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有名的古代菜譜:袁枚的《隨園食單》

2021-01-15 喵哥看娛樂

說到清代的袁枚,此人不但才華橫溢,而且不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樣窮酸不堪,而是頗懂賺錢之道,他早先是做官的,後來辭官後靠著自己的才氣寫文賺取稿費,此人寫文生冷不忌,不管是墓碑文還是妓院門口對聯,只要給夠錢就寫。買下隨園(曹雪芹舊居,大觀園原型)後,又通過出租隨園裡的田地、房屋大賺特賺,還在隨園刊印書籍賣錢。按道理來說,這樣一個滿腦子都是錢的人,寫的文章多少也會帶點俗氣,然而袁枚的文風卻出人意外的清新脫俗,我們其實學過他的文章的,就是詩歌《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這首詩充滿鄉野童趣,很難想像是出自一個大地主之手。此外還學過他的《黃生借書說》,裡面有一個精闢的句子,形容借書與讀書的關係,就是「書非借不可讀也」,大家還記得麼?還有,他還寫了短篇小說集《子不語》,取「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意思,裡面寫的都是山精狐仙、殭屍鬼怪的故事。

這麼一個有錢的才子,如果寫起菜譜來,會是什麼樣子呢?那就是流傳後世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隨園食單》了。

袁枚居住的隨園

由於比較有錢,所以袁枚週遊廣闊,見識不凡,不像一般窮文人那樣,被貧苦阻礙了眼界。就吃上面而言,袁枚除了自己養著幾個手藝精湛的廚子外,平時還經常會到城裡的各個著名菜館去轉悠,有時到外地去的話,就會去見識當地的名菜小吃。吃的多了後,精明的袁枚就想到,可以把自己平時吃到的有意思的菜,筆錄下來,刊印成菜譜來賣錢,所以就有了這本《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有《序》《須知單》《戒單》三篇,這三篇是對飲食的總的概括,《須知單》裡說的是在烹飪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從食物的調味、火候、搭配,到碗碟洗刷、擺設等應有盡有;《戒單》裡說的是飲食之道等。特別是飲食之道,講的挺有道理,《戒單》裡提出了一個說法:「戒暴珍」,袁枚提到「嘗見烹甲魚者,專取其裙而不知味在肉中;蒸鰣魚者,專取其肚而不知鮮在背上。」就是說有的人只選甲魚的裙邊和鰣魚的肚來吃,不吃其他部位,袁枚覺得這種做法非常浪費,因為其他部位的肉也同樣的鮮美,丟掉這些部位不吃,就是「暴珍」,也就是丟棄美食的意思。還有人在鵝還活著的時候,就把鵝掌放在炭火上烤;在雞還活著的時候,就生取活雞的雞肝,然後只吃鵝掌和雞肝,這也是一種「暴珍」,而且殘忍,袁枚非常反對這樣的做法,認為「君子所不為也」,所以袁枚認為應該「戒暴珍」。

《隨園食單》的第二部分就更有意思了,袁枚把菜餚分成了海鮮、江鮮、羽族(雞鴨鵝鳥)、特牲(豬)、雜牲(牛羊鹿)、有鱗魚、無鱗魚、素菜、小菜(涼拌菜、醬料等)、飯粥、茶酒、點心這十二大類,記載了這些不同種類菜餚具體的烹飪方法:《海鮮單》裡提到了海參的浸泡方法和烹飪方法:「海參無味之物,沙多氣腥,最難討好。然天性濃重,斷不可以清湯煨也。須檢小刺參,先泡去沙泥,用肉湯滾泡三次,然後以雞、肉兩汁紅煨極爛。」寥寥數字就寫出了海參的特性,以及如何炮製海參;《特牲單》裡光豬肉的做法就有幾十種,實在讓人嘆為觀止;《小菜單》裡提到了著名的高郵鹹鴨蛋,原來早在清代的時候,高郵鹹鴨蛋就已經深受饕客的喜愛了;小編自己最喜歡吃雞鴨鵝鳥了,所以《羽族單》看的最為詳細,裡面有道「雲林鵝」的做法:鵝開膛破肚洗淨後,用蔥和鹽抹在鵝腹內,鵝的外面則用蜂蜜均勻抹遍,然後鍋中倒入一半酒一半水,把鵝放到蒸架上,蓋上鍋蓋蒸。蒸熟後,酒香四溢,酒和蜂蜜滲透進鵝肉裡,入口香甜,內裡又有鹽和蔥中和味道,所以吃多也不膩。不行了,想想就流口水啊。據說在無錫一帶,還流傳有「雲林鵝」這道菜,真想去那邊嘗一嘗啊。

