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5後創業者,如何靠賣玩具創造一家1000億市值的企業?
12月11日,靠賣盲盒起家的泡泡瑪特在港股掛牌上市,市值一度超過1100億港元。小小盲盒,居然能有這麼大的魔力。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大學畢業後不久就創辦了泡泡瑪特,並用10年時間將其打造成中國潮玩文化的代表。
企業上市後,王寧一夜之間身價超400億人民幣。
那麼,他又有著怎樣的創業故事呢?
文/十二不惑
天生適合創業
1987年,王寧出生於河南新鄉。
父母和親戚們大都做著各式各樣的小生意。在王寧小時候,父母先後做過錄像、鐘錶、漁具等生意,他的童年和課餘時間大都在父母的店裡度過。
每天形形色色的顧客來店裡買東西,讓王寧不知不覺間對商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培養了他對商業信息的敏感度,並立志長大後就會選擇做生意,就應該創業。
高中畢業後的暑假,王寧就開啟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王寧的足球踢得不錯,趁著上大學前的假期,在家創辦了一個足球暑期班。
雖然沒有訓練場地,沒有教學經驗,也沒有辦公室,但是王寧有辦法解決。
他印刷了很多宣傳單,去小學門口派發,很快就招到了幾十個學生。王寧帶著這些學員去附近的廣場訓練,一個人身兼數職。
賺的第一筆錢雖然不多,但是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2005年,王寧進入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就讀廣告學專業。學校經常組織一些活動,激發了王寧將這些事情記錄下來,分享給家人和朋友們看的想法。
王寧將校園中的生活點滴拍成MV並刻錄成光碟,很快這份光碟在班級和校園間開始流行,很多同學都找他刻錄。
「這裡大多數都是自己的照片和生活,居然會有這麼多同學想要。如果做成一個全校學生的大學生活記錄片,然後用光碟的形式發行,會不會有很多人會買?」王寧想想都興奮,直覺告訴他,這將會是一個很好的生意。
當新一屆新生入校時,王寧成立了一個社團工作室——「Days Studio」,開始創業。
新生到校報到的場景、迎新晚會、各種社團活動、聯誼活動,製作的第一批1000張光碟一天時間就銷售一空。
王寧和「Days Studio」團隊在學校迅速走紅,校園裡很多活躍分子紛紛慕名加入,其中有一些是後期跟隨王寧一起創業超過10年的元老。
雖然光碟不是一個大生意,但是從前期創意、策劃、選景、拍攝,到後期的製作、宣傳、銷售,以及售後服務,團隊經歷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商業流程,這為日後的創業項目打下了基礎。
後來因為視頻網站越來越成熟,紀錄片被同學傳到視頻網站上,買光碟的人就很少了。
之後,王寧又盯上了批零生意。他帶著團隊去杭州、義烏等地考察,採購了一些有意思的小商品,然後轉手賣出。
順著零售這條路,2008年初,王寧和團隊夥伴發現「格子店」這種新興的零售業態。
「小格子」能夠匯聚各式各樣的商品,而且以創意商品為主,這一業態非常容易吸引消費人流。
隨著「格子街」名聲大噪,模仿者越來越多,兩個月內學校周邊竟然開起了十幾家格子店。儘管王寧的格子店很成功,但不可持續。
因為格子店開店門檻低,很容易形成多家競爭,相互廝殺的情況,最後陷入大家都無錢可賺。
創辦泡泡瑪特
格子店雖然商品品類豐富,消費者願意這裡停留,選購商品,但是分租模式會帶來商品品質難以把控、產品風格千差萬別、毛利低等一系列問題。
所以王寧一直想在格子店的基礎上,做到統一採購、做好品控,又能保持產品豐富度的一種零售模式。
