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凝聚政治共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重要基礎和動力。新中國70年來,黨凝聚政治共識主要經過了凝聚社會主義革命共識、社會主義建設共識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共識的三個階段。在這一歷程中,黨總結出了若干重要歷史經驗,包括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統一和堅持鞏固一致性與包容多樣性相統一。隨著實踐的不斷推進,黨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科學把握了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與凝聚政治共識之間的重要關係,並且強調要在前進道路上著力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共識,在新時代的偉大徵程中更好地強信心、聚民心、 暖人心、築同心。
【關鍵詞】
新中國70年 政治共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意識形態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凝聚政治共識,是為了把黨和人民的思想意志凝聚、統一到黨和國家的共同目標和大政方針上來,從而發揮實踐合力。歷史已經證明,能否廣泛地匯集民智民力、凝聚政治共識,是事關一個國家和社會長治久安與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新中國70年來的歷史發展進程,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凝聚政治共識的重要實踐息息相關,也始終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斷煥發凝聚力與向心力的發展趨勢緊密相連。當前,凝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識是中國共產黨至關重要的政治使命,唯有如此才能不斷堅定黨和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一、新中國 70 年來中國共產黨凝聚政治共識的實踐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我國歷史進入了新紀元。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上已經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歷程,攀登了一個又一個發展高峰,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與影響力,也使中國日益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伴隨這一歷程的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凝聚政治共識的過程,對於我國而言,凝聚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道路的共識是凝聚政治共識的核心要義。從這一邏輯線索上看,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是同一實踐過程的不同發展階段,是一脈相承且相互聯繫的,切不可相互割裂和否定。
1949—1956年中國共產黨凝聚社會主義革命共識的實踐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就是領導全國人民在鞏固政權、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和新生人民政權鞏固任務的順利實現,1953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為我國順利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行動指南。毛澤東認為針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共識是順利完成社會主義革命任務的重要思想前提。他指出:「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 『左』傾的錯誤。」 緊接著,中共中央頒布了《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鬥爭——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 學習和宣傳提綱》,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對過渡時期總路線進行了廣泛且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過渡時期總路線迅速成為全黨全國為社會主義新中國奮鬥的偉大行動綱領。在這一政治共識的推動下,我國順利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並且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的制度基礎。為了使社會主義革命成果深入到廣大的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民族工作、促進民族和諧,在凝聚各民族共識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因為共產黨人已經看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國各民族就開始團結成為友愛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戰勝任何帝國主義的侵略,並且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為繁榮強盛的國家」,從而形成了各 民族大團結的良好局面,為全國各族人民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實踐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
1949—1956年中國共產黨凝聚社會主義革命共識的實踐
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完成後,黨領導人民開始了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著力提高生產力水平。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共產黨人以蘇聯為鑑,認真調研、分析了當時的國內形勢,以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準備與現實依據。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在實事求是地分析和判斷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後新形勢的基礎上提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就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最大的政治。鑑於當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共產黨人強調在凝聚政治共識中要注意區分思想領域的兩類矛盾,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就要注重說理、引導,採用民主的方式擴大共識;在面對敵我矛盾時要加強人民民主專政,不能讓思想領域的「毒草」來危害和破壞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的共識。另外,中國共產黨作為凝聚政治共識的主導力量,如果其自身出現問題,對政治共識的形成也會產生致命的打擊。尤其是在黨自身的理論水平上,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建設,從我們全黨來說,知識都非常不夠。我們應當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積累經驗,努力學習,在實踐中間逐步地加深對它的認識,弄清楚它的規律。」只有這樣黨才能為凝聚政治共識提供有力的方向指引。在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得到了鞏固和發展,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這些偉大歷史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
1978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凝聚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共識的實踐
