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簫佔行:從祖傳手藝到非遺傳承人

2020-12-14 小江湖凡人心

捏麵人的手藝

說到捏麵人,不知道您是否有這樣的記憶:面人師傅坐在街頭,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 頃刻之間,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便呈現在眼前。

捏麵人也稱「麵塑」,舊社會的麵塑藝人挑擔提盒,走街串巷,做於街頭,成於瞬間,深受群眾喜愛。

如今,這一門起源於民間的藝術已步入了國家級藝術殿堂。2008年,麵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即用麵粉、 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黴的處理,塑造成柔軟的各色形象,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中國民間工藝品。

「功夫在詩外」

麵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鑲、四滾」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備卻並非易事。

一個形神兼備的人物麵塑作品,形還不是最難的,技巧技藝只要肯學總歸學的會,而要做到神似,需要下一番苦功:對所創作的人物歷史背景需要深入了解,需要揣摩原型,參考周邊文獻,甚至觀摩其它成功的藝術作品,內化到一定程度後,再通過技藝、技法輸出感受到的和想要表達的「神」,這樣才有可能把每一個人物的形態、氣質、神韻等準確、精心地表現出來。

正如陸遊的箴言 「功夫在詩外」。

麵塑大師 蕭佔行

五顏六色的麵團跟隨手指翻飛,能在瞬間就被揉捏出各種形狀——衣袂飄飄的唐僧、怒目圓睜的包拯、靈動的麒麟、溝壑叢生的老人都在麵塑大師的手下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讓人嘆為觀止。

簫派麵塑-「面人蕭」的手藝生涯

蕭佔行,人稱「面人簫」

蕭佔行1958年出生於北京,在永定門外一個書香門第的四合院裡長大,是老北京面人的典型代表,以手藝精湛,歷史悠久廣受矚目,人稱「面人蕭」。

他捏麵人的功夫是祖傳手藝,說起他家捏麵人的淵源,緣於一個巧合,他的曾祖父簫興在清朝鹹豐年間,救助過一位被追殺的太平天國士兵,士兵是江南一代的,為答謝救命之恩就把身上的一點點捏麵人的手藝傾囊相授了。

簫興有文化懂得中國畫藝術,在他的改造下,他的麵塑作品逐漸在北京城內小有名氣。順理成章,曾祖父的手藝傳給了蕭佔行的祖父簫老善,其作品大多以戲劇中人物為主,在解放初期精湛的手藝就已經響遍了北京城。據說,簫老善還給當時的梅蘭芳、吳佩孚等捏過像。

簫老善脾氣很倔,他說這門手藝不外傳,即使新中國成立後,當時中央美院邀請老藝人去講課,他還是那句話:不傳。

因文化大革命時的種種因素,蕭佔行的父親在當時不幸身亡,蕭佔行無意中的一個表現給了祖父很大安慰。在6歲時,他把家中發生的孩子打鬧滑稽事捏了出來,祖父看了很高興。

蕭佔行

「蕭佔行,是我爺爺給我起的名字,他期待我能在麵塑這一行裡,佔有一席之地,能出人頭地。」

在祖父的教導傳承下,蕭佔行開始鑽研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在學習的過程中,蕭佔行最難忘的是與祖父面對面坐著為對方捏肖像了。10來歲時,有一次祖孫倆互相捏著對方,結果他捏的祖父頭像雖然技藝還不純熟老練,但已經很有神韻和味道,讓大人們大吃一驚。

由於對麵塑濃厚的興趣加上自身極高的天賦,初中畢業後,20出頭的蕭佔行憑這門絕活考進中國工藝美術總公司,如今已是中國著名麵塑藝術大師、工藝美術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簫佔行的作品是麵塑藝術中的瑰寶,他最擅長的是傳統人物塑像,人物筋骨脈絡逼真自然,每個作品的創作都經過詳細的資料查閱考證,無論人物體貌特徵還是衣著服飾都務求做到形似神似。

唐僧師徒▼

他的創作題材極其廣泛,無論是傳統人物:壽星濟公、鍾馗孔子、財神菩薩、羅漢仙道、仕女兒童還是動物形象:狗馬雞猴、鹿獅虎豹、昆蟲花卉、麒麟鳳凰、野豬犛牛,甚至非洲草原的斑點鬣狗無不惟妙惟肖;

武將系列▼

氣勢恢弘 劍撥弩張 殺氣騰騰

威風凜凜的關二爺

蕭佔行創作的古典武將系列更是霸氣外露,其三國人物劍拔弩張、水滸人物嘻笑怒罵、西遊人物詼諧可愛,活靈活現,各盡其妙,彷佛讓古代的人物又活了起來。

戲曲系列▼

小到衣服上的紋飾,大到全身的骨骼。如此精雕細琢,栩栩如生得「連頭髮絲都有戲」!

