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什麼是膝蓋積液,產生膝蓋積液的原因有哪些?
膝關節是人體滑膜最多,關節面最大和結構最複雜的關節,由於膝關節滑膜廣泛並位於肢體較表淺部位,故遭受損傷和感染的機會較多,膝關節滑膜炎主要是因膝關節扭傷和多種關節內損傷,而造成的一組綜合症。如半月板損傷、滑膜損傷、交叉韌帶或側副韌帶損傷,關節內損傷和脫位,膝關節骨關節炎繼發膝關節慢性滑膜炎和關節游離體等。另一種原因是感染,其中常見的是滑膜結核,一般講,滑膜內血管豐富,血液循環良好,對細菌抵抗力較強,但在感染結核菌的情況下,病情進展較緩慢,其症狀表現時好時壞,此為膝關節慢性滑膜炎之一。
因為關節腔本身是充滿了關節滑液的,關節滑液由關節滑膜分泌產生,並不斷被吸收代謝,從而保持關節滑液不至於太多,也不至於太少,關節滑液是關節潤滑和關節軟骨營養的重要來源。如果滑膜受到刺激,比如滑膜炎,就會導致滑液過度分泌,如果無法被及時吸收代謝,就會導致這些滑液聚集在關節腔,使得關節腔壓力升高,引發關節腫脹,關節變腫,自然活動受限,關節腔內有很多感覺神經,受到壓力刺激也會發生疼痛,而持續的關節壓力升高本身也會對關節腔內環境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導致關節局部代謝發生障礙,這就引發了一系列連鎖發應。
膝蓋積液的症狀除了疼痛外,其他表現可能就不那麼典型了,對於輕度的膝蓋積液往往跑友自己是覺察不出來的,只有通過核磁共振等檢查才能明確。對於較嚴重的膝蓋積液,膝蓋外觀表現為明顯腫脹,膝關節輪廓不清楚,有時有膝關節發紅、發熱的表現,表現為非常明顯的炎症反應,手放在膝關節上,甚至能感覺到咯吱咯吱液體流動的聲響。
第二:膝關節積液治療時需要注意的三個細節
1、不能反覆、多次抽取關節積液。如果關節腫脹十分明顯,到醫院適當抽取積液是可以減輕症狀,但是如果沒有消除滑膜炎這一病根,即使抽取了積液,關節滑液仍然會分泌,導致關節腫脹再次發生,而且會增加膝關節感染的可能,增加治療難度,加重痛苦。
2、處理膝關節積液時,可以在生理鹽水中加入冰塊,混合成零度恆溫的冰鹽水,用以冰敷膝關節,促其消腫。不應該電烤,因為膝關節積液若由血管損傷滲出導致,電烤會加重血管受損程度,迫使血管滲出更多液體,反而會加重病情。
3、不能著急做康復鍛鍊。當關節有積液時,康復訓練一定要慎重,因為錯誤的、過度的運動會增加對於滑膜的刺激,導致關節積液更加明顯,反而得不償失。
第三:膝關節裡有積液需要注意什麼?
少走樓梯
有膝關節積水或膝關節病的老年人要儘量少走樓梯,尤其不能提重物上下樓梯,以坐電梯為宜。爬樓梯時膝關節要負擔重量是體重的3-4倍,可使損傷加重。而且,爬樓梯時膝關節彎曲度增加,髕骨與股骨之間的壓力也相應增加,因而導致關節疼痛、僵硬和腫脹。
保暖很重要
已有膝關節疼痛的患者可以戴護膝保暖,一旦出汗需及時擦乾。儘量不要長時間吹冷氣。如果必須長時間待在低溫的空調室內,冷氣不要直吹膝蓋。最好穿長褲、絲襪等或是膝部覆蓋毛巾以保護膝關節。
避免過度勞累
平時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坐班族每隔一段時間應起身活動,以增進末梢的血液循環。從坐姿改變為立姿時動作宜緩慢,不要穿過高的高跟鞋。
騎自行車比走路對膝關節的保護效果更好,因此可以適當騎自行車,以自行車代步,減輕膝關節的承重。外出旅遊時一定要注意休息,已經有膝關節疼痛病史的患者儘量不要爬山,把對膝關節造成傷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減輕體重
過於肥胖者,要適當控制飲食,注意調整飲食結構,減少熱量的攝入,將體重控制在適當的範圍之內,減輕關節上的壓力和磨損程度。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要改變過量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注意合理飲食。在飲食中應增加營養,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和維生素D。另外食用含鈣多的食物,如牛奶,豆製品等。避免食用有刺激性的、生冷硬的食物。
第四:膝關節出現哪些異常後,應及時診治?
1、膝關節疼痛。下蹲、轉身、蹦跳、上下樓梯、久坐後站起,會出現疼痛或疼痛加重,其他時間沒有或不明顯。
2、關節僵硬。早上起床後感覺膝關節有僵硬感,稍活動後減輕。
3、關節活動有響聲。久坐後站立或行走時膝蓋會發出一些喀嚓聲或其他的摩擦音。
4、關節發軟。走路或跑步時,膝關節會突然的發軟,還會伴有「膠著」的情況,導致膝蓋無法活動,無法屈伸。
5、關節變形。當病情嚴重後,會出現關節畸形(膝關節會慢慢變的越來越粗大)。
添加頸肩腰腿疼秘方微信公眾號:hh-gubing,了解更多骨病專業知識!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