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奧良的香料、波士頓的海鮮、摩洛哥的藏紅花、阿根廷的臘腸、中國的牛肝菌,這些屬於當下時節的別致食物,經廚師魔術師般的雙手化身滿滿一鍋熱湯的點睛主角。一碗熱氣騰騰的鮮湯入喉,為寒冷冬日平添一絲由內而外的暖意。
對於中西料理而言,儘管在烹飪方式、調味品和呈現形式上存在著天壤之別,但每每說到餐桌上那一道並非重中之重但又不可或缺的料理時,很多人心裡的選擇都非湯品莫屬。尤其到了寒意不斷襲來的冬日,捧在手心的一碗熱湯是老饕們飢餓時的救命稻草,既熱了胃,也暖了心。
「湯」(soup)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喝湯時要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音,呷湯時則發出「噝噝」的聲音,「噝噝」的聲音和「soup」這個詞的發音很相似。另一種說法是,「soup」這個詞可能起源於德文「sop」,即一種澆有肉湯或濃湯的麵包。在英語中,「supper」(晚餐)這個詞則來自「sup」(啜飲),意思是「請坐下喝一碗湯」。而在美國,只要你喊一聲「Soup is Coming」(湯來了),家人們便都會坐下來用餐了。
根據考古發現,早在公元前8000年到7000年間,就已經有人開始學著煮湯。而對於後代的王公貴族而言,湯品內食材的選擇也就意味著貧富的差距,比如慈禧太后最愛的「雞茸鴨舌湯」,就選取了雞、鴨舌、火腿絲、鮑魚、乾貝等食材,在當時可謂奢華至極。時光流轉至當代,來自各地的海鮮、特別的菌類和藏紅花等稀有食材也能夠為高級湯品錦上添花。
Barry Lee
「共禾食譜」餐廳創始人兼主廚,生於中國臺灣,長於歐美。從小深受身為廚師的母親的薰陶,曾歷任紐約米其林三星餐廳Jean George及Per Se行政副廚,其間所受的系統的法餐訓練與家傳中式正統自然交融,形成東西方混合的獨到味覺哲學。
「唱戲的腔,廚師的湯」,無論是烹飪時湯底的調配,還是如何熬製一鍋湯,都事關一位好廚師的看家本領。「對於一道湯而言,湯底的調配永遠是最重要的『功夫』,中西料理都是如此。」共禾食譜餐廳主廚Barry Lee本身經歷即帶著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烙印,而這種烙印也體現在他的每一道湯品之中。一道簡單的洋蔥湯,卻是用事先熬製好的牛骨湯底燉出來的。牛骨湯底需用高溫爆炒骨頭,加酒使之變色,再加水磨粉,方能正宗。回國之後,Lee感嘆國內西餐廳的湯底常常做錯,以致湯汁口味不佳。
「湯的好味道,秘訣在於湯底中所加入的各項配料及其配比。」每一道湯,說起來不外乎水與蔬菜、肉類混合湯底文火慢燉或武火快蒸的化學反應,從食物中熬出的美味,除了食材本身的味道以外,湯與湯的不同就在於湯底中的獨特成分,這也是一個廚師之於湯的修養所在。例如本期所制的幾款湯品,湯底分別涉及大骨湯、雞湯、牛骨湯、海鮮湯,這幾道湯底均是較為常用的素材,而Lee出品的特色在於各種香料、佐料的大量及混合使用:孜然、胡椒碎、咖喱、八角、香葉、卡真調料(蒜粉和洋蔥粉)等。這既與他遍嘗歐美美食的偏好有關,也是因為,這是他理念中達到「鮮」的境界的一種重要方式。
對於「鮮」的追求,也是一鍋好湯的評判標準。那麼,什麼是鮮味呢?Lee撥雲見霧地將這種看似難以言喻的味覺感受進行了理性的分解:如果酸、甜、苦、辣、鹹五味中,能同時產生3種以上味道,且這些味道互相平衡,「鮮」味便會自然而生。「天下難吃的料理、難喝的湯,通病在於某一種或某兩種味道佔據了主要口感,或者辣,或者鹹,或者又辣又鹹。」過於一致的味覺,導致單調無聊的口感,失去了豐富的層次,則鮮無從而來。但如果懂得用多種味道進行中和,就能在烹飪技巧上達到「味精」般的效果,使人口舌生鮮而又不會口乾舌燥。
料理的鮮味並非以往人們通常認為的與食材關係最為密切,反而在於味覺的處理,這是Lee在紐約的頂級廚房創菜過程中領悟到的精髓。「食材也非常重要,但我認為更多的是作為輔助與配搭品,味覺依然要先行。當你處理好5種味覺的豐富與平衡,並不需要昂貴的食材,僅是洋蔥和蒜也可以做出好吃的食物。」
