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裡的一些規矩,居士必知!

2021-02-17 寧鄉市白玉寺

1. 什麼是居士?

居士是指虔誠信仰佛教,並且受了三皈五戒的,優婆塞(男)優婆夷(女)的統稱。

在習慣上(不管你有沒有受過五戒),對所有男女在家信眾,都稱為居士或者護法。

而實際上,只受了歸依,沒有受五戒的男女在家信眾,只能稱為信士。

2. 什麼是威儀?

戒律守得清淨後,所有的德行自然就顯現,所以令人可畏佩服,並不是勢力的「威」。

攝受別人,主要是由於心具備戒德,容止和雅,所以令人可敬,不是詐現的「儀」。

所謂「詐」現威儀,就是為了得到信眾的信仰,從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名和利。實際上,佛門的威儀,就是佛教徒日常生活言行的規範。

3. 居士如何稱呼出家人?

對寺院的方丈或者住持,應該叫大和尚;

對受過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應該叫長老、老法師、法師、師父;

還有按照寺院執事叫,比喻:當家師、知客師、僧值師等等,

或者統一叫法師也可以;對沙彌(沙彌尼),也應該叫師父。

各位千萬要注意,不要叫出家人什麼師兄、師弟,否則罪過很大。背後或者書信,應該稱上某下某大和尚、上某下某法師、上某下某師父等。

4. 看到出家人應該怎樣?

應該見須起立,坐須讓位,如果在路上碰到了出家人,應該在下道合掌側立,等待出家人走過去了,自己才走。

5. 什麼時候看到出家人不用招呼?

有五種時候,暫時不用招呼出家人:

1、正在讀經的時候;

2、生病的時候;

3、理髮的時候;

4、吃飯的時候;

5、工作的時候。

6. 在寺院中如何拜見師父?

想進房間拜見師父,必須約兩個居士以上(如果是女居士)。

首先應該先在門外三彈指,為何先要三彈指呢?

主要是怕驚擾師父參禪打坐,先要讓師父知道。如果房間內師父答話可以進,就進去,如果師父沒有答話,就在門外安靜等候。

進去後,先向佛菩像問訊頂禮;次向師父頂禮,師說「一拜」答「依教奉行」就拜一拜,千萬不要自認為虔誠,尊重師父,師說「一拜」,還要拜三拜,這樣不但不是尊重師父,而且還是藐視——不聽師父的話,也就是不依教奉行了;然後才向師父請益。

實際上,在寺院中,是不準出家人隨便在房間內,接待信眾,而客堂才是會客的地方,否則,就違反了「長住規約」,會被「遷單」的。應該先通過客堂,只要客堂知客師同意,就可以。

一般情況下,居士應該先到客堂,拜見知客師,說我求見上某下某法師,知客師會吩咐招客師去叫某某法師到客堂來,接見信眾。

7. 信眾到寺院中如何「掛單」?

首先到客堂,從右邊進入,把包裹放在門邊,頂禮佛菩薩像三拜,然後說頂禮知客師,再然後到登記的地方,拿出皈依證(五戒證、菩薩戒證)和身份證登記,如實回答知客師的問話,並且仔細聽知客師講寺院裡的規矩和吃飯休息的時間,再然後招客師就會送信眾到某某房間住下。

8. 在哪些時候不能向師父頂禮?

一、師父參禪打坐時;

二、師父行走時;

三、師父吃飯時;

四、師父講經說法時;

五、師父洗臉刷牙時;

六、師父洗澡時;

七、師父休息或者睡覺時。

另外,師父關著門,不能在門外禮拜,到房間去禮拜,首先彈指三遍,師父沒有應聲,應該離去,應聲則進禮拜。

9. 為什麼方丈大和尚很難見,是不是我沒有緣分?

不是的,大和尚都是很慈悲的。主要是由於日常事務太多,應接不暇,不能一一接待信眾是可以理解的,見到了自然好,沒有見著也不要生煩惱,不可勉強。

拜見方丈時,應該事先拜見衣缽師(負責方丈日常起的師父),衣缽師會與你預定好某某時間來拜見大和尚,到時候,應提前十至五分鐘,到方丈室去等待接見,這是比較如法的。

10. 持戒有哪兩種清淨?

