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華夏大地烽煙四起。各諸侯國之間相互爭奪,引致混亂局面。在這數百年裡,戰爭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獨特表現。然而作為戰國亂世的戰略終結者,長平之戰無疑是戰國最重要的戰略決戰,沒有能與之匹敵的戰役。
作為這場戰役直接的參與雙方秦國和趙國,無論是勝利者、亦或是失敗者都深受這場戰爭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自長平之戰以後,山東諸國再無抗衡秦國的能力。
多方面分析長平之戰前後的形勢變化,無疑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長平之戰的的確確是戰國最重要的戰略決戰。這是不變的事實,也體現著長平之戰的重要歷史地位。長平之戰,一場讓秦國得以畢全功於一役的重要戰略決戰。而長平之戰是戰國最重要的戰略決戰,沒有之一嗎?
1、 戰略決戰的結局,秦國打垮戰國之世的最後一個對手
(1) 趙國之敗、損失四十萬將士,一時間舉國
長平之戰是因為應該是秦國嘴邊肥肉的十五座城池,卻被趙國趁機奪下。對此,秦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長平之戰。在當時的長平地區,秦、趙兩國在此糾結了數十萬大軍進行戰爭。
原本趙國有著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在此坐鎮,在對戰中不至於處於劣勢。然而,一場戰爭不僅僅只有明面上的廝殺,更有背後的暗戰。秦國動用離間計,讓當時的趙國國君趙孝成王聽從了手下奸臣的挑撥。
這就使得在長平之戰的後續當中,趙國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了經驗豐富的廉頗。可軍事能力有限的趙括又怎麼是號稱大秦軍神白起的對手?因此,剛一上臺的趙括便在白起的軍事謀略當中迅速落敗。這時候,長平之戰最終的結果開始顯現出苗頭。
趙括因為戰爭失敗,無顏面對國家、只得引劍自刎。同時,失去了領導者的四十多萬趙國士兵也只能向秦國投降。公元前260年,為了秦國長遠利益著想,此時的白起做了一個令人膽戰心驚的決定。
他下令在一個午夜將投降的數十萬趙國軍隊盡數坑殺,這數十萬的士兵可以說是當時趙國的全部男性。一時之間,趙國的男性生產力遭遇滅頂之災。
這一場屠殺殺掉了趙國幾乎全部的青壯年男丁,使整個趙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全部縞,一度讓趙國失去了能夠抵抗秦軍的幾乎全部的軍事實力。長平之戰,趙國即便最後出現戰爭的勝利,但也是於事無補、輝煌難再現。
(2) 最後的戰爭勝利,胡服騎射亦使趙國難再現往日輝煌
長平之戰並不僅僅是一場戰爭,與之密切相關的是一系列戰爭引發的連鎖反應。即便是白起坑殺了趙國四十萬兵將,不能改變的結局卻是趙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可是這一場戰爭對於趙國來說,也是真正將其推向了衰落的深淵。
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秦國臨陣換將,讓當時的副將王齕率領著三十萬秦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但是趙王從長平之戰吸取到深刻教訓,讓他明白了廉頗的重要性。
他再次啟用廉頗擔任將領,負責抵禦秦國軍隊。更是因為之前白起坑殺了數十萬的趙國軍,這讓趙國人心中充滿著無比的憤怒。一時之間在仇恨的刺激之下,趙國在最後的邯鄲之戰當中取得了勝利。
廉頗和李牧作為最後的名將,挽救了他們的首都,而長平之戰的終章,讓趙國從胡服騎射開始走上戰國後期的強盛之路,就此走到終點。
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這一場改革讓趙國的軍事實力有著極大的進步。憑藉著原先胡服騎射留下來的軍事實力,戰國後期趙國成為僅次於秦國的軍事強國。通過這場長平之戰,秦國摧毀了趙國的軍事力量。
即便是趙國再來上一場胡服騎射,卻也是難以再恢復昔日的強盛。而長平之戰作為戰國時最重要的戰略決戰,其影響更是延續後世。
2、 長平之戰的最終章,攻守異位、秦國成為唯一霸主
(1) 長平之戰的雙刃劍效果,秦國也自損八百
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來說也是一次命運的轉折點。原本想要趁勝追擊的秦國軍隊派遣三十萬大軍圍攻趙國首都邯鄲,但是白起所做之事太過人神共憤,以至於百姓仇恨之心激起、群情奮勇。
