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隨園食單,悠遊自在,他是吃貨的最高境界

2021-02-07 歷史小彩盒

袁枚:隨園食單,悠遊自在,他是吃貨的最高境界

吃貨,這個詞在現在已經不僅僅是指喜歡吃的人了,它更是一種生活情趣的體現。喜歡吃,會吃,懂吃,愛吃的人自然是熱愛生活的人。比如汪曾祺先生筆下的高郵的鴨蛋,拿筷子一戳蛋黃的油就淌了出來,我們上中學的時候每每讀到此處口中就會生出口水,迫切的想要嘗一嘗,那種流油的鴨蛋黃。

最值得說一說吃貨的必然是袁枚了。他愛好自然山水喜歡喝茶飲酒,懂吃會吃還愛研究吃東西,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饕。袁枚的吃貨之名,廣為流傳。在當時,他的很多朋友慕名而來,不是因為他的詩名才明,而是因為他』『會吃』』的本事。一位響噹噹的乾隆才子詩壇盟主,不在官場上爭名逐利,卻在山林間隱逸無爭,研究起吃東西來,實在是令人羨慕。

袁來的一生還算是比較平坦的,少年的時候就有非常出眾的才名,十分聰慧在鄉裡之間廣為流傳。年紀輕輕的時候就得到了貴人的賞識,刑部尚書尹繼善,十分喜歡他,他進行了諸多指點。這樣袁枚在年僅24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而且當上了翰林院的庶吉士。當時考中了進士就能夠進翰林院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而袁枚的官場之情卻順順噹噹的,這實在足以令許多人豔羨了。

可惜好景不長,袁枚外放之後,他在袁枚在很多地方都當過縣令,而且勤於工作有很好的政績。但是卻沒有得到什麼,很大的晉升。好在袁枚生性隨和,也對,這些功名利祿沒有什麼極大的欲望,所以他在父親去世之後就辭去了自己的官職回家奉養母親了,由此可見,袁枚還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大孝子啊。作為『』乾嘉三大家『』之一的他,有很高的文學素養,僅僅精通詩文繪畫,還對音律頗有研究,也可以說是非常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文化人了。

袁枚,雖然是一個吃貨喜愛研究美食,但他並不會做飯,不是一個烹飪家。著名的隨園食單就是袁枚這個吃貨的集大成者。在外人看來,一個文學才華能夠與紀曉嵐齊名的人竟然放下身段,去研究這些吃吃喝喝的東西,多少都有些可惜。袁枚並不這麼覺得,反而他十分喜愛研究這些東西而且,從中得到了許多快樂。《隨園食單》記載了,約326種南北菜餚,還有一些糕點的製作方法,當然了,作為一個正經的文人,騷客,當然少不了泡茶飲酒。這部吃貨之書的,文學價值極高,分類極細。袁枚的筆下這些食物菜點,就像是文章詩詞一樣,師承何派出自誰手,什麼精妙之處,他都能說出一二來。

《隨園食單》的細緻精湛令人咋舌,從有鱗的魚無鱗的魚道,生口鳥類海鮮河鮮,無一不細緻入微,甚至還首次開創了食品加工,官方要求和必須要執行的製作標準。這簡直就是在為現代的食品加工業鋪路啊。

袁枚自從辭官隱居購置了這座隨園,在此地藏書,隱居,喝茶飲酒,有的時候在用朋友的召喚,去大江南北做做客看看風景,吃吃別的東西。這樣的生活足足過了五十年。通天老狐,醉輒露尾。這就是袁枚的真實寫照了。在他六十七歲的時候母親的喪事服完了。於是高齡的他開始了『』登山『』的運動。71歲的時候去了武夷山,又分別以73,77,79歲的高齡多次登上天台山。這樣的登山成績即使放到現代,也是令人讚嘆不已的。80多歲的人仍然外出旅遊,可謂是真真正正的人老心不老了。有時候不比現代沒有這麼多舒服的交通途徑,足以見袁枚是一個多麼瀟灑的,愛生活的人了。

喜歡吃,愛吃的人,必然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必然是一個善良的天性,真誠的人。袁枚能夠不拘泥於世俗,即使及時的睜開名利的枷鎖,跳出樊籠之中,依照自己的心去生活。論是藏書寫詩,還是研究吃的,都是他安靜淡然內心的最真正最直接的投影。他收藏了許多書,在晚年的時候又捐了出去。外物對於他來說,只是一個調劑的方式罷了,從來不會左右她的人生。八十二歲高齡,在乾隆嘉慶那個年代,簡直是一個奇蹟。遵從本心,悠遊自在。豁達開朗的去生活去愛生活,做一個小吃貨也蠻不錯的呢。

