949年8月16日因車禍而喪生,她再也沒有發表任何作品。不過她留下了大量書信。她的書信集1976年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題名為《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書信集》。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做生活的強者」是郝思嘉的精神信念,也是這部小說反映的一個重大主題。這一點,也給讀者們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郝思嘉的婚姻歷程,反映出了人性、人心的複雜。少女時期,她所深愛的愛情偶像衛希禮,其實質並非她想像中的理想形象——這點直到她反覆經歷了婚姻的挫折之後才領悟出來;同樣,她與白瑞德的婚姻,似愛非愛,似情非情,也是在反覆經歷折磨之後,才知曉自己的真情所系。
郝思嘉的婚姻告訴人們:人的感覺有多複雜,人性就有多複雜,愛情與婚姻就有多複雜;人性的複雜與社會的複雜交錯糾纏在一起,就使愛情與婚姻如同一團亂麻一樣,「剪不斷,理還亂」,至死方休。
而每個人對結局的解讀又體現出不同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