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瑤海區群眾滿意度總是在末位徘徊,我們下定決心要找到病根、對症下藥,後來發現主要原因是老小區物業管理跟不上、居住環境不夠好。」瑤海區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吳含笑向記者說,「瑤海區是擁有三分之一以上開放式老工廠區宿舍、老舊生活小區的傳統工業區,如今經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已經丟掉了『髒亂差』的刻板印象,煥發出『和諧、文明、有序』的新活力。近年來,我區聚焦轄區居住環境治理,提升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疏通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成效明顯。」
紅色物業安排到位 老小區有了新管家
位於瑤海區長江東路的恆通生活小區是上世紀80年代末省軍工企業搬遷來合肥而建成的家屬生活區,社區建設嚴重「先天性」不足,基礎服務配套設施不完善。曾經,一天之內有七戶失竊,治安環境不理想,矛盾糾紛常常發生,居民上訪頻繁。
「2015年我們啟動了老小區改造,針對改造後的管理問題,召開了居民座談會,謀劃出來一條『黨建引領、群眾自治』的管理辦法。從如今的情況來看,這個辦法效果很好。」恆通社區黨委書記王志紅介紹。
據了解,小區改造之初成立小區自治管理委員會,13名老黨員全程參與社區治理,後經黨群議事會多次開會討論最終引進物業,並在社區公示讓居民知曉引進物業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加強社區共建共治。在實際工作中讓物業公司黨員為成員主體,讓黨員的示範引領和模範帶頭作用有了平臺展示,有效建立起物業和小區業主的聯繫紐帶,為社區、物業和業主三方溝通提供了平臺,形成共管合力。
恆通社區「暖寶」驛站的老奶奶們在做志願服務 吳燦東/攝
已經在恆通小區生活居住了27年的張爺爺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道:「小區這個服務中心已經有三四年了,現在我們有事就去找(服務中心),辦事效率不錯,日常生活中也很貼心。比如他們會經常去慰問小區裡年老多病的人,我自己就有冠心病,會受到一些照顧。」不僅如此,社區黨委還深度挖掘老軍工企業文化內涵,更讓老黨員、老職工可以找尋到「紅色記憶」,傳承好「紅色基因」,感染帶動社區居民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小巷管家鄰裡互助 為居民貼心服務
三裡街街道今年以來著重在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上下功夫,建立「一核四化」基層治理機制,「一核」即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四化」 即聯動區域化、治理現代化、服務精細化、聚力協同化,突出黨建引領、合作共治、融合互動,在提升基層治理上進行了積極探索。
三裡街街道鐵路一村社區琅琊小區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由於鐵路企業改制,小區長期無物業管理,區域內下水管道堵塞、路面破損、亂搭亂建等現象頻發,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對此群眾反映強烈。自去年實施上海鐵路局家屬區「三供一業」移交整治項目,居民們普遍關心的道路修繕、房屋修補等老舊小區改造中的重點難點民生問題得以解決。
採訪團一行跟隨社區工作人員參觀左鄰右舍服務站 吳燦東/攝
在服務站內,幾面置物架上擺放著小區居民捐贈的物品,也有一些是社區為居民購買的,比如雨傘、小推車、充電器、安全帽等,居民有需求時可以來站內登記借用。
記者了解到,為激發社區管理活力,左鄰右舍服務站專門開通了積分服務兌換制度,設計了「e網清網格銀行存摺」。沿著鐵路小賣部往前走再左轉是「紅色物業聯盟」,時不時會有居民來此詢問天然氣管道建設情況。據了解,「紅色物業聯盟」是琅琊小區與隔壁小區物業的聯結共治機制,因為兩處居民以前常存在摩擦,將兩家物業聯結起來、有商有量,會便於管理。
如今,老小區有了保安上崗、保潔上樓,車輛停放有了秩序,居住環境有了大提升,實現了由「失管」到「物管」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