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晝夜節律發生變化
除此之外,老人的老年人睡眠/清醒平衡系統並不像年輕人那樣工作良好。
睡眠調節的一個經典理論框架是由Alexander Borbély在1982年提出的,他認為人要去睡覺,是由體內兩個系統共同作用決定的,一個是睡眠/清醒平衡系統,一個是晝夜節律系統(生物鐘)。睡眠/清醒平衡系統與基底前腦區有關,讓人在醒了以後不斷增加睡眠的傾向,到晚上這種驅動力達到最高;而在睡眠期間不斷增加清醒的傾向,到早上達到最高。晝夜節律系統的調節主要在視交叉上核(SCN),是身體根據當地的晝夜規律進行相應生理和行為調整的一種節律。
老年人睡得少、起得早,跟這兩個系統都有關。
大多數年輕人到晚上一定時間就會困(雖然很多人撐著不願意睡),但大部分老年人晚上的睡意比年輕人低(雖然他們睡得早)。這就使他們的睡眠驅動力不足,容易導致兩種情況,一是上床了睡不著,二是容易醒。
這樣的睡眠模式會直接導致睡眠質量的下降,這就造成很多老年人白天感到困,會用午睡和小睡來補覺,而補覺時間過長又會引起晚上睡眠驅動力的降低,如此惡性循環下去。這一點與以上所說的老年人容易醒結合,基本上是老年人睡眠時間少的原因。
而老年人起得早,跟晝夜節律系統有很大關係。研究發現,幾個決定睡眠的重要節律因素,體溫、褪黑素、皮質醇,在老年人身上的節律都比年輕人要提前一個小時左右。
比方說,普通年輕人的體溫到晚上22點時達到峰值,然後開始下降,這是身體開始準備睡眠的節奏。而健康老年人體溫下降大約從晚上21點就開始,甚至更早。
早上也是一樣,老年人體溫上升的時間基本也要比年輕人早一個小時。褪黑素和皮質醇的變化趨勢跟體溫類似。
我們知道光照是影響人晝夜節律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有研究認為老年人缺乏室外活動、甚至是眼睛本身的退化減少了接受到的光照,因此影響了自身的晝夜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