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6天,第3次就診才確診!
病例診療經過
兒科醫生 :您好,孩子多大了?怎麼不舒服了?
兒童家長:醫生您好,孩子2歲了,發熱6天,前邊已經來看過2次,5天前查了血象,問題不大,醫生說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開了個清熱藥,讓我們回家吃藥觀察。
吃藥3天後,孩子仍發熱,也就是2天前,我們又複診1次。醫生聽聽胸部,說心肺沒問題,讓檢查各項尿常規,我們沒接到尿。又化驗了血象,稍微有點高。醫生給孩子加用了阿奇黴素這個抗生素。
今天吃抗生素2天了,還在發熱,感覺一點也沒好轉,我們就又來複診了。
兒科醫生:嗯,剛剛我又給孩子做了仔細的體格檢查。確實,孩子的精神狀況不太好,也太開心,但一般情況還可以。心肺聽診無異常,咽部也沒有扁桃體腫大、化膿等明顯的感染病灶,確實應該再查發熱的病因。
孩子吃得還好嗎?有嘔吐和腹瀉嗎?小便和平常一樣嗎?排小便時他哭嗎?有沒有尿尿停停、排尿時不舒服的表現?
兒童家長:沒有腹瀉,但吃得沒有平常好了,有時候稍微吃多就想嘔吐,噁心乾嘔多,吐出來的少。小便和平常差不多吧,這幾天發熱不舒服,大便、小便他都哭鬧,好像有哭著、尿著,有時候也會停停再尿。
兒科醫生:泌尿道感染也是兒童常見的發熱原因,而且不像呼吸道、胃腸道感染時表現那麼明顯。比如,呼吸道感染時會有明顯的鼻塞、流涕、咳嗽,胃腸道感染時會有明顯嘔吐和腹瀉,而兒童泌尿道感染時很多時候就是哭鬧、發熱、全身難受。
我們大人泌尿道感染了,會明顯感到尿痛、尿急、尿頻,但小孩子很多時候沒有這樣的表現;或者有,但孩子說不出來,只會哭鬧。所以,尿常規檢查還是要做的,這是診斷泌尿道感染的關鍵措施啊。另外,再複查個血常規。
兒童家長:好的,我們今天來就準備好了要查尿,多來了2個大人陪護著,也讓孩子多喝了水,您開化驗單吧。我們去化驗室拿好尿杯子和管子,幾個人盯著他的尿,尿了馬上接住裝好。
兒科醫生:好,儘量留取中段尿,就是剛尿那一股不取,中段尿化驗得準確點。
(1個小時後)
兒童家長 :終於化驗出來了,醫生您看,孩子的血象更高了,這尿化驗也不正常啊……
兒科醫生:是的,孩子的血象更高了,尿常規化驗白細胞+++、紅細胞++,可以考慮泌尿道感染了。現在,需要馬上再給孩子做3件事情:
留取尿液做尿液細菌培養,進一步明確診斷;因為孩子發熱已經6天,血象也高,需要儘快靜脈輸注抗生素治療;給孩子做個腹部泌尿道B超,看看有無發育異常、結石等問題。這第3件事明天做也可以,但也要儘快,
兒童家長:好的,醫生,我們聽您的,真後悔前天沒有留取到尿做化驗啊。另外,您說,需要輸液用抗生素,那麼,我們是住院治療?還是門診輸液治療?
兒科醫生:目前,孩子一般情況還可以,而且現在門診輸液也方便,是住院、還是門診輸液治療,您可以依據您家裡的情況選擇。
兒童家長:那麼,我們就先門診輸液治療,同時做完您剛才說的檢查和培養。再多問一句,您說要輸注抗生素,那麼,我們之前口服的抗生素(阿奇黴素)怎麼好像沒效呢?
兒科醫生:目前看來,是沒有獲得好的效果。我們用抗生素是依據感染部位和程度選擇種類和用藥方法的,因為兒童發熱最常見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呼吸道感染中鏈球菌類和支原體類都較為常見,阿奇黴素對這2類微生物都有效。但是,泌尿道感染是以大腸桿菌等多見,阿奇黴素對這類細菌無效。
兒童家長:明白了,謝謝醫生。
後記:靜脈輸注抗生素24小時後,患兒體溫即下降至正常,複查尿常規化驗即明顯好轉,3天後尿常規正常;靜脈輸注抗生素5天後,再次複查尿常規無異常,即改為同類抗生素口服10天。患兒的尿液細菌培養5天後結果顯示,無致病菌生長。
寶寶出現高燒時,很多家長會想到幼兒急疹、感冒等常見情況,但泌尿系統感染這個原因卻時常被忽視。請父母一定要提高對泌尿系統感染的認知,警惕寶寶不明原因發熱的情況,及時驗尿排查。
病例解惑
一
細菌侵入兒童泌尿道致病的途徑有哪些?
