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輩子能在玫瑰園裡做園丁,已是不能想像的幸運了。不需要講磕磕巴巴的德文,不需要看奧地利人冰涼的臉色,就能與世界上這樣美好的物品相處,服侍它們,陪它們開放,陪它們冬眠,它們教會我忍耐,冬天看上去什麼都沒有,但春天花朵都會開的。我在這園子裡學到的,就是每年月季都會開的。這是非常簡單的事實。每年四月,月季開始發動的時候,滿園子裡都是荷爾蒙流動的氣息,愛將要降臨的氣息。」——陳丹燕《白雪公主的簡歷》
作家陳丹燕的最新小說《白雪公主的簡歷》動筆於2017年。當時的她寫到了園丁,寫到了春天,寫到了月季,卻做夢也沒想到會在若干年後成為了上海辰山植物園裡的「園丁」。
今年5月31日,陳丹燕被聘任為辰山植物園的「文化園長」,這是辰山植物園在聘請園林界「大咖」與熱心市民擔任「市民院長」後首次聘請「文化園長」。幾乎同時地,她的長篇小說《白雪公主的簡歷》也由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小說裡的第三個故事正好有關月季,有關愛情、衰老和青春。
在月季園中的陳丹燕。丁曉文圖
「其實無論植物還是文學,都需要人們靜下心,閱讀它,親近它。當人們沉浸其中,能感受到這些美好和自己的生命發生著刻骨銘心的關聯。在植物世界裡,在文學世界裡,我們越變越好。」近日,陳丹燕就「文化園長」與長篇新作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
陳丹燕最新長篇小說《白雪公主的簡歷》由浙江文藝出版社新近出版
在書裡,每個人能打開不同的理解
《白雪公主的簡歷》共分為「懸絲」「鏡子」和「蛇果」三個部分,分別帶出了以本、張潔、梅為主角的三段中年人的故事:本是一個木偶博物館的管理員,他每天擦洗檢查博物館裡展示的陳舊木偶,並且也沉迷在木偶故事當中;張潔的故事發生在陳丹燕最為熟悉的上海,講述的是人生中突如其來的疾病和死亡到來的時候,兩代人的故事,女性的故事,友誼的故事;而第三個故事通過梅與情人伯恩海德若即若離的情感關係徐徐展開。
讓小說頗值得玩味的是,這些枝蔓開的細節和人物不僅通過文字敘述來呈現,而且還通過真實的圖片場景加以展開的。在第三個故事裡,陳丹燕放入了大量自己早年在植物園裡拍到的月季照片,有「朱麗葉」「文藝復興」「詩人的妻子」「紀念普魯斯特」……它們沉甸甸地,色彩明豔,花瓣捲曲。
月季「詩人的妻子」 陳丹燕圖
月季「朱麗葉」。陳丹燕圖
月季「紀念普魯斯特」陳丹燕圖
月季「文藝復興」 陳丹燕圖
「朱麗葉是精心嫁接過的月季,這樣驚人的美。她是莎士比亞的姑娘,義大利的姑娘,有個愛情的陽臺的姑娘,為愛死去的姑娘,有人肯追隨她的死一起去死的姑娘。就是這樣讓全世界難忘的姑娘,配上這朵月季,也讓我心裡一跳,因為它盛放時,有令人不能承受的美。這樣的美,也只有朱麗葉這樣的莎士比亞姑娘才擔當得起。」在這樣虛構書寫與真實圖景的碰撞交融中,故事的另一個空間出現了。
「這是一本需要讀者的生活閱歷參與才能打開下一個盒蓋的故事集,每個人經歷不同,在這裡理解的世界也不會相同。」陳丹燕說。
有趣的是,這本小說的腰封還藏有一處「彩蛋」——打開後會出現一個素描木偶,暗合著中國盒子式的小說結構。當讀者打開一個蓋著的盒子,試圖發現什麼,卻只看到了另一個小了一號的蓋著的盒子。盒子一個套著一個,長得都一樣,可盒裡的秘密卻因此變得更撲朔迷離。「對生活有了經驗,你會發現中國盒子式的追問即是秘密,也是疑問,還是答案,更是象徵。」
打開小說後會出現一個素描木偶,暗合著中國盒子式的小說結構。王麗榮 攝影
在花裡,每個人能找到不同的回憶
奇妙的是,「每個人經歷不同,理解的世界也不會相同」這句話,放在植物世界裡也是完全適用的。
因為突然的疫情,陳丹燕維持了30年之久的全球旅行不得不在今年「停下腳步」。在她深陷焦慮時,植物園向她敞開了懷抱。這裡空氣清新,滿目綠意,一草一木都在肆意生長,仿佛世界一如從前。
尤其從4月開始,她最喜愛的月季漸漸開放了。她俯身一一翻看那些掛在枝條上的月季「名牌」,在心裡默念著它們好聽的名字,那些回憶也如近岸的浪潮,猝不及防,拍打而來。