同時,趙國又啟用了老將廉頗,李牧兩人通過堅守城池的方式等來了其他國家的救援。最終反過來消滅了秦國的三十萬萬軍隊,這無疑就拖慢了秦國繼續一統六國的步伐。
在作戰失敗以後,秦襄王遷怒於白起、令其自殺。秦國在失去了三十萬精兵以後,更失去了一位優秀的作戰將領。可以說,長平之戰之所以是一場命運的轉折,在於這次的改變讓秦國停下了步伐;但是卻帶來之後更為有利的條件,這讓秦國真正成為了自帶主角光環的氣運之子。
(2) 開疆擴土、打開巴蜀,秦國步入後期發展的快車道
長平之戰的爆發,本就是圍繞著疆土而進行的。在作戰過程當中,秦國將自己的勢力進一步向東擴張,逐漸有了對外徵伐的基礎。
開疆擴土是秦國在戰長平之戰以後獲得的第一筆財富;伴隨而來的是打通了巴蜀通道,這就為秦國西出函谷、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礎。
巴蜀地區雖然交通閉塞,但是這並不影響它富饒的土壤,以其優越的糧食生產地位。通過長平之戰,秦國真正得到了一處戰略要地。打通了巴蜀地區的通道,無疑為秦國提供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天然糧倉。
因此,長平之戰以後,秦國得以揮軍中原、無所顧忌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通過巴蜀獲得了強有力的軍隊物資後援支撐。
這場戰略決戰,讓秦國的進入戰國後期發展的快車道。而長平之戰被稱為戰略決戰的另一重要原因則是在山東六國的身上。這場戰爭的失敗,秦國的勝利無疑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3、 長平之戰,壓倒其他六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1) 戰國後期,山東六國皆無力與秦國抗衡
作為戰國時第一任霸主的齊國,因為內部混亂和遭遇外敵入侵,齊國在長平之戰之前就陷入了衰落。緊接著長平之戰,秦國勝利威望一時大振、更讓齊國無心再和秦國作對。
這無形中為秦國後續統一六國消滅了一個強有力的敵人。長平之戰後,其他國家為了自己一時的苟且偷安,他們選擇了採用各自的方式來合縱連橫、企圖抗擊秦國。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些各懷鬼胎的山東諸國,根本無力對抗秦國的強兵悍將。
長平之戰之所以成為戰國最重要的戰略決戰體現在山東諸國的身上,便是秦國通過這一次作戰、這一場軍事屠殺,徹底打服了山東六國,讓他們無心敢與秦國作對。通過這樣的手段,秦國霸主的威勢漸成。而且在不斷加碼的長平之戰中,秦國的戰略也發生著極大的轉變。
(2) 遠交近攻,秦國戰略決策的扭轉、霸業初成
自長平之戰以後,秦國已經明白一再依靠戰爭是無法完成霸業的。因此,秦國開始確定了一項遠交近攻的發展措施。這一情況之下,秦國戰略決策出現的扭轉。這讓它暫時得以獲得周圍相對穩定的環境,為其長遠的軍事用兵奠定了基礎。
在長平之戰後無力和秦國對抗的山東六國便開始逐漸被秦國吞併;至此,六國勢弱、秦國勢大。從攻守異位的情況到最終統一中原,秦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帝國。這體現了長平之戰作為戰國是最重要的戰略決戰的終極意義。
4、 戰略決戰的終極意義,長平之戰全功於一役
秦國自立國開始,歷代秦國國君便以統一中原為奮鬥目標。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歷代秦國君主勵精圖治、奮發向上,積極發展秦國的軍事力量。直到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才真正走上強國之路。
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與前面各朝君主的勵精圖治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長平之戰的終極意義則是總和了歷朝秦國君王的努力,畢全功於一役。
通過長平之戰,秦國徹底發揮出了歷代積累的底蘊。同時也展現出這些底蘊的可怕威力,讓其他山東各國心懷忌憚、無力再和秦國對抗。這場戰略決戰的意義讓最後的統一戰爭提前到來,這才是長平之戰真正作為戰略決戰的終極意義之所在。
結語:
作為戰國亂世之中的長平之戰,它當之無愧是戰國時最重要的戰略決戰。一場戰役徹底終止了原本混亂的秩序,讓一種新的秩序得以誕生在當時的亂世之中。
新的秩序出現,意味著統一天下的形勢有了勃勃生機。結束人民的痛苦,讓國家走向發展統一正軌具有了現實可能。這是這場戰役帶給後世的終極影響,也是戰爭本身的終極意義之所在。長平之戰,可以說彪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