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的趙國只會成為統一的絆腳石!為什麼趙國沒資格統一天下?

2020-12-21 騰訊網

戰國時期的趙國,沒有任何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多人都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作為趙國真正崛起,並且能夠與秦國一較長短的時期,同時也認為此後的如果沒有長平大戰的話,它是有統一天下可能性的,甚至在趙武靈王晚年還曾潛入秦國,希望通過戰略迂迴直接進攻秦國都城鹹陽,進而擊敗這個強國,然後趙國就是當時戰國七雄守強。對於統一天下並不那麼困難。

只想說,這些人難道只認為軍事力量可以決定一切的表面生物嗎?就不要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了,趙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糧食都無法自給自足。不論是在長平戰場還是之後的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這包括秦國發動統一戰爭時,李牧在前線抵抗秦軍入侵,趙國都是一個缺少糧食的國家,這是趙國的軟肋。

秦國即便是遠來之軍,在趙國本土作戰,趙國也沒有足夠的戰備物資去支撐這一場反侵略鬥爭。在戰場上的殺傷力趙國可以與秦軍1:1的較量。但是最終秦軍的每一個士兵都是飽餐一頓。趙國士兵每一次都得省著點兒吃,沒有這種物資備戰能力,你指望趙國單憑騎兵就可以統一天下嗎?

我們都信奉馬克思,生產力決定經濟基礎,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上層建築方面,秦國在當時無疑是最先進的,最能夠激發整個國家效率的,伴隨的經濟基礎就是小農經濟,而其他地區其他國家依然是奴隸主貴族經濟。如果奴隸主貴族經濟的國家可以戰勝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國家,那麼還存在戰國七雄嗎,還存在商鞅變法嗎?這種變法有任何意義嗎?

而且趙國雖然到了後期才開始變得淫亂的,包括趙武靈王在內,他們的戰術層面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在戰略和整體國際定位方面,趙國一直有自己巨大問題。包括在長平之戰時,秦國將它視作國運之戰,一定要較量個高低,而趙國則一直在國內首鼠兩端,有主戰派,有主和派。就在作戰方式上也有分歧。平原君趙勝和藺相如之間戰爭爆發以後的外交做法也矛盾重重。有的人主張和秦國和談,有的人則主張合縱六國。

導致大量戰機被延誤,而且秦國正是利用了趙國這種在戰略上首鼠兩端的狀態,對其他五國發動大規模的外交攻勢。更主要的是趙國作為未來以及過去的合縱長,在平常時期也對周邊國家進行各種小規模的作戰,奪取了數十座城池。對其他國家而言,趙國並不是他們的領袖,而是像秦國一樣的國家。

在長平之戰剛爆發之時,其他五國十分高興,這兩個國家終於打起來了。無論傷了哪一個,死了哪一個對於其他國家都是福音。就是這種國際定位,你又如何能夠使其他六國在秦國進攻趙國的時候前來幫助趙國?經濟基礎,國家戰略,外交戰略以及對秦戰略還有內部利益團體的紛爭,決定了趙國根本不可能成為統一天下的國家,只會是另一個國家統一天下的攔路虎和絆腳石。

