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之中,腸息肉並不是什麼可怕的疾病,一般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恰當且合理的處理,基本上不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困擾。但是,如果我們從來就是抱著不管不顧的態度,搞不好腸息肉就會發生癌變,那就得不償失了。其實在任何疾病面前,雖說早日治療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調整自己的生活、飲食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當然,腸息肉也不例外。
儘管在醫學研究中,腸息肉的發病原因並不是那麼的確切,但是多數研究表明腸息肉與飲食因素息息相關。不管是患有腸息肉的朋友,還是沒有患腸息肉的朋友,我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避免飲食高危因素,這無論是對腸息肉的控制,還是對腸息肉的預防,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況且,飲食高危因素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輕鬆做到的事情,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避免呢?
什麼是腸息肉?
腸息肉是從腸道內壁突出生長的小組織。在臨床之中,80%的腸息肉屬於結、直息肉,而且其中的50%-75%是生長在乙狀結腸和直腸。隨著年齡的增長,在5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至少有30%的人群會發生結、直腸息肉。大多數大腸息肉是無害的,但有些會發展成癌症。因此我們治療的目的,其實說白了,就是防止腸癌的發生。
然而在臨床之中,不同類型的息肉具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和癌變風險。一般而言,結、直腸息肉分為兩大類型,即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在多數情況下,非腫瘤性息肉是不會發生癌變的,比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但是腫瘤性息肉的癌變風險就會增加,尤其是隨著息肉的長大,比如腺瘤性息肉、絨毛性息肉等。在2014年,一項大型醫學回顧性分析表明:
結、直腸息肉在5mm以下,癌變風險很低很低;但是結、直腸息肉直徑在1.5-3.5cm之間,癌變風險激增至19%-43%。
由於結、直腸息肉有時沒有任何症狀,大多數人群並不知道自己患有息肉。正因為息肉缺乏典型的症狀,所以定期進行腸癌篩查十分重要。
然而有時候,結、直腸息肉確實也能引起某些症狀,比如息肉比較大,會引起便秘;當息肉長大到足以壓迫其他部位,也會出現疼痛的症狀;甚至有些息肉還會造成腸道刺激,引發排便次數增多;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腸梗阻或腸套疊。
如果息肉發生在直腸時,我們會出現間歇性便血、肛門可以觸及可復性腫塊,甚至排便的時候,有一種想拉又拉不出來,或是拉出來又感覺拉不乾淨,這在臨床上稱之為「裡急後重」。
患上腸息肉,最怕亂吃什麼?
一直以來,我們醫學對於腸息肉的發病原因,其實是並不明確的。但是歸結起來,總與遺傳因素、飲食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等息息相關。在這裡我們主要講一講飲食因素。
●高脂肪食物:我們都知道脂肪是屬於人體三大營養物質之一,本身是沒有壞處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之中,某些人群總喜歡長期高脂肪食物,比如肥肉、動物內臟等等,幾乎是無肥肉不歡的境地,長期如此的話,能夠誘發身體多種慢性疾病,比如動脈粥樣硬化、膽固醇升高,甚至是肥胖症。除此之外,長期攝入高脂肪食物,對我們的大腸也會帶來不利影響,這是因為長期攝入高脂肪會導致大腸內的膽酸和中性膽固醇升高,一旦兩者蓄積,很容易誘髮結腸癌。對於腸息肉患者更是如此。
●攝入過量紅肉:紅肉一般是指肌肉顏色呈現暗紅色,紋理較深的牲畜肉類,比如豬肉、牛肉、羊肉等等。紅肉中含有極高的脂肪含量,正因為如此,長期過多攝入紅肉也能誘發直腸癌。但是對於腸息肉的朋友來說,這也不是我們完全杜絕的理由,恰恰相反,紅肉能為我們提供身體所需的鐵、鋅、蛋白質、煙酸等營養物質。我們只要選擇瘦肉部分,適量攝入,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低纖維食物:原本患有腸息肉的朋友,就比正常人群患腸癌的風險稍高。再加上我們長期食用低纖維食物,比如從不食用水果和蔬菜,這會導致糞便通過腸道的速度減慢,影響腸道吸收有害物質的活性,從而引發結、直腸癌。
●不潔食物:其實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農村老人的身上,家中的剩菜剩飯不捨得倒掉,哪怕是餿了,隔天也要吃。其實變質的飯菜中含有致癌物質亞硝胺,而且含量還挺高的。此外,有時候我們為了就餐方便,經常前往各種不衛生的街邊小吃店,很容易引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其實這也是腸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患上腸息肉,我們除了注意避免以上4種食物,又該怎麼進行隨訪?
腸息肉一般總被認為是腸癌的前兆。大多數人不會知道大腸中有息肉生長,因為一般是沒有任何症狀的。雖然腸息肉生長緩慢,但是由於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長大並變得癌變,因此我們必須進行隨訪,並在合適的時機將其徹底清除。我想如何隨訪,這才是大家心中由來已久的疑惑。
對於年齡在50歲以上,且沒有腸息肉的朋友,建議每間隔10年進行一次腸鏡篩查。對於1-2個小於10mm的息肉,建議隨訪時間間隔7-10年;對於3-4個小於10mm的息肉,間隔時間在3-5年;單次檢查大於10個息肉,建議1年進行一次腸鏡。
如果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一旦被診斷,就必須採取治療。但是有時候往往息肉也比較容易復發,這個時候就需要採取比較大型的手術治療。即使我們採取了大型手術治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也不可能完全被治癒,我們仍需要在手術之後,做到每隔1-3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除此之外,還應該每隔1-3年進行CT或MRI掃描,以檢查是否存在皮膚樣瘤。
其實不僅如此,就算是其他類型的息肉被手術切除了,我們也是需要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隨訪觀察的,而隨訪的間隔時間基本大同小異。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切除息肉之後,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減少新息肉的發生,但是這需要在自己的主治醫生的建議下進行。
結束語:
腸息肉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很常見,但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減少患息肉的風險很重要。雖說有些風險因素,我們難以改變,但是在許多情況下,只要我們認真進行了隨訪,重視自己的健康,我們是能夠完全防止息肉發展成腸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