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一年多,有一種病叫「發熱待查」

2020-12-12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10日電 (李東)這是沈大姐第5次因發燒住進醫院,這半年多來,沈大姐驗血無數、光CT就做了20多次,還有骨穿、PET-CT……,幾乎所有的診療手段都做了,但持續發熱的原因就是找不到。

  曾是家裡家外一把好手的沈大姐如今虛弱不堪。丈夫老郝說, 去年3月,愛人突然開始發熱,39℃的高溫,持續四五天才好轉,但一周後,高燒捲土重來,如此反反覆覆。

  跑了很多家醫院,做了無數次的檢查,但反覆高熱卻未有絲毫好轉,為什麼高燒不退?為什麼查不出原因?一種莫名的恐懼將沈大姐深深包圍。抱著最後的希望,新冠肺炎疫情結束,老郝帶她來了瑞金醫院。

  「這是典型發熱待查,每周一的發熱門診總能碰到這樣的病人,很是棘手。」最終接診沈大姐的,是瑞金醫院感染科王暉主任醫師,一個處理不明原因發熱的高手,擅長捕捉疑難疾病的蛛絲馬跡。

  有一種病就叫「發熱待查」,在醫學術語上」發熱待查「是指發熱時間持續3 周以上,體溫大於 38.3℃,經過1 周以上完整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常規實驗室檢查後仍不能確診的病例。

  王暉說:「不能再耽誤下去了!」如果病因遲遲不明,簡單的發燒也會成為疑難雜症,王暉當即挪出一張病床,將沈大姐收治入院。

 沈大姐再次面臨檢查的「恐懼」 

  每一個發熱待查的病人,都是一個課題。沈大姐厚厚的病史報告,王暉團隊已經爛熟於心。但怎樣精準「獵狐」,沈大姐還是需要進一步檢查。

  一聽到還要做檢查,沈大姐嚇得渾身發抖,甚至出現了緊張性高熱。沈大姐說:「我檢查是真的做怕了。一是怕疼,二是怕花錢。」夫妻倆一家住在浙江德清城,丈夫老郝在廠子裡給人打工,此前半年在外院治療花掉了四萬多,一家人日子過得已是緊緊巴巴。

  沈大姐一家的牴觸情緒是意料之中,但王暉說,一次檢查不能完全明確診斷,有時候需要等待時間窗,要在最佳時間做可靠的檢查,這既要病人的配合,更要醫生的耐心。所以,必須說服病人再次做檢查。

  王暉和責任醫生、感染科趙鋼德醫生首先得到了老郝的堅定支持,再像哄寶寶一樣跟沈大姐舉例子、打比方,一片苦心,最終換來了沈大姐的「點頭同意」。

有時候需要再耐心等待一下 

  檢查結果相繼出來,其中肝臟穿刺顯示:自身免疫性肝炎。但多年的臨床經驗讓王暉主任感到,發熱並不能用簡單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解釋。

  在感染科,看病如同破案,靠的不僅僅是經驗,更考驗醫生的挑戰思維。2019年12月9號,感染性疾病及發熱待查多學科會診(MDT)再次召集-----由感染科、血液科、風溼免疫科、皮膚免疫科等專家組成的討論。

  施若非主任說,病人有免疫功能紊亂基礎,故感染後免疫變態反應暫不能排除。

  「患者曾有三系下降,肝脾及全身深部淋巴結腫大,β2-微球蛋白升高,雖骨穿未見特殊異常,但淋巴瘤等血液系統腫瘤暫不能排除。」陳秋生主任分析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這說明還有戲——「因淋巴結位置較深,取病理比較困難,建議患者複查PET-CT協助診治。」諸葛傳德主任建議。

  但這一回老郝沉默了,才過去沒幾天的骨穿,現在又要取淋巴結檢查,他忘不了老婆骨穿時慘烈的哭叫。且老郝強調說2019年8月剛剛做過一次PET-CT,不想再花這個錢了。

  馬上過年了,現在靠著藥物體溫也維持住了,夫婦倆一咬牙商量決定不折騰了——回家過年! 

