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一場讓秦國得以畢全功於一役的重要戰略決戰

2021-01-12 藍天藍不過米洛麗藍

戰國時,華夏大地烽煙四起。各諸侯國之間相互爭奪,引致混亂局面。在這數百年裡,戰爭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獨特表現。然而作為戰國亂世的戰略終結者,長平之戰無疑是戰國最重要的戰略決戰,沒有能與之匹敵的戰役。

作為這場戰役直接的參與雙方秦國和趙國,無論是勝利者、亦或是失敗者都深受這場戰爭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自長平之戰以後,山東諸國再無抗衡秦國的能力。

多方面分析長平之戰前後的形勢變化,無疑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長平之戰的的確確是戰國最重要的戰略決戰。這是不變的事實,也體現著長平之戰的重要歷史地位。長平之戰,一場讓秦國得以畢全功於一役的重要戰略決戰。而長平之戰是戰國最重要的戰略決戰,沒有之一嗎?

1、 戰略決戰的結局,秦國打垮戰國之世的最後一個對手

(1) 趙國之敗、損失四十萬將士,一時間舉國

長平之戰是因為應該是秦國嘴邊肥肉的十五座城池,卻被趙國趁機奪下。對此,秦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長平之戰。在當時的長平地區,秦、趙兩國在此糾結了數十萬大軍進行戰爭。

原本趙國有著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在此坐鎮,在對戰中不至於處於劣勢。然而,一場戰爭不僅僅只有明面上的廝殺,更有背後的暗戰。秦國動用離間計,讓當時的趙國國君趙孝成王聽從了手下奸臣的挑撥。

這就使得在長平之戰的後續當中,趙國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了經驗豐富的廉頗。可軍事能力有限的趙括又怎麼是號稱大秦軍神白起的對手?因此,剛一上臺的趙括便在白起的軍事謀略當中迅速落敗。這時候,長平之戰最終的結果開始顯現出苗頭。

趙括因為戰爭失敗,無顏面對國家、只得引劍自刎。同時,失去了領導者的四十多萬趙國士兵也只能向秦國投降。公元前260年,為了秦國長遠利益著想,此時的白起做了一個令人膽戰心驚的決定。

他下令在一個午夜將投降的數十萬趙國軍隊盡數坑殺,這數十萬的士兵可以說是當時趙國的全部男性。一時之間,趙國的男性生產力遭遇滅頂之災。

這一場屠殺殺掉了趙國幾乎全部的青壯年男丁,使整個趙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全部縞,一度讓趙國失去了能夠抵抗秦軍的幾乎全部的軍事實力。長平之戰,趙國即便最後出現戰爭的勝利,但也是於事無補、輝煌難再現。

(2) 最後的戰爭勝利,胡服騎射亦使趙國難再現往日輝煌

長平之戰並不僅僅是一場戰爭,與之密切相關的是一系列戰爭引發的連鎖反應。即便是白起坑殺了趙國四十萬兵將,不能改變的結局卻是趙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可是這一場戰爭對於趙國來說,也是真正將其推向了衰落的深淵。

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秦國臨陣換將,讓當時的副將王齕率領著三十萬秦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但是趙王從長平之戰吸取到深刻教訓,讓他明白了廉頗的重要性。

他再次啟用廉頗擔任將領,負責抵禦秦國軍隊。更是因為之前白起坑殺了數十萬的趙國軍,這讓趙國人心中充滿著無比的憤怒。一時之間在仇恨的刺激之下,趙國在最後的邯鄲之戰當中取得了勝利。

廉頗和李牧作為最後的名將,挽救了他們的首都,而長平之戰的終章,讓趙國從胡服騎射開始走上戰國後期的強盛之路,就此走到終點。

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這一場改革讓趙國的軍事實力有著極大的進步。憑藉著原先胡服騎射留下來的軍事實力,戰國後期趙國成為僅次於秦國的軍事強國。通過這場長平之戰,秦國摧毀了趙國的軍事力量。

即便是趙國再來上一場胡服騎射,卻也是難以再恢復昔日的強盛。而長平之戰作為戰國時最重要的戰略決戰,其影響更是延續後世。

2、 長平之戰的最終章,攻守異位、秦國成為唯一霸主

(1) 長平之戰的雙刃劍效果,秦國也自損八百

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來說也是一次命運的轉折點。原本想要趁勝追擊的秦國軍隊派遣三十萬大軍圍攻趙國首都邯鄲,但是白起所做之事太過人神共憤,以至於百姓仇恨之心激起、群情奮勇。