相關焦點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而由這個數據來看,楚國的實力與齊秦相當,是戰國七雄的前三強。但這個實力距離統一天下還差的遠,且不說齊秦與之實力相當,就算是稍弱的韓趙魏,楚國也啃不動。
  • 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能統一天下,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卻無疾而終?
    春秋初期,天下共有一百四十餘家諸侯國,隨後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併,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餘家。其中,又以西邊的秦國,東邊的齊國,中原的三晉(趙國、魏國、韓國),南邊楚國,北邊的燕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
  • 如果沒有秦始皇的統一與長城的建立,中國會成為歐洲還是印度?
    從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來看,中國出現過三國鼎立和南北朝,最終都歸於統一了。所以,假設沒有秦始皇的統一與長城的建立,中國也不會成為歐洲或印度。總會出現霸主和統一。春秋時便有五霸,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尊周天子以令諸侯。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周平王東遷洛陽後,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初期,天下諸侯國總數已達一百多個,但較大的諸侯國,如晉國、齊國、楚國、秦國、宋國、鄭國、燕國等,在這段時間內,諸侯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春秋五霸的出現,也使某些諸侯國,如楚國,最早只封地五十裡,卻被周王看不起,到春秋時代,不也成了五霸之一,擁地千裡嗎?
  • 為何秦國用了500年,而劉邦、李淵等人數年之間就統一了天下?
    嬴政之所以如此頻繁的攻趙,一定要滅趙,主要是因為趙國是山東六國的主心骨,攻他國趙必救援,而攻趙他國卻未必敢救。此時的趙國已經不復當年的戰力,已難以和秦軍相抗。然而,上天並沒有因此而眷戀趙國。兩年後,趙國發生大地震,第二年隨之而來的是大饑荒。但即使如此,秦軍仍舊遇到了趙軍的激烈抵抗。
  • 楚國在戰國七雄中疆域面積最大,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呢?
    楚國在鼎盛時期與齊國、秦國都有一戰的能力,而楚威王、楚懷王時期還曾經消滅了強大的越國,躋身進入戰國七雄之一。楚考烈王時期,楚國本著「西土東補」的策略吞併了東北邊境的中等國家魯國,也算彌補了多年以來遭受秦國軍隊猛攻的損失。
  • 中國為什麼在戰國時代統一而歐洲在近代沒有?
    1.地形原因2.歐洲文明的規模比戰國時的中國大。想要維持一個均勢體系,就一定不能出現一個強大到可以壓倒其他所有勢力的國家。因為一旦這種國家出現,就必定會逐步消滅剩餘的所有國家,實現大一統。而列國之間,勢力是一個此消彼長的混沌狀態,你方唱罷我登場,各地方勢力也不斷處於混亂—整合的循環之中。總會有不同的勢力處於上升期,稱霸一方,甚至產生統一天下的野心。而這個崛起的勢力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就是均衡體系能不能維持的關鍵了。
  • 白起如果不被賜死,秦國是否能提前統一全國?
    白起無法改變秦國統一全國的時間毫無疑問,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是戰國時代最為傑出的軍事家之一,甚至有人認為白起百戰百勝從無有過敗績。那麼如果白起不被賜死的話,他能縮短秦國統一天下的歷程嗎?答案其實是否定的,究其原因我們就從大家對於白起最為熟悉的長平之戰,也是最終導致白起死亡的一戰,說說為什麼白起的存在為什麼無法提前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白起是一個很有性格的將領白起是一個優秀的將領不錯,但白起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性格的將領。
  • 楚國疆域最廣,為何統一天下的卻是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數百年間,楚國多數情況下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地區強國,在周人控制北方中原的同時,楚人以鯨吞萬裡的速度兼併長江流域的大小諸侯。在秦國開始統一天下的戰爭之前,楚國已然成為「南霸天」一樣的存在,甚至在秦人試圖通過武力掃清南方障礙時,對楚用兵幾乎傾盡了全國的兵力。
  • 日本戰國時代,毛利家縱然強大,也不可能統一天下,為啥
    當時的毛利家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幹預織田家的內鬥,更別提藉機統一天下了。 其次,毛利家如果要統一天下,基本會走大內家的路子,就是佔據北九州的貿易優勢後,再尋找機會上洛,控制幾內。
