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N的《鬼怪》大火之後,同類型的《花遊記》並沒有能同樣掀起現象級的話題。兩部電視劇均在年末播出,前者16年12月,後者17年12月,倒也是巧得很。
從數據圖可以看出,在搜索熱度方面,兩部劇已經不是一個量級了。《鬼怪》(綠色線)的熱度最高峰在末期,而《花遊記》(紅色線)則是用自身證明了高開低走。
至於「同類型」這件事,更不需要多做懷疑,劇中男主人公均是歷經千萬年而不死,至於兩部劇的所謂神靈是否在一個次元,這就不太好下妄斷了,畢竟是神仙們的事嘛。
《花遊記》在宣傳前期就因為其中的《西遊記》元素引發過不小話題,唐僧是女的,與孫悟空相戀,至少對於每逢寒暑假都要與老版《西遊記》見面的許多中國網友而言是不可理喻的,所以這也成了很多韓劇迷不感興趣的原因。不過鑑於國內外其實多多少少也有借鑑了《西遊記》的奇葩之作,半熟建議大家還是不妨先拋下偏見去感受一下。
半熟其實本來也對於有超能力的現代故事敬而遠之,但是這部劇對於半熟的吸引力,說起來有些荒唐,竟還是因為《西遊記》的元素。至於《花遊記》裡的愛情(自然是最主要的),反而是充滿了韓劇式情節,也沒什麼好說太多的。
1、唐僧和孫悟空的愛情,什麼操作?
女主人公可以看見鬼魂,這在人類中算是異類,從小就不受待見。她小時候因為自己的這個能力,被牛魔王哄騙去偷東西,結果放出了男主人公孫悟空。她也冥冥之中因為錯誤地釋放孫悟空而被上天定為三藏。
直到三藏長大之後,才又見到了孫悟空。(韓劇式的久久期待便成了愛)三藏的血有著蓮花香,所有妖怪都想嘗一嘗。而三藏的宿命本就是拯救世界,偏偏她愛的人要成為她宿命中的死結。孫悟空必然還是會對抗天對抗地的。
韓劇總是少不了loveline,本劇的loveline有三條。三藏-孫悟空(孫悟空起初對三藏的愛源於手上的金箍,可以參見原著的金箍);牛魔王-帶扇子的仙女(不記得名字了,仙女犯了天條在凡間輪迴屢受厄運,牛魔王致力於修仙以改變這一切);豬八戒-龍王太子附身的女明星&不幸成為殭屍的凡人練習生(豬八戒的loveline有點豐富)。
2、和西遊記的關聯度?
既然參考借鑑了西遊記的元素,那就來好好研究。客觀來說,編劇做了很多的改變,包括整個故事背景,甚至是神仙界世界觀,不過平心而論,半熟覺得本劇對於西遊記的元素借鑑還是有一些些驚豔,雖然不知道韓國觀眾是否能夠體會到關於西遊記的梗,不過就那些對於西遊記多少有些了解的人來說,則是一番新體驗了。
前面說到唐僧釋放孫悟空,原著裡是五指山,劇中幼年唐僧走進孫悟空被禁錮的玻璃房子,在孫悟空的哄騙下,滅掉了五支蠟燭。這是半熟第一次感受到了驚喜;在「借鑑概念」這件事上,離概念的文化越遠,好像越不容易理解這個概念,同時在借鑑的時候也會更不受傳統思維的束縛。
在孫悟空的金箍方面,該劇改成了相同造型的手鐲,三藏以吻啟動功能,孫悟空只得無條件保護且愛著三藏,即使前期他的想法並非如此。
九九八十一難自然是越來越難的,在前期的劫難中,鬼怪附到了普通人身上,從而做出各種惡意滿滿的事情。比如「鍵盤俠」,是長舌鬼找到了合適的人類受體,從而在網絡上進行惡性攻擊。還有那些收藏小朋友靈魂的鬼怪、收集失戀女生頭髮的男失戀鬼。半熟覺得一些鬼怪的設定還是很有現實意味的。