其獨特的造型刻畫,巧奪天工的製作手法,令觀者嘆為觀止,擊節稱讚,在國內外展覽中屢獲盛譽和讚賞。

部分作品結緣

年復一年,蕭佔行大師塑造出無數的精彩,以匠人的精神,把麵塑工藝做到了極致,佔據了三百六十行的一行之先。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蕭大師風格獨特、生動逼真的作品也吸引住了眾多的麵塑愛好者和收藏家,從而結下了許多的緣分。

李嘉誠生日定製蕭大師作品

林志玲結緣蕭大師肖像作品

2008年,麵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簫佔行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由於追隨者眾多,且基本都在從事傳統麵塑的實踐與推廣,「蕭家樣-簫派麵塑」在麵塑乃至工藝品界發揮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力。

雙眸觀世界,十指演春秋,為這些手藝人喝採!

資料來源:麵塑大師簫佔行個人網站「蕭佔行麵塑」公眾號《蕭大師作品,精品雲集》

編輯 | 徐姑娘

作品圖 | 蕭佔行

相關焦點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2020-12-19 13: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孫廷保書寫打鐵「秘籍」
    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
  • 非遺傳承人饒寶蓮: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
    在近日舉行的「遇見·非遺」佛山非遺文化體驗活動上,記者見到了首屆「佛山·大城工匠」饒寶蓮,她現場表演佛山剪紙技藝,令各國領事館官員及家屬讚嘆不已。形神兼備的作品背後,是20多年從未間斷的辛勤付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東剪紙)省級代表傳承人,剪紙早已成為饒寶蓮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她認為,工匠精神就是「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精益求精,從一而終」。
  • 「國潮手藝」,遇見廣作新魅力
    作為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州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之一,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6⽉14⽇-6月28日推出了廣州非遺購物節之「國潮手藝」系列直播,包括手工打金製作技藝、打銅技藝、廣繡、廣州欖雕、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廣州琺瑯製作技藝、廣州簫笛製作技藝、香雲紗染整技藝共8場直播活動,帶民眾「雲
  • 花費百萬收藏戲曲行頭 非遺傳承人拍紀錄片共享傳統手藝
    一個僅有5人的劇組正在忙著拍攝視頻。一根特製的鐵絲穿過鍍白的小玻璃球,再綴上紅豔豔、蓬鬆鬆的絨球,安裝好最後一串珠須,一頂京劇武行的盔頭就成活兒了。片子的主角叫霍耀武,他有個身份——「盔帽箱製作與管理技藝」傳承人。這部關於戲曲盔頭製作的紀錄片在7月3日殺青,用時整整一個月。幾年前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他要將全部技術和要點,向行內行外公開、共享。
  • 95後「非遺」傳承人郎佳子彧:小麵團捏出新面孔
    郎紹安是郎佳子彧的爺爺,郎佳子彧則是這項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直播、短視頻、跨界合作……作為一名95後非遺傳承人,郎佳子彧利用新潮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並愛上這項古老的藝術。從傳承到傳播用短視頻呈現傳統文化「面人的起源早在漢代就有記載,人們節日時把剩餘的面做成有觀賞性的面人,並賦予它特殊的意義。」談起麵塑的歷史,郎佳子彧如數家珍。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近日,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走進竹林堂,與祖傳土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聊「土熨」的故事。土熨療法貴在選土 沙土更易藥性散發土熨技藝便是以土為媒介,將所需中藥打成粉末摻和其中,按包分裝。
  • 王慶雲:從木匠到洞庭木雕非遺傳承人
    可能性格使然,他對木匠這門手藝有著天生的親近。與他一道學習的是師傅的兩個兒子,客戶往往更青睞於王慶雲的手藝,說他的活做得更漂亮更具審美性。這門手藝除了能掙錢養家餬口之外,似乎又讓他嘗到了另一番不曾有過的味道。此後數年,他輾轉廣東、浙江、福建、江蘇等地。多是在家具廠或者裝修工地從事木工工作。
  • 「80後」浙江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以「技」戰「疫」
    原標題:「80後」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以「技」抗「疫」 刮青、起底,起身、收口……近日,「80後」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錢利淮通過「微博非遺公開課」,向大家展示了烏鎮竹編這項傳統技藝。這是繼桐鄉市糖畫技藝非遺小傳人魏樂樂之後又一個在「微博非遺公開課」上授課的桐鄉非遺傳人。