紐奧良香料海鮮鍋
香料海鮮鍋源起紐奧良。彼時大量黑奴湧入,既帶來享譽世界的爵士音樂,同時也帶來著名的香料海鮮鍋。貧窮的黑人們提前做好湯底,吃飯時將能找到的所有食材全部混入湯中,以類似使用隔夜米飯來烹製蛋炒飯的做法,營造出豐富而有層次的味覺,鮮度便自然產生。因為黑人們需要勞作,地道的香料海鮮鍋往往小火燉製長達八九個小時,食材會全部散入鍋中。工作完畢,配上米飯或麵包,成為一種傳統美食。
各色海味新鮮彈嫩富有營養,豐富香料產生層出不窮的細膩鮮香的口感,紅橘濃湯與翠綠秋葵口味互補,清爽配色更讓人食指大動
這道湯的湯底可用雞湯、大骨湯或海鮮湯。湯底的做法,一般有「三炒」。先將洋蔥和蒜燉煮7個小時,然後下油鍋翻炒,使油中浸潤豐滿的味道。之後放入雞塊、大骨或是海鮮(海鮮需殼類先放)再炒,不需炒熟,炒香變色即可。接下來是最重要的部分:炒香料。將孜然粉、紅甜椒粉、胡椒碎、八角、香葉、卡真調料一起入鍋,火候需十分注意,既要炒出香味,也要避免太糊。
食材:梭子蟹、青口貝、魷魚、青蝦、龍利魚、洋蔥蒜片、秋葵、海鮮湯底
配料:綜合香料
做法:高溫下將麵粉和黃油炒出黏稠的「芡汁」,越高溫越香,顏色越好看;放入咖喱和湯底,與食材一起煮滾;上桌前點綴以綠色秋葵。
摩洛哥藏紅番茄湯
藏紅花最初被作為染料使用,後來人們發現其與番茄類食物搭配,能產生無法描述的美味,便逐漸用於烹飪之中。印尼藏紅花有一種獨特的味道,因而常被用在湯品中以提味和帶出顏色。人們通常會選擇義大利番茄湯,Lee則偏愛摩洛哥番茄湯。摩洛哥毗鄰歐洲,與西班牙僅一水之隔,歷史上又曾長期隸屬於羅馬帝國,因而飲食上自然受到影響和同化,香料用得極多。他們喜用孜然、甜椒粉和咖喱粉,搭配中東小米和薏仁,烹調出鮮香翻滾於舌尖的美味番茄湯。
中東小米和薏仁粒粒溶在口中,藏紅花的獨特香味和口感讓美味隨湯汁翻滾於舌尖
食材:茄丁瓜、洋蔥丁、薏仁、中東小米
配料:藏紅花
做法:中東小米和薏仁同時熬煮;加入雞湯或大骨湯底,加入茄丁瓜、洋蔥丁;最後加入藏紅花。
波士頓蛤蜊蟹皇湯
波士頓蛤蜊蟹皇湯的最初發明者是波士頓漁民,與紐奧良香料海鮮鍋的起源有著相似的故事。不同之處在於,正統的波士頓蛤蜊蟹皇湯使用吃剩的麵包屑與黃油同炒芡汁,不過這可能稍顯粗糙,今日也已改良成麵粉。
傳統波士頓風味的海鮮濃湯稠疊飽滿,濃而不膩,色澤清淡怡人,來自海洋的味之精華從湯底中溢出,入口即是味蕾盛宴
這道湯的湯底多選擇蛤蜊湯或蟹湯。因為殼類海鮮的味道來自殼而非肉,所以用殼來熬製湯底是最理想的。在過去,龍蝦就像大閘蟹一樣是窮人的食物,所以龍蝦殼使用頻率也頗高。
食材:土豆丁、蛤蜊肉、火腿末、蟹腳、龍蝦螃蟹湯底
配料:麵粉、黃油、洋蔥丁
做法:將麵粉和黃油高溫炒香;放入蛤蜊肉和蟹腳同炒;加入海鮮湯底;放入土豆丁、洋蔥丁和火腿末,熬製約半小時。
阿根廷臘腸蛤蜊湯
這道西班牙湯真正是「鮮」的代表。鮮字本身由魚、羊組成,因而海鮮和肉禽類同燉,通常都會十分鮮美。而且,阿根廷臘腸是阿根廷的特產,重點在於所灌制的腸肉中混入了豐富的香料,營造出多元層疊的豐滿口感,所以其本身也是鮮味極高的食材。另外,這道湯以食材取勝,蛤蜊需要非常新鮮。此起彼伏的鮮味埋伏於各處、各環節,湯品焉能不鮮?
食材:蛤蜊、辣香腸
配料:檸檬汁、洋蔥蒜片、黃油、白葡萄酒
做法:將麵粉和黃油爆香;放入阿根廷臘腸和蛤蜊同炒;加入適量白葡萄酒;加入雞湯湯底;熬煮約七八分鐘即可。
暖風菠菜牛肝菌湯
暖風菠菜牛肝菌湯是Lee為我們創製的新菜品。牛肝菌是冬季時令的珍貴食材,「不時不食」幾乎是所有廚師的準則,因而他們的菜單總是隨時令而變化。牛肝菌味道較重,所以Lee選用口感更加清爽的菠菜大面積地鋪陳,使清淡和濃重中和。某種程度上,廚師創菜的原則與主婦幾乎一樣,並非單獨創立每道菜或湯,而是以整個菜單為依據進行設計和搭配,並隨著時節考慮涼暖,最後,才是如何烹飪。
食材:紫生菜、三角豆、菠菜碎、新鮮牛肝菌
配料:芝士
做法:將菠菜與雞湯湯底混合打成泥;加入一點淡奶油和鹽巴,提出菠菜的味道;最後放入芝士、三角豆和牛肝菌。
Writer:Island
Editor:Cele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