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arvan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儲蓄國之一,很少有國家的儲蓄率能與中國相比。據公開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08年,中國的儲蓄率從35.6%飆升至51.8%,而居民儲蓄率也從2000年的28.2%上升至2008年的37.3%。
雖然近年來,我國的儲蓄率已經有一定的下降,但儲蓄率仍然高達45%。據去年年底公布的央行數據,高達1922000億的存款總額,排名世界第一。
中國人喜歡存錢,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原因主要因為兩點:
能有效減少衝動消費。在當今社會,我們擁有豐富的物質產品,所以當我們看到我們喜歡的東西,我們會爭先恐後地去買。然而,當我們買了它,我們會發現這些東西是不需要的。儲蓄可以減少這方面的消費支出,提高生活質量。
強大的抗風險能力。當未來需要一定數量的錢,而不需要借錢來防範風險時,儲蓄習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儘管網際網路金融正在興起,銀行仍然是人們理財的好地方。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他們想把錢存起來增值,他們就必須選擇更高的利率。把錢放在銀行就能拿收益,這就是等於躺賺。
因此,許多銀行也提高了存款利率或提供高息投資,以吸引儲戶把錢放在「保險箱」裡。於是,「結構性存款」和「智能存款」就誕生了。
結構性存款是在存款人存款的基礎上整合的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匯率、指數等波動相互關聯後,存款人可以承擔一定的風險,獲得較高的收益。
另一方面,智能存款甚至更加靈活。簡而言之,智能存款,本質是中長期銀行存款,支持提前支取。一般來說,「結構化儲蓄」和「智能儲蓄」都不同於普通儲蓄,居民更有可能選擇這兩種儲蓄方式中的一種。
然而,這兩種存款方式有利也有弊。自結構性存款出現以來,它一直被視為「保本理財」的替代品。在越來越多的存款人被收款人的同時,許多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出現了「經營管理不當」、「誤導銷售」等一系列行為,因此,這兩種存款方式被上鎖了!
早在2019年10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就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規定必須在2020年10月17日前糾正「虛假結構性存款」。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中國的結構性存款在2019年2月底達到了11.23萬億元的峰值,此後大幅下降。然而,到今年3月底,這一數字已飆升至11.67萬億元,與監管意圖背道而馳。
一位專業人士表示,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有人從「資金空轉」中獲利。
因此,銀行推出的這兩個「儲蓄方式」,實際上是用高利率來吸引儲戶。我們很少知道,這種高利的方式,反而會讓社會出現一系列的「混亂」。
正因為如此,中國央行和銀監會對「結構性存款」和「智能存款」進行了改革,以維持存款市場的競爭秩序。
對銀行來說,監管機構的命令將剝奪它們吸引儲戶的另一條途徑;對居民來說,隨著這兩個存款方式的迅速退出,他們將不可能繼續依靠它們躺賺了。但是,儲戶也不必太擔心「高收益存款」的消失,畢竟為了吸引存款,銀行還是有其他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