月季「茶花女」陳丹燕圖
比如,看著嬌豔明媚的「蝴蝶夫人」,她想起了自己在1990年4月的第一次異國旅行,想起長崎異人碼頭和那個謹小慎微的日本式鬱金香花壇,那是晴朗的一天;
看著緋色的「冬宮」,她腦海中浮現了她和丈夫在1993年10月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之行,那時的聖彼得堡已經初雪,極為寒冷,她看到了滿坑滿谷的世界名畫,但俄羅斯自己的傑出畫家康定斯基的作品卻只掛在走廊裡;
看著粉色的「自由精神」,她眼前出現了美國中西部大平原上的一處山丘,植物學教授們決定手工拔出所有歐洲帶來的植物,恢復這片土地上原始的美洲面貌。那是在2005年,她望向植物學家們的身影,感受到了「自由意志」……眼前的月季是那樣美,它們的名字、氣味、模樣,讓往事一點一滴地浮上心頭。「如果我們能讓時間慢下來,慢慢欣賞一種花,慢慢與花相處,一定會有收穫。」陳丹燕感慨道,「4月辰山植物園的月季開放,月季和它們的香味保護了我被擊碎的生活方式。5月的黃昏,月季島上遍地落英,和著暮氣的香味,使我旅行的回憶變得空前美好,這是2020年專有的旅行回聲。」
月季「夏季的最後一朵玫瑰」。在《白雪公主的簡歷》中,陳丹燕特別寫出了那些月季殘敗的美感。陳丹燕圖
通過文字,為更多人帶去安慰和力量
為了讓更多普通人願意「慢下來」,願意重新理解植物與文學的關係,陳丹燕決定受邀擔任辰山植物園裡的「文化園長」。做這個「文化園長」,意味著她要在五年時間裡每年都跟這裡的植物學家學習某種植物,並在年底交出一份「paper」。
她今年的「paper」就有關月季。在「月季顧問」、辰山植物園園藝景觀部工程師周丹燕的幫助下,陳丹燕將在辰山植物園裡講述60種月季的故事,第一批20種全部與她的旅行記憶有關。明年她則計劃在植物園裡尋找《山海經》和《希臘神話》裡出現的植物。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五年後,我的五份paper或許就是五張植物園地圖。像我一樣沒有很多植物學知識但又喜歡植物的人可以拿著這些地圖去逛植物園,了解植物與文學的關係,植物與生活的關係。」
辰山植物園執行園長胡永紅的一番話給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園長說植物園的功能定義看似簡單,就是擁有活的植物,並對活植物跟蹤記錄,用之於科學,科普,休閒,但大家往往容易忽略植物園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人和植物包括植物賴以生存環境的聯繫:「它是一個都市人能夠和植物親近,和自然親近的環境。到這裡,你會放掉很多身上的負擔,內心的一些負擔,感受到自己的人性。如果用心的話,你會在這裡體會到人、植物、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
當然,這個整體並不只呈現全然美好的東西。花開花落總有時,當陳丹燕在悶熱的6月再去植物園,不少月季已然「奄奄一息」。那些敗花也在《白雪公主的簡歷》中出現了:「它脆弱得讓人不敢用手套碰,一碰就碎下一地來。搭班的尤拉最喜歡剪敗花,他見不得花瓣落下來。」
「人生不也是這樣嗎?有缺陷,有變化。這也是植物教給我們的地方。我們在這裡看到了自然的規律,感受了歲月的流逝,體悟了生命的輪迴。尤其在今年,無數人的日常被打亂了,『接受』本身也成為了一件需要學習的事。」在充滿不安的日子裡,這些看似柔弱的花花草草給了她極大的啟迪和安慰。
因而她也希望,通過她的文字,為更多人帶去生活的安慰和生命的力量。她特別提到:「《白雪公主的簡歷》中三個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活得很艱難,但她們心裡都住著一個白雪公主,都在幾乎絕望的情況下保有她們最原始最純潔的嚮往,不肯退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