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解放軍的冬天:無人機送火鍋,氧氣隨時吸,用上外骨骼

2020-12-26 手機鳳凰網

據香港《南華早報》11月28日報導,中國軍隊在喜瑪拉雅山區進行冬季部署,士兵們有火鍋可吃,並能得到氧氣供應。

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中國士兵在享用火鍋

報導稱,在喜馬拉雅山區的中印邊境地區部署的中國士兵正在享用無人機送來的火鍋和床邊制氧機產生的氧氣,同時穿著最新的外骨骼來幫助他們在嚴酷的低溫下執行基本任務,與印度進行馬拉松式的對抗。

文章稱,中印雙方在前線進行的第八輪軍事會談於11月結束,但沒有任何解決對峙的跡象。隨著僵局的繼續,物資供應已成為駐紮在「世界屋頂」的解放軍的頭等大事,那裡白天的溫度通常在攝氏零下30度左右。

氧氣是最關鍵的問題,海拔3000米(9842英尺)的氧氣含量會下降至比海平面低三分之一,而在海拔5,000米時下降至一半。缺氧會導致噁心,頭痛,記憶力減退和沮喪,甚至會有嚴重的肺部感染和腦水腫。

高原營房中的士兵一邊閱讀一邊吸氧

11月23日,《解放軍報》報導說,所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哨所都配備了制氧機,駐紮在4,000米以上的部隊每天將接受一個小時的強制性氧氣治療。報導稱:「數據顯示,每天一小時的氧氣治療可以使血氧飽和度提高9%,並大大減少高原反應的機率。這種療法比藥物治療更有利於健康。」除了建造大型制氧站,車載式氧氣發生器和高壓氧艙外,解放軍還開發了可攜式制氧機和氣瓶,甚至為單兵開發了可攜式氧艙和化學氧氣發生器。報導說:「氧氣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這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常態。」報導公布了兩名士兵坐在床上看書的照片,他們戴著與固定在牆上的瓶子相連的氧氣面罩。

解放軍還裝備了機械外骨骼防護服,以幫助士兵克服海拔高度的影響來執行基本任務,例如步行和攜帶裝備。《南華早報》稱,第一批外骨骼裝備已於本月初交付。報導還援引外骨骼設計師張立建的話說:「由於地形複雜,風大,在邊境巡邏或在高海拔山區運送補給品等任務,許多工作必須依靠士兵步行。外骨骼可以為他們在攀爬或搬運負荷時節省大量的體力。」

這套外骨骼服裝由超強的合成碳纖維材料製成,可承受極度的寒冷和劇烈的磨損。它們也很輕,僅重4千克(8.8磅),但可以支撐大約70%的士兵負載,使他們在攜帶25千克負載時可以快速移動

中國在中印邊境高原地區建設的保暖營房

報導稱,部署在5,000米以上解放軍前哨基地的部隊已經入住帶有智能太陽能系統的保暖房屋,該系統可以在室外零下40攝氏度的環境下保持15攝氏度的室內溫度。

這種住所不使用外部能源,也不需要專業的工程師進行組裝,由睡眠,就餐,淋浴,衛生間和儲物的模塊組成。它有自己的電網和供熱系統。

這些部隊還將獲得20型冬衣:一套羊皮靴,羽絨睡袋,棉上衣和褲子,長外套和雪地迷彩服,以及自熱石墨烯背心。

中國士兵裝備的高寒地區服裝

《南華早報》援引中央電視臺的報導稱,解放軍在較不方便的地方挖了十幾口井,為冬天做準備。無人機正在運送食物,包括火鍋。火鍋是中國人在寒冷天氣裡最喜歡的食物。

四川大學中國南亞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孫世海說,中印邊境地區的局勢在冬季相對平靜,但到明年將會繼續緊張。「隨著經濟的增長,近年來,中國在材料供應,基礎設施和物流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比印度有優勢。」他說。