相關焦點

  • 袁枚和《隨園食單》
    袁枚清代乾隆年間名士袁枚,與紀曉嵐素有「北紀南袁」之稱,其代表作有《隨園詩話》等,流傳久遠。袁枚愛吃,也懂得吃,曾經寫過一本《隨園食單》。該書解放後曾重印,可以說是他關於美食的經驗談。《隨園食單》首先敘述了下廚的知識。《須知》共十九條,對配製菜餚的佐料、洗刷、調劑、配搭、獨用(如螃蟹、羊肉腥羶之類)、火候、潔淨等,提出了全面嚴格要求。如「潔淨」就說:「切蔥之刀不可以切筍;搗椒(花椒)之臼不可以搗粉。聞菜有抹布之氣者,由其布之不潔也;聞菜有砧板之氣者,由其板之不淨也。」
  • 聊一聊有名的古代菜譜:袁枚的《隨園食單》
    此外還學過他的《黃生借書說》,裡面有一個精闢的句子,形容借書與讀書的關係,就是「書非借不可讀也」,大家還記得麼?還有,他還寫了短篇小說集《子不語》,取「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意思,裡面寫的都是山精狐仙、殭屍鬼怪的故事。這麼一個有錢的才子,如果寫起菜譜來,會是什麼樣子呢?那就是流傳後世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隨園食單》了。
  • 《隨園食單》這麼讀,才能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原因很簡單,多傑老師是一枚「吃貨」,他除了懂茶,還懂吃。最近多傑老師就在喜馬拉雅【大咖讀書會】中,推薦了一本飲食類的書籍《隨園食單》,大家一起聽聽,這枚現代版的「帥吃貨」,是如何解讀這位清代「老吃貨」的飲食之道的吧!請戳文章下方的:閱讀原文 即可收聽楊多傑解讀的《隨園食單》。
  • 【好吃】袁枚的《隨園食單》
    清代文壇巨擘袁枚就是個吃貨他不僅愛吃,還懂吃好在他酒足飯飽後還知道分享留給後代一份菜譜《隨園食單》晨6點素  面先一日將蘑菇蓬熬汁,定清,次日將筍熬汁如要鹹食,則加上蔥椒鹽即可。慄  糕煮慄極爛,以純糯粉加糖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陽小食也。
  • 一口飯一口草,袁枚《隨園食單》告訴你,南京人最稀罕的野菜
    袁枚的詩文在當時也能算得上江南之冠,和身在北京的紀曉嵐並稱為「南袁北紀」,除了《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這些我們非常熟悉的作品之外,袁枚在70歲高齡時,還寫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食譜,名為——《隨園食單》,其中記載了326種美味菜餚。
  • 跟著清代吃貨,從《隨園食單》看吃蟹指南!
    蟹是江南人舌尖上難以割捨的美味,江南人不僅吃蟹,還吃的講究,先揭臍、後掀蓋、再食砣(軀體),最後吃八隻腳和雙螯。一隻蟹,吃出了江南人的細緻與耐心。- 江南吃貨 -清代著名的「江南吃貨」袁枚,對吃格外講究,是個極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寧縣令時,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加以改造。
  • 《隨園食單》系列之引子
    袁枚因其雅名,結識了眾多名流貴族,得以嘗遍天下美味,持之以恆四十餘年乃成《隨園食單》。這裡說個小故事,汪曾祺是閣主很喜歡的一個作家,他與袁枚都是江浙人士,但是他卻對袁枚的《隨園食單》不甚感冒。而他的直言仍是讓人訝異,「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
  • 《隨園食單》背後的三部美食史
    袁枚作詩以「性靈說」為主張,認為詩直抒心靈,表達真意,這一主張也融合到了飲食中:他認為在烹飪之前要了解食材、尊重物性,注意食材間的搭配和時間把握;他反對鋪張浪費,提出「餚佳原不在錢多」,食材之美更在於物盡其用;他將人文主義引入飲食,宣揚「物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他強調烹飪理論的重要性,以為中國烹法完全依廚人經驗不利於傳承,故煞費苦心撰寫《隨園食單》,以求為後世食客廚人樹立典範……
  • 古代文人的美食菜譜《隨園食單》
    本次帶給大家的書就是一本來自古代的菜譜——《隨園食單》袁枚  《隨園食單》是清代文人袁枚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物,被海內外食學家稱為中國歷史上的「食經」,其價值卻不僅是食學的,思想哲學和語言文學價值同樣是不可低估的。
  • 隨園食單...特牲單...菜花頭煨肉...炒肉絲...
    隨園食單...清 袁枚...
  • 袁枚《隨園食單》全文(下)
    袁枚《隨園食單》全文(下)
