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 徐其崇 通訊員 王保誠)今年95歲的張秀山老人曾經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川東剿匪以及抗美援朝戰爭。作為一名退役老軍人,每每回憶當年的烽火歲月,無不讚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在張秀山老人的家中,記者看到老人床頭牆壁上掛著一個相片框,裡邊鑲嵌著他在抗美援朝期間拍攝的一張老照片。床頭櫃裡,存放一個棕色「遠東牌」刮鬍刀盒,裡邊裝有刮鬍刀架。「這個刮鬍刀是我參加抗美援朝前購買的,它伴隨我70年了,現在我一直在用,除了刀片是新買的,盒子和刮鬍刀架都是原版的。」
張秀山老人現居住在市湖濱新區曉店鎮陸莊居委會陸莊小區,他說,自己以前是井頭鄉墩吳村人,後來區劃調整到了曉店鎮陸莊居委會。
說起自己的從軍史,現在依舊耳聰目明的張秀山老人記憶猶新。「我有兄弟三人,我排行老二,小的時候我讀過3年私塾。在日本鬼子侵略宿遷的那年,因為兵荒馬亂,我就停止讀書,到一家雜貨店當夥計。」張秀山老人說,1946年,他穿上了軍裝,成為第二野戰軍的一名戰士。「這是一支很有名氣的部隊,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劉鄧大軍』。」張秀山老人說,從1946年參軍到1956年退役,他有10年軍齡,他是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參與者。
在老人的記憶中,他參軍第二年就被提拔為排長。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等戰鬥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受到上級嘉獎。在一次戰鬥中,敵人的彈片擊中了他的左腳,他輕傷不下火線,指揮全排奮勇作戰。
1949年冬,我軍進軍大西南,一路勢如破竹。但國民黨反動派不甘於滅亡,竭力收羅敗退潰軍、散兵遊勇、惡霸地主、舊鄉保人員和當地土匪,負隅頑抗。1950年初,雲貴川山區土匪總數就達90萬人,其中,川鄂、川湘、川黔邊「三大匪區」的川東地區土匪人數最多,成為「重災區」。成都戰役勝利結束後,我第二野戰軍(後改為西南軍區)於1950年1月開始剿匪,張秀山所在部隊參加了川東剿匪作戰。當時的情景,張秀山老人至今依然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我所在的團部在一個小鎮上,我們各營分布在大山裡剿匪。有一個名叫張學初的人原是國民黨少將,他戰敗後盤踞在山區當土匪頭子,和他一起負隅頑抗的反動派約有兩千人。在剿匪過程中,張學初被活捉。」張秀山老人說,他的排當時共有34人,作為排長,他率領全排戰士押送張學初及其警衛員,順著山路趕往125裡路開外的團部。
「我們排剛走了30多裡山路,經過一座山神廟附近,被一股土匪發現了,他們想劫走張學初。那幫土匪當時都拿著大刀,直接向我們排撲來。」張秀山老人說,眼看敵人逼近他們排,他命令一班長武為安當即舉槍掃射,當場打死不少敵匪。垂死掙扎的殘匪撲過來搶張學初的時候,一班長又進行掃射,其他戰士跟敵人拼刺刀。
在那次反劫持戰鬥中,全排34名戰士只剩下9個人,對方損失也很慘重,張學初的警衛員當場斃命。「我看到張學初倒在地上,但是身邊沒有血跡,我知道他是裝死的,就伸手去拽他,他死活也不起來。因為另一股敵匪逼近,我擔心剩下的9個人很難抵禦敵人,情急之下,我拔出手槍,當場將裝死的張學初槍斃,隨後帶領戰士們迅速撤離。」
1950年11月,張秀山所在部隊接到命令,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在朝鮮期間,我沒有在前線作戰,一直做後勤保障工作,在朝鮮戰場3年,我一直是供給排的排長。」張秀山老人說,這個刮鬍刀是他在奔赴朝鮮前購買的,一直帶在身邊,用了這麼多年一點也沒壞,只是盒子邊上有一點點破損,成為了他終生的陪伴。
張秀生所在部隊從朝鮮撤回後駐紮在山東萊陽,他依然是一名排級幹部。「1954年,我在部隊經人介紹,認識了家住煙臺的一位姑娘,後來我們在部隊結婚了。我1956年被批准退役,她就跟著我來到了宿遷,在這裡過了一輩子,4年前去世了。」張秀山老人對已故老伴懷念不已。
「當時作為排級幹部退役返鄉,政府給我安排了工作,工作單位是宿遷印刷廠。」張秀山老人說,他到印刷廠僅僅工作6天就辭職不幹了,因為他就想回到老家種地,過著農民的生活。就這樣,張秀山老人一直生活在農村,沒有向黨委政府提出過任何要求。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張秀山老人和他珍藏的刮鬍刀,見證了一家人由窮變富,也見證了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越來越強大。「這把刮鬍刀,比我老伴陪伴我的時間還長,我捨不得丟棄它。孩子們早就要給我買新刮鬍刀,我說不要,刮鬍刀架子是好的,買來刀片放上就能用,我要繼續用它,用它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