一、受戒之後,嚴守戒律,寧願死也不違犯,這個就是上品清淨;

二、遇不得已,犯中下品可悔罪,應該趕快到師父或者在佛菩薩形像前,哀求懺悔,盡情發露,精誠悔改,還得清淨。

什麼是覆藏和發露?犯了戒,想辦法不讓人知道,叫覆藏;和盤向別人說出,這個就叫發露。

11. 與師父說話要注意什麼?

凡是向師父問經問話,應該仔細聽師父講話,如果有聽不明白的地方,應當等師父講完了話,然後再問。不能待師父還沒有講完話,就急忙發問,擾亂了師父的思路,很不禮貌。

如果師父訓誡,自己確實有過錯,應該改正,沒有過錯,也不要講話,不能與師父爭辯,我們修行人,應該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然而,現在的居士,都是很了不得的,很難有這樣虔誠的了。

12. 親近師父有哪些好處?

1、信心堅固;

2、其心覓進;

3、身無諸病;

4、精進;

5、具念心;

6、心不驕慢;

7、能成定慧;

8、具足聞智。

13. 貪睡有哪些過錯?

佛說多睡有五過:

一、多惡夢;

二、諸天不喜;

三、心不入法;

四、不思維名相;

五、喜出不淨。

14. 什麼是地獄五條根?

財、色、名、食、睡,就是地獄五條根。

15. 在寺院中能隨地吐痰嗎?

不能,應該要注意衛生在僻靜的地方,用衛生紙包好棄到垃圾箱。古代有一個僧人晚上坐在佛塔,偶爾吐痰,月光下見護法神伸手來接,這個僧人很害怕,於是終身注意。

16. 我很好奇喜歡笑,是不懂規矩嗎?

多笑失正念,大笑失威儀,哈欠是疲倦懈怠的樣子,都是應該戒的。

氣有兩種:上氣和下氣(放屁)。

上氣如果要出時,不要當人張口令出,要迴避無人處。

如果下氣要出時,不能在大眾中出,應該作方便外出,到無人處放出,然後才入群,不要擾亂眾念。

另外還要注意幾點:

1、入塔殿時,不能出上氣;

2、和尚大德上座前,不能出下氣;

3、如果下氣來時,應當忍,萬一不能忍時,應該在下道在下風放之。

居士聽到這裡可能感到很奇怪,為什麼佛教會這麼嚴格,俗話說「拉尿放屁,皇帝老子都管不著。」須知殿堂等都是神聖的地方,稍微有修養的人,都會有所克制的。

17. 供佛用的香、花、燈、燭的遺留物如何處理?

這些遺留物,先用塑膠袋裝好,放在乾淨的地方,因這些都是供佛用過的物品,等積聚多了,到野外用土掩埋起來。

18. 師父叫我們,應該怎麼答?

師父的呼喚,應該立即答應。但是不能答「哦」或者「呵」,應該答「阿彌陀佛」。

為什麼要這樣呢?這個表示不忘本。父母生我色身,如來長我慧命,永出苦海,所以我們應當常念佛恩。

19. 到寺院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不要隨便與出家人拉關係;

二、不要穿得妖豔要乾淨莊重;

三、不要不洗手就穿海青等衣服;

四、凡是上殿要衣裳整潔;

五、不要隨便亂走,也不要多言;

六、不要坐看大眾勞動而偷懶;

七、不要私自拿常住的東西;

八、不要談論政治及居士家的長短好惡;

九、不要因為小事情而爭執,如果大事情難以忍受,也應該心平氣和,以理論辯,不可不辭而別,或者打架鬧事。

總之,一切聽客堂招呼。

20. 供養師父應該怎樣?

一定要恭敬,希望師父能給我們消災植福。供養並不一定是錢財,只要是出家人辦道所需要的資身用物,都是可以供養的。

21. 隨眾食有哪些好處?

