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道杭州「食聖」獨家菜譜!漫畫版新「隨園食單」即將亮相「亞洲...

2021-01-09 錢江晚報

漫畫家遇上杭幫菜,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在漫畫大師蔡志忠眼裡,樸實無華的菜譜也可以變得相當生動有趣。

下周,在即將到來的「亞洲美食節」上,這本由杭幫菜研究院策劃,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創作《漫畫杭幫菜》就要登場亮相了。

該書以杭州人袁枚為主角,介紹了108道杭幫菜的歷史、典故、故事、傳說。

長居杭州10年,蔡志忠自稱杭幫「蔡」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

(蔡志忠先生和何宏教授,周鴻承博士)

108道菜,他用卡通創造了一個杭州食神

「我要畫漫畫就一定要有點Q,有點作怪。開始想過幾個主角人物來畫,像白居易、蘇東坡,後來,我發現了一個人,杭州食神,袁枚。」蔡志忠說。

袁枚,清代錢塘(今杭州)人。他將各類烹飪技術、菜點茶酒匯集成《隨園食單》,被譽為中國古代經典《食經》。

事實上,選擇袁枚作為漫畫的主角,蔡志忠有著深刻的考慮,研究了很多杭州美食文化,「袁枚寫的《隨園食單》,裡面有326道菜,而且他寫得非常精緻又很清楚,比我畫的漫畫還淺顯易懂,所以我就用卡通創造了一個杭州食神。」

最終,蔡志忠和杭幫菜研究院商定,由浙江旅遊職業學院的何宏教授,負責提供108道杭州菜的背景資料,選取的原則是1956年評出的杭幫菜36道名菜,17道名點,除主城區以外的蕭山、餘杭、富陽、臨安、建德、桐廬、淳安等7個區縣各5道代表性名菜點共35道,另外有20道杭州人常吃的特色菜點。

「蔡大師以這些素材為基礎,開始繪製《漫畫杭幫菜》。他的效率很高,本來我們想每天提供10道材料供他參考,他說他喜歡一鼓作氣完成。這樣我用半個月時間寫材料,他用半個月時間畫出來。」

因為參與編撰工作的緣故,何宏第一時間讀到了《漫畫杭幫菜》。「漫畫家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通過簡單的筆觸就把一堆用歷史、掌故、故事、傳說包裝的菜餚表現出來,輕輕鬆鬆中,讓不了解杭幫菜的對杭幫菜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解杭幫菜的,則對作者的解讀報以確認過眼神地一笑。」

