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三捷,志願軍取漢城後為何不南下?彭德懷:老夫也懂誘敵深入

2020-12-14 歷史文齋

漢城位於北緯38°以南40公裡,韓戰期間漢城地區一度成為主戰場,因為漢城得失不僅涉及交戰雙方實際利益,更關乎雙方勝負天平的搖擺。

第三次戰役

韓戰於1950年6月底爆發,這場戰爭來得並不突然,作為北朝鮮一方也有統一全國的理由,但是這場戰爭真正令人驚異的是:隨後局勢發展之快令世界目不暇接。隨著美軍出兵並在仁川登陸,很快就將北朝鮮軍主力合圍在三八線以南,以美軍為代表的聯合國軍只用了三個月就完全逆轉了局勢。10月初中國志願軍開始大規模赴朝,隨即在朝鮮半島東西兩線展開全線反擊,在短短二個多月時間內連續發動第一和第二次戰役,將聯合國軍擊退至三八線一帶。緊接著1950年12月31日開始,中朝聯軍主動向南發動第三次戰役。這三場大規模作戰幾乎在電光火石之間展開,可見當時志願軍的組織能力之強,作戰效率之高。

志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力圖殲滅聯合國軍主力。因為在第一、二次戰役中沒有團級編制的英美部隊被全殲,所以在第三次戰役希望達到這個目的。第三次戰役中朝雙方集結了9個軍,其中志願軍有六個主力軍。在第一、二次戰役中,志願軍減員較多,如果志願軍6個主力軍突前作戰,後方安全將難以保障。為此,志願軍決定再從國內抽調約8萬名老兵火速赴朝,在沿海一線設置守備兵團,以防被側翼包抄。

中朝雙方高層在商量作戰

此時,聯合國軍總兵力已經達到37萬,這還不包括正在釜山登陸和修整的兩個美軍師,美軍實際上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中,損失並不大。此時中朝一方的兵力優勢也不很明顯,但志願軍在經過前兩次戰役後士氣旺盛。

第三次戰役一開始進展還算順利,東線主力39軍當天就突破臨津江防線,但114與117師並沒有完成對韓第六師的包圍,韓六師跑得快,提前逃出包圍圈。人民軍第2軍和第5軍團在橫城和原山一帶順利突破敵軍防線,此時志願軍第50軍在東線擊潰美軍25師一部後,成功全殲英軍29旅來福槍團第一營,這極大震動了美軍的防線。此時志願軍前鋒已經對漢城形成合圍之勢,李奇微下令放棄漢城,將前線部隊回撤到37線一帶建立新的防禦體系。3日下午15時,聯合國軍主動撤出漢城,次日誌願軍第50軍、39軍以及人民軍第一軍團一部兵不血刃的佔領漢城。

三八線分裂南北

漢城曾是朝鮮的首都,漢城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要比平壤更高。自1894年清軍退出漢城後,中國軍隊還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攻入了漢城。朝鮮自唐以來,多數時間都是中國的屬國,處於中國傳統政治影響之下。如果說中國與哪個鄰國關係最為緊密,朝鮮應該排名第一。

隨著近代中國的衰落,朝鮮在甲午戰爭後被剝離出了中央政治體系,中國軍隊1951年佔領漢城,對於中國政治以及國際影響力非常重要。再次佔領漢城,也預示著中國將再一次王者歸來,只是歷史的時間軸較長,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這一徵兆。

進入漢城的志願軍主力是第50軍,這支部隊一年前還在國內休整,而這支部隊前身是國民黨第60軍,在東北戰役時全軍投誠後改編而成。雖然主體是投誠部隊,但經過重組後,戰鬥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這一點正應了一句老話,將熊熊一窩,跟著不會打仗的統帥,再厲害的士兵也得不到發揮。

50軍戰士佔領漢城三個月

佔領漢城後,志願軍向前推進兩百裡,兵鋒也到達了37線,但此時彭德懷卻下令停止追擊,1月8日第三次戰役宣告結束。三戰三捷,在形勢一片大好之下,卻停止進攻,於原地進行防禦,蘇聯和金日成均非常不理解,然而事實最終證明這是正確的。

美軍將領李奇微頗有謀略,經過二次戰役打擊,有點領悟到中國軍隊的進攻特點。他這次主動放棄漢城進行戰略性後撤,在南部設置防線,大有迴避志願軍鋒芒後,再進行反擊的意圖。志願軍一方,士兵雖有熱情,而此時的後勤供應已經嚴重不足,整個第一、二、三次戰役都是以步兵實施反攻。到第三次戰役,美軍高層已經看出了明堂:就是中國部隊裝備落後,後勤補給無法支撐連續作戰。就在此時志願軍竟然截獲了美軍將放棄漢城的電報,隨後志願軍果然攻取漢城,這裡面不排除有美軍縱敵的意味,美軍不只是擁有先進的飛機大炮,美軍將領的戰爭思想絕不機械刻板。

