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這本書將會告訴你如何提高自我認知以及改變自己

2021-03-02 琴欣傳意

你進行過心理諮詢麼?你曾經被難以控制的情緒而感到痛苦嗎?你曾遇到過不盡人意的人際關係或者缺乏自信、焦慮、厭世、抑鬱等痛苦而飽受折磨嗎?

如果有遇到過,那你肯定是想少受點這樣的苦,不再被這些所煩惱,於是產生了想要改變的欲望。

關於改變,王力宏有這一樣一首歌:「我可以改變世界,改變自己,改變隔膜,改變小氣,要一直努力努力,永不放棄,才可以改變世界。」歌曲講的是改變自己並沒有這麼難,希望大家不要害怕改變,要勇於改變自己。

但其實想要改變的人最後能真正實現的只有寥寥幾人。這是為什麼?在《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一書中,作者莫妮卡·布裡永對「改變」一詞做出了解釋,並分析了改變難的原因,也給出了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的方法。

什麼是改變?作者莫妮卡·布裡永說:生活即改變

從出生開始,我們都在改變,不論是身體的成長、發育,還是思想、認知,都是在不斷地變化當中。我們學習適應環境,學習建立人際關係,學習應對突發事件等等,這些都在不斷地改變著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看法。

我們在這些改變中逐漸塑造出了屬於自己人格、稟性,形成了自己個性的東西。之後當我們經歷過各種挫折和變故的時候,我們自身、我們的生活還有我們的思想也會發生改變。這些都是順其自然的改變,生活即改變。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改變」,通俗的講,是要改變自己不足的地方,是要改變困擾自己的那些東西,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從心理治療的定義來說,那就是:「針對精神障礙,行為障礙,或任何其他引起心理痛苦或困擾的問題的治療,旨在促進來訪者的認知、情感或行為功能,人際關係體系,人格或健康狀況發生重大的改變。

心理治療旨在帶來重大改變。這種重大改變,是指深度的改變,最終應該體現在更好的情緒調節、人際關係的改善和更牢固的身份認同上。有效的心理治療,是更好地整合感覺、情緒、行為和思想。

那為什麼前面又說這難以改變?這其實跟個人的人格、思想、態度等方面有關。

我們常常對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懼。所以,改變,會令人產生恐懼。

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害怕新事物,不願改變。另外一個方面是害怕改變帶來的後果和需要付出的努力

還沒開始去做呢,就已經在自己腦海中想了很多,最後也就不敢做出第一步,也就不了了之了。一遇到新的事情就畏頭畏尾,或者一想到要改變就怕很麻煩,都是在給自己設限,給自己偷懶的藉口,也就只能繼續維持現狀了。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去實現自己的目標,首先要跨出第一步: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然後下定決心要改變

弗朗索瓦·魯斯堂,在《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書中提到這麼一句話:

「一個人想要實現改變,就要真正的做出改變的決定,這一點至關重要。它源於自己對痛苦的真相,本質以及改變對自己和周圍人可能產生的影響,有足夠清晰的認識。雖然有時候我們似乎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有意識的去做正確的事情來減少痛苦的意志,但還是未做出要改變的感性決定。」

前面講到,一個人感到痛苦,但真正能改變的很少,這就是因為他沒有真正決定採取行動去改變現狀。

有時候我們突然間看清了自己的處境,知道自己必須要怎麼做才能改變,但改變的動機和改變的決定是兩回事。

我知道自己的情況但是我就是改不了?那怎麼辦,這種情況就需要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了。在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會激活個體固有的內在動機,從而自己下定決心去改變現狀。然後在心理治療師專業的建議下一步一步完成改善的目標。

想要實現改變的第二步就是要在清晰地認識自己之後,接受真實的自己

在心理治療中,心理加工的工作能夠幫助來訪者對自己情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出改變的選擇。

