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自從1610年土星被發現以來,有關太陽系邊緣存在著一顆神秘X星的說法,就不斷被提及,特別是後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陸續被發現,包括柯伊伯帶中的很多天體也受到一股來自於太陽系邊緣神秘力量的影響,更讓這種猜想越來越被認可。
那麼,太陽系邊緣究竟有什麼呢?前段時間,來自國外的科學家團隊通過研究後認為,太陽系或許曾經存在著一顆伴星,這意味著,太陽系或許曾經是雙星系統。
太陽系或存在一顆「復仇星」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恆星是最常見的居民。恆星的數量非常多,拿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來說,現代科學研究認為,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大約在1000億顆-4000億顆之間。
而且通過分析,科學家們認為,銀河系中的恆星系統,一半以上都是雙星系統,這是什麼概念呢?意味著很多恆星系統中,都有著兩顆恆星,像太陽系這種只有一顆恆星,而且運行還非常穩定的恆星系統,其實還是很難得的。
研究者表示,當時有一名叫穆勒的科學家通過演算,發現地球上物種大滅絕是存在周期性的,大約每隔26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於是,這名科學家認為,這或許與太陽系邊緣存在著一顆伴星有關。
當時科學家們已經提出了奧爾特雲存在的概念,認為當這顆伴星運行到近日點的時候,就會干擾彗星的軌道,這個時候的地球,就更容易被撞擊,自然地球上的災難發生頻率也就變得更高。
科學家們將這顆假想中的太陽伴星稱作「涅墨西斯星」,也稱作「復仇星」,認為這顆伴星處於和太陽互相公轉的軌道上,它的運行周期是2600萬年。
那麼,「涅墨西斯星」究竟是何時出現的呢?研究認為,它或許曾經和太陽同時從一片星雲中孕育而生,只不過它並不如太陽一般耀眼,它的質量要比太陽小很多,它或許是一顆紅矮星,也可能是一顆質量不夠恆星級別的褐矮星。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涅墨西斯星」或許一開始系外星體,當它靠近太陽系的時候,被太陽的引力捕捉,之後就處於太陽系邊緣的位置,由於太陽的引力範圍大約在2光年左右,而太陽系邊緣又是非常黑暗的,所以,才會一直都沒有發現「涅墨西斯星」。
其實,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想要尋找「涅墨西斯星」,從1986年開始,科學家們進行了多次的嘗試,卻一點收穫都沒有。
太陽系真的存在伴星嗎?
來自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的副教授張曾華表示,雖然一直都沒有找到太陽系的伴星,但事實上,它或許真的曾經存在過,因為絕大多數的恆星在誕生之初都是雙星系統,而且質量越大的恆星,出現雙星系統的概率就越高。
假設一顆恆星誕生於一片巨大的氣體雲之中,那麼這片氣體雲之中便有可能孕育出多顆恆星來,比方說距離我們只有4.2光年的半人馬座,它就是一個三星系統。
所以,太陽系曾經是雙星系統並不稀奇,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這顆伴星真的存在,那麼它如今在哪裡?人類又該如何確認它的身份?
張教授表示,假設太陽的伴星真的存在,那麼現在最有可能的一種猜想是,這顆伴星如今早已經擺脫了太陽系的控制,和太陽「相忘於江湖」了。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在宇宙中,如果一個雙星系統中的2顆恆星距離非常遙遠,那麼伴隨著恆星系統的演化,它們之間的引力牽引也將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薄弱,並且還會隨時受到來自星系潮汐力和其它大質量天體的幹擾。
因此,這顆伴星或許早已經和太陽系分道揚鑣,如今或許已經進入到其它的恆星系統之中,也可能成為一顆孤獨的恆星處於銀河系的某個角落。
人類有機會找到這顆曾經可能存在過的太陽伴星嗎?張教授表示,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恆星隨時都會出現,而且同期會出現的恆星也是非常多的,很多恆星不僅年齡相同,而且質量大小也都基本一致。
所以,在銀河系中想要尋找到這顆可能存在過的太陽伴星,無異於是大海撈針。不過,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很多證據也都指向太陽系邊緣並不簡單,神秘的X星極可能是真實存在的,如果想要揭曉答案,那麼就只能未來人類的觀測手段足夠發達,才可以有機會揭曉了。
資料來源
《科技日報》9月14日文章《太陽或曾有「孿生兄弟」,第九大行星與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