雲林鵝

由於《隨園食單》寫到的菜餚品類豐富,做法詳盡,非常的貼近生活,而且又是袁枚這樣的大才子所著,文筆那更是不用說的了,所以《隨園食單》問世後,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大賣特賣,袁枚也狠狠的賺了一筆。《隨園食單》流傳到後世,有許多人照著裡面的菜譜,真的做出很好吃的菜出來,香港的大才子蔡瀾,就曾叫自己的好友鏞記的老闆甘建成,照著《隨園食單》,做出了「燻煨肉」,被食客們吃得精光,人人叫好。可見《隨園食單》是真正實用的菜譜,現代人照樣可以照著上面的烹飪方法,做出美味的菜餚。通過一本《隨園食單》可以穿梭古代,吃到古人們常吃的菜,還真的是蠻神奇的。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搜《隨園食單》來看,或者去購買實體書籍。《隨園食單》的版本有很多,有文言文版,漫畫版,白話文版等,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版本來看哦。看了《隨園食單》後,大家也可以照著上面的做法來做菜,如果能照單做出古時的名菜,那還真的是挺有意思的呢。

相關焦點

  • 袁枚和《隨園食單》
    袁枚清代乾隆年間名士袁枚,與紀曉嵐素有「北紀南袁」之稱,其代表作有《隨園詩話》等,流傳久遠。袁枚愛吃,也懂得吃,曾經寫過一本《隨園食單》。《隨園食單》首先敘述了下廚的知識。《須知》共十九條,對配製菜餚的佐料、洗刷、調劑、配搭、獨用(如螃蟹、羊肉腥羶之類)、火候、潔淨等,提出了全面嚴格要求。如「潔淨」就說:「切蔥之刀不可以切筍;搗椒(花椒)之臼不可以搗粉。聞菜有抹布之氣者,由其布之不潔也;聞菜有砧板之氣者,由其板之不淨也。」
  • 古代文人的美食菜譜《隨園食單》
    本次帶給大家的書就是一本來自古代的菜譜——《隨園食單》袁枚  《隨園食單》是清代文人袁枚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物,被海內外食學家稱為中國歷史上的「食經」,其價值卻不僅是食學的,思想哲學和語言文學價值同樣是不可低估的。
  • 《隨園食單》這麼讀,才能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書叫做《隨園食單》,這位「老吃貨」就是袁枚。袁枚,是浙江杭州人氏。他生活在富庶繁榮的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職稱是進士,職業是官員,愛好是吃喝,外號則是吃貨。但其中最為著名的,還是咱們今天要講的這部——《隨園食單》。雖叫做「食單」,但卻絕不可單純理解為菜譜。今天我們所講的這本《隨園食單》,可以定義為清代飲食文化的理論著作。中國的飲食文化,從來不是胡吃海塞暴飲暴食。相反,我國很早就出現了飲食文化的理論思想。像老子的「治大國如烹小鮮」,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但這些飲食之道,多是隻言片語。真正系統的講述飲食思想,那就要首推這本《隨園食單》了。
  • 袁枚:隨園食單,悠遊自在,他是吃貨的最高境界
    袁枚:隨園食單,悠遊自在,他是吃貨的最高境界吃貨,這個詞在現在已經不僅僅是指喜歡吃的人了,它更是一種生活情趣的體現。喜歡吃,會吃,懂吃,愛吃的人自然是熱愛生活的人。比如汪曾祺先生筆下的高郵的鴨蛋,拿筷子一戳蛋黃的油就淌了出來,我們上中學的時候每每讀到此處口中就會生出口水,迫切的想要嘗一嘗,那種流油的鴨蛋黃。最值得說一說吃貨的必然是袁枚了。他愛好自然山水喜歡喝茶飲酒,懂吃會吃還愛研究吃東西,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饕。袁枚的吃貨之名,廣為流傳。在當時,他的很多朋友慕名而來,不是因為他的詩名才明,而是因為他』『會吃』』的本事。
  • 一口飯一口草,袁枚《隨園食單》告訴你,南京人最稀罕的野菜
    袁枚的詩文在當時也能算得上江南之冠,和身在北京的紀曉嵐並稱為「南袁北紀」,除了《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這些我們非常熟悉的作品之外,袁枚在70歲高齡時,還寫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食譜,名為——《隨園食單》,其中記載了326種美味菜餚。
  • 【好吃】袁枚的《隨園食單》
    清代文壇巨擘袁枚就是個吃貨他不僅愛吃,還懂吃好在他酒足飯飽後還知道分享留給後代一份菜譜《隨園食單》晨6點素  面先一日將蘑菇蓬熬汁,定清,次日將筍熬汁譯文簡說:提前一天將蘑菇頭熬汁,澄清,第二天將筍熬汁,加面燒煮。
  • 《隨園食單》系列之引子
    袁枚因其雅名,結識了眾多名流貴族,得以嘗遍天下美味,持之以恆四十餘年乃成《隨園食單》。《隨園食單》是中國古代烹飪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之作它  第一次  全面而系統地   總結了中國烹飪的成就記載了乾隆時期我國南北各地,尤其江、浙、皖等地三百多種官宦人家美食,獲譽甚高。