只有當我們真正的接受,做自己,當我們不再憎恨自我的某些方面時,我們才能真正改變。

這個就需要自己要有自知之明的能力了,自己能清楚地分析自己優秀之處和不足之處,然後就是對於自己的缺點要有容納之心,接納自己,這對於部分人來說估計很困難。所以這就需要身邊人的督促以及心理治療師的幫助。

我們需要重新學習如何聆聽自體情緒傳遞的信息。做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就要有自我觀察,反省的傾向,不管是自己有這種自覺,還是在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達到,首先都要有自己該為痛苦擔責的直覺。

有一些人遭受到挫折痛苦時,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們自發地,堅定地指責父母、上司、配偶甚至是整個社會,但堅決不考慮自己的那一部分責任。

可能我們生活中會遇到這樣的人,可能也比較少見。我們就舉一個電視劇中的例子的吧。(舉個現實的例子萬一有人非要對號入座又該罵我了)

最近熱播的一部《緊急公關》裡,有一個尹強被殺案。一個叫龐嶽的研究生,因為嫉妒同學尹強而殺害了他,龐嶽初審後被判死刑。此時龐嶽的父母,尤其是龐嶽的父親,並不覺得自己有錯,還指責被害人尹強的父母,說他們自己兒子死了就非要別人的兒子也死,一點認錯的態度都沒有。

龐嶽的父親還指責教這兩個研究生的周教授,說他偏心,對龐嶽有偏見,偏愛尹強,所以才會導致龐嶽妒忌而殺人。當黃曉明飾演的林中碩給出建議去道歉求對方原諒時,龐父自己搞砸了還非要去罵林中碩,他認為錯誤全都是他人造成的。

有這樣的父親,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就很容易偏激或心理扭曲了。一出事情總會先去指責別人,卻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他們以受害人自居,對自己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沒有自我觀察和反省的能力,就更別說讓他們去改變了。

像這樣的人,做不到自我觀察,沒有自省能力,怎麼辦?改變是一個需要放棄受害者立場的過程。那心理治療師就只能幫助他們重新自我定位,更多的依靠關係的治癒力,逐步引領他們開展自我觀察,這就需要很漫長的過程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也經常用受害者思維去看待事情,所以一有什麼事情就都會抱怨他人。

只有逐漸放棄抱怨,採取內省的態度,接受對自己某方面做出改變,比如思維方式,態度,行為等。

敢於正視自己,直面自己的缺失,承認自己的局限,也會被認為是對自尊心的一種傷害,而這種傷害並非沒有減輕痛苦,反而會加劇痛苦。

從我個人來說,我能體會到這種感受。但當時我接觸了四年多的心理學知識之後,我才慢慢接受這些東西,並逐漸作出改變。後來,我能夠正視自己的缺點,在大家面前大方地承認,那種感覺,就像是卸下了包袱,而不是傷自尊。那是因為,不管是什麼樣的我,我都接受這樣真實的自己,有勇氣去接受和正視它,才更有勇氣去改變。

作者莫妮卡·布裡永從來訪者的角度出發,探討了這些阻礙改變的原因、如何改變的做法以及痛苦的根源等等,還講述了相關的心理學原理,可以幫助我們的自我認知更加清晰,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如果感興趣,可以閱讀他的這本書《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

