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通過學佛,讓自己懂得了人生的真諦。同時,也明白了人生苦的來源,以及如何讓自己脫離各種苦。雖然也有很多東西做不到,但是他也在不斷地學,不斷地修行。
在許多學佛人的心中,不斷地詢問自己,釋迦牟尼佛講了49年的佛法,到底這個佛法,有沒有一個核心?如果沒有,那麼修行的人以什麼為標準?如果有,那麼這個核心,到底是什麼?
釋迦牟尼佛31歲成道,成道後一直做著普度眾生的事情。他在世時,講法49年,都是圍繞如何去掉人的「妄想執著」,來教給人們,如何去修行,如何去覺悟。這49年所講的法,存在一個核心。這個核心,只有一個字,這個字,就是一個「空」字。因此,佛門被稱之為空門。
釋迦牟尼佛講的空,並非是什麼都沒有。這種空,是指的一個人,要看透一切事物的本質,要看透一切心的本質。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這裡的心,就是人的妄想執著。只要學佛的人,將妄想執著去盡,就能達到覺悟。
在《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對須菩提說這個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的相,是指的人對外界事物的一切看法。只要自己的心,空起來,就會發現,世間的一切相,只不過是一種假象。
比如說,我們看到的木柴,我們覺得它是木柴,只不過這種木柴,它會發生變化。我們如果用火,將木柴燒掉,那麼木柴本身就不存在了。經過這種外力,強行讓木柴發生變化的時候,木柴就消失了,就變成了空。
不僅木柴存在這種特性,這個世間的一切,都存在這種特性。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這個世界的規則,就是「成住壞滅空」。任何事物,達到一定的時候,都會成空。
人的妄想執著也是如此。不管你執著什麼東西,到它消亡的時候,你的妄想執著還在,但是你所執著的東西,已經沒有了,成空了。這種外物存在狀況,釋迦牟尼佛用了一個偈語,作了很好的說明:「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一個人有妄想執著的存在,會造下種種「業」。一個人造的業有兩種:一種是善業,一種是惡業。人在這兩種業中,也存在一個現象,叫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也是學佛人所必須要知道的。並且,還要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要求,儘量讓自己得諸善果,遠離惡報。
雖然一切事物都存在「空」的特性,但是一個人在其中,無論做了什麼事情,都需要自己去了結。《華嚴經》中說:「假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旦造下的因緣得到了結,它也就不再存在。
看得無比深遠的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人們,對於這種因緣的本身,也不要去執著它,因為它到最終,也會成空。於是就留下了這麼一句話:「因緣生滅法,佛說皆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