 撥開迷霧 找到病因真相 

  而此時,席捲全世界的新冠噩夢剛剛開始,沈大姐的高熱又周而復始,一見到王暉主任,沈大姐的眼淚刷地流了下來:「王主任,救救我,我還在發燒,這次我一定聽您的!」

  有了沈大姐的積極配合,結合前一次檢查,沈大姐咬牙做了第二次PET-CT檢查,結果提示:全身多發高代謝,淋巴瘤不能排除。

  一旦明確淋巴瘤,對患者及一個家庭來說將是沉重的打擊,但王主任並沒有立即定論,她感覺還是有疑點:若是淋巴瘤,去年三月發熱至今,患者理應是疾病晚期。

  因此,再一次骨穿和淋巴結活檢又擺在面前。

  而急轉直下的是,沈大姐突然出現嗜血現象,高熱39-40℃,白細胞降至0.7*109/L(正常值3.97-9.15*109/L)、血小板快速下降8.0*109/L(正常值85-303*109/L))不到,全身淋巴結再次腫大,病情兇險異常。期間王暉一遍遍跑到床邊安撫沈大姐,趙鋼德醫生每天打電話問血庫要血,謝敬東和林蘭意主任每天都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所幸搶救及時,沈大姐再次做了骨髓穿刺活檢,結果為陰性,嫌疑名單上終於又少了一個,排除血液系統疾病。

  王暉說,這個時候,醫生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剝開迷霧直抵真相,需要更多「江湖高手」布陣合擊。「這就是多學科會診的目的所在。」

  隨即,2020.4.27沈大姐免費參加了第三次發熱待查多學科會診(MDT)上,感染科、血液科、風溼免疫科、皮膚免疫科等專家結合病史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肝炎。

  於是,有了針對性用藥,沈大姐的體溫很快就穩定了,王主任笑眯眯地對沈大姐說:這次你可以安心帶藥出院啦。

  出院時,沈大姐泣不成聲,發燒一年多,這期間,她住院7次,檢查無數,絕望無數。終於在瑞金醫院MDT多學科合作下,成功確診,讓沈大姐重獲新生。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  