相關焦點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如果你想學習,卻總是缺乏耐心、急於求成?如果你想努力,卻總是拼搏毅力、咬牙死撐?如果你想精進,卻總是頻頻受阻、迷茫無助?若你也位列其中,這本書《認知覺醒》可以幫助你擺脫困境,實現從這一刻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100%擁有學習力的人!
  • 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改變這件事,慢就是快
    父母對孩子,伴侶對另一半,領導對下屬,時常都會有「道理我都講爛了,你怎麼依然故我」的挫敗。其實,道理沒什麼用。我們自己也無數次下決心改變自己,最後卻無疾而終。改變的過程有自身的規律,有的規律甚至是反直覺的。改變是痛苦的。這一點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 書單| 認知行為治療專題:學習與成長
    本書第二版得到了全面的修訂與更新,囊括了作者豐富的臨床治療、教學與督導經驗,以及15年來認知行為療法的研究進展。本書以清晰的筆觸、明了的語言全面地展現了認知行為療法的重要內容,並輔以大量對話示例及明晰的圖表。除此之外,關於行為激活、家庭作業、治療關係及更多內容的介紹讓本書變得更加無與倫比。無論你是一名學習認知行為治療的學生,還是一位有經驗的臨床治療師,這本書都值得從頭到尾一讀再讀。
  • 《認知覺醒》:用你的認知,開啟自我改變之旅
    原來,在我們不吸菸的人當中,我們是如此討厭煙味,如此厭倦二手菸,不只是「吸菸危害健康」這麼簡單,而是根深蒂固地絕緣,這就是認知。吸菸上癮的人,把吸菸變成了一種習慣,變成了舒適區,不吸菸就是不舒服的。周嶺的《認知覺醒》這本書,正好可以解釋這一點,不能改變是認知水平的差異。
  • 如何儘快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
    版權申明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瘦龍健康轉載請聯繫公眾號後臺。本文寫作和編輯時間,約4個小時,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後臺總是有人留言問我, 如何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一直想好好寫一篇,如何改變飲食習慣的方法論。
  • 如何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但是,它並不能告訴你全部,主要原因有兩點:1. 測試是不完全準確的,在有限的測試項目和行為採樣裡面,只具有部分代表性,無法代表所有人和性格的所有層面;2.每個人對自己的認知程度是不一樣的,比如你每個題都選中庸的答案,沒有明確的傾向,測試是很難測出來的。當然,這也是測評師和心理諮詢師存在的意義。但是,我們常常會面對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人的性格會改變嗎?
  • 大腦讀書 |《如何想到又做到:帶來持久改變的7種武器 》
    7大心理武器,讓你無需意志力即可實現目標、成為精英。《如何想到又做到》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是,大多數人都能夠制定出一些計劃,或者是想到要去採取某種行為,但是卻缺乏足夠的動力或者是有效的力量,把它堅持下來。有一種人,睡前想好千條路,早上起來走老路;有一種人,儘管心態積極向上,行動卻宛如廢物;有一種人,做了不少的努力,人生依舊不給力。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想到做不到?
  • 《了不起的我》: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改變非常難,難在你心裡
    文|微微笑了01-認知覺醒:我可以改變前幾天,看了一本好書《了不起的我》。初看書名,心理有些疑惑:難道作者是一個「自戀」的人或者對現實和自身的一種「自嘲」罷了?當你意識到自己可以改變、不被自己的心理防線,讓自己一步一步後退時,你就可以改變自己。"改變是一種選擇,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你為自己不改變所找的所有藉口,像是沒錢、沒時間、太麻煩、沒有必要……它們統統都是你的選擇,甚至連你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那也是你的選擇。
  • 書屋|進入職場前 請先看看這5本書
    如何解決自己的拖延症?......今天小編就通過幾本書給大家帶來一些職場建議,希望大家能夠順利工作,明確自己的職場規劃。01巨人的工具 想知道那些成功的名人是怎麼思考問題,如何工作生活的嗎?這本蒂姆·費裡斯的《巨人的工具》將帶給你答案。本書作者費裡斯訪問過大概一兩百位名人,並將訪談內容編排在一起編成了這本書。
  • 自我心理學:內向性格如何改變命運
    為人誠實守信,因此領導很在意你的想法。(5).有創造力,腦子裡有千奇百怪的想法,善於解決不同的問題。(6). 對你很重要的事情,你能保持冷靜與專注。(7).有自己的信仰,絕不會超出自己的底線,很有原則。(8). 對於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或者技能都會毫不猶豫的去做。(9). 不會有太多朋友,不過都是真心朋友關係牢靠。
