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行業2021年度策略報告:芯屏自主,5G已來

2020-12-18 未來智庫

(報告來源/作者:平安證券,劉舜逢、徐勇)

一、 市場回顧:電子行業跑贏滬深 300 指數 13.63pct

2021 年投資策略:芯屏自主,5G已來

我國是全球製造業大國,製造業是我國經濟支柱性產業,2019年受到貿易摩擦的影響,電子板塊經 歷了一輪震蕩,但隨著貿易戰情緒的鈍化以及國產替代進程的逐步推進,電子行業部分子版塊估值 得到修復,其中半導體產業鏈、消費電子等公司 2020年股價表現較好。展望 2021年,一方面,隨著旗艦機型 20 年三季度密集發布,5G 手機迎來換機潮,5G 手機有望起量;另一方面,在國家政 策扶持引導下,半導體企業發展提速,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會進一步提升。因此,維持電子行業「強於大市」的評級。

晶片國產化:1)華為供應鏈回遷利好國內 IC 行業:華為被制裁後迅速調整了供應鏈策略,大力扶 持國內供應商,給予充分的機會成長;2)政策扶植力度加碼:經過此次貿易戰後供應鏈安全逐步被 重視,同時在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引導下,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會進一步提升;3)國產設備、材 料、製造等驗證及導入全面提速:長期來看半導體等核心技術的國產化需求凸顯,國內產業鏈企業 有也意調整供應鏈以分散風險,給國內半導體企業更多機會,同時中芯南方與長江儲存二期的擴產 也加速了國產化設備的導入進程,建議關注。

面板:1)日韓企業逐步退出市場:大陸廠商以華星光電和京東方 A 為代表,貼近下遊客戶,逐步在 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三星和 LG逐步退出 LCD領域;2)市場集中度提升,周期弱化:2021年完 成交割後京東方+華星預計份額到達 44%,LG 和三星將退出 LCD 面板市場。長期來看,整合完成 後,面板價格將回歸穩定,面板的周期屬性將會弱化,液晶面板產業將進入良率至上、管理優先的 時代;3)mini LED導入市場:包括 TCL在內的數家面板及品牌廠商已於 2019年開始陸續推出 Mini LED背光的產品。預期 Apple將於 2021年開始大量導入 Mini LED背光至 iPad、MacBook 等產品, 建議關注。

5G 產業鏈:1)射頻器件的數量和集成度提升:射頻前端作為手機通信功能的核心組件,直接影響 著手機的信號收發。多天線收發(MIMO)和載波聚合(CA)技術在 5G 時代繼續延續,使得射頻 前端的複雜度大大上升;2)5G射頻的 ASP 大幅提升:從 2G時代的約 3美元,增加到 3G時代的 8 美元、4G時代的 28美元,預計在 5G時代,射頻模組的成本會超過 40美元,產業鏈公司受益。

二、半導體:國產化提速,先進位程待突破

2.1 背景:外部環境不確定下,國產化迫在眉睫

以半導體為代表的科技產業領域是中美角力關鍵焦點:2018年 4月,中興通訊遭遇美國「禁售令」; 2019 年 5 月 15日,美國商務部表示將把華為及 70家關聯企業列入「實體清單」;2020 年 10月 4 日晚中芯國際在港交所公告,其部分供應商收到美國出口管制規定的進一步限制。

目前國內半導體需求旺盛,國內供給能力不足:以集成電路為例,2019年我國集成電路出口金額為 1016 億美元,進口金額為 3055 億美元。從 2015 年開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連續 5 年超過原油成 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集成電路領域嚴重的進口依賴,影響到我國的能源安全、軍事安全、信息 安全。

2.2 政策:減稅是主旋律,向先進位程傾斜

2.3 現況:IP/設備/材料/製造是瓶頸,先進位程待突破

按產品來劃分,半導體產品可分為集成電路、分立器件、光電器件和傳感器四種。集成電路作為半 導體的核心產品,又分為邏輯器件、存儲器件、微處理器和模擬電路四類,佔據整個半導體行業規 模八成以上。光電子器件、分立器件和傳感器雖然應用廣泛,但需求和單價與集成電路差距較大。

