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34歲。
詢其病情,3年來,經常發熱,一般上午多在37?813之間,下午38~39℃,夜晚常在40℃以上。自覺全身疲乏無力,四肢怠墮,氣短懶言,食慾不佳,大便溏薄,有時眩暈,常汗出,易感冒,渴不欲飲,面色淡黃,口唇淡和,舌淡胖而潤,脈沉弱。稍有勞累則症情加重。前用藥方,率為清熱瀉火,滋陰養血之劑。也曾服過安宮牛黃丸,藥後體溫暫退,移時復高,且出現腹痛,便溏。據其脈症、病史及所用藥物綜合分析,診為氣虛發熱證。用補中益氣湯加肉桂、生麥芽。2劑後,覺疲乏、短氣見輕,食慾略增,發熱有所下降。4劑後體溫恢復正常,諸症大減。再用前方去肉桂,4劑,後以補中益氣丸鞏固療效。
【醫師甲】本病遷延久治不愈,臨床上遇到此類病證,應從哪些方面著手進行分析?
【老師】對於久治療效不顯患者,應從患者的症情及所用藥物等進行綜合分析。一是久病之人,純實者較少。大抵「暴病多實,久病多虛」,或為虛實挾雜證。二是仔細辨析患者的症情。由於此證長期高熱,人們往往只注意到這一點而忽略其他。此患者之症情(見前)除高熱外,皆系一派氣虛象,稍加注意,並不難辨。三是從所用藥物來看,用清熱瀉火藥不效,則非實熱可知,滋陰養血藥不效,則非陰虛或血虛發熱,所以我們不能再沿用上法。別人走過的路,給我們提供了教訓和經驗,使我們不重蹈覆轍,而考慮其他途徑。對於久治療效不顯的患者,借鑑此前已用過的方法,非常重要。
【醫師乙】久熱不退,臨床有哪些證型?其與氣虛發熱如何辨別?
【老師】從臨床看,久熱不退,特別是高熱不退,證型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四證:一是溼熱發熱,二是血瘀發熱,三是陰虛發熱,四是氣虛發熱。
氣虛發熱證,除了發熱(或高或低)外,同時必具脾虛氣弱,清陽不升之倦怠、乏力、氣短、懶言、嗜臥、食少、便溏或自汗、易感冒等症,且每於勞累後發熱與諸症加劇。舌質淡胖,脈多沉弱無力。溼熱發熱,多為內外合邪而致病。從病變特點來看,以溼邪偏盛為主,往往出現頭身重疼,脘痞腹脹,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膩等症,與氣虛發熱之以虛為主者,自有區別。只要稍加注意,不難辨識。瘀血發熱證,肢體某處常出現痛有定處,唇舌青紫或有瘀斑,與氣虛發熱易於區別。陰虛發熱與氣虛發熱雖皆屬虛證,但陰虛發熱多手足心熱,骨蒸顴紅;而氣虛發熱則手足不熱,面白無華。陰虛發熱多心煩、失眠、盜汗;而氣虛發熱多心不煩、嗜睡、自汗。陰虛發熱多口唇乾紅,咽燥而渴;氣虛發熱多口唇淡和,不燥不渴。陰虛發熱多大便乾燥,小便短赤;而氣虛發熱則大便多溏,小便清長。陰虛發熱舌質多紅而幹,或有裂紋;而氣虛發熱則舌質多淡而潤,無裂紋。根據患者之症情,再結合服藥的效果,在臨床上診斷氣虛發熱,並不困難。
【醫師甲】氣虛發熱的機理是什麼?
【老師】氣虛發熱之氣虛,主要是指脾胃氣虛。而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是造成脾胃氣虛的主要原因。致於脾胃氣虛導致發熱的機理尚不十分明確,故無統一說法。目前有以下幾種看法:—是認為脾虛氣陷,中焦虛寒,因之使虛陽外越而呈熱象;二是認為脾胃氣虛,谷氣下流而蘊為溼熱,促使下焦陰火上衝而致發熱;三是認為氣虛衛外不固,外感邪氣,正邪相搏而致發熱;四是認為脾胃氣虛,健運失職,不能生血,血虛而致發熱;五是認為陽氣不足,不能腐熟水谷,而致陰虛,陰虛則熱;六是認為脾胃氣虛,升降失常,氣機鬱滯,鬱而化熱。以上6種看法,我認為最後一種看法比較正確地說明了氣虛發熱的機理。李東垣說,「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亡焦不行,不脘不通,胃氣熱,熱氣薰胸中,故內熱」。
人身之氣無時不在升降出入,故爾生機不息。而脾胃居中,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若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損傷脾胃,致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氣機升降阻滯,鬱而生熱。從患者的症狀來看也說明了這一點,其胃氣不降則食少,脾氣不升則便溏。其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頭暈,舌淡,脈弱,乃脾虛失運,清陽不升,無以營養全身之表現。衛氣資始於先天,資生於後天,今脾氣虛弱,不足以充養衛氣,則衛氣虛,失其固密衛外之職,故常自汗出,易於感冒。其發熱與諸證於勞累後加劇者,因勞則氣耗,重虛其氣,氣愈虛而鬱愈甚,故熱愈盛。總之,氣虛發熱之機理為脾胃氣虛,升降失常,氣機阻滯,鬱而生熱。其中脾氣虛弱,是主要病機之所在。
【醫師乙】氣虛發熱,為什麼往往會予以清熱瀉火及滋陰之劑呢?
