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歐洲的中世紀時代長久以來被冠以野蠻,黑暗等等形容詞,但是在中世紀時期卻也興起了一系列沿用至今的制度和產物。他把古代的所有文明,哲學一掃而空,從頭開始,唯一得到傳承的就是基督教和那些殘破的城市。進入到11世紀,中世紀的歐洲已經煥然一新,農業手工業水平都得到了顯著提高,經濟復甦也帶動了城市的發展,而向外擴張的勢力,例如十字軍東徵,也提高了中古時代歐洲的文化水平。
在這樣一片精神文化的土壤之中,歐洲的大學誕生了,並且迅速成為當時那個時代智慧與知識的載體。但是大學卻同樣成為了各方勢力鬥爭的競賽場。以權利壓制來逼迫學位的授予,成為了當時大學學位制度的基礎。但是這種衝突,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大學學位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改革與創新也在碰撞中悄然發生。
城市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入侵——歐洲中世紀大學興起的社會基礎
公元10世紀時期,歐洲的封建制度已經初步建立,政治與社會也逐步的穩定下來。這個時代的歐洲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那些過剩的農產品,就促進了當時的商業貿易,而商業生產與貿易集中的地方,城市就如雨後春筍一般,開始茁壯發展。
12世紀時歐洲已經有了很多著名的城市,例如義大利的米蘭,法國的巴黎,英國的牛津,劍橋等等。這些地方都有著繁榮的商業和密集的人口,經濟中心就會吸引外來人口,越來越多的人往這些大城市湧入。其中就包括一些學者,這些學者和他自己的學生們為了保衛自身權益,就組建了自己的組織,也就是早期的大學。由此可見,城市與大學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而歐洲南部地區一些獨立自由的城市,也是大學發展最快的地方。
大學作為一種教育機構,並不是憑空產生,而是在原有的教育機構基礎上進行的拓展和創新。教育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學校這種重要的傳播知識的場地,只在義大利殘存,而且大多掌握在教會的手中。
中世紀早期的歐洲社會其實並沒有這般開明,教會對於人權的壓迫主要體現在對於思想的束縛,知識的傳播與發展被局限於「七藝」之間。如果一直處在這種封鎖落後的局面之下,那麼就不會出現先進的大學教育。當時的學校主要分為三個類型,但是大多都是以傳播基督教為主要教學內容。
大學教育的產生得益於中世紀後期文藝復興所帶來的,對於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繼承。以及阿拉伯人的興起所引發的阿拉伯文化入侵。歐洲主動的向世界敞開自己的大門,發生在11世紀的十字軍東徵,這使得當時的東西方文化交流有了初步的接觸,拜佔庭和阿拉伯文化在那個時代要高於歐洲本土的文化發展水平。先進的文化給歐洲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也提高了歐洲人的認知水平,漸漸的一批崇尚外國文化的學者們開始湧現出來。
新知識的湧入,就使得當時學者們能夠涉獵到的科目變多。一些數學,天文等科學門類也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為了探尋這些學問中的奧秘,人們不得不追隨老師去認真的學習,久而久之大學就出現了,它設立了課程,並且提供教材和考試,最終向那些通過考試的學生們授予學位。
騎士制度與大學學位——一脈相承的頭銜名稱及等級劃分
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有先哲們在進行教學活動,例如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等等。古希臘也有著阿卡德米學園和呂克昂等高等學府。這些古代教育場所,在當時的教育領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但是他們並沒有給學生發放學位證明。學位制度,起源於歐洲的中世紀大學。
歐洲中世紀大學的學位制度與當時中世紀的另一種等級制度有著同樣的理念,那就是影響了歐洲整整幾百年的騎士制度。從社會地位上來說,無論是學者還是騎士,都能夠接受人們崇高的敬意。因此他們的選拔過程都需要莊重的禮儀,並且有著高層的認可。有些還會授予一些象徵身份的物品。因此我們可以把大學學位制度看成是在知識和文化領域的一種騎士制度。