再談談師徒四人。唐僧是女主,孫悟空是男主,豬八戒是大熱明星,沙悟淨則是大企業的老闆,同時對孫悟空俯首帖耳。師徒四人唯一一次合體打怪的場景,僅僅出現在女主唐僧的想像中,不過已經足以讓半熟興奮了好一陣。
此外,孫悟空的愛情態度是,因為女主(人類)生命有限,所以要無限地用力地去愛,這點倒有點至尊寶給愛情一萬年的期限;當他不得不面對和女主的命定孽緣時,他決定對抗天地,又有種《悟空傳》的意味。
3、半熟為什麼棄劇
很多韓劇總是有種為了拖延時間而故意抻長戲份的嫌疑,《花遊記》讓半熟棄劇的點在於,與《西遊記》的漸行漸遠。
在節目後半段,正義和最終邪惡大boss即將正面交手,觀眾固然知道結局「邪不勝正」,偏偏這過程又變得複雜起來,包括邪惡派的力量成長——當然,這也和反派勢力不夠討人喜歡有關罷,而且對抗反派這件事,也並不是以師徒四人這樣的傳統組合進行(整部劇的師徒四人結構十分鬆散)。
這些部分也和《西遊記》關聯不大了。如果說電視劇前半部分的吸引之處在於讓半熟對於編劇有所期待,想知道是如何借鑑了《西遊記》的元素的話,後半部分則完全脫離甚至處在脫韁的狀態,半熟作為觀眾猜不到未來,也無法從中找到任何《西遊記》的影子,自然覺得摸不著頭腦了。
倒不是說《花遊記》需要完全照搬《西遊記》,而是說《花遊記》對於借鑑本體的脫離,讓了解《西遊記》的觀眾來說有些不知所云了。
4、一部新韓劇,一種新時尚
其實還想提提這部劇主打的時尚穿衣亮點。那就是女主角以絲巾來代替領帶的功能,初看覺得沒什麼,但是後來男主角在某集裡也有嘗試過,感覺好看到驚為天人...(對,半熟覺得只有用這個詞才合適)
5、以棄劇情況進行更為細緻的數據統計 | 腦洞
因為最近陸陸續續也在看一些韓劇(雖然數量並不多,但是也都認真地看了),大約是因為邊拍邊播的問題,很多韓劇都存在高開低走的境況。半熟也想開開腦洞,如果有數據圖表可以細節到分鐘地展示一部劇的精彩程度就好了。
其實NETFLIX在製作《紙牌屋》的時候也運用大數據進行了一些決策,比如用戶對於電視劇類型的偏好、演員的偏好等。
每一集的觀看人數以熱力圖的情況展現,白色為高熱度,黑色為低熱度,理論上,一部電視劇從開始到結尾,應該是前部最白,到後期的漸變至深。如果中間就存在急劇變深灰的情況,則意味著劇集在該處存在非常壞的轉變。
細化到每一集,按照用戶的操作進行統計,分為快播、正常速度播、重播,快播意味著該部分冗長且無聊、正常速度則意味著該部分劇情正常、重播意味著該部分信息量大且足夠精彩。給予不同的播出狀態以不同權重,以曲線呈現。
在用戶足夠多的情況下,能夠算出最符合大眾審美的線條且避免了偏離的情況;至於數據的造假問題,還是那句話,用戶數量足夠多,那麼造假成本就高。
如果有這樣的評價系統的話,其實比起單純的一個評分定好壞要更為細緻。其實評分的變化如果能進行一個時間軸上的記錄也不失為一個方法。觀眾在急於評分的時候,先記錄其看到了第幾集,再進行評分,至少能夠發現一些爛劇裡面的閃光點。
照這個邏輯的話,《花遊記》的前面部分還是值得一看的。
以上這張圖,留個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