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狀元及第後,剛開始通常會授予什麼官職?

2020-12-23 尚宮女史

科舉制度起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而成熟於明清時期。是古代歷史上選拔人才的一個很重要的且相對很公平的手段,它也是平民進入仕途的幾乎唯一的一個通道,因此,科舉制度自誕生之日起就備受矚目。

但也是因為如此,科舉考試歷來是很難的,能一路升級打怪到最後參加殿試,刷下來的人不計其數,而殿試後能金榜題名的則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金榜題名算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唐孟郊在寫了一首《登科後》很能說明金榜題名後的激動心情,其中那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但金榜題名並不代表這就可以直接進入官場,實際上,殿試之後的成績也是有排名,其中第一名就是狀元,唐朝時期只有第一名被叫做狀元,其他的沒有稱呼,到了宋朝時期,才出現了榜眼和探花的稱呼。主要是因為唐朝時期科舉制度剛剛興起,科舉制度並不完善。

制度的不完善,容易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科舉考試被世家大族把持,因此唐中晚期,科舉考試就被當時的世家大族保持,寒門學子很難有出頭之日,甚至出現了買狀元的現象。

當時的考中狀元後直接被授予官職,因為當時並沒有完備的制度,因此每個狀元被授予的官職也是不一樣的, 一般就是品級比較低的文職,比如唐朝宰相張九齡中狀元之後被授予正九品上的校書郎。而著名詩人賀知章中狀元後被授予正七品上的國子四門博士,等等。

宋朝時期的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備,已經算是比較成熟的了,而且出現了狀元、榜眼和探花的排名,不過當時的狀元及第後被授予的官職也並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比如北宋初年著名的寒門宰相呂蒙正,中狀元之後被授予將作丞,後步步高升,十二年後就做了宰相,他的經歷算是相當勵志的了,應該古代寒門學子仰望的存在。

不過,宋朝時期對於狀元及第後的官職雖然還沒有形成定製,但科舉考試開始和翰林院產生很深的關係。翰林起自唐玄宗時期,當時唐玄宗選文詞甚佳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詔書,由此,翰林院成為草擬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也是天下文人都想進入的一個理想之地。

隨著翰林院的發展,翰林學士不僅參與草擬機密詔制,更是逐漸參與政事,開始分割宰相的權力,甚至後來翰林學士可以晉升為宰相,宋朝時期的發展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而且宋朝開始,有些狀元及第後被進入翰林院供職。

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和翰林院之間的關係已經是密不可分了。明朝時期就已經有了這樣的一個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翰林院成為進士通往高官的一條很重要的路。明清時期,一甲前三名即包括狀元、榜眼和探花,他們進士及第後會直接進入翰林院為官。其中狀元為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而榜眼和探花則為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

雖然看起來官職並不是很大,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翰林院的官員是距離皇帝最近的官員,他們的升遷往往比其他官員要容易很多,帝師往往也是出自翰林院。

比如1856年中狀元的翁同龢,直接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兩年後就成為副考官和陝西學政,後來官居高位,更是做了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的帝師。

翰林院如此重要,成為天下文人趨之若鶩的地方,而朝廷為了更好的選拔人才,因此又有了一個庶吉士制度。庶吉士是從科舉考試的二甲和三甲中選出的年輕又有才華的學子進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的其他學子則還需要進行別的考試然後才被授予一定的官職,大部分都不能在京城為官。

因此成為庶吉士也是很多學子的夢想,庶吉士一般在翰林院學習三年,三年後進行考核,成績優異者可以直接留在翰林院,這就和進士及第的差不多了,其他的庶吉士則離開翰林院,去別的部門任職或者出去做地方官。

歷史上經由庶吉士成長為朝廷重臣的不在少數,比如明朝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就是庶吉士出身,還清朝時期的曾國藩,科舉考試得了個三甲,是同進士出身,後被選為庶吉士,再還有後來的蔡元培等等。

當然,也是因為翰林院人才濟濟,因此雖然經由科舉考試進入翰林院的學子中,狀元起點最高,但當他們進入官場之後,又是另一種修行,真正成長為重臣的狀元還真不是很高,不獨明清時期是這樣,就是從唐朝開始算起,真正在政治上、文化上或者其他方面有大作為的狀元還真不是很多。