據報導,印度軍隊已從美國緊急進口了二手的防寒服,能夠承零下40度的低溫,但與部署在該地區的印度軍隊人數比較,服裝數量明顯不足。

印度軍隊對這種極端條件並不陌生。多年以來,印度還在克什米爾山區(包括錫亞琴冰川)與巴基斯坦對峙,那裡的氣溫可能降至攝氏零下50度以下。自1984年以來,已有將近900名印度士兵和軍官在那裡死亡,其中大部分死於極端天氣或雪崩。

相關焦點

  • 中印邊境零下五十度,解放軍吃熱騰騰的火鍋,印軍卻啃冰涼的大餅
    目前邊境氣溫已經逐漸逼近零下五十度,得益於完善的後勤系統,部署在喜馬拉雅山區中印邊境地區的中國解放軍擁有豐富的飲食選擇,除去常規的食物之外,他們甚至可以吃上由無人機送來的熱騰騰的火鍋。而在邊境,蔬菜供應是比肉食供應更難解決的問題,因為高原地區大多是山地和凍土,很難種植蔬菜,而從山下送上來的話,很難保證其新鮮程度。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解放軍拉土上去建溫室大棚,讓邊防戰士們吃上了新鮮的蔬菜。而且後來又出現了恆溫恆溼的專業儲藏室,這也能讓蔬菜保存更久。而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解放軍甚至可以在高原上吃上自己親手包的餃子、無人機送來的火鍋。
  • 解放軍穿著外骨骼吃火鍋,印軍翻出多年舊睡袋
    到現在為止,中印邊境的對峙依舊還在持續,若是在往年,中印邊境雙方的對峙局面在面對嚴冬時都會暫時擱置,但是今年卻不太一樣,而且根據印度媒體的報導,印軍似乎也並沒有撤兵的打算。不過,雖然同在中印邊境駐守,中印士兵的待遇可是相差甚遠,不僅有無人機送火鍋,還用上了外骨骼防護服,但是印軍用的卻是十幾年前的舊睡袋。印度三軍齊聚中印邊境,靠人數取勝?根據環球時報的報導,印度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已接到命令將被部署到拉達克東部的班公湖地區,並稱他們很快將得到新的船隻。
  • 為抗嚴冬,印軍翻出十幾年前的舊睡袋,而解放軍穿上新衣吃火鍋
    正值寒冬季節,中印邊境的天氣十分寒冷,而印度邊境駐軍沒有任何的撤退跡象,這些士兵們有苦難言,他們只能咬牙堅持,期盼著莫迪的撤軍命令。莫迪政府一些政策不得人心,印度士兵物資十分匱乏,車輛運輸補給也十分困難。在如此惡劣的天氣下,士兵凍傷很難得到快速救治。
  • 中印邊境談判需數年?印度積極備戰,美國暗中滲透
    ,而那裡冬天的極寒、強風、缺氧的氣候條件對每名士兵都是考驗」,《印度快報》在一篇報導中如此形容中印邊境對峙現狀。  有中國專家表示,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解放軍同樣面臨高原嚴寒環境的考驗,但依託於現代化的後勤保障體系,解放軍無論是在高原駐守還是巡邏,都比印軍情況好得多。
  • 中印兩軍邊境越冬保障哪家強?
    在「凜冬將至」前,是時候對此前幾個月做一下總結,並對即將到來的冬天做一下展望。凜冬將至前文稱「凜冬將至」並非危言聳聽。公開資料顯示,進入10月後,中印邊境的拉達克及周邊地區將與印度其他地區隔離六個月。即便不算上這最新的一個師,環球網披露的數據顯示,在這輪會談之前,印度方面已經在中印邊境陳兵超過30萬,在兩軍衝突一線駐紮兵力超過3萬。印度媒體還多次引述印官方人士消息稱,印軍準備和解放軍在該地區長期對峙。如果消息為真,那麼對於印軍而言,保障前線官兵越冬將成為一個不小的挑戰。