同時,趙國又啟用了老將廉頗,李牧兩人通過堅守城池的方式等來了其他國家的救援。最終反過來消滅了秦國的三十萬萬軍隊,這無疑就拖慢了秦國繼續一統六國的步伐。

在作戰失敗以後,秦襄王遷怒於白起、令其自殺。秦國在失去了三十萬精兵以後,更失去了一位優秀的作戰將領。可以說,長平之戰之所以是一場命運的轉折,在於這次的改變讓秦國停下了步伐;但是卻帶來之後更為有利的條件,這讓秦國真正成為了自帶主角光環的氣運之子。

(2) 開疆擴土、打開巴蜀,秦國步入後期發展的快車道

長平之戰的爆發,本就是圍繞著疆土而進行的。在作戰過程當中,秦國將自己的勢力進一步向東擴張,逐漸有了對外徵伐的基礎。

開疆擴土是秦國在戰長平之戰以後獲得的第一筆財富;伴隨而來的是打通了巴蜀通道,這就為秦國西出函谷、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礎。

巴蜀地區雖然交通閉塞,但是這並不影響它富饒的土壤,以其優越的糧食生產地位。通過長平之戰,秦國真正得到了一處戰略要地。打通了巴蜀地區的通道,無疑為秦國提供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天然糧倉。

因此,長平之戰以後,秦國得以揮軍中原、無所顧忌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通過巴蜀獲得了強有力的軍隊物資後援支撐。

這場戰略決戰,讓秦國的進入戰國後期發展的快車道。而長平之戰被稱為戰略決戰的另一重要原因則是在山東六國的身上。這場戰爭的失敗,秦國的勝利無疑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3、 長平之戰,壓倒其他六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1) 戰國後期,山東六國皆無力與秦國抗衡

作為戰國時第一任霸主的齊國,因為內部混亂和遭遇外敵入侵,齊國在長平之戰之前就陷入了衰落。緊接著長平之戰,秦國勝利威望一時大振、更讓齊國無心再和秦國作對。

這無形中為秦國後續統一六國消滅了一個強有力的敵人。長平之戰後,其他國家為了自己一時的苟且偷安,他們選擇了採用各自的方式來合縱連橫、企圖抗擊秦國。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些各懷鬼胎的山東諸國,根本無力對抗秦國的強兵悍將。

長平之戰之所以成為戰國最重要的戰略決戰體現在山東諸國的身上,便是秦國通過這一次作戰、這一場軍事屠殺,徹底打服了山東六國,讓他們無心敢與秦國作對。通過這樣的手段,秦國霸主的威勢漸成。而且在不斷加碼的長平之戰中,秦國的戰略也發生著極大的轉變。

(2) 遠交近攻,秦國戰略決策的扭轉、霸業初成

自長平之戰以後,秦國已經明白一再依靠戰爭是無法完成霸業的。因此,秦國開始確定了一項遠交近攻的發展措施。這一情況之下,秦國戰略決策出現的扭轉。這讓它暫時得以獲得周圍相對穩定的環境,為其長遠的軍事用兵奠定了基礎。

在長平之戰後無力和秦國對抗的山東六國便開始逐漸被秦國吞併;至此,六國勢弱、秦國勢大。從攻守異位的情況到最終統一中原,秦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帝國。這體現了長平之戰作為戰國是最重要的戰略決戰的終極意義。

4、 戰略決戰的終極意義,長平之戰全功於一役

秦國自立國開始,歷代秦國國君便以統一中原為奮鬥目標。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歷代秦國君主勵精圖治、奮發向上,積極發展秦國的軍事力量。直到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才真正走上強國之路。

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與前面各朝君主的勵精圖治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長平之戰的終極意義則是總和了歷朝秦國君王的努力,畢全功於一役。

通過長平之戰,秦國徹底發揮出了歷代積累的底蘊。同時也展現出這些底蘊的可怕威力,讓其他山東各國心懷忌憚、無力再和秦國對抗。這場戰略決戰的意義讓最後的統一戰爭提前到來,這才是長平之戰真正作為戰略決戰的終極意義之所在。

結語:

作為戰國亂世之中的長平之戰,它當之無愧是戰國時最重要的戰略決戰。一場戰役徹底終止了原本混亂的秩序,讓一種新的秩序得以誕生在當時的亂世之中。

新的秩序出現,意味著統一天下的形勢有了勃勃生機。結束人民的痛苦,讓國家走向發展統一正軌具有了現實可能。這是這場戰役帶給後世的終極影響,也是戰爭本身的終極意義之所在。長平之戰,可以說彪炳史冊。

相關焦點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長平之戰,相信各位都不陌生。這是一場牽涉到秦趙兩國國運的持久消耗戰,也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包圍戰。廉頗,白起這兩位名將參與指揮。還有那個趙括,貢獻了經典成語「紙上談兵」。經過了長平之戰洗禮的秦國鐵騎,完成六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一、長平之戰爆發前的戰國局勢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處於戰國晚期,離嬴政統一六國還有40年左右的時間。
  • 長平之戰獲勝,白起卻極力反對邯鄲之戰,原因何在?實力不允許
    範雎離間秦昭襄王與白起的關係,秦國實力不允許 戰國風雲,七雄並立,戰爭四起,其中傷亡最慘烈的戰爭當屬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了,長平之戰當中秦國軍隊取得了勝利,趙國四十多萬降卒被武安君白起坑殺,讓趙國幾乎一夜縞素,失去了絕大部分軍事力量。
  • 長平之戰後白起成戰神趙括變成語
    歷史上,決定這一勝負的戰役便是長平之戰。秦國為加速向中原推進,在挫敗齊國、擊破楚國之後,兵鋒直指另一勁敵趙國。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秦昭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由,派中更胡陽率軍攻趙要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命趙奢領兵往救。趙奢見秦軍勢盛,為隱蔽作戰意圖,率部出邯鄲(今屬河北)30裡,即堅壁不進。
  •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我是雜談胡侃,不繞圈子,直接說答案,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依然能給秦國造成巨大損失和全殲匈奴10萬騎兵,主要原因還是祖上留下的家底雄厚。趙國強大源自號稱「主父」的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時期,全國尚武重利(民風彪悍,商業又很發達),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在秦國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曾形成能與之抗衡的局勢。
  • 長平之戰中,便彰顯得淋漓盡致
    至此,一場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長平之戰即將打響。 可是,同樣作為強鄰的趙國,因為政治目標的對立,上黨郡的重要戰略位置,「秦盡韓、魏上黨、太原。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齊、楚、三晉之命。」也必須要與之一爭高下。 於是,接下來雙方大兵列陣。趙孝成王以善於防守的戰國四大將之一的廉頗為帥,而反觀秦國則先是以王齕為帥,兵鋒所指。
  • 秦昭襄王在晚年之時,接連的戰略失誤,導致秦國丟掉了多少戰果?
    韓桓惠王本意是要把上黨郡轉交個秦國,換取秦國退兵,可是,上黨郡郡守馮亭拒絕交出上黨郡,反而轉投趙國懷抱,提前引發了秦趙兩國展開決戰。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命左庶長王齕領兵出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佔了上黨郡,奉命防禦的趙軍主將廉頗,深知秦軍來勢洶洶,趙軍野戰不是秦軍對手,於是採取了退守長平,與秦軍打持久戰的做法。
  • 《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秦強趙弱,為何秦國會敗給趙國呢?
    對於邯鄲之戰來說,是和長平之戰連在一起的。雖然《大秦賦》沒有展現長平之戰,但是,大家都知道在這場戰役中,白起擊敗了趙括,讓趙國一下子就損失了40多萬大軍。 因此,如果說長平之戰前,秦國和趙國還是旗鼓相當的話,那麼,非常明顯的是,在長平之戰後,秦強趙弱的格局可以說難以改變了。
  • 上帝視角看長平之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殲滅戰
    首先長平之戰的起因: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野王城,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韓國都城的聯繫。韓國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以此保住本土,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反將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盡數獻於趙國。趙國的君臣經過商議決定接受上黨。
  • 長平之戰,率軍之才的趙括,為何最終不敵白起的布袋陣法
    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百萬級的消耗戰,秦國和趙國兩軍的消耗都非常之厲害,雙方分別舉兵40多萬與上黨郡一決高下。不僅趙國耗不起,秦國也耗不起,趙國臨時換將趙括,秦國也換用了白起。