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歷程中所獲得的歷史成就與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徵程。在這一徵程中我國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條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符合國家建設需要、呼應人民殷切期盼的康莊大路。首先,這是中國共產黨的一次偉大覺醒,因為黨提出「把四個現代化建設,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並逐步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在凝聚改革開放共識的基礎上,我國開展了對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全面改革,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布局,並且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需要強調的是,改革開放是有原則、有靈魂的,其原則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四項基本原則;其靈魂就是堅持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中國共產黨人認為,要凝聚改革開放共識必須使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方法在全社會得到充分宣傳與踐行。鄧小平指出:「思想路線不是小問題,這是確定政治路線的基礎。正確的政治路線能不能貫徹實行,關鍵是思想路線對不對頭。」可見,沒有統一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以及改革開放的哲學基礎的科學把握、沒有統一對新中國成立以來若干重大歷史問題的正確認識,凝聚改革開放共識就會變成紙上談兵。因此黨從改革開放以來,就十分重視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宣傳教育工作,目的就是為凝聚改革開放共識提供科學思維支撐。
二、新中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凝聚政治共識的重要經驗
新中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圍繞凝聚什麼政治共識以及如何凝聚政治共識的問題展開了理論與實踐探索,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反思、總結歷史經驗,在凝聚政治共識的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內蘊馬克思主義思維方法的獨特道路。其中主要內容包括要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 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統一、堅持鞏固一致性與包容多樣性相統一。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凝聚政治共識的基本原則遵循,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生動體現。
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
凝聚政治共識必須要堅持黨性原則。因為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堅強領導核心,始終發揮著主心骨、火車頭的作用。從內容上看,凝聚政治共識就是要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如果黨失去權威,黨提出的重大方針政策得不到執行,大家各自為政、一盤散沙,那麼全國上下就會毫無凝聚力,就會喪失集中力量幹大事的政治優勢,因此必須要以正確的思想和正確的行動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從原因上看,「沒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會有統一的目的, 更談不上統一的行動」。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群眾的忠實代表,共產黨人除了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任何一己私利。新中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善於運用調查研究的方法,通過體民心、知民意、察民情,想人民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從而作出能夠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廣大人民利益的重大政治決策和戰略部署,為把政治共識聚焦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發揮了引領作用。從這一角度看,西方政治中多黨輪流執政的憲政「民主」模式就充分暴露出其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虛假性與欺騙性,政治共識根本無法在一個政黨林立、社會撕裂的「虛幻共同體」中真正達成,西方社會中的所謂「共識」無非是資產階級的內部共識和自我娛樂而已。凝聚政治共識還必須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劇作者」也是「劇中人」,在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方式上,列寧指出:「群眾不是從理論上,而是根據實 際來看問題的。」一方面,凝聚政治共識必須要在解決人民群眾現實生活問題上花心思、下功夫。正如毛澤東所認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要結合著經濟工作一道去做的,不能孤立地去做」。因此,黨始終通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來為凝聚政治共識提供物質保障,在解決思想問題時不忘解決實際問題,堅持務實與務虛相結合,更好地暖人心、築同心。另一方面,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政治共識能否有效達成還取決於其內容是否來源於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是否符合於人民群眾的認知方式。因此,黨在凝聚政治共識的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讓黨的指導思想對於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從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認同與情感認同。
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統一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是主觀與客觀相互運動、相互作用的矛盾過程。從其客觀方面來看,「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因此在凝聚政治共識中必須深刻認識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性,透視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不能超越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否則就會犯唯意志論的主觀主義錯誤,政治共識就無法與歷史發展同向而行、相互促進。從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到改革,新中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根據現實形勢的變化和需要來調整政治共識的具體內容。習近平強調:「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因為這是在為我們制定方針政策、凝聚政治共識提供現實依據。當前要凝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識,必須立基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這是我國政治共識所有內容的現實立足點,對此必須要有清醒的認知。從主觀因素上看,經濟因素並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唯一因素,上層建築中的諸要素也會對社會存在產生至關重要的反作用。看不到這一點,就會陷入客觀主義的泥潭。