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見人
持久戰,是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是相對於速決戰而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反對國內外敵人鬥爭中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指導方針。
持久戰簡介
中文名:持久戰
釋義: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
相關概念:速決戰
屬性:戰略指導方針
持久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產生的戰略指導方針,怎麼會說秦國七代明君,使用持久戰統一天下?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嬴任好,勵精圖治,開闢國土千裡,稱霸西戎。秦獻公嬴師隰(xí),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為秦孝公趙渠梁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秦國真正的壯大,立下一統天下之大志,是在秦孝公時期。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繼任秦公,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最終完成統一。這中間,秦國用了一百四十年的時間,正是秦國七代明君長達一百四十年的堅持,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出現了,它就是秦朝。
那麼,秦國的持久戰是如何使用的呢?
且看秦國七代國君的施政方略。
秦孝公佔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深感「諸侯卑秦,醜莫大焉」,他也有席捲天下,並統天下的雄心。於是,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下達《求賢令》。商鞅在此背景之下來到秦國。
秦孝公在位期間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
商鞅變法
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縣),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從秦孝公八年開始,到秦孝公二十四年,秦人堅持收復河西之地的目標,最終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土地,這就是河西之地。
收復河西失地
秦孝公死了以後,惠文王嬴駟繼位。
秦惠文王先是稱王。然後,破韓、趙、燕、楚、魏五國的「合縱」攻秦。接著,張儀又遊說(shuì)拆散齊、楚聯盟,秦乘機打敗楚軍,佔領漢中。
秦軍南下滅巴蜀
在對關中六國作戰取勝後,秦惠文王採用大將司馬錯的建議,於公元前316年出兵滅蜀,隨後又滅掉苴(jū)和巴,使得秦「擅巴蜀之饒」,為以後發展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秦武王嬴蕩繼承秦王之位,雖在位時間很短,但他做出了不少成績。
在政治上,設置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聯越制楚。軍事上,攻拔宜陽,設置三川,平定蜀亂。經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漢代名士賈誼對秦武王的評價是: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秦昭襄王嬴稷在秦武王之後稱為秦王,在位五十六年間,發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鹹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時代是和孝公時代、秦王政時代(稱帝前的時期)並駕齊驅的重要時代。
秦孝文王嬴柱是秦昭襄王的第二個兒子,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國君。但他也做出了不少成就,如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賜宗室親戚,開放苑囿遊樂。
莊襄王嬴子楚是秦孝文王的兒子,秦始皇的父親。他在位三年,大赦天下,施德布惠於人民,剷除了周朝的殘餘王室。秦國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對於「奮六世之餘烈」的始皇嬴政,我們比較熟悉。他統一六國、南徵百越、北擊匈奴、開發北疆、開拓西南……後人給的頭銜有很多,如:
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
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
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
秦始皇重用李斯、王翦等人,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被後世的封建王朝延續了兩千多年。
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以強大著稱的大秦帝國,歷經七代國君,一百四十年完成統一。時間之長,歷史罕見;持續之久,堪稱「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