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南極人是不是某寶平臺上官方旗艦店最多的品牌了。只是名字裡有「南極人」的相關店鋪就有23829家,其中大部分還都是天貓品牌店。
更神奇的是,作為做保暖內衣發家的南極人,在電商品臺上的店鋪、產品卻多種多樣,家居服、床上用品還算是和老本行沾邊,南極人藍牙耳機有沒有讓你大跌眼鏡?
理由還挺充分,為了讓消費者用便宜價格買到大牌品質。
這些店是假的嗎?
那倒也不是,這些南極人店鋪裡都明明白白地寫著官方授權,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那這些店鋪都是真的咯?
事實上,所謂的「官方授權」只能保證你買到的南極人產品的吊牌確實是官方授權的正品,而產品本身卻和南極人沒什麼關係了。
也就是說,你買的南極人產品,只有吊牌是真的。
「起飛」的保暖內衣
成立於1997年的南極人,是中國最早一批內衣企業之一。
南極人的創始人張玉祥是上海人,在創立南極人之前,他在國企呆過,也下海開過生產女裝的服裝廠。1998年,同是上海人的俞兆林推出了保暖內衣的概念,但是他和他的同名品牌卻被曝出在保暖內衣中放塑料薄膜的醜聞。
南極人抓住了這個機會,提出了「棉+萊卡」的「高科技」概念,還請了不少大牌明星做代言人,打響了品牌知名度,樹立了「物美價廉」的品牌形象,和俞兆林、恆源祥、北極絨並成為國內保暖內衣的四大品牌。
尤其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我國紡織業進入了黃金時代,在國際市場的份額穩步提高,2002~2004年出口增長率分別為16%、28%和21%,並在之後的幾年內保持持續增長。
南極人,順著時代的東風,坐實了「國民品牌」的名號。
靠「貼牌」一年賺9億
2008年,「黃金時代」戛然而止。越來越多的紡織廠發現自己能接到的訂單越來越少,價格被越壓越低,工人越來越貴並且也越來越難招。
也是在這一年,南極人停止了自產自銷的商業模式,把生產端和銷售端的自營環節全部砍掉,賣掉了經營了十幾年的工廠,只留下了「南極人」這個牌子,開始了持續至今的「賣標模式」。
南極人開始專心做「品牌授權」,籤約並授權供應商生產「南極人」品牌的產品;2015年,南極人已經完全放棄了實體零售和直銷版塊,改名為「南極電商」,並在年底借殼新民科技登陸中小板。
也就是,南極人不再是那個過敏內衣企業了,而是一個以品牌授權為核心的輕資產網際網路平臺。你在天貓上買到的南極人產品,都是白牌產品掛了個南極人的吊牌罷了。
有意思的是,上面提到的保暖內衣四大品牌,最終都走上了這麼一條「賣吊牌」的道路。
全面轉型之後,南極人賺錢的方式主要靠這兩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品牌服務費以及標牌使用費。
品牌服務費就是品牌授權費用,供應商想要名正言順地生產南極人品牌,經銷商想要合理合法地銷售南極人的產品,都要付這個錢。
而掏錢拿到了品牌授權之後,吊牌是另外算錢的,經銷商銷售的每一件南極人品牌的商品,都要買南極人的吊牌,是為標牌使用費。據悉,標牌使用費大約是產品出廠價的8%-15%,根據品類、銷量不同價格有所波動。
就這兩種簡單的賺錢方式,2017年為南極人賺了6.2億,2018年賺了8.87億;2019年上半年,南極人的營收已經達到16.34億元,預計全年營收破30億不在話外;早幾年,南極人電商品牌綜合服務業務(就是授權和賣吊牌)的毛利率就超過了90%。
但從收益來看,南極人選擇這種的這種商業模式確實是成功的。
國民品牌經得起多少消耗?
「賣吊牌」讓南極人嘗到了甜頭,2017年,南極電商甚至全資收購了兩家主營IP授權業務的公司,試圖學習迪士尼的品牌授權。
雖然它可能選擇性地忽視了,迪士尼的IP能長盛不衰不只是因為一直可愛的老鼠,更因為他們不斷有優秀的產品產出做支撐。
而南極人,卻似乎壓根不在意授權產品的品控,近幾年頻繁出現在國家質檢部門和地方消協的質檢黑榜上。
南極人現在的市佔率和收益,是靠對二十多年老品牌的消耗換來的。
據南方周末報導,南極人的經銷商向授權廠家進貨並不用經過南極人,只需要同授權工廠籤訂名義上的合同,就可以以工廠的名義購買南極人商標,然後自己去批發市場採購貨品,掛上吊牌再銷售就行了。
白牌商品貼上南極人的標,價格幾乎能翻倍增長;南極人手裡屯有大量電商店鋪,這些品牌店鋪可以作為產品售賣或者作為對大客戶的贈品送出,雙方都開心。
消費者買到質量差的東西開心嗎?好像沒有什麼人關心。在網上買南極人的產品仿佛拆盲盒,你無法通過包裝看到背後經銷商的良心,只能靠自己的運氣。
無論什麼品牌想要長久佇立,做好產品永遠是立身之本。
南極人、恆源祥這些曾站在行業前列的老品牌們不可能不懂這一點。
可能是因為賣吊牌這種省力又賺錢的盈利模式太爽讓他們無暇顧及其他,大筆進帳模糊了他們的視線——說南極人完全不在意品控也是不公平的,不過是他們選擇把品控的優先級一再後置而已。
據傳,南極人也想要對標優衣庫,開始向線下門店試水。
但,在優衣庫推行「匠工程」,專門安排日本老專家到中國工廠學習指導時,用嚴格的管理和紮實的技術保障產品品質時,南極人在電商紅利上「飛奔」得忘乎所以,甚至失去了自我。
一個品牌想要做起來,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更久;但一個品牌想要傾塌,可能只需要一個小小的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