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戰的典型,秦國用140年統一天下

2021-01-11 騰訊網

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見人

持久戰,是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是相對於速決戰而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反對國內外敵人鬥爭中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指導方針。

持久戰簡介

中文名:持久戰

釋義: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

相關概念:速決戰

屬性:戰略指導方針

持久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產生的戰略指導方針,怎麼會說秦國七代明君,使用持久戰統一天下?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嬴任好,勵精圖治,開闢國土千裡,稱霸西戎。秦獻公嬴師隰(xí),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為秦孝公趙渠梁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秦國真正的壯大,立下一統天下之大志,是在秦孝公時期。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繼任秦公,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最終完成統一。這中間,秦國用了一百四十年的時間,正是秦國七代明君長達一百四十年的堅持,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出現了,它就是秦朝。

那麼,秦國的持久戰是如何使用的呢?

且看秦國七代國君的施政方略。

秦孝公佔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深感「諸侯卑秦,醜莫大焉」,他也有席捲天下,並統天下的雄心。於是,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下達《求賢令》。商鞅在此背景之下來到秦國。

秦孝公在位期間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

商鞅變法

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縣),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從秦孝公八年開始,到秦孝公二十四年,秦人堅持收復河西之地的目標,最終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土地,這就是河西之地。

收復河西失地

秦孝公死了以後,惠文王嬴駟繼位。

秦惠文王先是稱王。然後,破韓、趙、燕、楚、魏五國的「合縱」攻秦。接著,張儀又遊說(shuì)拆散齊、楚聯盟,秦乘機打敗楚軍,佔領漢中。

秦軍南下滅巴蜀

在對關中六國作戰取勝後,秦惠文王採用大將司馬錯的建議,於公元前316年出兵滅蜀,隨後又滅掉苴(jū)和巴,使得秦「擅巴蜀之饒」,為以後發展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秦武王嬴蕩繼承秦王之位,雖在位時間很短,但他做出了不少成績。

在政治上,設置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聯越制楚。軍事上,攻拔宜陽,設置三川,平定蜀亂。經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漢代名士賈誼對秦武王的評價是: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秦昭襄王嬴稷在秦武王之後稱為秦王,在位五十六年間,發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鹹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時代是和孝公時代、秦王政時代(稱帝前的時期)並駕齊驅的重要時代。

秦孝文王嬴柱是秦昭襄王的第二個兒子,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國君。但他也做出了不少成就,如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賜宗室親戚,開放苑囿遊樂。

莊襄王嬴子楚是秦孝文王的兒子,秦始皇的父親。他在位三年,大赦天下,施德布惠於人民,剷除了周朝的殘餘王室。秦國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對於「奮六世之餘烈」的始皇嬴政,我們比較熟悉。他統一六國、南徵百越、北擊匈奴、開發北疆、開拓西南……後人給的頭銜有很多,如:

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

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

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

秦始皇重用李斯、王翦等人,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被後世的封建王朝延續了兩千多年。

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以強大著稱的大秦帝國,歷經七代國君,一百四十年完成統一。時間之長,歷史罕見;持續之久,堪稱「典範」。