歐洲的騎士教育與大學教育一樣,有著漫長而悠久的發展史。一名年輕的貴族子弟,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騎士,是需要接受考驗的。騎士有自己的威嚴,因此那些貴族學校所教授的上流社會的禮節,能夠讓年輕的貴族們在待人接物上不卑不亢。同時他們還要進行嚴格的體力訓練,這樣才能讓他們拿起武器去與入侵者戰鬥。
而騎士制度與大學制度的淵源,也正是體現在這一方面。在中世紀時期,學位學士的獲得者是指那些一直跟隨著自己的老師學習知識,並且能夠幫助老師去分擔教學任務的學生們。這與騎士有著相似之處。到了中世紀後期,騎士的文化內涵也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學學位的社會認同幾乎與騎士頭銜相差無幾。
另一種對於當時的大學學位制度有著重要影響的就是行會制度的出現。
行會制度最早出現在義大利,羅馬法對於義大利有著深遠的影響。伴隨著經濟復甦,日趨加速的城市化進程,每個行業之間都形成了自己的獨立力量。例如商人和手工業者,他們發展出了市民階層,但是缺乏政治背景,為了在社會中存活下去,秉承著保護同行業者的利益以及相互扶持的目的,他們成立了行會。
每一個行會都有著嚴格的行規,新入行的人必須得得到行會的認可,證明自己具備職業技能,才能夠通過行會的審核。這種選拔制度給當時的大學教育提供了樣圖,最早在義大利的博洛尼亞,那些從事法律行業的學生們組建了學生行會,他們在學校中的一切事宜都由行會來管理,包括學費,學期和授課時間,甚至連校長都由學生行會來選擇。
而在法國也出現了相對應的教師行會,他們的選拔要求就是學生要取得學位,並且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之後才能加入教師行會。學生行會在如今的大學中慢慢演化成了學生會,但是其職權已經不像前代那樣宏大,真正影響到世界各國大學體制的是當時的教師行會模式,直到今天制定教學大綱,挑選學生以及考核等等,做法還沿用於現在的大學體制中。
資格證書與學位的爭奪——教師行會與基督教會的博弈
在當時的歐洲大學中,學位證書的授予由校長決定,但是資格的認定是由所有老師組成的教師行會來審核,但是這種學位授予權利並不是在一開始就掌握在教師的手中,而是與各方勢力長期鬥爭所換來的成果。
一個人如果沒有從博洛尼亞的副教長那兒獲得許可證的話,就不能在博洛尼亞從事教學工作。
這是當時的教皇奧諾瑞三世的手諭。
早期的中世紀,蠻族幾乎將整個歐洲的羅馬文明都摧毀了,因此真正承擔起文化的延續責任的是當時的基督教會。在歐洲文明復興之後,基督教會也理所當然的取得了崇高的地位,這在當時的教育行業同樣如此,修道士掌握了教學活動,這種現象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文藝復興之後,教會勢力被削弱,教師們開始團結起來,想要從教會的手中,把資格認定這一重要的職權爭奪回來。因為當時一個教師的認定資格並不決定於教學質量,而是在於教會的認可。所以教師行會成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拿回教師資格證授予的權利。
公元1210年左右,教師行會通過談判的方式獲得了一項可以挑選代表的權利,這位代表直接與教會接洽,爭取教師的權益,如此以來,教師行會就變得更為團結,聲音也更統一。對於教會勢力的抵抗,也有了更多更有效的行動。
由此教育開始慢慢獨立於宗教,變成了一項單純以傳授知識,深化研究的教學活動。
結語
學位制度的形成和不斷完善,在中世紀時期對於大學教育有著重要意義,一步步推動著大學組織的發展,使得大學社會職能變得更加豐富,同時也為後世的大學制度提供了參考方向。這種學位制度同時對於當時的歐洲社會有著很深的影響。
在長達數百年的中世紀時期,歐洲的高等教育卻沒有因此停滯,反而是培養出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近代科學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歐洲在脫離了中世紀的陰霾之後,能夠迅速的邁入工業革命,蛻變成世界政治文化中心。
參考文獻:
《國外學位制度》
《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
《宗教和西方文化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