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八點,林晴的手機按時響起了鈴聲,屏幕中央赫然寫著兩個大字,這是她為了「吃藥」專門設置的定時提醒。摁掉鬧鐘,林晴拿出一粒濃縮蔓越莓膠囊、一粒葡萄籽精華片、一袋女性綜合營養素(包括維生素B&C、礦物質鈣&鎂&鋅、輔酶Q10&維生素E&胡蘿蔔素、礦物質鐵、HTC膠原蛋白各一粒),就著早餐把七粒藥丸一股腦吞了下去。林晴所說的「藥」,並不是經過大量臨床驗證後,具有嚴格適應症和治療作用的藥物,而是保健品。從2014年開始,還在上大二的林晴就拿自己當「試驗品」,從膠原蛋白液、葉綠素片到褪黑素、護肝片,她前後吃過不下十種。「早飯可以來不及吃,但保健品必須得吃。」定時鬧鐘之外,林晴還上了雙重保險:隨身攜帶全套保健品,早上忘了吃,中午也能補上。「已經上癮了。」林晴大笑著,毫不掩飾對保健品的依賴。當多數人對保健品的印象還停留在「為中老年打造的騙局」,已經有一批年輕人如同被「洗腦」一般,一頭扎進保健品萬能的神話。保健品,分為保健用品和保健食品,令年輕人陷入狂熱的屬於後者,在中國內地以外的地區又稱膳食補充劑。我國《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保健食品是指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阿里大數據顯示,2017-2019年天貓雙11的國際進口品類銷售榜單上,海外膳食營養補充食品連續三年位居第一。而2018年天貓國際近八成消費者為80後和90後,說明年輕人是進口保健食品的消費主力。還是大學生的孟嘉稱自己是「冒著破產的風險」,在雙11零點準時清空了購物車裡的保健品。
註:統計日期為2019.10.25-2019.11.25。圖中數字表示天貓20類保健品銷量TOP15商品月銷量總和 保健品四大類「營養型」「強化型」「功能型」「機能因子型」分類依據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9年雙11前後(10.25-11.25),在天貓網站以保健品20個成分類別為關鍵詞分別進行檢索,對在售保健品按照月銷量進行排序,統計出前15名產品的銷量總和與品牌。其中,以益生菌為主要成分的保健品銷量超過75萬件,最火爆的單品「益生元凍乾粉」月銷量超10萬件。
年輕人購買保健品主要追求調節全身機體 女性比男性擁有更廣泛的養生訴求![]()
註:統計日期為2019.10.25-2019.11.25。圖中數字表示天貓20類保健品銷量TOP15商品月銷量總和
購物車裡裝著消費的欲望,也藏著年輕男女的健康秘密。從熱銷的保健品類中,我們可以窺見年輕人購買保健品的主要訴求。益生菌調理腸胃、維生素C補充營養、酵素加快新陳代謝……調節全身機體的營養型保健品受到廣泛喜愛。而熱銷保健品成分中,僅適用於女性的成分遠多於男性,意味著年輕女性擁有更廣泛的養生需求。作為一名精緻的「養生女孩」,二十六歲的陶雲不僅要吃抗糖丸延緩衰老,還要喝膠原蛋白粉補充皮膚彈性、吃蔓越莓膠囊調理月經……「多的時候,我一天能同時吃八樣。」
![]()
註:樣本為2019.10.25-11.25天貓各類保健品月銷量TOP15的產品(N=300)
隨著天貓國際等跨境電商平臺的發展,一眾海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年輕人的「保健品購物車」也體現出國際化趨勢。林晴每日服用的六款保健品中,五款為澳洲和日本品牌,僅有一款是國貨。年輕消費者對進口商品消費需求的擴大,一方面推動了海外健康品牌在中國的市場,另一方面也帶來安全性、真偽性和性價比的問題。比起網絡上的跨境電商渠道,林晴更願意通過「人肉代購」的方式,從海外直郵保健品回國,她認為「國內還是賣得太貴了」。「啤酒加枸杞,可樂配黨參。」朋克式養生在網絡引起廣泛討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年輕人的困境:一邊享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帶來快感,一邊飽受亞健康的折磨。而服用保健品恰恰成為了緩解「失眠、掉發、肥胖」等症狀的捷徑和維持不良生活習慣的託詞。