相關焦點

  • 為何秦國用了500年,而劉邦、李淵等人數年之間就統一了天下?
    秦與六國的力量對比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十年,呂不韋罷相,嬴政真正成為秦國的主宰。李斯、尉繚等人趁機勸諫秦王嬴政說:如今秦國已經獨霸戰國,山東六國的實力只相當於秦國的一個郡縣而已。(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消滅他們就像掃除灶臺上的跳蚤一樣容易,現在正是天下一統、克成帝業的好時機啊,您還在等什麼呢?
  • 楚國疆域最廣,為何統一天下的卻是秦國?
    在秦國開始統一天下的戰爭之前,楚國已然成為「南霸天」一樣的存在,甚至在秦人試圖通過武力掃清南方障礙時,對楚用兵幾乎傾盡了全國的兵力。然而,儘管楚國擁有令人生畏的體量,但最終完結戰國亂世的卻是偏居西陲的秦國,「秦」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劃階段的時代符號。那麼楚國為什麼沒有取得秦人的成績?它比秦國差在哪裡呢?
  • 法家為骨,墨家為輔,談秦國統一天下過程中墨家起到的作用與影響
    因而在當前不少的影視作品和動漫小說的描繪中,墨家子弟儼然成為俠客組織,甚至經常出現墨家與暴秦對抗,或是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堅持幫助六國遺民實現復國大計的情節。很可惜的是,這一設定與歷史事實不太符合。眾所周知,自從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始終堅持以法家思想為治國根基,獎勵耕戰,最終憑藉持續改革帶來的國力紅利統一六國。
  • 秦國為什麼能夠統一天下,因為他們掌握了那個時代不該存在的東西
    眾所周知,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也是一個橫掃六國,實現了中國統一的鐵腕政治家,那麼為什麼秦能統一天下呢?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天下,就因為掌握了一些當時不該有的東西除了秦國成功策略,,商鞅改革力量強,也因為秦國的一個科技的時代,許多歷史學家已經發現兵馬俑陪葬坑中出土的兵器,許多不符合秦朝時代的時候,這些武器技術水平遠遠超過了戰國時期,即使是現在也需要一些時間來做!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公元前320年左右,秦惠王、楚懷王時,剛剛興起的縱橫家們,為我們估算了戰國各國的軍事實力如下:秦國軍隊總數約100萬,戰車千乘,戰馬萬匹;楚國軍隊總數約100萬,戰車千乘,戰馬萬匹;齊國軍隊總數數十萬,戰車千乘,擁魚鹽之利
  • 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能統一天下,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卻無疾而終?
    五十年後,隨著楚國吳起變法和秦國商鞅變法的完成,這兩個國家一躍成為當時兩個最牛的兩個超級大國,天下的格局也由「戰國七雄」變成為「兩超五強」;所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說誰最有機會統一天下,恐怕非楚國和秦國莫屬。那麼,為何最後偏偏是秦國統一天下,而非楚國呢?這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商鞅變法的前提條件是取得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在剛開始的秦國是不受諸侯待見的。秦國一隻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之地,秦剛開始也只是給周天子養馬的,甚至諸侯聚會秦都不能上主桌。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孝公立志變法圖強,所以才有了商鞅大展拳腳的平臺。
  • 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為何很少出現佔領區百姓大規模反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正式統一天下,似乎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因為自從秦始皇公元前236年決定滅趙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掉齊國,只用了15年的時間就把韓、趙、魏、楚、燕、齊六個國家給消滅掉,完成了我國歷史上第1次真正的大一統。
  • 歷史急轉彎:秦始皇統一天下?不,真正統一天下的是秦二世胡亥!
    當然,還有我們早已習慣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如今看來,也是另外一番模樣 在大家的印象裡,秦始皇經過十餘年的徵戰,在吞併齊國之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君主專制國家,從而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因此,秦始皇也就成為封建王朝的創始人和第一個統一天下的人,連《阿房宮賦》中也不乏「六王畢,四海一」的記載。
  • 秦國實力強大,最終統一六國,諸侯為何仍舊看不起秦國
    公元前221年,秦國經過歷代國君的奮鬥,最終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很多人提到秦國就覺得秦國實力強大,認為秦國在當時非常厲害。確實,秦國實力確實很強大,不過在當時並不是很受歡迎,可以說當時諸侯對秦國並沒有什麼好感。我們看一下大致原因。