1、聽到板聲立即就去——不懈怠;

2、供養現成——省力;

3、作平等觀——無人我;

4、息諸戲論——存正念;

5、如法觀想——深入理;

6、不偏眾食——絕疑謗;

7、甘苦同受——無選擇;

8、起止威儀——不放逸。

故居士入寺,應該隨眾食,感受出家人的生活,與大眾師父結同齋供的緣分。

22. 為什麼有些寺院的齋堂不叫齋堂而叫五觀堂呢?

因為出家人吃飯的時候,要作五種觀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思量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如果不好好修行,粒米難消;

2、秤己德行,全缺應供——思量自己的德行,如果不持戒、坐禪、誦經、營三寶事,便不能受此食;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修行人須防三過;上味食起貪心、下味食起嗔心、中味食起痴心,如此的思量預防,受食才沒有過錯;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思量如果不吃飯,就不能生存,也就不能辦道,所以飲食不求美好,只要能養活色身就行了,不必好惡;

5、為成道故,方受此食——飲食可以營養身體,資益道業,身體每天消耗熱量,新陳代謝,行住坐臥都需要熱量,如果沒有飲食供給營養,就會饑渴病生,怎麼能辦道,現在為了成就道業,所以飲食,應該作此觀想,生慚愧心。

23. 吃飯時應該怎樣?

吃飯時應該口口作念:

第一口默念「願斷一切惡」;

第二口默念「願修一切善」;

第三口默念「願所修善根,回向眾生,共成佛道。」

若能長期堅持這樣做,其功德是很大的。

24. 在齋堂吃飯要注意哪些問題?

1、不能呵斥食物的好壞;

2、不能私自拿常住食物過乞丐或者餵養其它動物;

3、加菜加飯要用手勢,不能講話(齋堂有很多規矩,以後再講。);

4、不能用手抓頭,怕贓物落入別人碗中;

5、不能含食語,不能笑談雜話;

6、不能吃飯有聲音,如果挑牙,以衣袖掩口;

7、如果食物中有蟲蟻,應該默默掩藏起來,不要讓鄰坐看到生疑心;

8、吃完了飯就默默坐在座位上,不能隨便走動;

9、不能用手指或者舌頭添碗;

10、吃飯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與大眾基本保持一致;

11、行堂遲遲未到,不要生煩惱;

12、如果需要什麼,默默地用手勢,不能高聲喊叫;

13、不能敲碗作聲;

14、不能吃完飯就走;

15、如果違犯了齋堂規矩,處罰時,不能抗拒不服;

16、如果飯中有稻穀,去皮食之;

17、不能看到自己喜歡吃的,就起貪心大吃;

18、不能私自帶食物到齋堂,自己單獨吃;

19、出家人還沒有吃,不要先吃等等。

這些對於到寺院裡來求福報的信眾,一定要注意。

25.  禮拜要注意哪些問題?

1、禮拜時不能站在大殿的中央,因為這是方丈或住持的位置;

2、有人禮佛菩薩,不能從其頭前經過;

3、凡是合掌,不能十指參差、不能中虛、不能將手指插鼻中,但是也不能太底,應該平胸,離嘴唇大約四、五寸遠即可;

4、不能非時禮,比喻在上殿中、佛事中、講經說法中等等;

5、師父禮佛,不能與師父並排禮拜,應該隨著師父的後面遠拜;

6、師父拜長輩,不能與師父一起拜,應該等師父拜過之後,再向彼禮拜;

7、師父在跟前,不能與同類互相作禮;

8、師父在跟前,不能受別人禮;

9、如果手持佛像,不能給長輩作禮,應該手持佛像齊眉一舉,就足夠了。

26. 為什麼不能從禮佛者頭前經過?

從禮佛人的頭前直過,一是自失尊敬;二是亂他觀法,罪過很大。

應該遠繞而過,這樣彼此都不會干擾。

27. 禮佛有哪些種類?

