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主婦堅持十年「斷舍離」,年輕如少女,精緻的人生到底有多爽
面對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與你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欲與執念,當離。
雖然很多人都聽過「斷舍離」,但對這個概念其實還是比較模糊的,至少你讓他講個所以然出來,他講不出來,只知道將沒用的東西扔了。
「斷舍離」一詞起源於日本,這個觀點是日本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這個詞在網絡上已經盛行多年。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會有這種感覺,家裡的東西總感覺放不下,買了很久的衣服穿不下了,下定決心要減肥,等瘦了之後,立刻又買了新的衣服,衣櫃越堆越滿,但每天早晨都在糾結今天穿什麼。
其實很多東西,不管是衣服、廚具還是日用品,就算一直用不到,我們也捨不得扔,總覺得有總比沒有好。於是很長時間都沒用過的東西就一直堆在那兒,越堆越多。
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
已經35歲的日本家庭主婦tomo曾經就是如此,不喜歡整理收納,也總捨不得扔東西。之前一個人居住時,她的家裡居然有超過500件衣服,到處都是散亂的書籍,還有很多從沒使用過的餐具。
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舊的不捨得扔,總覺得有朝一日會用到,遇到新的又不忍錯過,日復一日,家裡東西越來越多,然後就開始覺得房子太小了。
念舊和長情確實是好事,但在生活中,我們反而要放下一些東西才能生活得更好更輕鬆。
長此以往,tomo認為不能再這樣了,於是25歲後的她,開始試著去改變這樣的生活,嘗試「斷舍離」,去掉不需要的東西。而現在已經35歲的她,將這個習慣一直堅持了10年。
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意識到:「捨不得扔掉的東西越多,失去的東西就會越多。」
於是在這10年裡,tomo將生活過成了詩,一身輕鬆的她,看上去還像20歲出頭的少女一樣明媚年輕。
如何才能有斷舍離後的精緻人生?
實際上,千言萬語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將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
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1.告別沒有用的物品
讓進入我們家門的東西都是自己需要的,不需要的斷絕進門的可能,讓「我想要」變成「我需要」。
物品要有用才有價值,對於可能用不上的物品,及時丟棄,不然越攢越多,更是不捨得丟。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裡說過一句話:要記得在庸常的物質生活之上,還有更為迷人的精神世界。2.告別沒有來往的人
其實,真正的斷舍離,不是胡亂的斷絕一切社交關係。是學著用「斷舍離」的思路,轉變自己看問題的態度和想法。
不需要的東西,不會因為跟風或虛榮心就購買。毫無意義又浪費時間的聚會,不會為了「合群」參加。
人在經歷多次斷舍離後,最後留下來的事物往往有兩種:
從一開始就珍惜的事物;回過頭才發現,一直在你身邊卻被你忽視的事物。人生能有三五知己,已然是很幸運的事了。
詩人泰戈爾說過一句話:
「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記憶,從此我的夢就透明了;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人這輩子,是選擇的一生,也是放棄的一生。
如果想要得到太多,而不捨得割捨,不捨得放手,那麼心就會負累越多,生活就會越凌亂。
唯有定時清理人生的行囊,看看什麼該扔,什麼該留,什麼該添,才能規劃好自己的人生。
曾國藩說過:「既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雜。」
一個人最頂級的自律,莫過於學會斷舍離。
如果你覺得忙碌、紛擾、辛苦,那不妨看一下《斷舍離》,相信你一定也會有所感悟,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是對稻盛和夫、宮崎駿、楊瀾、李冰冰等影響至深的一本書,知名作家張德芬也曾為《斷舍離》作序推薦。
生活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過不去的心。
現在下單,還送一本《人生三境》,人生三境包括「沉得住氣」、「低調行事」、「先低就而後高就」的三個人生境界的大智慧,特別適合胸有大志的男人讀。
兩本書,一本送給自己,一本送給愛的人,夜幕降臨時,開上一盞小燈,兩個人靜下來看一看書,幸福其實很簡單。
兩本書僅需46元,還不到一頓飯的價格,但卻能換來安靜相處的交心,還能讓生活變得更輕鬆,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