中國共產黨在凝聚政治共識的過程中也十分警惕客觀主義的危害,在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同時著力發揮主觀因素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在這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科學把握了社會理想與政治共識之間的辯證關係。鄧小平總結道:「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鬥,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鬥。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又有代表那個階段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奮鬥綱領。因此我們才能夠團結和動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叫做萬眾一心。」在鄧小平看來,凝聚政治共識的動力來源於將堅持遠大理想與踐行共同理想相結合,堅持理想性與現實性、長期性與階段性相統一。由此觀之,一切抹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崇高性、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碎片化與扁平化的言論與主張,其本質都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共識的消解與否定,其危害是不容小覷的。
堅持鞏固一致性與包容多樣性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新形勢下統戰工作,必須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係。統一戰線是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統一體,只有一致性、沒有多樣性,或者只有多樣性、沒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這一論斷對黨的統戰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因為它來源於對黨凝聚共識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豐富發展。要不斷鞏固一致性,就是要鞏固對國家根本性質、制度和發展道路這部分內容的共識,這部分內容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正常運轉的基本政治前提與政治依據,在政治共識中佔據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例如毛澤東就曾概括出我國政治共識中處於基礎性地位的六條內容,並認為 「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是其中最重要的兩條。鄧小平也認為:「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這是我們立國和團結全國人民奮鬥的根本。」對於這部分共識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凝聚和鞏固,否則就會有動搖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巨大風險。然而歷史的發展總是複雜的,歷史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社會成員的個體差異紛繁多樣,因此共識的凝聚也是一個尊重差異、求同存異的過程。歷史發展方向是人民群眾中無數個體意志相互綜合的產物,其雖然與個體期待不完全相同,但絕不意味著某個個體被排除在歷史之外。新中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在凝聚政治共識中始終堅持在不斷鞏固一致性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和包容多樣性。我們看到,只有一致性的程度越高,共識「同心圓」的圓心才能更加精準。只有多樣性的 範圍越寬,共識「同心圓」的半徑才能不斷延長。從毛澤東提出的「照顧多數,同時照顧少數」到習近平提出的「既尊重多數人的意願,又照顧少數人的合理要求」,他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為中華民族的共同事業奠定團結一致、和諧包容的良好政治氛圍。
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凝聚政治共識的歷史方位
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一個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歷史過程,因此每次在重大歷史關頭,社會主義的實踐總要展現出新的歷史性特徵,這就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辯證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社會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開闢了新視閾、新境界,也意味著黨凝聚政治共識處於新的歷史方位之中。對於這一歷史方位,我們應當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坐標中加以把握。
新時代實現偉大夢想為黨凝聚政治共識昭示方向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也是中國人民共同的美好夙願和偉大夢想。中國共產黨堅持不懈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體現了其對初心的矢志不移、對使命的忠貞不渝,這一初心與使命也為其在新時代廣泛凝聚政治共識提供了目標指引。一方面要明確,實現偉大夢想的目標為什麼能凝聚政治共識。正如習近平所說:「共同的根讓我們情深意長,共同的魂讓我們心心相印,共同的夢讓我們同心同德。」中國夢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內心期盼的整體表達,同時也是民族、國家的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內在統一,中國夢所內蘊的人民性和整體性特質使其能夠贏得民心並且深植於民心。另一方面要明確,實現偉大夢想的目標為什麼要凝聚政治共識。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是必須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實現的夢,中國夢從理想變成現實的過程同時也是黨和人民的共同意志不斷落地生根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和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毋庸置疑,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以堅實的改革共識為依託,促進改革發展共為、保證改革成果共享,動員全國各族人民形成磅礴之力,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目標而不斷奮鬥。
新時代推進偉大事業為黨凝聚政治共識夯實基礎
歷史證明,只有具備強大的問題意識,聆聽時代的呼喚、回應時代的要求,不斷彰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生命力與實踐關懷力,政治共識才能與時代的發展始終保持步調一致。這種問題意識往往體現在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清醒的判斷和把握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為黨在新時代帶領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了新依據、提出了新要求。在發展方式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還要直面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更加關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全面需要。在發展藍圖上,我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意味著這個新時代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我們要以堅定的戰略定力和昂揚的進取精神繼續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依照「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有效對接,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足感與幸福感,從而為新時代黨凝聚政治共識不斷夯實經濟政治基礎、 精神文化基礎、社會保障基礎和生態文明基礎。