  • 大雪封路之前,中印邊境來貨了,對印度軍方的「真實傷害」可不小
    嚴冬時節,中印邊境地區的對抗已經發展到比拼後勤的階段,據香港《南華早報》24日報導,一隊由四川出發的車隊正駛向喜馬拉雅山脈,這支隊伍有數百輛重型卡車,還有數千噸物資,可為駐紮邊境的中國官兵提供數月的物資和補給。
  • 中印邊境局勢:氣溫降至零下40度,印軍掏出14年前買的廢舊睡袋
    目前中印邊境局勢依舊處於緊張的對峙階段,解放軍一系列邊境線上的大動作讓印度軍隊看傻了眼,傻了眼的印度軍隊做出了進一步向前線增兵的決定,然而進一步向前線增兵會面臨更大的險境,一是天氣、二是後勤保障,印度軍隊在此情況下做出了令人訝異的舉動。
  • 開赴中印邊境?解放軍新兵高歌視頻遭臺灣綠媒抹黑
    視頻截圖海外網9月22日電近日,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新兵入伍淚別父母在車上唱《軍中綠花》的視頻在網上流傳,但有臺灣綠媒22日卻藉此造謠稱,這是解放軍被送往中印邊境前線,「情緒激動唱到痛哭」。臺灣「蘋果日報」打出聳人聽聞的標題:「解放軍痛哭!被送往中印邊境前線 情緒激動引熱議」。文中引導性極強,還使用「哭鼻子」之類的詞語。關於視頻,報導模糊其詞,僅稱不知道視頻的拍攝時間為何,但士兵都拿著口罩,應該是拍攝於近期。
  • 中印邊境近況:零下五十度,解放軍扎堆吃火鍋,印軍卻只能啃大餅
    中印在邊境地區對峙已經數月,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保證前線物資供應。同時,邊境地區的解放軍們不僅可以吃上家常菜,甚至可以親手包餃子,還能享受來自內陸的自熱火鍋等美食。相比之下印度方面卻顯得頗為悽涼,只可以啃冷冰冰的大餅,並沒有太多可選擇的食物。據西方媒體報導,印度給前線士兵派發的食物主要是罐頭類食品,調料一般只有鹽和薑黃,這樣的夥食連基本的果腹都難以達到,更別提美味了。
  • 由麥克馬洪線引發的中印邊境爭端,為何解放軍能在東段西段勝出?
    前言作為雄踞在亞洲大陸的兩大文明,中印關係始終決定著亞洲大陸的風雲走向。早在公元1世紀,中印就已經進行了廣泛而密切的歷史文化交流。在《史記》上,張騫,司馬遷就用「身毒」來稱呼印度河流域地區;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雙方來往更加密切。
  • 印軍凍成「冰雕」,解放軍在吃火鍋,這一幕似曾相識…
    印度為了在邊境對峙當中彌補印軍在質量上的劣勢,而採取了增派大批部隊「堆數量」的辦法。為了保障龐大印軍的後勤供應,莫迪政府可以說是不惜血本的用上了多種手段。印度除了在基建方面加快搶修道路橋梁進行緊急「補課」以外,其空軍最新銳的大型運輸機也被派上了一線執勤,從印度方面發布的照片來看,其戰略運輸力量的精華,基本都已用於中印一線的運輸任務了。
  • 印軍也在邊境升級營房,表面說的天花亂墜,實則和解放軍差距巨大
    文\唏兮中印邊境對峙還在持續,雙方目前並沒有撤軍的跡象,反倒是一直在積極準備在邊境拉達克高寒地區過冬的物資。在數天之前,解放軍就在中印邊境班公湖附近安裝了保溫方艙,並在營地建好了保溫方艙,也為解放軍戰士送去了防寒服以及各種實用物資。
  • 邊境傳來重要消息,大量坦克預抵中印邊境,印度百萬軍隊重新部署