【老師】這是因為往往由於辨證不清,誤將氣虛發熱,認作實熱或陰虛發熱而造成的。一般來講,初病、暴病之發熱多為實熱。其證或由外邪束閉,或因五志過極,或為飲食、蟲獸所傷,或為跌打損傷等原因,使諸般邪氣,阻遏陽氣之暢行,陽氣鬱積而為熱。即《內經》之「陽盛則熱」。此患者之高熱不退,人們往往只注意高熱一症,而疏忽了脾虛氣弱之各種症情,因而將其誤認為實熱證。既然為實熱,那麼「熱者寒之」為正治之法,則社區醫師叢書清熱瀉火等寒涼之品,在所必用。但寒涼藥最易損脾胃而傷陽氣,因而用後症不減而熱益劇。此時本應投以甘溫之劑,但:臨床時,往往又容易採取滋陰清熱法而忘了甘溫除熱法。那是因為《內經》之「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王冰的「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所以當用清熱瀉火之劑而熱不退時,很容易改為「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方法。但氣虛與陰虛雖同為虛證,而其證治截然不同,一需辛甘溫補宣暢之劑,一用寒涼滋潤柔靜之味。二者一陰—陽,一剛一柔,絕不可誤施。若陰虛者誤用甘溫升補宣暢之藥,勢必劫陰助熱而火炎更熾;氣虛者妄施寒涼濡潤柔靜之晶,必致傷脾阻氣而氣機愈鬱。這就是本證用滋陰之劑而不見效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很仔細對病史、症情和服藥效果進行綜合的分析研究,是可以避免上述錯誤的。
【醫師丙】治療氣虛發熱的原則是什麼?
【老師】前面我們討論過,氣虛發熱的機理是脾氣虛弱,升降失常,氣機鬱滯,所以治療此證當以補其不足,利其升降,暢其鬱滯為主。但此證的關鍵在於脾氣虛而清陽不升,因而「唯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脾胃論》)摳飾魯?葦法正是針對此證。補中益氣湯則是治療此證的主方。方中參芪術草,健脾益氣,為主藥。柴胡升舉清陽,陳皮和降胃氣。且柴、陳又具疏散解鬱之功。當歸辛甘溫潤,既能養血而緩諸藥之剛燥,且其性行散而不呆膩,又有助於和調血脈,解鬱散滯。綜合此方之功用在於補脾益氣,升清降濁,疏鬱行滯,正合氣虛發熱之病機,是以療效較為理想。
【醫師乙】本方加肉桂、生麥芽的道理何在?
【老師】氣虛發熱證,一般無加肉桂之必要。但因此患者曾屢用清熱養陰之品,難免寒涼太過,中陽受傷,脾胃虛寒,故加肉桂暖脾胃而振中陽。因此證既非實熱,又非陰虛,故不慮肉桂之助熱與傷陰。況肉桂不唯能祛寒而暖中,且其性芳香辛竄,又有宣鬱暢滯之功,對本證無害而有益。
本方加生麥芽,因其性長於升發而助脾胃,一可為參術芪諸補藥之輔佐,運化其藥力,不致作脹滿;二是生麥芽稟春升之氣,大有助於升發脾胃清陽而宣暢肝膽之氣,疏鬱而退熱。
【醫師甲】在前面談氣虛發熱的機理時,老師既講到氣虛,又說到氣機鬱滯。我的印象是,氣虛和氣鬱似乎是矛盾的,怎麼又成了因果關係呢?
【老師】所謂氣鬱,即是氣機鬱滯不暢。造成氣機鬱滯的原因很多,歸結起來,不外乎虛實兩類。所謂實,是指邪氣盛。或因六淫外束,或因情志不舒,或由痰溼水飲,或因宿食瘀血等原因,阻礙氣機之通暢而致鬱,「六鬱為病」多屬此類。所謂虛,是指氣血虛弱而致鬱。蓋人身之氣,無時不在升降出入,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若正氣充盈,推動有力,則氣血暢行,津液流布,營衛調達,就不會產生鬱滯。若氣虛不運,不唯可形成氣鬱,並可導致血瘀、痰鬱或水溼停鬱。先賢曾把人體之氣血比作江河之水。若水勢浩蕩,奔波宣瀉,何鬱之有?若一旦水勢減弱,甚或枯涸,則水流不暢,處處淤積。在臨床中,因虛致鬱者屢見不鮮,因而,以補為通之法也是常用的。但,人們往往一見鬱證便不辨虛實,而統治以疏通宣洩,這對因虛致鬱者,難免不犯虛虛之過。
來源《名師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