  •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幾年,能統一六國嗎?
    秦昭襄王死後,他的兒子秦孝文王只當了三天的秦王就死了。之後,就是秦莊襄王當秦王,他在位時間也不長,當了3年的秦王就完了。然後,嬴政開始登基。當時,嬴政是16歲,但是,嬴政是22歲開始掌權的。他掌權之後,到了30歲,才開始實行統一天下的計劃,在他38歲的時候,終於把六國給滅掉了。
  • 秦始皇準備統一中國,面對其他六國時,為什麼要先滅掉韓國呢?
    公元前二三四年,秦王嬴政就著手制定統一天下的戰略,首先消滅最頑強的對手趙國還是消滅最弱的韓國,就成了朝堂上最大的爭議。最終秦王嬴政綜合了各方面的意見,決定先打垮趙國,再出兵消滅韓國。公元前二三三年和二三二年,秦軍連續多次對趙國發起了進攻,雖然沒有能夠消滅趙軍的主力,但也讓趙軍沒有能力向秦軍發起進攻。
  • 秦朝滅亡之際,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百萬大軍在哪裡?
    戰國時期,秦孝公在即位秦國國君後,不甘於秦國的落後和偏僻,決定發動變法變革。在得到商鞅這個變法人才後,秦國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秦孝公在位24年主持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在位27年力爭秦國東出,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國爭霸天下時在位最長的國君,也是秦國國力最強的時候,從這一點來說,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也毫不為過。
  • 秦始皇統一文字,用的是哪種書體?
    殲滅六國之後,秦始皇想要對百姓進行思想文化統一,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文字下手,在下手前,他需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怎麼樣去統一文字,第二用什麼去替代。在統一文字的前提,主要還是文字混亂。選取那種文字戰國時期,天下的文字和各國的經濟都是分裂狀態,就單一個字的寫法就有七種多。
  • 歷史急轉彎:秦始皇統一天下?不,真正統一天下的是秦二世胡亥!
    當然,還有我們早已習慣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如今看來,也是另外一番模樣 在大家的印象裡,秦始皇經過十餘年的徵戰,在吞併齊國之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君主專制國家,從而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因此,秦始皇也就成為封建王朝的創始人和第一個統一天下的人,連《阿房宮賦》中也不乏「六王畢,四海一」的記載。
  • 秦國為什麼能夠統一天下,因為他們掌握了那個時代不該存在的東西
    眾所周知,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也是一個橫掃六國,實現了中國統一的鐵腕政治家,那麼為什麼秦能統一天下呢?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天下,就因為掌握了一些當時不該有的東西除了秦國成功策略,,商鞅改革力量強,也因為秦國的一個科技的時代,許多歷史學家已經發現兵馬俑陪葬坑中出土的兵器,許多不符合秦朝時代的時候,這些武器技術水平遠遠超過了戰國時期,即使是現在也需要一些時間來做!
  • 長平之戰,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國40萬大軍,原因居然來自商鞅
    趙國多次組織突圍為不得出,死於流矢之下,趙軍群龍無首,遂投降。最後,白起留下千餘人,其他人都被就地坑殺活埋。這就是長平之戰。經此一戰鬥之後,唯一一個能和秦國正面掰腕子的趙國再也無力阻止秦國大軍的步伐。長平之戰埋屍體坑那麼,為什麼明明已經勝利了,白起還坑殺了這45萬人呢?原因有兩個: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部下對於軍功的渴望。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這點很好理解。這45萬人,放回去,還是45萬大軍。
  • 秦的統一與其覆滅
    到了春秋戰國,周天子雖然一點力量也沒有,但是春秋的霸主,戰國的各王,也都向邊境伸展勢力。使得華夏文化在不同的地區發展起來,等到機會成熟了,同樣的文化,自然會對於統一的情勢形成絕大的幫助。再就政治組織的演變來說。西周到春秋時期,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封建城邦政治」。
  • 《大秦賦》:嬴政為何能統一天下?不是因為謀略,而是與身世有關
    就拿嬴政來說,出身在趙國邯鄲,是父親在趙國為質子時所生,後來又獨自逃回秦國,留嬴政母子二人在邯鄲過著苦日子,飽受人欺負。嬴政幼年日子十分艱苦,與母親趙姬相依為命,這份親情遠勝於尋常母子,所以嬴政內心裡是恨父親的,認為他拋妻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