半導體行業目前主流商業模式有兩種:一是集成器件製造模式(IDM 模式)。以英特爾、三星、SK 海力士為代表,從設計到製造、封測直至進入市場全部覆蓋;另一種是垂直分工模式,上遊的晶片設計公司(Fabless)負責晶片的設計,設計好的晶片掩膜版圖交由中遊的晶圓廠(Foundry)進行 製造,加工完成的晶圓交由下遊的封裝測試公司進行切割、封裝和測試,每一個環節由專門的公司 負責。

垂直分工模式的產生源於半導體行業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特點。晶圓代工屬於重資產行業, 目前 5nm 製程工藝的工廠投資金額可達百億美元量級,巨額的資本投入使得絕大多數半導體公司無 力支撐如此高昂的開支。1987年臺積電的成立標誌著半導體行業從垂直化向分工化的變革。一方面, 晶圓代工廠商通過集中產能優勢,提高產線利用率來攤薄生產成本,降低了半導體行業的準入門檻, 使得更多的中小、初創型 IC設計公司進入市場,促進了半導體行業的繁榮。另一方面,半導體工藝 製程的不斷進步形成了晶圓代工行業的壁壘。

生產製造環節(晶圓代工)是制約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最大短板,國產半導體振興之路道阻且 長:國內 IC設計能力近十年來有了較大進步,華為海思在通信、安防晶片領域已經達到全球領先水 平;IC封測領域國產化最為成功,誕生了長電科技、通富微電等一批領先的封測廠,位列全球第一 梯隊;但是材料、設備及製造環節與國外領先企業仍然存在不少的差距。

半導體 IP 授權屬於半導體設計的上遊,IP 主要分為軟 IP、固 IP和硬IP。軟 IP是用Verilog/VHDL 等硬體描述語言描述的功能塊,不涉及具體電路元件。固 IP 是以電路元件實現的功能模塊。硬 IP 提供設計的最終階段產品——掩膜。IP 授權的出現源自半導體設計行業的分工,設計公司無需對芯 片每個細節進行設計,通過購買成熟可靠的 IP 方案,實現某個特定功能。這種類似搭積木的開發模 式,縮短了晶片開發的時間,提升了晶片的性能。全球半導體 IP 市場在 2018年整體市場規模為 49 億美元。其中 ARM公司是 IP 領域絕對龍頭,佔據近 41%市場份額。

EDA 設計軟體通過硬體描述語言完成晶片邏輯實現的過程,EDA 軟體提高了電路設計的效率和可操 作性,加快了設計速度。目前EDA設計軟體領域集成度較高,Cadence、Synopsys和 MentorGraphics 三巨頭佔據了 EDA 設計市場 95%以上的市場份額,EDA 市場高度集中。

2.5 製造:晶圓代工市場一超多強,國內先進位程待突破

2020年全球晶圓代工產值預計增長 20%:2019年全球晶片代工產業市場規模為 684億美金,同比 下滑 1.89%,主要是受到智慧型手機出貨下降的影響。2020年在 5nm/7nm 高端製程及產能利用率提升背景下,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產值達到 824億元,同比增長 20%。短期來看,在 PMIC、驅動 IC等 需求下,8 寸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晶圓代工產能利用率維持高位。

對比臺積電,國內晶圓廠的資本開支存在明顯差距:2019 年臺積電資本開支為 149 億美金,預計 2020 年將達到 170 億美金。而國內領先的晶圓代工廠商中芯國際 2019 年資本開支為 20 億美金, 在 IC 國產化提速的背景下預計 2020 年資本開支有望達到 62 億美金,相比國際領先廠商仍然存在 不少的差距,隨著中芯國內 A 股上市進一步打開融資渠道,預計中芯未來的研發和擴產能得到有力 支撐。

臺積電領先:從企業來看,2019年臺積電以 51%的市場佔有率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三星和格羅方 德分列第二、第三,國內廠商中芯國際暫列第五。從製程工藝來看,領先工藝(5nm+7nm)目前佔 據 25%左右的市場份額,主要用於 CPU、GPU 等超大規模邏輯集成電路的製造。

製程的進步使得集成電路上的單個電晶體體積更小,能耗更低。單位面積的矽晶圓上能夠容納更多 電晶體,提升了晶片性能。目前半導體製程工藝的進步已經越來越困難,具體原因有以下三點:

良品率的限制:每個矽原子直徑大約 0.1nm,在 10nm 製程下,每個間隔之間只有不到 100 顆原子。一個原子的缺陷就會嚴重影響到產品的良率。

短溝道效應:電晶體閾值電壓隨著電晶體尺寸的縮小而降低,導致溝道無法完全關閉造成漏電, 提高了晶片功耗。

光刻機技術限制:目前 7nm 工藝用到的極紫外光刻機需要設計出複雜的反射光路,經過多次鏡 面反射後,光源強度大大衰減,造成光刻膠曝光強度不足。

行動裝置主導的半導體市場,更加注重功耗的降低。行動裝置受鋰電池續航所限,CPU功耗變得尤 為重要。2011年左右,隨著智慧型手機滲透率的迅速提高,消費電子的重心開始從 PC端向移動端傾 斜,傳統 PC 晶片巨頭英特爾在移動端的舉步不前也導致了其製程發展在近 5 年放慢了腳步。臺積 電、三星得益於智慧型手機晶片龐大出貨量,在製程工藝方面拼命追趕。從 2011年落後英特爾一代制 程到 15 年趕上,最終在 17 年實現反超。

臺積電 2020年 5nm 量產,預計在 2022年 3nm 進行規模化量產。此前代工市場份額第三、第四的 格羅方德和聯華電子均已宣布暫緩 10nm 以下製程的研發。目前晶片製造的先進位程競爭就只剩下 臺積電和三星兩家。領先廠商通過提前量產獲取訂單,分攤工廠折舊,進而繼續研發下一代工藝, 使得後進廠商在先進位程工藝上的投資低於預期回報而放棄競爭,以此擴大市場份額、形成壁壘。 未來晶片代工領域馬太效應會愈加明顯,國內廠商有望在政策和資金的加持下競爭實力進一步增強。

國內先進位程待突破:2020 年三季度中芯國際第一代先進工藝技術 14nm 工藝技術平臺相對完整, 產品應用廣泛,包括通訊、消費、電腦、物聯網、車載等各類平臺;第二代先進工藝技術 N+1正在 客戶產品驗證,小批量試產,應用為高性能運算。

三、面板:景氣度上行,企業獲利提升

3.1 供給端:日韓廠商退出,國內尚無規模建廠計劃

面板的供需存在明顯的周期波動:供給偏緊—景氣提升—面板價格上行—企業盈利提升—企業擴產 —供給偏松—面板價格下行—景氣回落—企業關廠/限產。從 2015年開始,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 惠科等在政府支持下均積極擴產,面板價格自 2017-2019 年整體呈現下降趨勢。

面板景氣度上行,價格上漲:2020年年初至今 LCD TV 面板價格整體上漲幅度較大,其中 32寸從 1 月份的 32 USD/片上漲至 11月的 60 USD/片,上漲幅度達到 88%;55寸從 1月份的 102 USD/ 片上漲至 11月的 164 USD/片,上漲幅度達到 61%,包括其他尺寸如 43寸、50寸、65寸和 75寸 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面板價格的上漲主要來自於供給端產能收縮和電視面板大尺寸化。

液晶面板產業屬於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力密集的三高產業,其「三高壁壘」將多數新入生產 者擋在門外。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在面板行業具有先發優勢,壟斷面板供給市場多年,中國大陸 液晶面板過去長期依賴進口。中國大陸進入液晶顯示領域始於 80年代,國家鼓勵液晶顯示技術和產 品規模化發展,全球製造業向中國大陸轉移的同時,液晶顯示製造產業也加速向中國大陸轉移,以 京東方 A、華星光電為代表的大陸 TV 面板廠商逐步崛起