  • 「中國」,在先秦時期解釋,秦國揭開統一天下大慕,也隨之大踏步
    1963年陝西寶雞的賈村曾出土了一件西周肯銅重器「何尊」。該酒器鑄有銘 文,其中「宅於成周」四字,說明它是周公平定了武庚叛亂,於雒邑組建成周 八師以控制原商朝領地時期的作品。該器銘文還記錄了武王伐紂取勝後向 天告示的一段話:「餘其宅茲中國,自立闢民。」
  • 白起如果不被賜死,秦國是否能提前統一全國?
    白起無法改變秦國統一全國的時間毫無疑問,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是戰國時代最為傑出的軍事家之一,甚至有人認為白起百戰百勝從無有過敗績。那麼如果白起不被賜死的話,他能縮短秦國統一天下的歷程嗎?答案其實是否定的,究其原因我們就從大家對於白起最為熟悉的長平之戰,也是最終導致白起死亡的一戰,說說為什麼白起的存在為什麼無法提前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白起是一個很有性格的將領白起是一個優秀的將領不錯,但白起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性格的將領。
  • 戰國的趙國只會成為統一的絆腳石!為什麼趙國沒資格統一天下?
    戰國時期的趙國,沒有任何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多人都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作為趙國真正崛起,並且能夠與秦國一較長短的時期,同時也認為此後的如果沒有長平大戰的話,它是有統一天下可能性的,甚至在趙武靈王晚年還曾潛入秦國,希望通過戰略迂迴直接進攻秦國都城鹹陽,進而擊敗這個強國,然後趙國就是當時戰國七雄守強。對於統一天下並不那麼困難。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從春秋戰國到戰國,兼併戰爭愈演愈烈,只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即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韓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齊國,如果戰國能夠統一為一個國家,那麼一定是在七國之爭的初期,這七個國家都認識到,國家要強大,要統一天下,就必須進行變革。
  • 《大秦賦》之秦莊襄王:在位只有3年,卻奠定秦國統一基礎!
    大型歷史劇《大秦賦》上線後,好評不斷,該劇雖然是以秦始皇嬴政為主線,但卻橫跨秦國四大君王,他們分別是: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秦始皇(嬴政)。對於《大秦賦》來說,前四集以宏大的戰爭場景和典型的士兵服飾拉開了序幕,秦昭襄王嬴稷的的晚年也隨之登場。
  • 《大秦賦》中六國之人都渴望被秦國統一嗎?
    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一天下,三十七年病死沙丘,二世繼位,天下始亂;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楚國光復;八月,張耳、陳餘復興趙國;九月,劉邦起兵於沛縣,項梁起兵於東吳,田儋自立為齊王,韓廣自立為燕王,周市擁立魏公子咎為魏王。到次年六月,張良又說服項梁立韓成為韓王。至此,六國全部死灰復燃。第三年冬季十月,劉邦破關而入,秦王子嬰投降。
  • 秦始皇滅六國不算統一天下,有國家存在900年到秦二世才滅亡
    從地理位置而言,秦國位於西北地區,因而其餘「六雄」就是東方六國。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十年,逐一攻滅東方六國,乃稱皇帝,是為秦始皇。01秦始皇掃滅六國不算統一天下對於嬴政的這個歷史壯舉,一直被人們高度評價為「統一了天下」、「統一了中國」、「統一了華夏」。其實不然。
  • 戰國時代,若合縱連橫成功,能否阻止秦國統一天下?答案很意外
    那是因為秦國已經一統西方,而六國佔據著東方的土地,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所以稱之為合縱;秦國和六國是自西而東橫向,所以叫連橫;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合縱就是聯合弱國共同抵制強國;連橫就是聯合強國制衡第三國;當然戰國時代的合縱和連橫大多都是針對秦國的,例如蘇秦遊說六國合縱攻秦,張儀遊說六國聯合秦國制衡其他國家;那麼合縱連橫究竟怎麼樣針對秦國呢?
  • 大秦帝國崛起的主因和統一天下的地緣戰略
    大秦帝國的崛起不是一帆風順的,秦國的崛起主要就是靠耕、戰體制。這個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做起來卻不易。這就是為什麼變法只有秦國成功,而其它列國皆因各種原因失敗。這也是秦國最後能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另一點,秦國的地緣較好,秦國偏居西隅,東出不順時,可以向西、向北、向南發展。中國歷史上崛起的諸侯大多都是從邊緣發展起來,然後逐鹿中原,爭霸天下。周、秦、漢、唐等都是從西邊崛起,所謂的「得中原者得天下」,那也只是後期的較量時的說法。如果前期身居中原,很容易被消滅。近代的國、共發展莫不如此。
  • 秦朝滅亡之際,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百萬大軍在哪裡?
    戰國時期,秦孝公在即位秦國國君後,不甘於秦國的落後和偏僻,決定發動變法變革。在得到商鞅這個變法人才後,秦國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