  • 漫畫版新「隨園食單」即將亮相「亞洲...
    該書以杭州人袁枚為主角,介紹了108道杭幫菜的歷史、典故、故事、傳說。長居杭州10年,蔡志忠自稱杭幫「蔡」(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蔡志忠先生和何宏教授,周鴻承博士)108道菜,他用卡通創造了一個杭州食神「我要畫漫畫就一定要有點Q,有點作怪。
  • 《隨園食單·須知單》
    《隨園食單》,古代中國烹飪著作。共一卷。身為乾隆才子、詩壇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頗豐。
  • 袁枚:會吃會玩還會賺錢,哪個文人比我活得瀟灑?
    袁枚34歲時,父親去世,加之看不慣官場黑暗,於是,那年他徹底任性了一把,辭去官職回家。接著,袁枚在南京小倉山購買了一個園子,原是隋氏廢園,經他改造之後,就改名為「隨園」,從此,他在隨園中,過起了逍遙的生活。
  • 《隨園食單》是清代皇家菜譜?漫談中華飲食文化得益於飲食和烹飪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熟知的那位「清朝網絡達人」袁枚,不僅在詩作上頗有建樹,其本身還是位資深的美食家,著作的《隨園食單》更是述盡了乾隆時期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和烹飪技巧。《隨園食單》共記載了326種南北菜餚飯點,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是一部研究傳統菜點以及烹飪方法的指導性史籍。自從《隨園食單》問世以來,這部著作被長期公認為廚者的經典。
  • 如何理解袁枚在隨園詩話裡的勸誡
    問題:打開如今的網絡,詩歌幾近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的勸誡?前言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看看《隨園詩話》裡袁枚是怎麼說的?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餘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 隨園食單十:廚房那些不同的鍋、爐、刀、碗,到底有什麼用呢?
    我們先來看看清朝的超級吃貨,寫出《隨園食單》的袁枚老先生怎麼說: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老先生說,每一道食材都有自己本身的味道,不可以隨便就混搭在一起。
  • 讓人驚掉下巴的5個神級吃貨,嚇壞寶寶了!!
    當然,上面那些成就,跟他在吃貨界的成就與專業程度相比,簡直就是九牛一毛。袁枚用自己四十年的吃貨經驗寫了一本《隨園食單》,他解決了吃貨界的幾大終極哲學問題-什麼是吃貨?下附:刀魚二法、鰣魚、鱘魚、黃魚、班魚、假蟹《隨園食單·特牲單》(專講豬肉):豬用最多,可稱「廣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饋食之禮。作《特牲單》。
  • 一片牛舌,一口小酒,才是下酒的最高境界
    亦有冬醃風乾者,隔年而食之,極似好火腿。——《隨園食單·雜牲單》————————以牛舌為原料的菜式,不僅在古今中外的菜譜中不多見,而且在當今的館子中也不多見。記得小時候,老家酉陽每到街上趕場時,擺在服務社館子大門口柴火灶上的牛雜湯鍋,就會突突地滾沸著麻辣,飄香整條街道。
  • 61歲的袁枚寫下一首唯美的詩,短短的20個字,卻是美得令人心碎
    袁枚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清朝的網紅,無論是他的詩歌,還是評論文集,那都是很有特色;另外他對於美食也有研究,一部經典的《隨園食單》,讓我們真正見識到了什麼是吃貨;而且他的名氣也是很大,有著很多的粉絲。其實作為一位傳統的文人,袁枚之所以會受到人們的追捧,無非是他有著過人的才情,寫下的詩歌也是別具一格,不僅很抒情,同時還充滿了哲理,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苔》,這首詩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不過裡面的兩句詩相信很多人一定聽過:「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兩句激勵了無數的青年,詩人也是告訴了我們,儘管我們很渺小,但是一樣可以活得轟轟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