我們認為面板漲價的預期來自於供給端產能收縮和新一輪電視備貨需求:1)供給端產能退出方面: 韓國三星的 L8-1-1 在 19Q3 關閉 80K/月(8.5 代線,玻璃基板大片)的產能,三星的 L8-2-1(8.5 代線,玻璃基板大片)在 19Q3關閉 35K/月的產能,預計三星 L8和 L7產線在 2021Q1後關閉。LGD 的 P7(7.5代線,玻璃基板大片 1950*2250mm)公司 19Q4關閉 50K/月的產能,2020年繼續關閉 75K/月的產能。LGD 的 P8(8.5 代線,玻璃基板大片 2200*2500mm)公司 19Q4 關閉 140K 的產 能,剩餘 100K 產能,預計 LGD 的 P7 和 P8 產線各保留 100K/月的產能至 2021年底;2)供給端 產能增加方面:京東方武漢的 10.5代線和惠科綿陽的 8.6代線有新的產能貢獻外,其餘產線產能增 加有限,與此同時 2020 年後各大面板廠商暫無新建面板廠的計劃。

3.2 需求端:2020 年前低後高,2021 年電視面板緊平衡

疫情影響上半年電視面板的出貨:2020年 Q1和 Q2電視面板的出貨量分別為 6425萬臺和 6479萬 臺,同比 2019 年 Q1 和 Q2 分別下降 8.2%和 8.46%,主要是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物流和線下銷 售渠道受阻。三季度開始隨著疫情的影響逐步被消化疊加北美地區消費券的發放,電視下遊需求恢 復帶動電視面板出貨增長,三季度環比二季度環比增長 9.6%,預計 2020 年全年電視面板出貨為 26850 萬臺,同比下降 6.5%。

電視大尺寸化明顯:在智能時代的今天,能帶來更好視覺享受的大屏電視越來越受歡迎,尤其是看 高清電影,或者是玩大型 3D 遊戲,高清大屏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力不言而喻。此前,廣電總局領導 表示,持續推進 8K 超高畫質電視內容建設,支持體育賽事、紀錄片、電視劇、文化科技等超高清節目 製作,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打造超高畫質電視內容製作生產基地。十年前電視主流電視尺寸是 32 英寸, 如今 55英寸的電視成為主流,預計 2020年全年電視面板的出貨面積有望達到 1.7億平方米,相比 2019 年的 1.68億平方米提升 0.7%,隨著 55寸、65寸電視銷售佔比的提升,預計液晶電視的平均 尺寸未來將繼續增大,電視領域「尺寸迭代」效應帶動的大尺寸化也將驅動電視需求面積的增長。

2021年電視面板緊平衡,價格高位震蕩,廠商獲利改善:根據面板上 TV 面板的產能規劃,預計 2021 年電視面板依然處於緊平衡,電視面板價格處於高位震蕩,廠商的獲利得到改善。

在面板的需求端,液晶面板需求概況可以通過應用產品市場角度來進行探討:大尺寸液晶面板主要 應用在信息產品,如筆記本電腦、計算機監視器;消費性產品如液晶電視、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 其他應用如機場資訊廣告牌、戶外廣告廣告牌、工業計算機、飛航用儀錶板、醫療用面板等等。

另外,電視是液晶面板產能去化的最大領域,佔到面板產能消化的 79%,其次是監視器、電腦等。 監視器領域,預期 2020年監視器液晶面板需求面積有望達到 0.27億千平方米,同比增速達到 13%。 筆記本領域,預期 2020年監視器液晶面板需求面積有望達到 0.13億千平方米,同比增速達到 10%。 2020 年全年液晶面板需求面積有望達到 2.16 億平方米,同比增速達到 3%。

3.3 競爭格局:集中度提升&周期屬性弱化,廠商獲利提升

2016-2018 年受到國內高世代線產能快速釋放的影響,液晶面板整體供大於求,面板行業價格顯著 下降。如32寸面板從2017年 8月的 70美元/片下跌到2019年底的 32美元/片左右,價格下降54%, 面板廠商盈利能力進一步走低。隨著各廠商調整產品結構,以韓國為首的面板廠商開始布局 OLED 產線,逐步關閉或者轉換 LCD 產線。

2018 年底中國大陸面板產能市場份額達到 36.8%,超過韓國成為第一大面板生產基地。預計隨著國 內新產線產能釋放,預計 2021 年中國大陸面板產能市場份額有望達到 60%以上,市場話語權明顯 提升。

