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確定性,你可以用科學的正念療法應對

2020-12-23 莫醒我

享受此刻!

編者按: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們應該怎麼辦?提高對不確定性的耐受度,方法就是正念。本文作者、教練和心理諮詢師Rachael Kable認為我們應該更關注當下的行動,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未來。本文譯自Medium,原文標題How to Increase Your Ability to Tolerate Uncertainty。

圖片來源:Caleb Jones / Unsplash

2020年3月22日,我在社交媒體上提了幾個問題。作為一名教練和心理諮詢師,我想知道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關注我的人都經歷著什麼挑戰。

從100多個回覆中,我發現很多人都在經歷一個共同的挑戰:不確定性。

我也一直在重新審視這個挑戰:為什麼不確定性會引發這麼大的壓力和焦慮?為什麼不確定性會讓人感到如此難以面對和不適?而在像COVID-19大流行這樣的緊張時期,我們又該如何提高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呢?

就好像是大冬天,我們的被褥突然被人掀開、拿走一樣,不確定性在全球範圍內泛濫。人們正面臨著健康問題、工作問題,還要面對孤獨和寂寞、擔心親人的健康、經常受到媒體炒作的控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如今不是個輕鬆的時代,搜索「COVID-19什麼時候會消失」沒法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因為還沒有答案),你不再能夠掌握一些事情。如果現在,你已經無法依靠確定性了,那麼,是時候尋找其他的選擇了。

2017年義大利幾位研究者對醫生的一項研究發現,個人特質中,對模糊和不確定性耐受度較高的人會較少經歷與工作相關的壓力。當醫生們面對沒有明確答案的臨床情況時,那些對不確定性耐受度較高的醫生更不容易感到擔心、焦慮、陷入不確定性中、無法繼續工作。

與其把注意力僅僅用於發現確定性,我們倒不如練習一下要如何更好地接受不確定性,這可能更有幫助。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不確定性往往會引發壓力和焦慮;然後,我們將探討有助於你提高對不確定性耐受度的策略。

為什麼不確定性會引發壓力和焦慮?

2016年一項關於人類心理和行為方面的研究發現,不確定性造成的壓力甚至比無法避免的痛苦還要大。在這項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玩一款電腦遊戲,要求他們推倒遊戲中的石頭,石頭下面有一定概率藏著蛇。如果參與者推倒的巖石下有蛇,參與者會被輕微電擊一下;如果巖石下沒有蛇,參與者就不會被電擊。

隨著參與者逐漸了解到電腦遊戲的工作原理,遊戲的不確定性降低,他們的應激反應水平也隨之降低(應激反應水平通過瞳孔擴張、出汗等應激反應的生理指標來衡量)。然而,遊戲的規則也在不斷變化,這也意味著不確定性的波動,導致更高的壓力水平。根據論文主要作者Archy de Berker的說法,「事實證明,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受到驚嚇比知道自己肯定會或肯定不會受到驚嚇要更糟糕。」

起初,這在我看來並沒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人們對不確定性的感覺比對無法避免的痛苦更有壓力?

我越想越明白,這完全是真的。幾個月前,我要飛去一個地方,中途需要轉機一次。那時候我的第一個航班延誤了,我坐在航站樓裡,在等待時刻表更新的過程中,我的壓力越來越大,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趕上下一趟飛機。

最終,屏幕上終於出現了出發時間,我確定一定以及肯定自己絕對趕不上轉機了。然而,儘管這是個不怎麼令人開心的消息,但我還是覺得知道這個消息比不確定什麼時候出發要更安心。

有時候,知道負面的結果會比處理不確定的事情要好受得多。一旦你知道了負面的結果是什麼,你就可以開始做計劃、做決定,並準備採取行動。這能夠給你帶來一種力量和控制感,而不是陷入「如果……怎麼辦?」的想法。

問題是,當你無法得到具體的答案時,你能提高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嗎?