細菌可以通過以下3個途徑,侵襲泌尿道引起感染:
1.血源性感染:即經血源途徑侵襲感染泌尿道,大多數先有全身感染的臨床表現,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
2.上行性感染:致病菌從尿道口上行並進入膀胱,引起膀胱炎,膀胱內的致病菌再經輸尿管移行至腎臟,引起腎盂腎炎,這是泌尿道感染最主要的途徑。
引起上行性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大腸桿菌,其次是變形桿菌或其他腸桿菌。膀胱輸尿管反流常是細菌上行性感染的直接通道。
3.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結腸內的細菌和盆腔感染可通過淋巴管感染腎臟,腎臟周圍鄰近器官和組織的感染也可直接蔓延。
二
兒童急性泌尿道感染的診斷依據有哪些?
1.臨床症狀
不同年齡的兒童泌尿道感染,臨床表現存在著較大差異。
新生兒臨床症狀極不典型,多以全身症狀為主,常伴有細菌擴散導致全身感染的敗血症,局部排尿刺激症狀多不明顯,一部分患兒的血和尿培養出的致病菌是同樣的。常見的臨床表現為發熱或體溫不升、黃疸、蒼白、吃奶差、嘔吐、腹瀉等。部分患兒可有嗜睡、煩躁甚至驚厥等神經系統症狀。
嬰幼兒臨床症狀也不典型,以發熱最為突出,拒食、嘔吐、腹瀉等全身症狀比較明顯。局部排尿刺激症狀可不明顯,細心觀察可發現有排尿時哭鬧不安,尿布有臭味和頑固性尿布疹等。
年長兒可以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尿液渾濁、肉眼血尿等局部尿道刺激症狀,也可以出現發熱、寒戰、腹痛等全身症狀,常伴有腰痛和腎區叩擊痛、肋脊角壓痛等。
2.實驗室檢查
尿常規檢查及尿細胞計數:清潔中段尿離心沉渣中白細胞>10個/HPF,即可懷疑為尿道感染。血尿也很常見。腎盂腎炎患者有中等蛋白尿、白細胞管型尿及晨尿的比重和滲透壓減低。
尿培養細菌學檢查:尿細菌培養及菌落計數是診斷尿道感染的主要依據。通常認為中段尿培養菌落數≥105/ml可確診。104~105/ml為可疑,
尿液直接塗片法找細菌:油鏡下如每個視野都能找到一個細菌,表明尿內細菌數> 105/ml
三
兒童急性泌尿道感染如何治療?
1.治療原則
明確診斷後儘早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症狀,徹底根除病原體,去除誘發因素,預防復發和再發。
鼓勵患兒多飲水以增加尿量,急性期臥床休息,注意外陰部的清潔衛生,加強護理。
鼓勵多進食以保障營養,供給足夠的熱卡、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對症支持治療以減輕患兒痛苦,對高熱、頭痛、腰痛的患兒應給予解熱鎮痛劑緩解症狀。對尿道刺激症狀明顯者,可口服碳酸氫鈉鹼化尿液。
2.抗菌藥物治療
兒童泌尿道感染確診後,精準合理、規範足療程應用抗生素是治癒疾病、防治併發症和後遺症、維護兒童健康生長發育的關鍵措施,選用抗生素時,兒科醫生需要考慮下邊這些的原則和具體措施。
感染部位:若感染累及了上尿道,應選擇血濃度高的藥物;若感染局限在下尿道,應選擇尿濃度高的藥物。兒童大多數難以區分上下尿道感染,應選擇在腎組織、尿液、血液中都有較高濃度的藥物。
感染途徑:細菌由泌尿道外口侵入的上行性感染,首先是下尿道感染。如果先有發熱等明顯的全身感染症狀,考慮血源性感染,首先是上尿道感染。
儘量選擇抗菌能力強、抗菌譜廣、腎毒性小的殺菌型抗生素。依據尿液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結合臨床療效合理選用抗生素。
下泌尿道感染:目前臨床上,在進行尿細菌培養後,常用頭孢克肟、頭孢地尼分次口服,療程為7~10天。待尿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後,再結合藥敏試驗結果和臨床療效調整選用抗菌藥物。
對上泌尿道感染或有尿道畸形患兒,在進行尿細菌培養後,首先選用靜脈輸注抗菌藥物,待病情好轉後再口服同類有效抗生素維持治療,療程為10~14天。目前臨床上常用靜脈輸注抗生素為頭孢呋辛、頭孢噻肟鈉和頭孢曲松鈉等。待血液和尿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後,再結合藥敏試驗結果和臨床療效調整選用抗菌藥物。
本文首發:醫學界兒科頻道
本文作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兒科主任醫師 徐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