一方面,中國大陸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除了有中國內需的基本盤支撐外,電視品牌廠商逐 步成長起來,培育了海信、TCL、創維、小米等眾多優秀內地電視品牌廠商,也為大陸面板廠出貨 找到新的出海口;另一方面,在液晶面板生產工藝及流程上經過多年的技術沉澱,國內廠商由學習 走向成熟。但是,面板產線的投資依然屬於重資本投入,一條 8.5 代線的液晶面板產線投資大約在 300 億人民幣上下,海外廠商受限於資金的壓力或者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投資意願不強,內地面板廠 在政府的支持下投資意願明顯高於海外廠商。

國內整合進入尾聲:9月份京東方公告公司擬收購南京中電熊貓顯示科技有限公司 80.83%的股權平 板和成都中電熊貓顯示科技有限公司 51%的股權,收購合計耗資不低於 121.17億元。此前,8月底 TCL 科技發布公告,確認將以約 10.80億美元購入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 60%的股權 以及蘇州三星顯示有限公司 100%的股權,兩家預計都將於 2021 年完成交割。

集中度提升,21 年京東方+華星預計份額到達 44%:國內廠商方面,預計京東方和華星光電(TCL 科技)的併購整合後,國內的併購整合進入尾聲,國內的面板廠商只剩下京東方、華星光電和惠科 為主,2021年完成交割後京東方+華星預計份額到達 44%,LG和三星將退出 LCD面板市場。長期 來看,整合完成後,面板價格將回歸穩定,面板的周期屬性將會弱化,液晶面板產業將進入良率至 上、管理優先的時代,建議關注 TCL 科技等面板廠商。

3.4 技術升級:Mini 背光導入市場

Mini LED的產品主要分為顯示屏和背光產品,Mini LED顯示屏實際上是小間距顯示屏的延續,我們 判斷短期內受到成本較高的因素影響,滲透比較緩慢。Mini LED背光的產品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有 望率先推上市場。Mini LED背光就是 LED背光的升級,原本 LED燈條僅僅是一條,利用導光板實 現亮度鋪展,而 Mini LED背光則是利用數量極多的超小尺寸的 LED燈組實現背光效果。這樣一來, Mini LED背光不僅能將調光分區數(Local Dimming Zones)做得更細緻,達到高動態範圍(HDR)呈現 高對比度效果,還能縮短光學距離(OD)以降低整機厚度達到薄型化需求。Mini LED背光碟機動方式沿 用了 LED背光的 Driver IC 晶片驅動,電視、顯示器製造商可利用現有生產線製造 Mini LED 背光。

相比 Micro LED,Mini LED更像 Micro LED未成熟之前的過渡階段的技術,兩者差別主要體現在: 1)Micro LED使用的晶片尺寸更小,在 100微米以下,Mini LED的晶片尺寸在 100-200 微米;2) Micro LED 最後以自發光的成像,而現階段 Mini LED 主要是作為背光使用。

以現有 LED 製程設備極限觀察,固晶機最小尺寸可達到 70m 晶片,精準度誤差 3m。SMT 打 件的最小尺寸極限為 127m (5mil) 晶片。黃光顯影的間距至少 70m,點測最小尺寸約 100m 芯 片。當晶片尺寸小於 100m 的時候,許多的問題將會產生。因此,使用 Mini LED作為 Micro LED 未成熟之前的過渡階段的技術。

Mini LED在信賴度、亮度、節能、耐用度等方面勝過 OLED,特別是在產品壽命方面遠 OLED。成 本方面,OLED 在面板尺寸放大時,生產良率會大幅下降,導致大尺寸 OLED 價格居高不下,而 Mini LED可透過拼接的方式將尺寸任意放大,無良率問題。因此,Mini LED在中大尺寸(>10」)顯 示如平板、筆電、電視等產品的成本相較 OLED更有競爭力,且未來進入大量生產階段的成本下降 潛力大。

目前,包括 TCL在內的數家面板及品牌廠商已於 2019年開始陸續推出 Mini LED背光的產品。預期 Apple 將於 2021年開始大量導入 Mini LED背光至 iPad、MacBook 等產品。根據 LEDinside 的預 估,Mini LED 背光在 2024 年在終端產品滲透率有望達到 15~20%。預估 Mini LED 市場規模將從 2019 年 2 億美元,大幅成長至 2024 年 25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 65.7%。