一、我慢驕心禮——自認為自己了不起,身雖然禮拜,心裡沒有恭敬,表面看來很恭敬,實際內懷我慢;

二、唱和求名禮——但求名利,詐現威儀,口裡唱著佛號,心不知想到那裡去了,不是真供養;

三、身心恭敬禮——口裡唱佛號,心內念佛身,相好光明,好象就在眼前,身心恭敬,沒有散心雜念,供養禮拜,情無厭足;

四、發智清淨禮——所謂慧心明了,達到佛的境界,內外清淨,虛通無礙,禮一佛,就是禮一切佛,禮一切諸佛,就是禮一佛,因為諸佛法身,體本都是融通的,禮法禮僧,亦都是這樣的;

五、遍入法界禮——所謂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就是禮遍法界一切諸佛,就好象一室千燈,燈燈相照,如果這樣觀想,那麼功歸法界,德用無邊;

六、正觀修誠禮——所謂攝心正念,恭對佛身,禮自佛不緣他佛,為什麼呢?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平等正覺,一念無明,迷於本性,造成許多罪惡,如果能返照本覺,那麼解脫的時間就不遠了;

七、實相平等禮——有禮有觀,自他兩異,用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不二,能禮所禮,其性空寂。上面的禮佛,有是非深淺的不同。一至三是事禮,後四個是理禮。事禮中,前兩個是錯誤的,第三個是正確的。所以我們禮佛,應該要學習後五種,千萬不要學前面兩種。

28. 什麼情況下不能禮佛?

律制有染不能禮佛。染有兩種:

一是不淨染,就是上廁所後未洗淨;

二是飲食染,就是吃飯後沒有漱口。(有些人亂說女人來了月經,汙穢不能禮佛,那是錯誤的。)

29. 聽法要注意什麼?

一、要提前進入講堂,方可免得臨時倉促,身心煩躁,不入法理;

二、整衣平視直進,目不邪視,這個就是意業肅敬;

三、坐必端正,這是身業肅敬;

四、不亂語,是口業肅敬;

五、凡是聽法,必須聞而思,思而修,不能專計名言,也資談柄;

六、不能沒有懂說懂;