能夠忍受不確定性是一種技能,你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培養它,比如進行自我關懷和正念訓練,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不確定性,同時在生活的慣常習慣中尋找安慰。

如何提高你對不確定性的耐受度

1. 形成自我關懷的習慣

為了儘可能地降低不確定性,你的大腦會非常積極地工作。你想要的是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防止自己沉溺於尋找不確定性問題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在壓力大的情況下)是很有挑戰性的。

可以理解,不確定性可能會讓人感到沮喪和不安。這就是為什麼自我關懷如此重要。與其在不確定的時候判斷自己,讓自己壓力山大,倒不如承認這種感覺很正常。你也可以選擇其他自我關懷策略,比如:給自己留點時間處理情緒、優先安排那些給你的生活帶來樂趣和意義的活動。

你給自己的關懷越多,你就越不會因為壓力而感到羞愧或認為自己不夠好。

你可以給自己提供善意和理解,這會讓你感覺不那麼痛苦,也可以培養你在未來忍受不確定性的能力。

觸摸是自我關懷的一種方法。你可以在感受到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時嘗試。瑞典的一項研究發現,對皮膚的低強度刺激(如輕柔的觸摸和溫暖的感覺)可以促進催產素(一種與提高健康水平和減少壓力有關的激素)的釋放。

你可以試著將一隻手放在你身體感覺最好的地方,比如你胸部中間、腹部或臉頰。你也可以試著雙臂交叉,抱住自己的上臂(這很像一個擁抱)。你可以靜下心來感受觸摸的溫暖,也可以試著用打圈的方式輕輕撫摸你的皮膚。

你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積極的想法上,比如「我很安全,健康狀況也很好」或者「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候,我應該對自己表示關懷」。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這種想法很傻很奇怪,但這個簡單的方法能夠表達你對自己的關懷。

2. 認真對待正念

正念是一種帶著好奇和不加判斷的態度活在當下的實踐。讓我們通過對比來看看正念是如何應用到你的日常生活活動中的,以及在不確定的時期,正念是如何幫助到你的。

場景1(沒學會正念的例子)早晨,你坐下來喝咖啡或茶,你一手端著杯子,另一隻手在屏幕上滑動。你發現社交媒體上有越來越多關於COVID-19的帖子。你開始感到不知所措。你放下手機,然後靜靜地坐著,想著一切可能會變得更糟的事情:如果你愛的人感染了COVID-19,那要如何是好。當你試圖弄清楚社會什麼時候會恢復正常,但在整個網際網路都找不到任何明確的答案時,你的壓力就會增加:你開始擔心下個月的生活,不知道下個月、接下來半年、再下一個半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最後,你味同嚼蠟地喝完了整杯飲料,只品嘗到苦澀。

場景2(學會正念的例子)早晨,你坐下來喝咖啡或茶,當你端著杯子時,你會有意識地享受這個時刻。你注意到咖啡或茶的香氣,深呼吸,享受它的醇香,它幫助你感覺更平靜。你沒有拿起手機,而是堅持著自己之前的諾言:體驗此時此地的真實。你看向窗外,注意到天空的顏色多麼湛藍,樹上的鳥兒啼鳴,你還注意到風輕撫髮絲的柔和。你品嘗著每一口飲料,感受著手中杯子的溫暖。

一旦你不想「如果……會怎樣?」等對未來的思考,你會慢慢地重新關注當下,關注你能看到、聽到、感覺到、嘗到和聞到的不同事物。

為什么正念練習很重要?

在不確定的時候保持專注可以幫助你減輕壓力,讓你從思考未來中得到休息。與其讓思考未來引發更多的壓力和焦慮,你可以簡單地享受此刻,放棄尋找所有問題的所有答案。

2019年克羅埃西亞學者對大學生的一項研究發現,對不確定性和正念有較高耐受度的女性學生患焦慮和抑鬱的可能性更小。研究人員稱:「正念能讓學生們體驗到視角的轉變,這也被稱為重新感知。重新感知是一種元機制,它幫助人們從日常的生活戲劇中解脫出來,讓人們只是站在一旁觀察它們。」

正念不僅能讓你有機會脫離於未來無益的想法,還能幫助你升級管理壓力和焦慮的心理過程。

沒有人能完全放棄社交媒體和新聞,你也大可不必這樣。但你可以下決心限制自己對社交媒體和新聞的消費。你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計時器,限制你在這些方面花費的時間;或者通過訪問少量網站或下載少量相關APP來給自己「節食」……這些方法都能讓你注意到你平時攝入了多少冗餘的信息。