  • 108道杭州「食聖」獨家菜譜!漫畫版新「隨園食單」即將亮相「亞洲...
    在漫畫大師蔡志忠眼裡,樸實無華的菜譜也可以變得相當生動有趣。下周,在即將到來的「亞洲美食節」上,這本由杭幫菜研究院策劃,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創作《漫畫杭幫菜》就要登場亮相了。該書以杭州人袁枚為主角,介紹了108道杭幫菜的歷史、典故、故事、傳說。
  • 《隨園食單》背後的三部美食史
    如果將中國飲食的發展歷程想像成一個函數,那它的曲線圖絕不是平緩上升型,而是經歷過一段筆直的上升期;如果要在這個上升期裡尋找三個關鍵詞,那將毫無意外的會是:清代、袁枚與《隨園食單》。食經史:百代食單問隨園千年飲食爆發於清代,清代食客折腰於袁枚,那袁枚的食單又收束於何處呢?答案是《隨園食單》。
  • 隨園食單...特牲單...菜花頭煨肉...炒肉絲...
    隨園食單...清 袁枚...
  • 《隨園食單》是清代皇家菜譜?漫談中華飲食文化得益於飲食和烹飪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熟知的那位「清朝網絡達人」袁枚,不僅在詩作上頗有建樹,其本身還是位資深的美食家,著作的《隨園食單》更是述盡了乾隆時期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和烹飪技巧。《隨園食單》共記載了326種南北菜餚飯點,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是一部研究傳統菜點以及烹飪方法的指導性史籍。自從《隨園食單》問世以來,這部著作被長期公認為廚者的經典。
  • 袁枚《隨園食單》全文(下)
    袁枚《隨園食單》全文(下)
  • 《隨園食單·須知單》
    《隨園食單》,古代中國烹飪著作。共一卷。身為乾隆才子、詩壇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頗豐。
  • 隨園食單十:廚房那些不同的鍋、爐、刀、碗,到底有什麼用呢?
    我們先來看看清朝的超級吃貨,寫出《隨園食單》的袁枚老先生怎麼說: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老先生說,每一道食材都有自己本身的味道,不可以隨便就混搭在一起。
  • 跟著清代吃貨,從《隨園食單》看吃蟹指南!
    蟹是江南人舌尖上難以割捨的美味,江南人不僅吃蟹,還吃的講究,先揭臍、後掀蓋、再食砣(軀體),最後吃八隻腳和雙螯。一隻蟹,吃出了江南人的細緻與耐心。- 江南吃貨 -清代著名的「江南吃貨」袁枚,對吃格外講究,是個極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寧縣令時,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加以改造。
  • 袁枚:會吃會玩還會賺錢,哪個文人比我活得瀟灑?
    袁枚34歲時,父親去世,加之看不慣官場黑暗,於是,那年他徹底任性了一把,辭去官職回家。接著,袁枚在南京小倉山購買了一個園子,原是隋氏廢園,經他改造之後,就改名為「隨園」,從此,他在隨園中,過起了逍遙的生活。
  • 古代文人的食譜
    「袁枚,因為我最喜歡他的《隨園食單》。」一時間,這個答案讓大家都覺得遙不可及,《隨園食單》也要被奉為經典。 如果活在當下,袁枚也必定是那種可以討女孩子歡心的老流氓,他的文字很漂亮,他的菜式很江南,他除了做文人之外,還有種「糖心爹地」兼情人大廚的姿態:「嘿,親愛的,要不要來一口清蒸鰣魚?」
  • 如何理解袁枚在隨園詩話裡的勸誡
    問題:打開如今的網絡,詩歌幾近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的勸誡?前言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看看《隨園詩話》裡袁枚是怎麼說的?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餘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 白居易的《長恨歌》千古流傳,袁枚卻認為它不值一讀,這是為何?
    當人們深陷白居易文字中時,有人十分清醒,他就是袁枚。很多人知道袁枚,是因為美食,袁枚的《隨園食單》的確是一本美食著作,然而,很多人忽略了袁枚的其他身份——清中期著名的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他就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批評白居易的《長恨歌》不值得一讀。
  • 隨園食單...特牲單...燒豬肉...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世稱隨園先生...錢塘(今杭州)人,祖籍浙江慈谿...清乾嘉時期代表詩人 散文家 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