相關焦點

  • 不明原因反覆發燒一年多,住院7次,她終於在瑞金醫院確診
    不明原因反覆發燒一年多,住院7次,她終於在瑞金醫院確診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陳斯斯 2020-06-10 22:13 來源
  • 名師垂教|有一種發熱叫氣虛發熱
    一是久病之人,純實者較少。大抵「暴病多實,久病多虛」,或為虛實挾雜證。二是仔細辨析患者的症情。由於此證長期高熱,人們往往只注意到這一點而忽略其他。此患者之症情(見前)除高熱外,皆系一派氣虛象,稍加注意,並不難辨。三是從所用藥物來看,用清熱瀉火藥不效,則非實熱可知,滋陰養血藥不效,則非陰虛或血虛發熱,所以我們不能再沿用上法。別人走過的路,給我們提供了教訓和經驗,使我們不重蹈覆轍,而考慮其他途徑。
  • 摘要:寶寶發燒需要著急看醫生嗎? 如何正確處理寶寶發熱呢?
    最近很多地方的兒科門診都出現了爆棚的現象,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寶寶是因為發燒來看診的,有的醫院不堪重負已經停了兒科急診服務,家長帶寶寶看門診也會覺得很憋屈,因看病的寶寶太多,看診要等很長時間。那寶寶發燒需要著急看醫生嗎? 如何正確處理寶寶發熱呢?歡迎參考:2015年底,寫給那些正在被」寶寶發燒「困擾的家長1.寶寶為什麼會發燒?
  • 反覆發熱1年多,家長都絕望了,看醫生如何揪出真兇
    二、本病例為何考慮為中樞性發熱?如何治療?病例中,患兒呼吸系統疾病好轉後仍反覆發熱,發熱時間長達一年餘,應考慮非感染性發熱可能性更大。那麼我們這個病例中發熱有什麼特點呢?另一方面,許多遺傳代謝缺陷病往往在感染後才誘發出臨床表現,而不是一出生就發病。很多人不理解,為何各種酶缺陷的病人,一出生的時候不發病,而是到一定年齡才發病,甚至到成年後才發病。這是因為,許多酶缺陷的患兒,並非是全或無的情況,更多時候是一種折中的狀態。
  • 寶寶發燒發熱不要慌,物理退熱有妙招!
    風來雨去,冷暖變更,發燒感冒的萌寶又增多了。遇到萌寶發燒發熱,寶爸寶媽立馬就慌了手腳,想著法子控制寶寶的體溫。但是,這麼多降溫方法是不是全都有效呢?接下來我們就去了解一下退熱的小常識吧。很多家長會覺得寶寶發燒體溫高,那麼一定要用低於體溫的水泡澡才會有效。事實上完全相反,我們人體的皮膚不是簡單的傳導介質,它是有一個主動散熱的過程的。如果我們用熱毛巾敷的話,會刺激血管擴張,從而促進熱量發散出來。如果我們用冰塊冷敷,低溫會導致這部分皮膚的血管收縮,看似皮膚表面溫度降低,實際上熱量卻被積存在體內;而這,也是我們不建議給寶寶採用冷敷降溫的原因。
  • 疫情期間,身體發熱但不發燒,是怎麼回事?看醫生如何解讀發熱
    新冠疫情期間,很多人出現過這樣的現象:身體感覺發熱,測體溫卻是正常的,醫生說沒有發燒。對這種情況,有兩種觀點值得注意:一種觀點認為,發熱應該以患者的自我感覺為主;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發熱應以體溫檢測為準。這兩種觀點其實都不夠全面。
  • 女子發熱一周!多次核酸檢測後,罪魁禍首卻是……夏季高發多人中招!
    本文轉自【楚天都市報】;疫情期間有什麼比發熱更讓人害怕!最初,醫院是以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將羅女士收入院的。由於現在屬於疫情期間,針對羅女士的發熱症狀,醫院第一時間啟動了應急預案,採取了隔離觀察治療,直到多次進行核酸檢測、無流行病學接觸史、CT檢查未見病毒性肺炎表現,才徹底排除患新冠肺炎的可能。
  • 發燒捂被子就能退燒?操作不當可能會導致這些病
    隨著氣溫下降,大人、小孩發熱的現象比較常見。大家可能會認為,感冒發燒是小問題,捂捂汗,睡一覺就好了。其實不然,一個普通的感冒發燒,如果得不到正確及時的處理,也可一步步發展成危及生命的後果。
  • 七旬老人不明原因發熱一個多月
    在安徽省二院,為老人按發熱待查予以完善一系列相關檢查後,觸及左側腋窩下腫大淋巴結,約黃豆粒大小,質韌,無明顯觸痛。「為明確診斷,在經陳奶奶及家屬籤字同意後,行淋巴結活切術,結合淋巴結活檢病理報告考慮淋巴結貓抓病。」
  • 經常不發燒的人會得癌症?常年不發燒正常嗎?告訴你事實
    在民間有流傳一個說法:「在生活中經常感冒發燒、小病不斷的人群,更容易長壽,反倒是一些不怎麼感冒發燒的人,一旦生病,多半是治不了的大病。」這話是不是有科學依據?長期不發燒的人更容易得大病嗎?
  • 嬰幼兒變蒸期發熱,用藥退熱是一種錯誤
    應對措施和效果:回家觀察兩天,餵些溫開水,如有特殊情況出現,及時來複查。兩天後的中午,患兒家長來電,寶寶熱退了,恢復如初!醫案剖析:     幼兒發燒是常見問題,一周要去兩趟醫院也是常事,在醫院裡掛水使溫度降下來,到家又發熱,如此循環重複,血象也不高,溫度常在37.5℃至39℃之間,反覆發熱,反覆治療。發燒就像魔鬼一樣纏在小孩身上,醫生也干著急,只好見熱退熱,患兒家長更是揪心,病急亂投醫,憂心忡忡。
  • 為什麼孩子發燒用毛巾熱敷作用不大,恍然大悟