    印軍兩線作戰已有很長時間,中印邊境和印巴邊境陷入僵持,加之氣溫下降,列城地區的印軍士兵難以抵擋嚴寒,於是印度政府作出軍隊戰略調整。而印軍目前的軍事作戰部署嚴重地向西部邊境傾斜,印軍在西部邊境部署了三個打擊軍的兵力,而在北部邊境只部署了一個打擊軍的兵力。據印度消息人士稱,鑑於目前的軍事衝突形勢,印度沒有必要增派任何部隊或組建新的打擊部隊,而是充分利用現有部隊,將其調整為雙向部署,以應對在中印邊境和印巴邊境兩條戰線上的挑戰。
  • 中印邊境勞軍,莫迪大談佛經到底在內涵什麼?
    莫迪曾用這個帳號向中國領導人送上生日祝福。7月3日早,莫迪飛赴中印邊界對峙所在的拉達克地區,一面探望官兵鼓舞士氣,一面又引經據典,大談真正的勇氣是「慈悲和憐憫」。在新冠疫情、蝗蟲災情、經濟困境和國內民意裹挾中的莫迪,想傳達什麼信號?莫迪抵達拉達克。
  • 中印邊境抗衡,印軍被迫用回劣質義大利睡袋,只為取暖
    據報導,為了滿足駐邊境解放軍部隊對防寒保暖措施的要求,中國的後勤部已經把過冬的物資以及裝備全部都運輸到高原上面的中國軍隊手中,青藏高原平均高度都在四千米以上,而含氧量只有60%,對於這些駐紮在山上的士兵們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這裡本身海拔就這麼高,而且還極度缺氧,在這種偏僻山區度過零下
  • 中印對峙:印度海陸空三軍緊急集合,針對解放軍之前先解決後勤吧
    12月3日印度媒體報導,印度已經在列城召集了海陸空三軍,不僅僅是兵力上的增加,在裝備上印度也開始給士兵配備一些相對先進的武器,海陸空三軍都集結在邊境是否意味著中印邊境將會加劇衝突?對於這樣的戰略部署,印度軍方也表示為了能夠讓三軍配合作戰,也是想要訓練出一種針對高原作戰的特種部隊。對於印軍的說法顯然是過於官方,真的只是作戰訓練嗎?
  • 印度邊境拍神劇?《加勒萬河谷》開機,解放軍大鬍子軍官「被俘」
    文\唏兮自今年5月初,中印邊境士兵發生互毆、丟擲石塊等鬥毆之後,中印邊境地區就進入了對峙狀態,隨後又在地區爆發了衝突事件。此次事件造成了20名印度士兵喪生,解放軍的傷亡情況尚不清楚。近日,網絡上流傳著印度拍攝電視劇的一些現場畫面,拍攝的主題故事就是上述加勒萬河谷衝突,數十名扮演解放軍以及印軍的演員在拉達克地區爆發衝突,「開機」令一下,印軍士兵拿著鐵棒武器衝向解放軍,最終「俘虜」了解放軍大鬍子軍官。據媒體報導稱,印度此次拍攝的影視劇劇名為《加勒萬河谷》,講述的是中印雙方於今年6月份在加勒萬河谷地帶爆發衝突一事。
  • 中印戰爭印度輸得很慘,但他們卻這樣告訴世界——解放軍輸了
    中印自衛反擊戰,上世紀60年代那場兩大文明古國之間的較量。雖然印軍在戰前是氣勢如虹,但在戰鬥中卻被我軍打得一敗塗地,然而印度卻拍攝了一部以中印自衛反擊戰為原型的電影,該片最大的看點,就是那些「窮兇極惡的中國解放軍」。以中印自衛反擊戰為原型:《嚴峻的現實》。
  • 解密:1962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始末(下)
    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開始的快,走的也快。本文章緊接上篇文章,講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戰爭經過、印度反應和戰爭影響。1962年10月10日,印度軍隊又以百餘人向解放軍駐克節朗河對岸的部隊發起攻擊。面對印度軍隊的屢次挑釁,留給中國的時間不多了,進入10月中旬,大雪封山即將到來,一旦大雪封山,中國軍隊作戰就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