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極不對稱的戰爭。彼時的美國和剛剛解放的中國,在物質水平上相差巨大。從表面看,韓戰是聯合國發動的,從根本看,這是地緣政治的必然結果。朝鮮半島當時的位置十分特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徹底支配了日本,但日本並不是東亞大陸的跳板。一條朝鮮海峽,就是東亞和日本的天然屏障。
同時,作為戰勝國的蘇聯,也對朝鮮覬覦已久。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後,當時大量進入中國與日軍作戰的蘇聯軍隊,在戰後並沒有立即撤離。相反,史達林還在遠東部署了大量空軍和少量海軍部隊。杜魯門和史達林心知肚明,朝鮮是東北亞唯一的橋頭堡。這裡地緣政治尚不穩定,一切皆有可能。如果被美國搶佔先機,後果不堪設想。這一點,中國自然明白。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日,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開始了保家衛國之戰。
志願軍進入朝鮮後,從十月二十日到十二月三十日的兩次戰役期間,打敗了美軍和南朝鮮軍,初步鞏固了戰果。十二月三十一日,第三次戰役打響。這一次,李奇微決定打陣地戰,意圖通過強大的物質力量拖垮志願軍。為此,他建立了號稱東方馬奇諾防線的巨大戰線,部署了大量軍力和火炮,希望將志願軍擋在臨津江以北。結果,志願軍僅僅用了三天,就突破了臨津江,佔領了漢城。這不得不說是軍事史上的奇蹟。可以說,第三次戰役的開局太過於順利,甚至彭德懷都覺得有些過了。
一月四日,三十九軍三四八團副團長周問樵,率先代表志願軍部隊和三十九軍,進駐漢城。當時由於處在戰爭時期,漢城李承晚治理下的百姓,大多數都逃離了漢城。試圖追隨南朝鮮軍和美軍南下,因此漢城空空如也。在周問樵的日記中,他回憶了當時進駐漢城的往事。
我們是在四日傍晚進城的。從打仗第一天起,我就沒有好好洗過一個熱水澡,心想這次進城,一定要如願以償。我布置好了警戒任務,又派人回報三十九軍,告訴他們城內安全,可以進城,然後就去尋覓李承晚和李奇微的指揮部。在平壤的時候,我們三十九軍也是第一個進城的。當時美軍的司令部設在市政廳,但司令住在市長的宅子裡。我對司令部沒有興趣,就問了一些俘虜,李承晚住在哪裡,其中一個美軍,好像是個翻譯,說可以帶我去。
李承晚的住處比我想像得還要奢華,難怪南朝鮮的仗打成這個樣子。兩層樓,一個院子。院子有個大草坪,中間一顆垂柳,四周是些花花草草。進入房子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到處都有書櫃,走廊兩邊,樓梯上下,客廳臥室,書籍很多,甚至還有一個二十四室書櫃。我走上二樓,想趕快洗澡。李承晚的浴缸很好,很漂亮,放在房子中間,四周還有地毯。進入朝鮮後的第一次泡澡,舒服極了。
洗完澡後,周問樵穿好衣服,來到李承晚臥室。在臥室的床頭柜上,他發現了一封信。周問樵猶豫了一下,還是沒有忍住好奇,打開來看。信上寫著一句英文。晚上找來翻譯後,周問樵問上面寫的什麼,翻譯的戰士說:
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官致意!
短短一句話,道出了當時美軍指揮界的普遍心聲。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正是李奇微。指揮戰鬥期間,他就住在李承晚的家裡。
這份遲到的敬意,是志願軍全體將士和司令官彭德懷應得的。進入朝鮮之處,志願軍缺乏糧食、缺乏禦寒衣物。在第二次戰役期間,東線第四十二軍和宋時輪第九兵團數萬將士,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冰天雪地裡,吃一口雪,一口炒麵,硬是靠著堅強不屈的戰鬥意志和犧牲精神,和美軍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戰鬥。
第二次戰役結束後統計,僅僅在東線雪山中,就凍死了足足一千餘名志願軍英雄戰士,他們有的整連整連地凍死在冰山之上,沒有後退一步。
李奇微接棒麥克阿瑟之後,原本以為自己可以力挽狂瀾,扭轉戰局。為此,他曾經專門開了一次動員大會,在大會上,他發表了演講:
戰士們!你們面對的是戰鬥,不是野餐。你們對面是強大的對手,不是蛋糕和麵包。如果你們再抱著這種野餐的心態和對手戰鬥,再不懂得正視對手,尊重對手,你們將在聖誕節見到敦刻爾克,而不是家人!
為了堅定美軍的戰鬥意志,李奇微命令全軍都將吉普車和卡車上的布質鬥篷拆下來,他告訴戰士們,如果中國軍隊可以吃雪、可以光著腳行軍,你們也可以。如果他們可以在沒有飛機和火炮的掩護下前進,你們也可以。
然而,自以為比麥克阿瑟高明的李奇微,不但沒有抵擋住志願軍的進攻,反而在上任僅僅不到一個星期內,就被志願軍趕出了漢城。李奇微向志願軍致敬了,至少,他是一個輸得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