    到了秋冬季,寶寶感冒的情況增多,有些寶寶感冒伴隨著發燒,醫學上也叫發熱,正常人的體溫是36.7℃,但是有些寶寶的發燒能突破39℃,讓家長們特別焦慮。而很多家長都有在寶寶發燒發熱的時候,用溫毛巾給寶寶敷額頭的做法,這個做法真的有用嗎?
  • 貓咪發燒的4個症狀,你留意到了嗎?
    腋窩測溫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貓咪發熱不是一種具體的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很多貓科疾病都能引起貓咪發熱貓咪體內有寄生蟲也有可能引起貓咪出現發燒症狀患上這些病,除了發熱貓咪還會出現其他症狀 貓鼻支 如果貓咪體溫升高,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明顯,出現陣發性咳嗽、打噴嚏、流淚
  • 淺談「小兒蒸變」,原來發熱還有這個原因!
    「變蒸」——成長變化當中的發熱 隋唐時期有個醫家叫巢元方,他寫了部醫學著作《諸病源候論》,其中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學術觀點——「變蒸」。什麼叫變蒸?變就是變化,蒸實際上就是發熱,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就是成長變化當中的發熱。在古人的描述中,有32天一蒸的,有64天一蒸的,有72天一蒸的,不盡相同。
  • 河北一男子發燒不退、關節疼痛…醫生提醒:這種病目前高發,嚴重可致命
    雖然馬上就要出伏但中午的氣溫依舊熱得十分「暖心」這時去吃個烤串,喝個啤酒別提有多舒心了可是你知道嗎?食用被布魯氏菌汙染、未熟透的牛羊肉很可能會染上布魯氏菌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布病」石家莊市61歲的張先生三個月之前開始莫名的發燒不退關節也出現了疼痛的情況據他回憶他之前曾吃過一次牛肉牛肉沒有煮熟
  • 貓咪常見發熱症狀的分析
    1) 什麼是發熱?發熱為醫學術語,又稱發燒。由於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超過0.5℃),稱為發熱。2)一般症狀為:貓咪的正常體溫應當是攝氏38-39.5℃,每隻貓咪的正常體溫會略有不同,應在此範圍之內。
  • 寶寶發燒新手媽媽一定要知道的7種降溫護理方法,發熱怎麼辦?
    發燒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我們的身體通過升高體溫來調動自身的防禦系統殺死外來病菌,是身體應對外來病原體的一種防衛反應,有利於感染源的清除和疾病的恢復,每次發燒都是對小孩免疫力的一種鍛鍊。寶寶發熱很快會變嚴重,因為他的免疫系統沒有達到抵抗細菌和其它微生物的能力,所以發熱很容易擴散到全身感染,這幾個方法輕鬆應對寶寶發熱:1.補充充足的水分:多喝水可以緩解發燒的症狀,讓體內的毒素更好排出來,發熱只靠藥物退燒水分補充不充足會出現反覆發燒,降低藥物的效果,如果寶寶不喝水儘量想辦法,比如可以喝點牛奶,果汁,電解質飲料等
  • 孩子發燒退熱有學問
    一般而言,孩子的體溫超過37.4℃就視為發燒。37.5~38℃為低熱,38~39℃為中度發熱,39℃以上則為高熱。在一天的24小時中,以上午2~6時體溫最低,下午5~7時最高,活動可使體溫升高,因此正常體溫應在休息半小時後測量。但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單一的發熱程度的高低是不能決定疾病嚴重程度的。有的孩子即使發熱超過了39℃,這個孩子的病也不一定就很嚴重,還需要考慮精神等其他綜合因素。
  • 寶寶多少度算發燒?寶寶發燒如何護理
    那麼引起嬰兒發燒的原因有哪些呢? 1、感冒:不論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都是寶寶最常見的疾病。感冒的症狀不一,發燒、食慾下降、腸胃不適、拉肚子、耳鼻喉等問題都有。 2、耳鼻喉發炎:耳鼻喉的問題通常會有發炎現象,所以會有紅腫的產生,是一種病毒感染, 常見有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紅腫(寶寶通常不願意進食)等症狀。
  • 積食性發燒與感冒發燒區別是什麼?你真的知道?我們一起來看看
    每到節假日,好吃的好喝的就多了,而且小孩子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它們就會貪吃,其實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吃得過多了,如果超過了脾胃所能負擔起的量,這時就會引起極度的不適。再加上小孩子的抵抗力比較低下,身體也尚未發育成熟,所以說他們會更容易發燒生病,而且家長往往也看不出孩子生病發燒,究竟是什麼原因。那麼今天就來說說所謂的積食性發燒和感冒發燒。首先積食性發燒和感冒發燒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僅僅的發燒都只是症狀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