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10日電 (李東)這是沈大姐第5次因發燒住進醫院,這半年多來,沈大姐驗血無數、光CT就做了20多次,還有骨穿、PET-CT……,幾乎所有的診療手段都做了,但持續發熱的原因就是找不到。
曾是家裡家外一把好手的沈大姐如今虛弱不堪。丈夫老郝說, 去年3月,愛人突然開始發熱,39℃的高溫,持續四五天才好轉,但一周後,高燒捲土重來,如此反反覆覆。
跑了很多家醫院,做了無數次的檢查,但反覆高熱卻未有絲毫好轉,為什麼高燒不退?為什麼查不出原因?一種莫名的恐懼將沈大姐深深包圍。抱著最後的希望,新冠肺炎疫情結束,老郝帶她來了瑞金醫院。
「這是典型發熱待查,每周一的發熱門診總能碰到這樣的病人,很是棘手。」最終接診沈大姐的,是瑞金醫院感染科王暉主任醫師,一個處理不明原因發熱的高手,擅長捕捉疑難疾病的蛛絲馬跡。
有一種病就叫「發熱待查」,在醫學術語上」發熱待查「是指發熱時間持續3 周以上,體溫大於 38.3℃,經過1 周以上完整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常規實驗室檢查後仍不能確診的病例。
王暉說:「不能再耽誤下去了!」如果病因遲遲不明,簡單的發燒也會成為疑難雜症,王暉當即挪出一張病床,將沈大姐收治入院。
沈大姐再次面臨檢查的「恐懼」
每一個發熱待查的病人,都是一個課題。沈大姐厚厚的病史報告,王暉團隊已經爛熟於心。但怎樣精準「獵狐」,沈大姐還是需要進一步檢查。
一聽到還要做檢查,沈大姐嚇得渾身發抖,甚至出現了緊張性高熱。沈大姐說:「我檢查是真的做怕了。一是怕疼,二是怕花錢。」夫妻倆一家住在浙江德清城,丈夫老郝在廠子裡給人打工,此前半年在外院治療花掉了四萬多,一家人日子過得已是緊緊巴巴。
沈大姐一家的牴觸情緒是意料之中,但王暉說,一次檢查不能完全明確診斷,有時候需要等待時間窗,要在最佳時間做可靠的檢查,這既要病人的配合,更要醫生的耐心。所以,必須說服病人再次做檢查。
王暉和責任醫生、感染科趙鋼德醫生首先得到了老郝的堅定支持,再像哄寶寶一樣跟沈大姐舉例子、打比方,一片苦心,最終換來了沈大姐的「點頭同意」。
有時候需要再耐心等待一下
檢查結果相繼出來,其中肝臟穿刺顯示:自身免疫性肝炎。但多年的臨床經驗讓王暉主任感到,發熱並不能用簡單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解釋。
在感染科,看病如同破案,靠的不僅僅是經驗,更考驗醫生的挑戰思維。2019年12月9號,感染性疾病及發熱待查多學科會診(MDT)再次召集-----由感染科、血液科、風溼免疫科、皮膚免疫科等專家組成的討論。
施若非主任說,病人有免疫功能紊亂基礎,故感染後免疫變態反應暫不能排除。
「患者曾有三系下降,肝脾及全身深部淋巴結腫大,β2-微球蛋白升高,雖骨穿未見特殊異常,但淋巴瘤等血液系統腫瘤暫不能排除。」陳秋生主任分析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這說明還有戲——「因淋巴結位置較深,取病理比較困難,建議患者複查PET-CT協助診治。」諸葛傳德主任建議。
但這一回老郝沉默了,才過去沒幾天的骨穿,現在又要取淋巴結檢查,他忘不了老婆骨穿時慘烈的哭叫。且老郝強調說2019年8月剛剛做過一次PET-CT,不想再花這個錢了。
馬上過年了,現在靠著藥物體溫也維持住了,夫婦倆一咬牙商量決定不折騰了——回家過年!
撥開迷霧 找到病因真相
而此時,席捲全世界的新冠噩夢剛剛開始,沈大姐的高熱又周而復始,一見到王暉主任,沈大姐的眼淚刷地流了下來:「王主任,救救我,我還在發燒,這次我一定聽您的!」
有了沈大姐的積極配合,結合前一次檢查,沈大姐咬牙做了第二次PET-CT檢查,結果提示:全身多發高代謝,淋巴瘤不能排除。
一旦明確淋巴瘤,對患者及一個家庭來說將是沉重的打擊,但王主任並沒有立即定論,她感覺還是有疑點:若是淋巴瘤,去年三月發熱至今,患者理應是疾病晚期。
因此,再一次骨穿和淋巴結活檢又擺在面前。
而急轉直下的是,沈大姐突然出現嗜血現象,高熱39-40℃,白細胞降至0.7*109/L(正常值3.97-9.15*109/L)、血小板快速下降8.0*109/L(正常值85-303*109/L))不到,全身淋巴結再次腫大,病情兇險異常。期間王暉一遍遍跑到床邊安撫沈大姐,趙鋼德醫生每天打電話問血庫要血,謝敬東和林蘭意主任每天都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所幸搶救及時,沈大姐再次做了骨髓穿刺活檢,結果為陰性,嫌疑名單上終於又少了一個,排除血液系統疾病。
王暉說,這個時候,醫生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剝開迷霧直抵真相,需要更多「江湖高手」布陣合擊。「這就是多學科會診的目的所在。」
隨即,2020.4.27沈大姐免費參加了第三次發熱待查多學科會診(MDT)上,感染科、血液科、風溼免疫科、皮膚免疫科等專家結合病史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肝炎。
於是,有了針對性用藥,沈大姐的體溫很快就穩定了,王主任笑眯眯地對沈大姐說:這次你可以安心帶藥出院啦。
出院時,沈大姐泣不成聲,發燒一年多,這期間,她住院7次,檢查無數,絕望無數。終於在瑞金醫院MDT多學科合作下,成功確診,讓沈大姐重獲新生。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