新時代建設偉大工程為黨凝聚政治共識提供保證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也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夠順利前進的重要政治保證。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要想 「成為比以前堅強得多的階級先鋒隊,成為同本階級有更緊密的聯繫、更能在重重困難和危險中引導本階級走向勝利的先鋒隊」,就必須勇於推進自我革命,始終保持其高度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使人民群眾的思想意志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針對黨在新時代面臨若干考驗的現實情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使命意識,把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使黨的面貌煥然一新,為黨和人民在偉大事業的歷史交匯期更加同心協力提供了組織保證。這其中一是嚴把黨的政治「關」,習近平指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要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把贏得民心民意、匯集民智民力作為重要著力點。」這就要求黨員幹部要發揮政治指南針作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確保黨和人民的共同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向前發展。二是嚴把黨的思想「關」,各級黨組織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導廣大黨員補足精神狀態之鈣、把穩思想理論之舵,否則就不能以科學的理論說服人、武裝人、引領人。只有這樣,新時代黨凝聚政治共識的領導基礎才能愈加堅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民意基礎才能愈加深厚。
新時代進行偉大鬥爭為黨凝聚政治共識增強動力
在把握現實依據、明確發展方向、堅定戰略定力的基礎上,如何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贏得主動,如何在凝聚政治共識中增強動力、排除幹擾成為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中面臨的重要課題。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我國面臨的一些新情況、新形勢為黨凝聚政治共識帶來機遇與挑戰。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使全黨全國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一是要與黨內的不良作風進行鬥爭,尤其要與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進行鬥爭。事實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取得巨大成就絕不能只停留在頭腦中或者筆頭上,廣大黨員幹部要堅持真抓實幹、埋頭苦幹,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這樣人民才能愈加擁護你、民心才能愈加靠近你。二是要與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頑瘴痼疾進行鬥爭,因為不符合改革創新時代潮流的、故步自封的社會頑瘴痼疾必然與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共識背向而行並對其產生負向作用力,我們必須以強大的政治勇氣敢於並且善於與這些負向作用力進行頑強鬥爭,通過改革將這些負向作用力扭轉為凝聚政治共識的正向推動力。三是要與一切削弱、歪曲、 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進行鬥爭。雖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態勢穩中向好,錯誤社會思潮的泛濫被有效遏制,但是「意識形態領域鬥爭依然複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與威脅具有長期性和複雜性,企圖瓦解破壞黨和人民思想政治共識的勢力依舊存在。黨在新時代要堅持以立為本、立破並舉的工作方針,唱響主旋律,理直氣壯地與錯誤思潮進行鬥爭,為黨凝聚政治共識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
四、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凝聚政治共識的核心內容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代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因此黨凝聚政治共識的核心與主要內容也應該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相統一的範疇,這四個維度分別回答了黨在改革開放以來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指導思想、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撐,在內容上有機統一、在實踐上又相互促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把堅定 『四個自信』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關鍵。」新時代黨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識的關鍵是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共識,使這四部分熔鑄於、統一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勝利奠定共識底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代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因此黨凝聚政治共識的核心與主要內容也應該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相統一的範疇,這四個維度分別回答了黨在改革開放以來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指導思想、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撐,在內容上有機統一、在實踐上又相互促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把堅定 『四個自信』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關鍵。」新時代黨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識的關鍵是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共識,使這四部分熔鑄於、統一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勝利奠定共識底色。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凝聚道路共識
道路共識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脈絡與發展方向的共識。凝聚道路共識,就是要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引導人民群眾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辯證法思維來認識和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與發展,堅定道路自信。從歷史的辯證法來看,這一偉大道路之所以有著廣闊的前景,正是因為它有著堅實的歷史基礎。其中不僅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積澱置於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史與新中國70年的社會主義發展史中,也要把其置於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史的發展脈絡中。沒有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枝繁葉茂。中華文明是維繫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的精神紐帶,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共識也必須從歷久彌新的中華文明中尋找話語資源與精神依託。同時還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置於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發展脈絡中。沒有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頑強鬥爭與艱辛探索,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這條道路是歷史與人民的共同選擇,凝聚道路共識必須要從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的接續奮鬥中汲取動力與智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對於這一方向我們要大張旗鼓地講,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必須建立在這一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上,以共同的目標,帶動共同的行動,發揮共同的力量。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凝聚理論共識