3. 認識到自己有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要堅信自己能夠應對不確定性。研究表明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有助於提高不確定性耐受。該研究的合作者James F. Boswell認為,通過CBT,患者學會了挑戰「不確定性是糟糕的、可以避免的,並且一定會導致負面結果」的假設。在研究中,他鼓勵患者在應對壓力和焦慮的同時,逐步增加其面對不確定性的頻率。最終,患者會了解到他們確實有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這個認知有助於進一步減輕壓力和焦慮)。

每當你發現自己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時,試著挑戰這種假設。你可以鼓勵自己審視自己的想法,也許你通過這些批判會發現更多更有幫助的想法,比如:

「我過去曾有效地應對過不確定性。」「我很有韌性,能應對這種不確定性。」「儘管不確定性令人不安,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一定是壞事。」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不確定轉向確定後可能出現的任何結果,這一點也很重要。

有時候,不確定性可能特別可怕,尤其是當你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可能的負面結果時。也許你擔心最糟糕的事情如果真的發生了,你可能無法應對。

有兩種簡單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你可以鼓勵自己保持樂觀,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去想那些可能的負面結果。你可以通過感恩實踐(每天寫下幾件你感激的事情)鼓勵自己產生更多積極的想法。你也可以回想過去,當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時,你是怎麼表現的,是如何應對的。也許你會求助於他人的支持,比如向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也許,你會花一些時間好好照顧自己。或者,你甚至可以勇敢地站起來,適應這個具有挑戰性的環境(甚至你還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新的技能)。如果你準備好了,你可以把第二種方法更進一步:允許自己想像最壞的情況,允許自己想像放棄並接受負面結果。想像一下你需要做些什麼才能避免這些事情(而不是陷入那種負面的感覺)。一旦你對最壞結果有了理性的把握,你就可以開始擺脫「我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情緒沼澤。

4. 利用慣常讓自己更舒適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的說法,在不確定的時期把注意力放在你能控制的事情上是很有幫助的。你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提高它們的優先級。你要每天在同一時間吃有營養的食物,堅持早起的習慣,即使因為疫情不能去健身房,只能在家用APP鍛鍊,你也要保持鍛鍊。

為了設定有幫助的日程表,你要明確在壓力大的時候都有哪些活動可以保護和安慰自己。各種各樣的活動都可以安慰到你,但在鍛鍊、正常社交和維持情緒健康的活動之間取得平衡也很重要。

你需要將鍛鍊納入日常生活,包括餐前喝一杯水、下午5點練習30分鐘的瑜伽、晚上10點前上床醞釀睡意等。

即時通訊軟體能讓你跟親朋好友隨時保持聯繫,你需要進行正常的社交。你可以每天給一位朋友打一次電話,通過Skype和父母聯繫,或者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給他們留言(而不是盲目地刷手機)。

情緒健康則受益於很多習慣,如定期冥想、寫日記、正念、進行創意活動、通過播客或在線課程學習有意義的新事物等。

你可以選擇最適合你的日程表。當你給自己定日程時,把它們寫下來,這樣你才能記住它們。你還可以創建每日待辦事項清單,這樣你就可以追蹤自己每天的活動。

當你被不確定的事情壓垮後,你的思想會愈發消極。不能這樣,你要把注意力轉移到你能控制的事情上:你的行動(即使是微小的行動)。一次只專注於做一件事,每天順其自然地生活。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感受到的不確定性會開始消失,或者你會變得更適應它。

