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師給大家科普一下角質層(stratum corneum)
角質層相信各位姐妹都聽得很多,也大概知道功能,不過具體還不是很理解哈,今天老師就正式給姐妹們科普。
首先來講一下角質層裡面的組成細胞:角質細胞。
角質細胞是位於角質層(SC)的特化細胞。
細胞主要由蛋白質(角蛋白)和周圍角質包膜構成。胞內也含有天然保溼因子(NMF)
角質形成細胞是從基底層產生的主要細胞。
這些細胞隨著時間推移分裂和遷移到皮膚表面,到達表皮外層後,轉變為無核的扁平細胞,富含蛋白,稱之為角質細胞,此過程成為分化。
角質細胞不再有生命力,它們已經停止分裂,留在角質層直到被活躍地去除,這個過程稱為脫屑。
角質細胞形成角質層的基本結構,它是「磚牆結構」中的磚。之前也給姐妹們講過磚牆結構.
它們作為皮膚的物理屏障,防止病原體(如病毒,細菌),化學品和汙染物的進入,以及防止皮膚水分的丟失。
角蛋白作為其蛋白質的存在形式,能夠保持細胞內水分,從而保持皮膚的水合作用。水合的細胞更有彈性,使皮膚對環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角化過程中,角質細胞細胞膜被一層長鏈神經醯胺的共價連接蛋白取代(如兜甲蛋白,外皮蛋白),形成角質化包膜,它具有高度抗性和不溶性。
相鄰角質細胞間的蛋白連接結構叫作角質橋粒,它們進一步加強了角質層的結構。
構成角質橋粒蛋白三大專門蛋白是:角質鎖鏈蛋白,橋粒芯蛋白-1和橋粒膠蛋白-1.這些蛋白讓角質細胞間的板層狀脂質結構排列更有序,而可從細胞內部錨定角質細胞。
而作為「磚牆結構」中的「灰漿」結構之一,角質橋粒可緊密連接角質細胞,從而保護更深處的活體皮膚,使身體組織保持滋潤,防止環境因素破壞。
角質層中脂質:角質層的細胞之間填充有特定脂質,且成層狀
細胞間的間隙被特定脂質產生於表皮角質形成細胞,並存在於富含脂質和蛋白質的結構中,被稱為板層小體(LB)。
角質層中脂質從顆粒層中(SG)的板層小體中釋放,稱之為角質層過度。
三種主要脂類構成了細胞間脂質:脂肪酸,神經醯胺和膽固醇。
這些脂質自組織形成多個雙層結構(層狀結構)。這些脂質結構通常被稱為角質層的屏障脂質,其構象和填充直接影響角質層的功能.
脂質雙分子層形成了角質層中的有效保溼屏障。
板層狀結構的特點(如相關的脂質成分,細胞間的條塊分割和構象)可調節角質層的含水量.
緊密填充的層狀脂質從物理上防止了許多化學品和病原體的滲透喝進入。
然而,由於層狀結構的特點,在一定的條件下,可提升角質層的滲透性,從而使多種化學物質可以滲入。
大多數物質進入角質層是經由脂質雙層結構的疏水性或親水性區域.
皮膚天然保溼因子是什麼呢?怎麼產生的?
天然保溼因子(NMF)的釋放發生於角質細胞的蛋白基質中
皮膚通過結合和保持角質層中的水分來維持皮膚的溼度。
一些低分子量的水溶性混合分子(稱之為「天然保溼因子」),主要分布於角質形成細胞內,是皮膚自我分泌的保溼成分。
NMF的構成上,大約50%是胺基酸,50%是鹽類,主要包括乳酸鹽和尿素。
NMF中的胺基酸成分主要是來自角質層中一種高分子多聚體蛋白的降解,即絲聚蛋白。
角質形成細胞中先形成絲聚蛋白的前體,隨後加工成胺基酸保溼因子(乳吡咯烷酮羥酸(PCA)和尿刊酸)
NMF是皮膚保持滋潤的天然機制。
皮膚含水量一旦減少,皮膚就會啟動一系列的生物過程把絲聚蛋白分解成胺基酸。
然後NMF就可以吸收並且結合水分,保持角質層的溼度。
再講到衰老,廢棄的角質細胞從皮膚表面有序分離和剝落,這個過程被稱為脫屑.
脫屑是指高度受控的,酶介導的,角質細胞間蛋白連接(角質橋粒)的降解。
水解酶降解角質橋粒的活動是受到嚴格調控的,以確保在角質細胞脫落時,角質細胞下層細胞已移動到上方。
某些環境條件,如溼度較低,會抑制這些酶發揮其正常的功能。
皮膚表面老化的角質細胞有序脫落,才會使皮膚感覺光滑,柔軟,有吸引力。
如果脫屑過程受到抑制(如皮膚乾燥或某些疾病狀況),角質細胞積聚在皮膚表面,引起皮膚乾燥的症狀,包括鱗屑。
上面就是一整個角質層的解析,專業枯燥,但是學習到了,肯定是有利於自己的,姐妹們不懂的可以私聊老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