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前的一鍋白水,在加入一小袋中藥料包後,鍋中微微有了一點顏色。「這個中藥料包是經中醫傳承的湯料獨特配方,由28種中藥調製而成,主要作用就是令食材回歸本味,有中藥的療效而品嘗起來沒有一點藥味。」5月26日中午,位於重慶渝州路一家即將開業的特色中醫食療餐廳,為培訓新員工,潘柯如進行了一場「吃播」培訓。
潘柯如來自重慶榮昌農村,一路從幫工、大廚成為如今的餐廳負責人。直播中,不斷有粉絲提問,潘柯如邊操作邊對提問一一予以解答。「粉絲的問題千奇百怪,說不清楚就只能演示。」他解釋,作為一名「吃播」,不僅要吃,還要會說,必要時也要會演。
來自重慶九龍坡的餐廳服務員鄧星宇告訴記者,作為服務員需要對餐飲文化有更多了解,通過這種直觀的「吃播」培訓,對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大有幫助。「今後要不斷加強學習,提升自我。爭取有機會面向更多的觀眾,講述自己對餐飲的理解,成為一名優秀的『吃播』!」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技能大師潘戀告訴記者,線上「吃播」培訓是從疫情防控期間開始的,一方面是號召學員待在家裡,有技能可看可學,另一方面是完善之前的不足,這些都是初入餐飲的學員不清楚的。在這段時間,他直播了幾十場培訓,包括常見菜回鍋肉、水煮肉片、宮保雞丁等。「直播間最高峰有3000多人,反響不錯,還有人給我刷禮物。」他說。
眾多餐飲業打工者試水「吃播」
鏡頭裡的人,津津有味地吃,鏡頭外的人,津津有味地看,直播吃東西,成了一種職業。疫情防控期間,不少餐飲打工者也轉型為直播新秀,這也帶動了「吃播」培訓的火熱。
追逐美食與直播帶貨的激情碰撞,掀起的是「吃播」熱潮。在疫情之下,眾多線下業態停擺休市,大眾餐飲業首當其衝,眾多商家「被迫」線上營業,傳統的餐飲打工者也紛紛尋求新出路,從而催生出「吃播」培訓。日前,記者進行走訪,探尋「吃播」培訓師是如何煉成的。
重慶誕生首家孵化「吃播」的機構
基於美食直播的蓬勃發展,重慶誕生了全國首家專門孵化「吃播」的機構。機構負責人張小江一路緊追淘寶直播節奏,靠賣重慶美味,攢到了千萬元身家。來自四川瀘州農村的張小江是一名85後,創業屢屢受挫後,他想到了「吃」,這是他發自內心喜歡的一件事,也令其踏上了一條從未想過的人生軌跡。
2015年,「電商直播」還是個新鮮詞,薇婭剛入行不久,李佳琦還在線下櫃檯做銷售。在淘寶店主營冷吃系列的張小江偶然聽說「電商直播」,便找到在快餐店打工的同鄉謝筱箐,邀請她一起來試試「吃播」。謝筱箐身材嬌小,一副鄰家妹妹的形象,張小江便為她取名「吃貨妹妹」。
剛開始也不盡如人意,通過不斷嘗試、磨合,謝筱箐在鏡頭前越來越自如,她親切的「鄰家小妹」形象,很快吸引了大量粉絲。僅一個月的時間,直播間粉絲就突破了2萬,每天能穩定地賣出兩三百單。半年時間,直播間粉絲突破了10萬,做到了淘寶直播美食領域的TOP1。
近幾個月來,重慶美食主播已經供不應求,張小江為此進行系統的「吃播」課程設計,轉型成為一名職業的「吃播」培訓師,如今已經在重慶帶出了50餘名美食主播,有的主播年收入可達50餘萬元。張小江的團隊也已經從「店鋪主播」轉型「達人主播」,穩居淘寶美食直播第一梯隊,一年營業額可達6000萬元左右。
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沈紅兵認為,疫情防控期間,包括火鍋店在內的很多餐飲店加碼直播,對重慶美食從「賣」延伸到培訓等行業,不僅帶動行業的發展,還誕生了「吃播」「吃播」培訓師等新工種。
在中經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端看來,未來基於餐飲全場景數位化和全域流量價值深挖,與其他消費服務類行業還有很大融合發展空間,也為餐飲業打工者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就業形態。據《工人日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