  • 科技為傳統非遺插上翅膀,濟南木偶戲傳承人要把手藝做活
    《後漢書·郭伋傳》中有「始至行部,到河西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書中竹馬恰似木偶操作杆,兩人便以此為名註冊了屬於自己的木偶公司。「講中國故事,傳文化基因」為傳統木偶戲注入新活力「我曾碰到過一位非遺魯繡的傳承人,老太太今年已經八十多了,她的作品簡直太棒了惟妙惟肖,但是由於做的作品很少,懂這個願意去買的也少,宣傳渠道更是有限,所以這位老太太至今還靠在街邊賣鞋墊為生。」李秀平回憶。
  • 四川蓮簫68歲唯一傳承人四處覓弟子:「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
    臨了,文莉一邊送記者出門,一邊喃喃自語: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要繼續找傳承人…… 文莉,68歲,四川成都人,是目前四川蓮簫(民間也稱『連蕭』)的唯一傳承人,大家都喜歡叫她「蓮簫姐姐」。
  • 銀飾「非遺」傳承人高聰文:「定製+直播」讓技藝傳承走得更遠
    高聰文製作銀飾將月銷售額由1萬元增加到300萬元,郴州市銀飾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高聰文花了11年。回顧一路的艱辛與酸楚、奮進與喜悅,高聰文坦然辛苦並快樂著:堅守本心,努力就能迎來陽光燦爛。高聰文理解的「本心」有兩層含義。
  • 手把手面對面 非遺傳承人走進南山桂灣社區傳授捏麵人技藝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曾智輝為讓轄區孩子們了解認識傳統非遺文化,增強他們對傳統非遺文化的愛好,讓這些古老的傳統技藝能代代相傳下去,10月7日上午,南山區南山街道桂灣社區舉行「博物館進社區非遺手工坊」傳統文化傳承與技藝習作學堂活動
  • 藝苑社區舉辦「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中國江蘇網11月29日南京訊 麵塑,又稱面花、捏麵人,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傳統藝術,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居民文化生活,近日南京市秦淮區鍾曉敏愛心工作室攜手莫愁湖街道藝苑社區,舉辦了「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 打上「非遺」烙印的藥都美食
    滷製好的蔣記燒雞蔣平安和蔣夢漢父子倆在製作燒雞亳州李記燒驢肉燒制的驢肉成品菜亳州李記燒驢肉傳承人李梅芝在聞查肉味、肉色蔣記燒雞:中藥秘制特色美食在市區和平路,非遺傳承人蔣平安經營著一家在當地頗具名氣的「蔣記燒雞
  • 山東非遺美食傳承人:世代鍋邊轉,餐飲講節約
    與糧食打交道最多的,除了農人,還有常年從事美食名吃加工製作的非遺傳承人。這幾天,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山東的非遺美食傳承人又一次在線上、線下亮出了絕活兒。世代在鍋邊轉的他們,對吃食有怎樣的感情?又有哪些與餐桌節約有關的故事?
  • 青島市非遺傳承人王德蕊:剪紙從娃娃學起 也讓外國朋友來學習
    作為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她近年來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傳播剪紙和教學上,「剪紙要從娃娃抓起,提高孩子們的審美和專注力。對於剪紙,我就像料理孩子一樣打理它」。現在還有不少外國朋友也跟王德蕊學剪紙,「讓剪紙藝術走出國門、發揚光大」,王德蕊說。
  • 口口相傳的故事 非遺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發布
    4月12日,我省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正式發布。這套叢書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持編纂,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文化學者、編輯等歷時3年多時間採寫,共10本,以人為單元,一人一卷,生動記錄了崑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甌劇表演藝術家李子敏、姚劇表演藝術家沈守良、海寧皮影戲表演藝術家張坤榮等10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多彩人生和藝術故事。
  • 「西關五寶」非遺傳承人齊聚沙面,這樣的廣繡作品你見過嗎?
    荔智匯中秋茶話會現場以茶會友:荔灣高層次文化人才相聚簫音嫋嫋,意趣橫生。當晚的茶話會有幸邀請到了「西關五寶」(三雕一彩一繡:牙雕、玉雕、木雕、廣彩、廣繡)的非遺傳承人來到現場。以荔灣區永慶坊旅遊文化景區為原點已經形成了永慶坊三雕一彩一繡展廳、李小龍祖居、詠春茶室、粵劇藝術博物館、廣州非遺街區大師工作室等景點。茶話會現場,文藝演出典雅精彩國家級非遺項目廣繡市級傳承人王新元分享了他發揚廣繡文化的心得。「傳承是基礎,創新才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