譯者:喜湯

相關焦點

  • 如何用「正念」應對焦慮?
    隨著神經科學的不斷發展,正念與現代心理學逐步融合,為傳統臨床心理學帶來了革命性變化。目前,科學家們從人類大腦結構以及神經認知模型等科學的角度闡釋了正念是如何通過大腦對身體產生影響,這也彌補了正念所缺失的科學證據。
  • 覺察當下、勇敢面對「我」的不夠好,正念與認知療法你值得學習!
    覺察當下、勇敢面對「我」的不夠好,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好朋友。正念與認知療法——東西方治療與實務的融合發展,催生了正念認知療法和正念減壓。它們已被證實,能有效減緩焦慮、憂鬱、上癮、疼痛、不適和壓力。正念認知療法從佛教和靜觀、冥想學來的技巧,能重新調整人的心思意念,以不同方式運作,正念減壓則藉助了瑜伽的技巧。兩者都強調個人直接、具體練習的直觀經驗。你將從中學到很多東勝西,練習得愈多,愈能專心和放鬆,得道其中。現代生活整天都在「做什麼」,人們互相詢問:「你今天做了什麼?」,「你今天晚上做什麼?」,「你周末做什麼?」,「你現在在做什麼?」
  • 【福利】關心自己,關愛「心」健康~正念認知療法eMBCT八周課程等你...
    【福利】關心自己,關愛「心」健康~正念認知療法eMBCT八周課程等你來報名!美國通用磨坊、英特爾、索尼、埃森哲、臉書、領英、推特及中國的阿里巴巴、華為、滴滴等知名企業都相繼開設企業正念的相關課程,提供給廣大員工及管理者。正念認知療法 eMBCT課程eMBCT課程,為我們提供了如何了解正念和學習正念的方法,練習如何面對困難,穩定情緒,同時培育安寧,友善,平等的內在智慧。換一種方式來調整、面對紛繁的困擾及不安。
  • 焦慮症的正念自助療法
    焦慮症的自助方法有許多,正念是其中一種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一些心理師也會把這種方法稱之為靜觀療法。正念療法是一種以特定的方式來覺察,即有意識覺察活在當下及不做判斷,單純地注意身心每一秒的體驗,明了當下的心身狀態及其變化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 關於正念認知療法MBCT的十個大家關心的問題
    正念認知療法MBCT,可以治療抑鬱症和焦慮症嗎?不能。上面的解釋說了,正念是防止抑鬱復發,而不能夠治療抑鬱症,更不能代替藥物。在防止抑鬱復發的臨床實驗中,證明效果比藥物好;但並非治療抑鬱或焦慮症,請切記。3. 學習正念認知療法,就是禪修嗎,需要信仰佛教嗎?
  • 【 瑜伽體式與正念療法 】工作坊 ▏聞風
    但是,你知道每一個體式的功效是具備流動性的嗎?每一個瑜伽體式的組成成分大致可以分為4個部分,每個部分又有四個因素,這裡就有非常多的變化,而每一個變化產生的身心作用又各不相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瑜伽體式練習中,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每一個體式在特定條件下都是有局限性的,這個局限性主要來自於局部的不平衡和可能帶來的新的界限。
  • 《TIME》:正念革命
    它的強項在於它的廣泛適用,儘管冥想是達到正念的必要途徑,但正念的最終目標是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你正在處理的事情上。人們可以通過正念集中精力進行工作、陪伴孩子和學習,人們通過練習也可以精力集中地吃飯,銀行巨頭摩根大通甚至建議客戶通過正念來進行消費活動。
  • 如何走出抑鬱|抑鬱症的正念冥想(含操作引導語)
    相信大家都有過抑鬱的體驗,一般的抑鬱情緒我們都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緩解。但是真正到抑鬱症的時候,或許就不是簡單的像緩解抑鬱情緒那麼簡單了,之前的文章我也介紹過不同種類抑鬱的區別,具體查看欄目之前文章。2014年2月號《TIME》的封面這是2014年2月號《TIME》的封面,主題是:The Mindful Revolution(正念革命)。類似的主題還出現在1993年,當時的封面是: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禪修的科學)。
  • 「狂亂世界的靜心法——正念認知療法」大型公開講座成功舉辦
    2015年4月7日晚,「狂亂世界的靜心法——正念認知療法(MBCT)」大型公開講座在北京大學理科教學樓107教室順利舉行。此次講座由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與「心教育」平臺共同主辦,由中科博愛(北京)心理醫學研究院和美中心理治療研究院承辦。超過400名校內外師生、心理諮詢工作者和心理學愛好者參加了此次講座。
  • 地面班 | 無雲飛·正念精品讀書會《正念療愈力》--帶你在覺察中成長
    我們對生活總是有各種擔憂,害怕別人的評頭論足,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性,可實際上,癥結都出在自己身上。我們都被「害怕」這個念頭所控制了。其實不是現實不肯放過你,而是你自己無法放過你自己。一念之間,你可以活在過去,活在未來,但是,你更可以活在當下。《正念療愈力》是由美國正念減壓療法(MBSR)創始人卡巴·金博士所著。