相關焦點

  • 北宋時期的「狀元」,最高能做到什麼官職?
    而及第之後,若能成為「狀元」,更是被看作走上人生巔峰,不僅如此,狀元初入仕途以及日後的發展,好比進入了「快車道」一般,而這北宋狀元的仕途升遷,更令人羨慕不已。一、北宋狀元的官職授予唐代進士及第,僅僅只是獲得做官的資格,還要進行吏部銓選,通過「身、言、書、判」四項標準遴選,複試合格才能授官任職,但大都是一些品階低微的閒散小官,即使是狀元,初入仕途也不過九品小官而已。
  • 清朝的「兩榜進士」是什麼意思,最高可直接授予何等官職
    清代考生形象在具體的科舉考試過程中,於一省舉行的「鄉試」結果出來後,會予以放榜公示。清朝時期的「殿試」結果分為一、二、三甲,其中「一甲」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
  • 及第粥|狀元和一碗粥的故事
    御史嗅到一股誘人的香味,便問他吃的是什麼粥。林狀元知道老御史常常盼望他兒子能科場高中,因此指著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御史吃過及第粥後,回到家裡便命廚人依法炮製,精心熬製及第粥給兒子吃。他的兒子果然高中狀元。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開始的。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 趣談| 公務員職位在古代叫什麼?
    昨天圖圖收到粉絲的這樣的一個問題:古代知州和知府有什麼區別的?這位粉絲說最近他在看一本古代的小說,裡面有的許多古代官職,他常常搞不懂這個官職是幹什麼的,權力大還是小,搞得自己雲裡霧裡的。那古代官職如果到現代是怎樣的呢,古代又是如何考公務員的呢?今天圖圖就跟大家聊聊古代公務員兒那些事。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中):官職和科舉+地理知識
    二、官職和科舉(一)官職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開始的。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例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2.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科舉制,即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
  • 《古代人生》遊戲官職一品攻略 新手升官種田方法詳解
    導 讀 古代人生遊戲官職一品應該怎麼做?
  • 古代的殿試的考生們,他們會穿什麼衣服赴考?
    高考期間,從考生到家長到老師,心情都是緊張的,那今天為各位同學帶來一個關於考試但卻輕鬆的話題:參加古代的殿試的考生們,也是需要儀式感的,他們會穿什麼衣服赴考?古代的考試分為監生、童試、鄉試、會試、殿試。通過的人分別被稱為「監生」「童生」「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其中「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進士分為三甲,一甲有三名,賜進士及第,即我們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這個名稱至今仍沿用。古時候還出現過三元連中的學霸,即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據說歷史上三元及第的屈指可數。
  • 古今官職等級對比,現有官職對應的古代官職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中國古代官職每個朝代都不同,從三國魏國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開始,把官員分為九品,一品相當於國級幹部,二品相當於部級幹部,三品相當於廳級幹部,四品到九品相當於處級幹部,因為古代地方行政單位最低的縣長也是九品,至於低於縣級的幹部現代屬於科級幹部,而在古代縣級以下屬於無品,按現在的話就是臨時工。各個歷史時期官職不同,沒法嚴格地對比。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8|官職調動術語:授官、升官篇
    古代官職和官職調動任免術語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因為其內容龐雜,小編我會分為幾個小專題跟大家分享。今天分享的是官職調動術語中表示官職授予和官職升遷的詞,大家記得收藏學習喔。一、表官職授予【察】考察後予以推薦、選舉。如:察臣孝廉。
  • 古代官職類文化常識匯總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都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顔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封太子太師銜,故稱。
  • 關於郭子儀初授官職「左衛長史」的史料記載有誤
    關於郭子儀武舉奪魁入仕後的初授官職,有言「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的,有言「以武舉異等補左衛長史」的,那麼,究竟是「高等」還是「異等」?中國唐史學會郭子儀研究學者賈祝文就郭子儀武舉所獲等級名稱及初授官職作出如下解析。
  • 三元及第是何含義?1200多年科舉史中竟只有16人獲此稱號?
    有意思的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的頭名都會被稱為"元",比如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會試的頭名叫做會元,至於殿試,不用我多說了吧,狀元二字誰人不知,誰人不曉。而對於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而言,連中三元無疑是最大的殊榮,人們對於連中解元、會元、狀元的考生,也會給予無限的誇讚,"三元及第"的說法也由此而來,不過三元及第的難度可不小。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前後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有16位學子摘得此項桂冠。
  •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古代官職任免升降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古代官職任免升降,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遷:調職、調動,一般指升官;左遷則為降職調動。   2.謫:降職並遠調。   3.拜:授給官職。   4.授:授予官職。   5.擢:選拔,提拔。
  • 明朝大約有多少個「正一品」官職?真的屈指可數!
    正一品,中國古代歷史上官品等級的最高級別。古代官職分為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級。在古代歷史上,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就明朝時期,正一品的官職可謂屈指可數。比如明朝時期的六部尚書,只是正二品的官職。
  • 我只知道三元及第,誰能告訴我六元及第是什麼?
    會試:凡是中舉的考生,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參加會試。因在春天舉行,也被稱為春闈。而會試是在京城禮部進行。所以所有的考生都必須進京赴考!我們常說的高中,指的就是會試中榜了。
  • 話說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以及狀元、會元、解元
    唐時期的新科進士,授予的官職遠較後代進士低微,得慢慢往上爬,才能做大官,如,著名詩人王維考中狀元後,任職太樂丞,只是從八品下的小官,因此,唐時期科舉類似於現代的基層公務員招考,不似明清科舉可以做大官。自宋開始,殿試中進士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經吏部選試。元帝國建立後,漢人大臣力圖恢復科舉,但是,元時期紛紛擾擾,科舉時興時廢,不提也罷。明帝國建立後,科舉一改元時期的萎縮頹廢,得到很大發展,制度完善,規模增加,參加科舉的人數大增,但考試的內容卻開始僵化,規定動作是四書五經八股文。
  • 古代的高考狀元,連中六元是什麼概念?歷史有幾人達到?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文丨法老三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來臨了,現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制都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模式既然是考試就必定會出現名次之分,每年高考分數線出來的那幾天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各省也會陸續公布本年度的高考狀元,自然,古代科舉製成績最好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科舉制選拔人才也是層層遞進的,雖然隋唐時期就已經設立了科舉制,但是經歷各朝各代的不斷改革,明清時期才開始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因此以清朝科舉制的模式為例子。
  • 現在的北京市長,按古代官職分類,相當於什麼官?
    根據各種文獻和古書來看,我國古代有很多很多的官職,比如秦朝就有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等職位,而且每朝每代都設有不同的職位。再比如我們所看過的電視劇——《甄嬛傳》裡,各個小主、貴人等嬪妃都出生官家,有大理寺少卿、縣丞、知府……等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