  • 正念認知治療中的仁慈與自我悲憫
    如莎朗・薩爾茲伯格(Sharon Salzberg)所說,慈心觀練習以及在艱困和危急心理狀態下展現自我悲憫的能力,兩者有所連結;端賴我們認識到「當我們經歷慈愛,也就會深刻瞭解到每個人都一樣期望快樂,我們也同樣經常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得到快樂。我們也知道,面對改變和痛苦,每個人都同樣脆弱,因而生起關懷的心。」
  • 心理素質差如何改善 如何提高自我心理素質
    核心提示:  由於個體差異的原因,因此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獨立且特別的個體,每個人的素質都是不一樣的,而這裡的素質除了是指生活素質以外,還包括有身體素質以及心理素質,尤其是像心理素質這一方面,如果一個人沒有強大的抗壓以及承受能力,那麼他們很容易就會出現心理傷害進而走上極端。
  • 心理學:改變自我的出發點不只是性格,還有認知和信念
    他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哪怕再怎麼覺得自己有用,也始終無法達到新的一致性,最終改變自我失敗了。改變性格,需要付出極大的決心和精力。根據上面對於人格的概述,這意味著想要改變自己必須全方面的改變,如果只是單方面的改變,那麼意味著將會遭到其他方面的否定。改變自我之所以需要極大的決心,取決於個體對當前現狀有多麼的不滿。
  • 看完這9本書,你的人生格局就此改變
    【精讀君曰】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還有多少人能坐在桌前,靜下心來看幾本好書呢?有人說,你讀書的層次,決定了你的人生格局。讀書能汲取作者的智慧,幫助自己重塑思維,提升個人的修養。看完這9本好書,希望你的人生格局發生改變。
  • 青少年必看的十本書,受益一生,讓你改變「命運」!
    太多的人都在忙於改善自己在物質社會中的地位,拼命地去佔有一切,孰不知,生命是有規律的,只有遵循了一定的原則去生活才能獲得成功,才能實現你的目標,從而改變自己的一生。這十本書是集合認識自我、提高格局、開闊眼界、處世智慧、培養情商、讀懂他人、認識自我、命運改變、處事謀略於一體的書。
  • 新冠來襲,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整
    當我們出現了一些可疑的症狀甚或被確診為感染者,又該如何在尋求和接受正規治療的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戰勝疾病呢? 一、如果你尚未出現任何症狀:1.首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生活。儘可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適當的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儘量保持生活的穩定性,按部就班地起居、進食以及活動始終是自我心理調整第一要務。
  • 書單| 正念心理/催眠治療專題
    這本書為治療師們提供了一份詳細而務實的指導,將正念、接納和與之相關的實踐方法用於夫妻和家庭治療。書中詳細地介紹了正念是如何應用於治療中的以及它為什麼適用於解決很多難以治療的關係問題。本書非常適合夫妻和家庭治療師閱讀。
  • 書單|讓這三本書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從而導致我們不被支持做原來的自己,被制約要成為別人(父母、老師或社會)所期望的人。這些創傷在我們內心凝聚,成為一個受傷的孩子模樣,被心理師稱為「內在小孩」。治癒內在小孩也成為心理治療中常見的病症。當你覺得自己好像也存在這種狀況卻又不想找人疏導怎麼辦呢?推薦以下三本書,先學會自我排解吧。
  • 教你認知自我的《九型人格》中是如何定義人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九型人格》這本書,對於《九型人格》不熟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本書中講解的是九種不同性格的人,但是看過這本書的人相信一定不會對這本書如此的認知,因為其中更重要的是對於人的性格的分析以及剖析,雖然列舉了很多的實際案例,但是更多的內容是對人的一種剖析,教會我們如何看待不同性格的人
  • 如何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抑鬱
    該模型認為,抑鬱的人對自我、世界和未來(即「認知三角」)持有許多歪曲的、不基於現實的想法,這些想法存在許多邏輯和事實上的漏洞,比如容易「非黑即白」、「大難臨頭」等。抑鬱認知模型 | 圖源 Simply Psychology由於童年以及一系列重要經歷的影響,抑鬱的人對自己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比如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不值得被愛或沒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