  • 追蹤:正念呼吸一周體驗心得正念訓練|情緒的
    正念呼吸一周體驗心得正念訓練|情緒的現在,除了用小刀割傷自己外,脾氣也不太好,易激惹。周末或寒暑假期間,入睡很快,第二天醒來也早,睡眠質量很好。但是現在是上學期間,睡眠不好,晚上很難入睡,早上又很難醒來。內心總有些事情放不下,如下:1.計劃早上五點半起床,收拾一下,六點半再喊弟弟起床;2.第二天上課時要不要舉手回答問題?
  • 正念減壓(MBSR)|全球最權威的正念治療課程
    而卡巴金博士在減壓診所教授的正念訓練——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MBSR),也成為了美國醫療體系內歷史最悠久、有最多科學實證研究支持的正念治療課程。
  • 如何用正念冥想來釋放壓力
    當今社會,我們應對壓力的反應,產生了形形色色逃避的形式。一開始我們面對的很多壓力都是內在產生的,可能與過去的事情有關聯。然後,壓力通過某些具體的症狀,如脖子痛,肩膀痛等,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正念冥想可以讓你不逃避壓力,讓你介入任何逃避的念想中。什麼是正念呢?
  • 「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彈性的五種科學策略
    如果我們學會用健康的方式去應對逆境,就可以更好地應對困難並且更快地恢復狀態。最少這可以讓我們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這些積極應對逆境的技巧,研究者統稱為「心理彈性」。我們創建The 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至善科學中心)。
  • 正念冥想帶來的十個關於健康的益處
    作為一個每天都努力做到最好的人,在當下,儘可能減少壓力,欣賞生活的美麗和珍貴,我總是熱衷於學習科學證明的正念冥想對健康的新益。獲 得 更 好 的 睡 眠    正如我過去無數次經歷過的那樣,任何一個經常因為晚上睡眠不好而遭受精神和身體上影響的人,都能從正念冥想中體會到這一至關重要的益處:更好的睡眠。
  • 以正念為基礎的認知療法可以保護患者防止抑鬱復發
    美國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最近一項針對抑鬱症患者的研究表明,基於正念的認知療法(MBCT)可以改善患者在困難情況下的自我感覺,這可能有助於防止抑鬱症狀的復發。研究結果發表在《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研究》雜誌上。
  • 10中常見正念方法丨正念是如何工作的?
    卡巴金博士把其學到佛教的禪修方法和瑜伽引進到當代心理治療中,並剔除佛教框架和宗教元素,把這些方法和技術放在科學的範疇裡統稱為正念。喬卡巴金博士把自己定義和提煉的正念技術和方法用於心理治療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79年在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設立正念減壓療法診所,但是他個人不斷貶低正念和佛教的關聯,把自己的正念心理療法(MBSR)稱之為科學方法並做臨床實驗。
  • 【正念工作坊】西安 正念即幸福
    我們怎樣才能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讓自己有更強健的體魄、平和的心態和達觀的生活?如果您是一名諮詢師或者治療師:您是否希望用更少的精力、更優化的時間來處理強迫症患者久治不愈的症狀?你是否期待用「春風不再生」的手段來降低抑鬱症患者的復發可能?你是否想要將以往措手不及的人格障礙訪客們醫治更妥當?
  • 一本關於修煉「正念」的書《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畢業後卻在麻省醫學院,探索起正念療法。《正念,此刻是一枝花》是由喬.卡巴金所著的,一本關於修煉「正念」的書。何謂正念?我寧願僅僅把正念當作清明生活的藝術。正念是保持清醒的能力,是全身心的存在和澄澈視物的能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
  • 正念與冥想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心理治療領域對MBSR的引用很多而心理學家又發展出一些基於正念的療法,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有:MBCT(正念認知療法,幫助反覆發作的抑鬱症患者預防復發,也可以用於健康人群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由Mark Williams 等三位認知治療學派的學者開創,借鑑了MBSR的很多要素,課程設置和MBSR相當接近),ACT(接納和承諾療法,由Hayes開創,核心是由六個要素構成的關於「心理靈活度」的框架,包括正念和價值承諾兩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