理論共識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指導思想與實踐基礎的共識。凝聚理論共識,就是要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堅持什麼理論以及如何堅持的問題,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引導人民群眾深刻認識並且科學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定理論自信。首先,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能割裂它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內在聯繫,否則就會在人民群眾的理論共識中出現認知斷裂。其次,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能割裂它與不斷前進的改革開放歷程的現實實踐聯繫,要不斷賦予理論內容以新時代的新內涵與新活力。一方面,要使理論共識得到現實性轉化,必須以「聚民心」為主要任務,讓黨的創新理論化作人民群眾的基本實踐遵循,讓人民群眾作為歷史主體的實踐力量得到整體性發揮和升華。另一方面,要使理論共識得以長期性延續,必須通過 「育新人」做好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因為青年一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與生力軍,能否凝聚青年人的理論共識直接影響到黨的偉大事業能否順利延續與薪火相傳。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凝聚制度共識
制度共識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具體方式與路徑選擇的共識。凝聚制度共識,就是要講清楚如何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引導人民群眾科學認識貫徹執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制度的理論應然性與現實必然性,堅定製度自信。首先,凝聚制度共識要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關於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是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制度基礎,必須長期堅持並且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其次,凝聚制度共識要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項重要制度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三大規律」的認識、把握和運用,充分體現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這些顯著優勢是我們堅定製度自信、凝聚制度共識的基本依據,更是我們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強大動力。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凝聚文化共識
文化共識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精神內涵與內在動力的共識。凝聚文化共識,就是要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特質與文化品格的問題,引導人民群眾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內容與前進方向,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做到 「興文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時代的實踐舞臺上迸發出無窮力量,讓人民群眾充分感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無限潛能,從而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價值觀蘊藏在一個國家、民族文化內容中的核心層面,不同文化之間基本內涵與激勵機制的巨大差異歸根到底是由不同的核心價值觀決定的。因此,凝聚文化共識的本質要求就是凝聚價值觀共識,對於當代中國來說就是要凝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識,將其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使其成為維繫全國各族人民團結進取的共同價值紐帶。其次,要做到「展形象」,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出去」,讓其成為溝通和聯繫全世界的文化橋梁,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進而增強國際互信,為凝聚文化共識提供和平穩定的國際傳播環境。在這兩個方面,文藝都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因為文藝不僅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獨特意義,而且對不同國家和民族相互溝通和了解也有獨特價值。習近平提出:「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這也是新時代我國文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與政治責任。
總而言之,新中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凝聚政治共識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心齊,才能泰山移,凝聚政治共識為推動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激發蓬勃偉大,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優勢,也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優勢。它符合我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符合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有信心、有能力與全國各族人民更加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事業,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延續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在長期合作、肝膽相照的實踐中開闢的偉大道路,努力尋求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努力畫出民心民願的最大同心圓、努力向人民交出滿意的時代答卷,從而廣泛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能量。
作者簡介
李昀柏,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姜迎春,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年第12期
編輯:黃天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