據了解,《漫畫杭幫菜》即將上架發售,除新華書店有售外,淘寶、噹噹都能買到。

點擊連結,即刻預定哦……

稿件來源:杭州發布

相關焦點

  • 聊一聊有名的古代菜譜:袁枚的《隨園食單》
    這麼一個有錢的才子,如果寫起菜譜來,會是什麼樣子呢?那就是流傳後世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隨園食單》了。吃的多了後,精明的袁枚就想到,可以把自己平時吃到的有意思的菜,筆錄下來,刊印成菜譜來賣錢,所以就有了這本《隨園食單》。《隨園食單》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有《序》《須知單》《戒單》三篇,這三篇是對飲食的總的概括,《須知單》裡說的是在烹飪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從食物的調味、火候、搭配,到碗碟洗刷、擺設等應有盡有;《戒單》裡說的是飲食之道等。
  • 古代文人的美食菜譜《隨園食單》
    本次帶給大家的書就是一本來自古代的菜譜——《隨園食單》袁枚 《隨園食單》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共十四單,外加一序。詳細記述了我國十八世紀中葉流行的三百多種南北菜餚、飯點和名茶美酒。舉凡菜點的選料、加工、切配、烹調及對菜點的色、香、味、形、器、序都做了精闢的論述。
  • 《隨園食單》這麼讀,才能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最近多傑老師就在喜馬拉雅【大咖讀書會】中,推薦了一本飲食類的書籍《隨園食單》,大家一起聽聽,這枚現代版的「帥吃貨」,是如何解讀這位清代「老吃貨」的飲食之道的吧!請戳文章下方的:閱讀原文 即可收聽楊多傑解讀的《隨園食單》。
  • 《隨園食單》背後的三部美食史
    張騫鑿空打響了漢胡飲食交流的「第一槍」,大約在南北朝時期,胡椒隨著連年戰火傳入中原,乳酪、羊肉等食物也逐漸在漢人的食譜中亮相。隋唐時期,中原王朝盛極一時,葡萄酒釀法、熬糖法、胡餅製法及以菠菜為代表的胡食大量傳入,這些新事物令中國朝宴的水準和豐富程度為之一變,也為兩宋時期南食、北食的分野奠定了基礎。
  • 隨園食單...特牲單...菜花頭煨肉...炒肉絲...
    隨園食單...清 袁枚...
  • 《隨園食單·須知單》
    《隨園食單》,古代中國烹飪著作。共一卷。身為乾隆才子、詩壇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頗豐。
  • 《隨園食單》系列之引子
    袁枚因其雅名,結識了眾多名流貴族,得以嘗遍天下美味,持之以恆四十餘年乃成《隨園食單》。這裡說個小故事,汪曾祺是閣主很喜歡的一個作家,他與袁枚都是江浙人士,但是他卻對袁枚的《隨園食單》不甚感冒。而他的直言仍是讓人訝異,「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
  • 袁枚和《隨園食單》
    袁枚清代乾隆年間名士袁枚,與紀曉嵐素有「北紀南袁」之稱,其代表作有《隨園詩話》等,流傳久遠。袁枚愛吃,也懂得吃,曾經寫過一本《隨園食單》。《隨園食單》首先敘述了下廚的知識。《須知》共十九條,對配製菜餚的佐料、洗刷、調劑、配搭、獨用(如螃蟹、羊肉腥羶之類)、火候、潔淨等,提出了全面嚴格要求。如「潔淨」就說:「切蔥之刀不可以切筍;搗椒(花椒)之臼不可以搗粉。聞菜有抹布之氣者,由其布之不潔也;聞菜有砧板之氣者,由其板之不淨也。」
  • 【好吃】袁枚的《隨園食單》
    清代文壇巨擘袁枚就是個吃貨他不僅愛吃,還懂吃好在他酒足飯飽後還知道分享留給後代一份菜譜《隨園食單》晨6點素  面先一日將蘑菇蓬熬汁,定清,次日將筍熬汁如要鹹食,則加上蔥椒鹽即可。慄  糕煮慄極爛,以純糯粉加糖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陽小食也。
  • 《隨園食單》是清代皇家菜譜?漫談中華飲食文化得益於飲食和烹飪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熟知的那位「清朝網絡達人」袁枚,不僅在詩作上頗有建樹,其本身還是位資深的美食家,著作的《隨園食單》更是述盡了乾隆時期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和烹飪技巧。《隨園食單》共記載了326種南北菜餚飯點,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是一部研究傳統菜點以及烹飪方法的指導性史籍。自從《隨園食單》問世以來,這部著作被長期公認為廚者的經典。
  • 隨園食單(下)
    杭州施魯箴家制之最佳。據云:醬後曬乾又醬,故皮薄而皺,上口脆。新蠶豆新蠶豆之嫩者,以醃芥菜炒之,甚妙。隨採隨食方佳。【蠶豆即胡豆,江浙亦稱羅漢豆。】醃蛋醃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紅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 袁枚《隨園食單》全文(下)
    袁枚《隨園食單》全文(下)
  • 跟著清代吃貨,從《隨園食單》看吃蟹指南!
    蟹是江南人舌尖上難以割捨的美味,江南人不僅吃蟹,還吃的講究,先揭臍、後掀蓋、再食砣(軀體),最後吃八隻腳和雙螯。一隻蟹,吃出了江南人的細緻與耐心。- 江南吃貨 -清代著名的「江南吃貨」袁枚,對吃格外講究,是個極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寧縣令時,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加以改造。
  • 袁枚:隨園食單,悠遊自在,他是吃貨的最高境界
    袁枚:隨園食單,悠遊自在,他是吃貨的最高境界吃貨,這個詞在現在已經不僅僅是指喜歡吃的人了,它更是一種生活情趣的體現。喜歡吃,會吃,懂吃,愛吃的人自然是熱愛生活的人。著名的隨園食單就是袁枚這個吃貨的集大成者。在外人看來,一個文學才華能夠與紀曉嵐齊名的人竟然放下身段,去研究這些吃吃喝喝的東西,多少都有些可惜。袁枚並不這麼覺得,反而他十分喜愛研究這些東西而且,從中得到了許多快樂。《隨園食單》記載了,約326種南北菜餚,還有一些糕點的製作方法,當然了,作為一個正經的文人,騷客,當然少不了泡茶飲酒。這部吃貨之書的,文學價值極高,分類極細。
  • 隨園食單(上)
    隨園食單[清]袁枚撰序 詩人美周公而曰「籩豆有踐」,惡凡伯而曰
  • 一口飯一口草,袁枚《隨園食單》告訴你,南京人最稀罕的野菜
    那時候的袁枚才32歲,正是政治生涯的鼎盛時期,他卻寧願隱居在南京小倉山隨園,潛心著書寫詩。袁枚的詩文在當時也能算得上江南之冠,和身在北京的紀曉嵐並稱為「南袁北紀」,除了《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這些我們非常熟悉的作品之外,袁枚在70歲高齡時,還寫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食譜,名為——《隨園食單》,其中記載了326種美味菜餚。
  • 隨園食單...特牲單...燒豬肉...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世稱隨園先生...錢塘(今杭州)人,祖籍浙江慈谿...清乾嘉時期代表詩人 散文家 文學評論家...
  • 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 ——《隨園食單》(一)
    把肉中的筋膜剔除之後肉就會易嚼;鴨腎去除之後腥臊味就沒有了;處理魚的過程中若把魚膽弄破了,則整條魚都會有苦味;鰻魚的粘液沒有去除乾淨則成菜後會充滿腥味;韭菜把葉子去掉只留下白色的莖稈部分,白菜去掉老葉子只保留菜心。《內則》中說:「魚去掉魚鰓,鱉去掉屁股。」就是說的這個道理。俗話說:「若要魚好吃,洗得白筋出。」也是在強調食材清洗處理的重要性。調劑之法,相物而施。
  • 隨園食單...特牲單...高麗肉...豬油蒸醬...假魚肚...肉鮓(補)...
    問知現則不限於時...肉皮曬乾油炸,炸成蜂巢行,很像魚肚,但是入口輕薄,原形畢露...事務紺珠有豬皮另一種做法,水晶膾,豬皮去淨脂,熬稠,濾過,凝成凍,切食。假魚肚和水晶膾,民間閒時多見...肉鮓只有我家杭州有。幹肉皮煮熟,刮淨油,刨成薄片暴曬,可久藏不壞。涼開水浸軟,鹽化 麻油 芝麻拌著吃,頗有風味...隨息居飲食譜說,豬膚,甘,涼。清虛熱,治下痢 心煩 咽痛...
  • 隨園食單十:廚房那些不同的鍋、爐、刀、碗,到底有什麼用呢?
    我們先來看看清朝的超級吃貨,寫出《隨園食單》的袁枚老先生怎麼說: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老先生說,每一道食材都有自己本身的味道,不可以隨便就混搭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