  • 持久戰的典型,秦國用140年統一天下
    持久戰,是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是相對於速決戰而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反對國內外敵人鬥爭中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指導方針。 持久戰簡介 中文名:持久戰 釋義: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 相關概念:速決戰 屬性:戰略指導方針 持久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產生的戰略指導方針,怎麼會說秦國七代明君
  • 秦趙大決戰,是秦趙兩國的歷史宿命,是不可避免的巔峰對決
    其中魏國被齊國拉下「霸主」寶座,楚國被秦國主導削弱,而齊國則被燕國和五國聯手幹翻。如果歷史沒有意外,也許鄢郢之戰、華陽之戰會取代長平之戰的位置,成為戰國時代的戰爭高峰。然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的強勢崛起,便是整個戰國時代最大的軍事奇蹟和歷史意外。
  •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幾十萬趙國士兵,誰是背後的黑手?
    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感興趣,歡迎點擊右側關注哦@老王文史錄提起白起,很多了解歷史的朋友會首先想到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那是白起所在的秦國打贏的。在當時的六國中,趙國是唯一有實力挑戰秦國的。然而,這次戰爭的失敗,趙國陷入了蕭條再也無法崛起。自此六國沒有一個能打敗秦國。白起「人屠」之名由此而來,秦國「暴秦」之名也由此誕生。殺死投降的將士一直被人們鄙視。
  • 長平之戰後,信陵君力挽狂瀾續命趙國,秦國越挫越勇終於直搗邯鄲
    長平之戰歷來被認為是秦趙爭鋒的關鍵性戰役,尤其是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0萬,更是基本上將趙國舉國精銳全部毀滅殆盡,此時此刻難道不是秦滅趙國的最好時機嗎?為什麼此後秦國卻偃旗息鼓,以及後來牽連日久直到近40年後方才最終滅掉趙國呢?
  • 長平之戰開始的時候,為什麼不讓白起先出場呢?實際上是很講究的
    長平之戰開始的時候,為什麼不讓白起先出場呢?實際上是很講究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第二慘烈的戰場,除邯鄲保衛戰外,此戰可謂實至名歸,千軍萬馬在此廝殺,幾十萬人當場喪生。儘管這場戰爭的結果是秦國取得了勝利,但作為戰勝方的秦國,也給大家留下了不少的困惑。
  • 長平之戰爆發前,趙國到底該不該接受上黨地區呢?
    趙國的核心城市有二:發祥之地晉陽(今太原),和都城邯鄲。上黨的地理位置簡直如同一把雙股叉一般,直指趙國的兩大要害。這個地方原先在韓國手裡,一則是三晉同源,二則是韓國實力有限。故而對趙國來說,不算是什麼威脅。但這地方一旦落入秦國手裡,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把雙股叉握在秦國的手裡,足以對趙國產生致命的威脅。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公元前294年,率軍攻打韓國新城,因此登上歷史舞臺。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裡,於伊闕之戰中,全殲韓魏聯軍;於鄢郢之戰中,先後攻克楚國重鎮鄢城、國都郢城,使得楚國丟失了腹心之地,國力大損;於華陽之戰中,千裡奔襲,以一場漂亮的閃電戰,殲滅了魏趙聯軍;於長平之戰中,坑殺四十餘萬趙軍主力。
  • 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趙孝成王等五國為何不出手救援?
    長平之戰是趙國永遠的痛苦,四百五十萬大軍的全軍覆沒,使趙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戴上了白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輕男子幾乎都在這場戰爭中陣亡,以致於趙國只能派十多歲的孩子防守邯鄲。由於這場戰爭的失敗,使趙國完全喪失了與秦國爭奪天下的機會。因此,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是什麼原因?
  • 伊闕之戰: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精銳部隊,秦國開始東出擴張
    伊闕之戰是秦國與韓魏聯軍在伊闕地區展開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秦國擊敗了韓魏聯軍,魏國僅存的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國內精銳部隊,秦國發掘了一把鋒利的戰刀,從此用這把刀把六國砍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這把戰刀就是白起,而伊闕之戰就是白起的成名戰。
  • 長平之戰,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國40萬大軍,原因居然來自商鞅
    秦昭襄王45年(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戰敗韓國野王,野王投降秦國。時韓桓惠王主動獻上黨郡給秦國,以息戰禍。然上黨郡守不願降秦,率眾獻上黨郡於趙國,意在用趙抗秦,保全韓國。趙孝成王欣然接受。秦國大怒,於是大軍壓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