七、不能自己還沒有領會,就在別處亂講佛法。


寺 院 理 念

善心善行:倡導公共文明

文明敬香:一人燒一支香

垃圾不落地,您我都得利

文明祭祀:子孫顯達福慧

更多內容

可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臨沂提親的規矩有哪些 男方必知提親時的規矩
    提親有什麼規矩呢?現在的父母在其子女婚戀的問題上都會很尊重子女意見,但是在提親這一項,大家也需要注意提親的規矩和禮數。男女雙方提親時必知的禮數有哪些?注意事項有什麼?帶著這些疑問,一起來看看結婚知道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提親的規矩有哪些的整理,相信這些問題你會找到滿意的答案。
  • 這4點佛門常識,不可不知!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寺院也自然有其清規戒律,雖然佛法普度眾生,佛門大開,廣度有緣眾生,但是寺院畢竟是三寶常住之地,僧人清修之地,無比殊勝,不同世俗名利場所,所以我們入寺禮佛要「入鄉隨俗」,遵守相應的佛門規矩,以免冒犯佛菩薩莊嚴,也使得自己造業起煩惱,那便得不償失了。
  • 義工居士求師父解疑
    有居士問:師父!弟子由於家況還不錯,家人也特別善良都是佛弟子,我很是喜歡做義工,因為做義工與佛弟子交流能學到很多東西,又能聽到法師們的開示,在這方面我受益匪淺。但弟子也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今天有緣與師父相聚也是佛緣的機會,弟子藉此機會將我的一些疑問向師父一一匯報,還請求師父的慈悲一一示誨。
  • 居士學佛問答——五戒
    佛法裡就是咱們為人處事的規矩和方法,只要細心一看,凡是來跟你來回傳話,講別人過失的人,這種人敬而遠之。咱們這些年,我全國走到了,最難得的就是前旗這裡,前旗的居士可能也有幾個,不管他們之間出了什麼問題從來不傳瞎話,唯獨就這一個地方,前旗的額爾格圖就這個小屯子,全中國我走到了,沒找到第二家。
  • 佛門中的「煩惱」,與俗世間的煩惱,究竟有何不同?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生活中處處離不開煩惱,「煩惱」在一般人的認知當中,就是有煩心事,讓人坐臥不安。不過,佛門中的煩惱,可不是這麼簡單,佛經把一切障礙眾生出離苦海的心行,都稱作煩惱。可是,在佛門當中,這仍然屬於煩惱的範疇,因為它會障礙眾生的出離心。想必你已經感受到了佛門與世俗,在煩惱定義上的差別,在聲聞菩提中,障礙眾生的煩惱,主要包括貪、嗔、痴、慢、疑、惡見六種根本煩惱,其餘煩惱均從它們當中衍生出來。「貪」位列六種煩惱之首,被稱作煩惱的根本因。貪就是對於世間一切可愛境界的執著,譬如貪戀財、色、名、食、睡,這世間五欲。
  • 佛門孝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孝經,而且本經全部的經文,正是淨業三福詳細的說明。淨業三福,利導眾生,末法至寶,無過逾此!《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世尊觀機逗教,教導韋提希夫人:「 欲生彼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 現在所謂的居士服,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都有,但是居士的標準是什麼呢?與僧有異.你必須要與僧有異,你不能相反的混淆在那裡.
    這也不是袈裟,也不是出家人的衣服,我幹嘛要穿?那我穿西裝不好嗎?——那就沒有與俗有異。這個所謂要與俗人有異啊,我們已經是出家人了。俗人沒這麼穿的。那個小褂呢現在也有些居士穿,那個領子,我們的兩層,他自己縮成一層,也是自己想出來的。居士嘛,你就穿居士服就對了,你該穿什麼就穿什麼,就對了。然後拜佛,為了尊重莊嚴的緣故,穿個海青就完了。平時居士不要穿那個大褂。
  • 皈依女居士徵婚,戲稱:我超好養,只吃素食
    前一陣,主編安排了一件社會熱點新聞,讓我去跟:皈依女居士發布徵婚啟事,並稱「我超好養,只吃素」。咦,有點意思。憑我敏銳的新聞熱點嗅覺,這裡大有文章可做。單憑「女居士徵婚」,已足夠網際網路上掀起了一波熱議浪潮。這位吃素的小姐姐,必然引來一群吃瓜群眾,更有甚者表示:我月入2萬,我要給你修菜園子。為滿足廣大網友的求知慾,我出發了。
  • 居士單獨供養一個出家人的罪過(宣化上人)
    供養的規矩要四位出家人以上和合相處,方稱為「僧」,是和諧共住,無爭無執,單獨一個出家人不能稱為「僧」。就以為這個人,大家都說他好啊,或者相貌長得美麗一點,這一些個邪知邪見的居士都瘋狂地來供養他。你看瘋狂地來供養、供養,供養一起下地獄!你看看,眾生都有靈性,都容易度,唯獨人是一種冥頑不靈的──你怎麼叫他學好,他單不學好;叫他不要學壞,他單要學壞。你大家講良心話,這年輕法師,這一班青年的女孩去供養,都是不存好意的,就在那兒互相造罪業,爭著想下地獄了。
