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一詞起源於日本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舍離」的觀念,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
「斷舍離」一詞就這麼莫名其妙火了,而隨著這個詞的大火,人們紛紛開始從自己家裡開始搜尋,於是引發了一大波的回憶殺,同時也引發了一大批的斷舍離。
其實看一下我們的家裡,真的有很多的東西好久都沒有動過了,曾經喜歡了很久買的衣服,被壓在櫥子的最下面,已經很久都沒有見過太陽了;我們給孩子買的玩具,雖然沒有壞,孩子有了新的玩具就不再玩了;我們跟著網上一時頭腦發熱買的各種流行的東西,用幾次就閒置在一旁了……
有太多太多我們曾經擁有,但是如今卻不再觸碰的東西,就讓它們一直堆積在家裡,等到你收拾房間的會發現它們的存在,雖然沒有什麼用了,自己也不喜歡了,但是卻又找了個地方讓它們繼續待著。
可能是因為我們對它們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念想,或許還是捨不得,或許覺得有朝一日可能還會用到它們的時候,於是越堆越多,家裡的沒有用的東西越來越多。
日本35歲主婦年輕如少女:堅持「斷舍離」10年,把生活過得美如詩
日本家庭主婦tomo原本並不是一個喜歡收納整理的人,也捨不得扔東西。曾經一個人居住時,家裡有超過500件衣服到處是散亂的書籍,還有很多沒有使用過的餐具。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現象,舊的不捨得扔,遇到喜歡的又會買買買,所以日復一日,家裡的東西愈來愈多,難以割捨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長此以往,tomo認為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了,於是25歲後的她,開始嘗試去改變這樣的生活方式,嘗試「斷舍離」。現在她已經35歲了,於是這個習慣一直保持了10年。
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她意識到
「捨不得扔掉的東西越多失去的東西就會越多」
看了《斷舍離》之後,她又馬上用自己的衣櫃開始實踐,可能乍一看並不算多亂的衣櫃。她使用分類放置+斷舍離的方法重新整理一遍,原本外套和裙裝都掛在一起,毛衣都整理到一個籃子裡,包包放到一起。
而在這個整理的過程中她也找到了自己斷舍離的部分,比如穿了很久的彈性毛衣,已經不再是自己風格的長裙,還有已經很久沒穿或是確定再也不會穿的衣服,一共40多件,統統都捨棄了,這恐怕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吧!
作為家庭主婦的tomo,雖然長期經營著廚房,而且廚房也十分整潔,但是她還是對廚房也進行了一番斷舍離。
柜子裡藏著鍋碗瓢盆、速食麵條、清洗用品等等廚房用具,依舊是先把所有的東西都分類出來,掃除用品歸為一類,保健品歸為一類。
而那些打開後很久不用的東西,一些沒有用的鍋碗瓢盆,一些多餘的廚具,統統都捨棄掉,這樣下來,廚房也更加整潔了!
tomo在學會斷舍離的過程中,改變了強烈的依戀型性格她漸漸地發現:「不對物品執著,可以過更舒適的生活」
家庭主婦的生活美學就藏在這個細心經營的房子中,在黑白的北歐風格玄關中,在簡約文藝的臥室裡,在,客廳小小的木質茶几上......
有時候換上最愛的和服,化上美美的妝拍一些喜歡的照片,有時候就泡上一壺茶,看著一本書,享受午後的陽光。
這種斷舍離生活,讓她的心態變得更年輕,也讓她看上去更加的明媚,擁有一顆少女心。
表面上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的收納術,從深層次來看,這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整理房間就是在整理自己的內心。
斷舍離是一種對於生活方式的改變,是由內而外的,並不是單純的花一天,去整理雜物,而是捨棄那些拖累自己的生活節奏,影響生活健康的不良方式。
人這一生,只有懂得了「斷舍離」,才能更好地無憂無慮的生活,才能將自己身邊的一切安排得妥妥噹噹,才能使自己不會感到空虛無助,才能不會被一張無形的網束縛,才能更好的抵擋那些欲望,活得更加明白通透。
《斷舍離》一書就是山下英子的智慧結晶,這本書從出版以來,累計銷量達到了400萬冊。
稻盛和夫、張德芬、林夕、楊瀾、 李冰冰、蘇芩、林依晨、陳數等眾人都從書中得到啟示和力量,對本書盛讚有加。
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需要斷舍離的部分,但是我們卻又做不到真正的斷舍離,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看一下這本書,讓它告訴你,為什麼要斷舍離?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商品卡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