金日成在佔領漢城後,希望迅速果斷解放全朝鮮,可是如果當時志願軍真的指揮三十多萬大軍南下,在37線以,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個巨大而殘酷的殺戮陷阱。因為二三十萬現代化裝備的聯合國軍已經布置好了巨型口袋,狹長的朝鮮半島二翼海面上遊弋著美軍航空母艦編隊,整裝待發的轟炸機群恐怕早都等得不耐煩了。

撕裂者行動中美軍的反擊

1951年3月6日開始,美軍第1、9、10軍,韓國第3軍開始執行「撕裂者行動」,聯合國軍在優勢的炮兵配合下,對漢城發起強大攻勢,人民軍和志願軍在漢城外圍經過激戰,為避免被聯合國軍包圍,只得主動放棄漢城向北撤退。「撕裂者行動」也再次驗證,在漢城以南,美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火力,如果貿然繼續第三次戰役,很可能遭遇前次仁川登陸後的慘敗。三月底,交戰雙方再次各自回到了三八線兩側。

從第三次戰役提前收官,可以看出志願軍高層有著冷靜的全局分析力,如果在軍事上進行冒險,有可能將幾十萬人置於不可預料的危機之中。知彼知己方可百戰不殆,整個韓戰能打成平局,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一二。

相關焦點

  • 從閃擊漢城到仁川登陸,一路凱歌的朝鮮軍隊怎麼突然蔫了?
    人民軍趁勢南下,一路攻城略地。人民軍勢如破竹南下作戰,何以最後遭遇美軍仁川登陸後的「滑鐵盧」? 圖:朝韓雙方進攻示意圖01 一味地向南進軍在戰爭剛開始,金日成的「閃電戰」的效果可以,6月28日,部隊就攻陷了韓國首都漢城。
  • 金日成以命令口氣,要志願軍追擊,彭德懷:你自己帶人民軍去
    1951年1月8日,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結束後,中國國內掀起一片慶祝勝利的狂潮,《人民日報》連續三天刊登志願軍解放漢城的報導,國內男女老少齊動員,參軍的參軍,捐款的捐款,做炒麵的做炒麵,幾乎所有的軍民熱情高漲,並呼籲,志願軍再接再厲,一口氣將美軍趕下海。
  • 志願軍攻破漢城後,在李奇微睡衣中發現一封信:向中國軍隊致敬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極不對稱的戰爭。彼時的美國和剛剛解放的中國,在物質水平上相差巨大。從表面看,韓戰是聯合國發動的,從根本看,這是地緣政治的必然結果。朝鮮半島當時的位置十分特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徹底支配了日本,但日本並不是東亞大陸的跳板。
  • 韓戰,美國三易主帥,為何最終還是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韓戰期間,以美國為主導的「聯合國軍」司令,首先由麥克阿瑟擔任,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解職後,由李奇微接任,李奇微調離朝鮮後,由克拉克接任。三易主帥,最終,克拉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並說「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勝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這三位美國主帥在韓戰期間,都做了些什麼,導致最終沒有取得勝利?
  • 第二次戰役前,彭德懷釋放一百個美軍俘虜,成功葬送2.4萬美軍
    而志願軍司令彭德懷,就深諳這種「釋放俘虜之道」。1950年10月25日,數十萬志願軍火線殺入朝鮮,發動了第一次戰役,給麥克阿瑟指揮的「聯合國軍」以迎頭重擊。在雲山之戰中,志願軍39軍大敗美國王牌軍——騎兵一師,俘獲了數百名美軍。
  • 李奇微是如何評價彭德懷的
    抗美援朝前三次戰役,我軍勢如破竹,人稱「麥跑跑」的麥克阿瑟被彭總壓著打。 但在這種情況下,李奇微善於觀察和分析志願軍的作戰方式和特點,摸清志願軍的規律,最終他總結出了志願軍的作戰方法,並制定出磁性戰術將彭德懷率領的志願軍擊退,並不斷在戰爭中獲勝,從而扭轉了當時的局面,將「聯合國軍」從死亡的邊緣帶回來。 可見,此人的軍事才能不在彭德懷之下。
  • 50軍浴血漢江減員過萬,彭德懷:優先換蘇械,有我在絕不撤番號
    或許對於美軍太過陌生,前兩次戰役50軍卻沒有打好。由於行動遲緩和不敢大膽穿插,50軍接連三次撲了空,讓敵人從自己眼皮底下溜走了。在第一次戰役中,同樣放走了敵人的38軍軍長梁興初被彭老總罵「鼠將」,知恥後勇,在第二次戰役中獲得了「萬歲軍」的稱號。
  • 抗美援朝「東北三隻虎」,38軍、39軍和40軍,誰是真正虎王?