![]()
「總覺得自己得了病,不管不顧可能會發展成不治之症,得吃點保健品養養。」二十五歲的林晴每天都被這樣的健康焦慮困擾,但她並非杞人憂天。丁香醫生與健康報移動健康研究院共同發布的《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年輕人的養生焦慮,不僅來自失眠、抑鬱、腸胃失調等傳統的亞健康問題,還表現在對自我形象的關注。皮膚狀態、脫髮和肥胖正在成為年輕人新的健康困擾。
小紅書上關於保健品的討論聚焦「產品」「效果」和具體成分![]()
除了自我意識到的健康問題,以小紅書為代表的社交平臺上泛濫的營銷宣傳也加劇了人們的養生焦慮,為保健品暢銷的勢頭添了一把火。
![]()
已經是「上班族」的陶雲承認自己太容易被「安利」了。「別人一說什麼好,我就愛去跟風。」一年來,她跟著網上的推薦,陸陸續續買了十幾種保健品。半年前,陶雲跟風購入號稱「減肥神器」的抗糖果凍,結果「一點功效都沒有,白白浪費了很多錢」。根據小紅書安利貼中出現次數較多的詞彙進行文本重製,我們得出一份保健品的「安利模板」,或許可以進一步了解社交平臺上針對保健品的宣傳話術。
![]()
保健品作為一種特殊的食品種類,不能代替治療疾病的藥物。在這種特性下,懷著健康困擾的人們在服用保健品的過程中,往往難以看到顯著的效果。
![]()
註:共統計微博正文593條,其中正面評價307條,負面評價286條
以「保健品」為關鍵詞檢索微博,爬取593條微博內容進行情感分析,可以發現人們對保健品的作用評價中,正面與負面評價數量不相上下。吃保健品「上癮」的年輕人,大都明白保健品的功效就像薛丁格的貓,但依舊說服自己去相信這是一項對身體的長期投資,五年、十年、二十年後,總有一天它會顯示出神奇的魔力。半年前,吳沛成功申請到美國的交換項目。由於無法適應美國學校的飲食,她寄希望於保健品來攝取營養。每天一粒維B族、兩頓維D軟糖、兩頓含鈣軟糖、兩粒濃縮蔓越莓軟糖、兩頓增強記憶力的膠囊,半年下來,她卻覺得「有效果也只是心理作用」。而正是因為明白「保健品不像藥品,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林晴五年來雷打不動地堅持吃保健品,全憑著「到了40歲就能看出差別」的信念。但在那些潛移默化的功效實現之前,有人已經先嘗到了保健品副作用的苦頭。
![]()
注 :關鍵詞為以「保健品」「年輕人」為搜索條件得出的熱門報導關鍵字
近四年來,有關保健品副作用的媒體報導數量逐年增長,人們對保健品的關注話題也從早期的「保健品屬於食品還是藥品」 「淘寶上的保健品是否為正品」,逐漸過渡到「保健品的副作用」。2019年10月,一篇媒體報導在文中引述專家的言論稱,「褪黑素具有催眠功能,但長期大量服用會造成低體溫、不孕、降低男性生理欲望的副作用」,一時間喧囂輿論場。儘管2014年的一項研究證實,褪黑素和不孕症之間並不存在有統計學意義的關聯性。但該報導還是引發了長期服用褪黑素人群的恐慌。失眠嚴重的趙辛為了調整生物鐘,從半年前開始每日服用褪黑素,最近兩次吃完,她明顯感到心悸。雖然一早就查過服用褪黑素可能出現「依賴」和「心悸」的副作用,趙辛最後還是選擇用褪黑素代替藥物。「安眠藥聽起來好恐怖,那個副作用應該更大。相比較來說,褪黑素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吧。」保健品有沒有用?保健品有沒有副作用?年輕人依賴保健品的現象背後,這兩個問題高懸於頭頂,卻難以找到標準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對同樣的不確定性,吃保健品「上癮」的年輕人們是時候冷靜下來,思考自己對「保健品有用論」的堅定信念,能否承受住保健品副作用的打擊。* 應受訪者要求,林晴、孟嘉、陶雲、吳沛、趙辛為化名
數據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