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趙國,沒有任何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多人都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作為趙國真正崛起,並且能夠與秦國一較長短的時期,同時也認為此後的如果沒有長平大戰的話,它是有統一天下可能性的,甚至在趙武靈王晚年還曾潛入秦國,希望通過戰略迂迴直接進攻秦國都城鹹陽,進而擊敗這個強國,然後趙國就是當時戰國七雄守強。對於統一天下並不那麼困難。
只想說,這些人難道只認為軍事力量可以決定一切的表面生物嗎?就不要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了,趙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糧食都無法自給自足。不論是在長平戰場還是之後的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這包括秦國發動統一戰爭時,李牧在前線抵抗秦軍入侵,趙國都是一個缺少糧食的國家,這是趙國的軟肋。
秦國即便是遠來之軍,在趙國本土作戰,趙國也沒有足夠的戰備物資去支撐這一場反侵略鬥爭。在戰場上的殺傷力趙國可以與秦軍1:1的較量。但是最終秦軍的每一個士兵都是飽餐一頓。趙國士兵每一次都得省著點兒吃,沒有這種物資備戰能力,你指望趙國單憑騎兵就可以統一天下嗎?
我們都信奉馬克思,生產力決定經濟基礎,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上層建築方面,秦國在當時無疑是最先進的,最能夠激發整個國家效率的,伴隨的經濟基礎就是小農經濟,而其他地區其他國家依然是奴隸主貴族經濟。如果奴隸主貴族經濟的國家可以戰勝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國家,那麼還存在戰國七雄嗎,還存在商鞅變法嗎?這種變法有任何意義嗎?
而且趙國雖然到了後期才開始變得淫亂的,包括趙武靈王在內,他們的戰術層面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在戰略和整體國際定位方面,趙國一直有自己巨大問題。包括在長平之戰時,秦國將它視作國運之戰,一定要較量個高低,而趙國則一直在國內首鼠兩端,有主戰派,有主和派。就在作戰方式上也有分歧。平原君趙勝和藺相如之間戰爭爆發以後的外交做法也矛盾重重。有的人主張和秦國和談,有的人則主張合縱六國。
導致大量戰機被延誤,而且秦國正是利用了趙國這種在戰略上首鼠兩端的狀態,對其他五國發動大規模的外交攻勢。更主要的是趙國作為未來以及過去的合縱長,在平常時期也對周邊國家進行各種小規模的作戰,奪取了數十座城池。對其他國家而言,趙國並不是他們的領袖,而是像秦國一樣的國家。
在長平之戰剛爆發之時,其他五國十分高興,這兩個國家終於打起來了。無論傷了哪一個,死了哪一個對於其他國家都是福音。就是這種國際定位,你又如何能夠使其他六國在秦國進攻趙國的時候前來幫助趙國?經濟基礎,國家戰略,外交戰略以及對秦戰略還有內部利益團體的紛爭,決定了趙國根本不可能成為統一天下的國家,只會是另一個國家統一天下的攔路虎和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