    抗戰勝利後,山東1、2師進入東北,與東北軍111師編為東北民主聯軍一縱,司令員萬毅。 東野1縱三下江南,四戰四平,戰績輝煌。1948年11月,改為38軍,軍長李天佑。遼瀋戰役擔任預備隊,平津戰役與39軍西線主攻,殲敵2.7萬,活捉陳長捷。 渡江後,38軍從松花江打到中緬邊境,縱橫萬裡轉戰11省市,殲敵16萬。
  • 曾澤生50軍堅守漢江50天,用行動證明:起義部隊並不比別人差
    然而在這麼多強軍之中,卻有一支一直不被看好的軍隊,也在朝鮮戰場上打出了自己的威風和價值。這支部隊就是曾澤生的50軍,與作為志願軍王牌部隊的38軍和其他部隊不同,這支部隊原型其實是國民黨的60軍,起義之後才成為共產黨的50軍。鑑於國民黨在三年內戰中的拙劣表現,志願軍根本不指望它能打出什麼過人的戰績。
  • 抗美援朝,朝鮮領導人為何對彭總發脾氣?彭總是怎麼做的?
    由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司令指揮,在戰爭剛開始,因為金日成的朝鮮軍隊主要是由經過我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軍官指揮,戰鬥經驗豐富,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使用的戰術被他們搬到朝鮮戰場,取的了奇效。南朝鮮軍和美軍一度被壓制,但在麥克阿瑟指揮下,美英兩國出動了三百多艘軍艦,還有五百多架飛機。
  • 三戰三捷,「胖五」成就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第一功臣」
    北京時間12月17日凌晨,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這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完美收官,作為此次承接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下文用「胖五」代稱)火箭,功勞自然不少。
  • 鄧華走進志司,見素日不抽菸的彭總,噴雲吐霧、津津有味,後大勝
    二、就在這個時候,鄧華副司令員走進指揮部,一眼看見平素本來不抽菸的彭德懷,正在噴雲吐霧,而且抽得津津有味。鄧華凝視著彭德懷,知道有新的謀略在他胸中醞釀當彭德懷對鄧華談了他的決心後,鄧華感到一陣快意,因為,他和彭德懷想到一起了。於是,他半開玩笑地說:"彭總呵,你是不是記起孫臏減灶賺龐涓的著名篇章嘍?"
  • 38軍背水一戰,單挑25萬美軍輪番攻擊,寸土未失還反殺2萬人
    在我軍凌厲的攻勢下,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放棄漢城落荒而逃,我軍前鋒奮勇追擊,一直殺到了37線附近。就當所有人都以為彭德懷會「宜將剩勇追窮寇」之時,彭帥卻不顧蘇聯顧問的再三反對,決意停止追擊,就地修築工事。身經百戰、精通兵法的彭德懷明白,「福之禍之所依,禍之福之所伏」。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攻守之勢、勝負之勢的逆轉往往在一瞬之間。
  • 曾澤生:國軍雜牌軍長到志願軍王牌軍長,毛主席為何勸他先別入黨
    曾澤生並不認為龍雲多好,但是在他看來,或許在當時的中國還找不到一絲稱為光明的東西。在後來幾年,他與紅軍交戰過,和其他軍閥打過仗。中國人殺中國人,讓曾澤生十分困惑。明明日本侵佔了東三省,滲入了華北,為何蔣介石還要「攘外必先安內」。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戰正式打響。
  • 劉坤模十二歲嫁給彭德懷,後與他人同居生子,彭德懷說不要怪她
    彭德懷的第二任妻子蒲安修迫於形勢,忍著悲痛離開了與彭德懷一起居住的吳家花園。彭德懷不禁悲嘆道:要是坤模,她決不會離開我的!這裡的坤模正是彭德懷的結髮之妻。彭德懷逝世後,1980年由彭德懷養大的侄女彭鋼去哈爾濱拜訪已經70歲的劉坤模老人時。
  • 為什麼漢城東京不在中國?韓國棄用「漢城」,那就我們漢族自己用
    20 世紀80 年代,中韓舉行建交談判時,韓國向中方提出,兩國建交後,中方不能再繼續使用「漢城」這個稱呼。理由是,漢城的名字是中國古代的叫法,是中國人給起的,是殖民主義、霸權的產物。建交後,中方必須改稱漢城為韓國人起的名字,應叫SEOUL。
  • 揭秘蕭克將軍回憶錄中的彭德懷和林彪
    作為紅軍指揮員,他曾率領部隊參加過中央蘇區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圍剿」鬥爭,多次浴血奮戰,多次受傷,並參加過長徵。蕭克革命資歷深,閱歷豐富。共和國的許多高級將領,都是他患難與共的戰友,他們彼此熟悉,相互了解性格、習慣。新中國成立後,他曾先後同兩任國防部長彭德懷、林彪共事多年,經歷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