2010年前後,中國零售市場還非常缺少潮流雜貨這個大品類。他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大機會。
王寧和團隊去很多城市考察當地最潮流的零售聚集地,最後在香港看到了一家名為Log On的公司。這個公司將潮流商品像超市一樣陳列和銷售,在香港開了很多店,做得非常成功。
看到這種商業模式時,王寧心裡一驚:這不就是我想要的。於是決定回北京參照這樣的模式創辦了「泡泡瑪特」。
回京後,他將創業所積累的資金全部都投入了泡泡瑪特這個項目。
2010年11月,Pop Mart(泡泡瑪特)首家店在北京中關村歐美匯購物中心正式開業。
開業後,壓力隨之而來。在格子店時代,王寧的競爭對手主要是一些個體戶,而泡泡瑪特開在高檔購物中心,競爭對手就變成了有一定實力的諸多品牌專賣店。
泡泡瑪特創業初期,主要是20多歲的年輕人在經營,招聘不到具有零售管理經營的優秀人才。門店客流量少,店員無事可做,最後集體辭職。
2011年底,泡泡瑪特開始考慮轉型。王寧通過一年時候找到了一些適合泡泡瑪特風格的供應商和商品,但門店的營收和運營效率依然低下。
為此,王寧另闢蹊徑,創建了淘貨網,將零售資源打包,把這作為一項服務來賣給和自己一樣想要開店的人。
不過,網站雖然建起來不難,但是推廣和運營都需要巨額資金。於是他開始嘗試接觸風險投資,希望解決資金問題。
2012年,王寧和團隊見了10幾家投資公司,都不願意投。
出乎意料的是8月的一天,國內著名天使投資人麥剛主動找上門來。他說「我對淘貨網不感興趣,但是對泡泡瑪特感興趣。」
麥剛和王寧3天談了三次,最終決定投資200萬元。這筆投資雖不算很多,但絕對算是一筆「救命錢」。
有了投資人和資金的支持,王寧對泡泡瑪特更加充滿信心。
2012-2015年,泡泡瑪特在年輕人市場迅速崛起,許多投資機構紛至沓來,其中包括零售行業的產業投資者,這對完善泡泡瑪特的零售體系帶來了極大幫助。
在多種力量的助推下,泡泡瑪特從初期幾個人的創業團隊,發展成為規模化、規範化的企業,門店的管理效率越來越高。
成功轉型升級
然而,在2015年時,王寧感知行業開始發生變化。線下零售門店銷量下滑、毛利下降,整體經營環境開始走下坡路。
在王寧迷茫的時候,一款名叫Sonny Angel的玩具娃娃幫他們打開了另一扇窗。
這款玩具娃娃是一個8釐米左右高的手辦擺件,有幾百個款式,本來它只是泡泡瑪特經營的一個很普通的品類,沒想到2015年下半年開始迅速爆紅。
銷量從一個月幾千個,飆升至一個月好幾萬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上升。很多限量款一到貨就很快售罄,門店甚至出現來排隊搶購的情況。
Sonny Angel為泡泡瑪特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收藏類玩具市場。
根據各類知名動畫、漫畫、遊戲、影視作品角色所生產的手辦模型有非常多的擁躉,但由於這些IP絕大多數都在海外,在國內還未發展起來。
王寧發現二次元手辦與玩具收藏品市場存在著重合。盲盒IP作為玩具收藏品多為藝術創作,本身不需要長時間的內容積累,消費者購買時主要考慮的是玩偶顏值。
豐富的IP系列和不同IP形象能夠滿足不同年輕人的個性化審美需求,消費者願意為「顏值」買單。
了解到年輕人這一需求後,王寧將泡泡瑪特從一個單純的零售公司,轉型為包含藝術家經濟、IP孵化、零售、潮流文化推廣與一體的全產業鏈平臺型企業。
泡泡瑪特隨後從潮流雜物渠道商開始全面轉型為經營潮流玩具的零售商甚至是IP品牌運營商。先後推出的多款IP、多款系列產品,引爆了一個全新的市場。
之後的泡泡瑪特也逐漸被更多人所知,並進入飛速發展期。
今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登陸港交所,成為千億市值的公司。
企業上市後,對於泡泡瑪特和王寧來說,又是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