  • 在家居士按照以下幾點修行就了不得了!
    實際上,佛門的威儀,就是佛教徒日常生活言行的規範。答:對寺院的方丈或者住持,應該叫大和尚;對受過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應該叫長老、老法師、法師、師父,還有按照寺院執事叫,比喻:當家師、知客師、僧值師等等,或者統一叫法師也可以;對沙彌(沙彌尼),也應該叫師父。
  • 王祖賢15年後歸來,法名行覺居士,已成佛系凍齡女神
    王祖賢15年後歸來,法名行覺居士,已成佛系凍齡女神 又一個息影15年的女星重返大眾視野,曾和林青霞周星馳張國榮等人平起平坐,她說已經把自己最美好的年華留給了觀眾,而今年滿53歲的她已帶髮修行,法名行覺居士。
  • 復丁福保居士書九
    因為中下根人,必定由因果報應而進入佛門,才有真實利益。否則只當作口頭活計,不知道恪守誠敬、謹慎獨處,以期親自證得、真實達到。彼世之狂慧者,皆由最初未服此因果報應之藥。而以佛祖直指人心,當體即是之言,反認做肆意任業,了無忌憚,惡不須斷,善不須修之據。以凡情而測聖智,即醍醐而成砒霜,可不哀哉。
  • 詩仙詩鬼、易安居士、紅杏尚書:詩人別稱大全
    詩佛:王維王維,字摩詰,名和字都取自佛門弟子維摩詰居士。王維是信奉佛教的,而佛教的思想也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藝術創作中。作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王維筆下的山水田園生活總是蘊含著禪意理趣,顯得寧靜安詳。「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 居士林端午粽香
    所謂艾人,就是端午節束艾葉的人,同時,他們也會製作一些粽子,分發給善男信女們,寓意吉祥平安,粽子裡面藏的是古聖先賢們對四季循環的感受。        5月19日上午,居士林齋堂的志工邀請了蘇州沈月娥居士和臺灣籍吳意荘居士給大家教授五種粽子製作,分別有蘇式白水粽、蘇式醬菜棕、蘇式豆沙粽、臺式麻薯粽和臺式芋頭粽。
  • 居士亭:推薦 我食我素 蝶兒編著
    健康素食與佛門淨素不同,可以選用酒、蛋類、奶類,並按國際慣例來製作。在這個「民以食為天,食以健康為先」的時代裡,不愁溫飽的我們不再僅僅關注食物的美味,更希望可以吃得健康,那麼你不可不了解「健康素食」。 本書主要包括涼菜、熱菜兩大部分,還有一些湯羹和中西式面點,全部配有詳細的操作步驟圖片,製作化繁為簡,成品美觀美味有營養。書中還有食材處理的介紹,及蝶兒總結出的很多小竅門,通俗易懂,簡便易學。
  • 從禪宗的角度去解讀,維摩詰居士為何可以訓斥諸阿羅漢,菩薩?
    ——達摩祖師血脈論相信學過大乘佛法的人都知道,一般在佛教,出家人是在家人的老師,是要做在家人的表率的,但是為了表法,總有個別例外的,維摩詰居士,應該是最另類的在家居士,他總是喜歡跟各法師抬槓,上懟菩薩,下懟羅漢,有人說他是古佛再來,佛陀化身的居士相。
  • 這5條佛門「禁忌」,不可不知!
    寺院是佛門清淨道場,我們到任何地方都要懂得入鄉隨俗,遵守相應的規矩,寺院自然也有其清規戒律。比如女性比較關注的生理期是否可以拜佛?到寺院禮佛可以給佛像拍照嗎?開過光的佛像就靈驗嗎?到寺院必須燒香嗎?到寺院拜佛每尊佛都要拜到嗎?等等。
  • 德雲社裡的不得不說的「輩分」及「規矩」
    文/娛樂圈說相聲在相聲界,不對,是在德雲社內流傳著「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這句話。沒錯,這句話最先是郭德綱根據德雲社的演出立下的規矩。德雲社都一直格外的注重規矩,甚至在德雲家譜裡還特地標註了十條規矩,但是這「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到底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在舞臺上可以沒有大小輩之分,要在臺下遵守規矩呢?在臺上又真的沒有大小輩嗎?
  • 近代的最後一個劊子手,血腥太多,佛門禁止他進入
    而且砍頭還有很多規矩,為了不使人害怕,同時有兩個劊子手站在死刑犯身旁,一個拿刀轉移注意力,另一個負責行刑,極大地確保了行刑順利。鄧海山做劊子手,不僅有豐厚的俸祿,而且還可以收到死刑犯家人的打點,所以他的生活過得很富足。可嘆的是,他一生殺人無數,備受歧視,沒有婚育,老年孤苦無依。後來他想皈依佛門,也因為他手上沾染了太多人的鮮血,罪孽深重,入不了佛門清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