LED微小化,Mini LED的尺寸為 100~200um 的 LED晶片,為一般 LED尺寸的 20%以下,因此 LED 生產的一致性、光均勻性要求高。LED 燈板 PCB,Mini LED 直下式採用一整片燈板,材質為類軟 板設計,並須擁有高度的耐用性、耐熱度、平整度。LED 巨量轉移、修復/測試及組裝,Mini LED 採用高達 10,000以上的 LED晶粒,每個 LED的間距 Pitch 精準度要求高,同時須擁有壞點的修復 能力,因此在打件/轉移的速度、良率、準確度、修復有極高的難度,為 Mini LED 的核心技術。

中國量產 Mini LED晶片的廠商主要包括三安和華燦光電,背光方面,主要以三安光電為主;顯示屏 方面,三安和華燦均有相關產品。Mini 背光封裝方面,主要廠商為國星、瑞豐和聚飛光電;Mini RGB 封裝方面,主要分為兩個路線,COB 和 N in 1,國星光電、木林森以 N in 1為主,雷曼光電、長春 希達以 COB 為主,東山精密、晶臺光電則兩者皆有。大尺寸背光方面,公司客戶主要涵蓋康佳、 TCL 等國內一流廠商,在電視銷量增長有限的大環境下,Mini LED有望驅動大尺寸背光業務新一輪 的增長。

四、消費電子:5G 手機起量,關注細分領域龍頭

智能機出貨趨緩&集中度提升:2009-2012 年,功能機向智能機轉變,智能機的滲透率逐步提升帶 動了手機整體的銷量;2013-2016年,智慧型手機外觀及硬體升級,手機的創新升級引領新一輪增長; 2016 年-至今,智慧型手機增長乏力,2019 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 13.71 億部,同比下滑 2.25%。 品牌集中度持續提升:蘋果、華為、OPPO、VIVO、小米等前六品牌廠商市場份額持續提升,從 2018 年的 67%提升至 2019 年的 70%。

靜待 5G換機潮:2020年 5G手機大規模上市,5G手機全球滲透率有望達到 15%,5G手機的出貨 量有望達到 2億臺。隨著三季度蘋果發布 5G手機,預計 2021年 5G手機的滲透率有望到達 35%, 5G 手機的出貨量有望達到 5 億臺。

4.1 消費電子之射頻,紅利釋放期

過去十幾年的時間,通訊行業經歷了從 2G到 3G,再由 3G到 4G 的逐步迭代。更多頻段得開發、 新技術得引入令高速網絡普及,手機也由當年簡訊電話的功能機轉變為更加多元的智能終端,滿足 我們即時下載、社交直播、在線遊戲等需求。伴隨著這種轉變,通訊性能成為衡量一款手機的重要 指標。這其中射頻前端(RFFE)作為核心組件,其作用更是舉足輕重,主要包括功率放大器(PA)、天 線開關(Switch)、濾波器(Filter)、雙工器(Duplexer 和 Diplexer)和低噪聲放大器(LNA)等,直接影響著手機的信號收發。其中,天線開關負責不同射頻通道之間的轉換;濾波器負責射頻信號的濾波; 雙工器負責 FDD 系統的雙工切換和接收發射通道的射頻信號濾波;PA 負責發射通道的射頻信號放 大;LNA 負責接收通道的射頻信號放大。

手機下載(聽電話)的原理:先由天線傳送過來高頻類比訊號(電磁波),由傳送接收器(Rx)接 收進來,再經由帶通濾波器(BPF)得到特定頻率範圍(頻帶)的高頻類比訊號,由低雜訊放大器 (LNA)將微弱的訊號放大,由混頻器(Mixer)轉換成所需要的頻率,由解調器(Demodulator) 轉換成數碼語音訊號,最後由基頻晶片(BB)處理數碼語音訊號,反之亦然。

4.1.1 手機射頻趨勢之一:射頻前端器件增加

通信技術從 2G 發展到 5G,手機射頻前端最大的變化在於支持的頻段增加。2G 時代,通信制式只 有 GSM 和 CDMA 兩種,射頻前端採用分立器件模式,手機支持的頻段不超過 5 個;3G 時代,由 於手機需要向下兼容 2G制式,多模的概念產生了,手機支持的頻段最多可達 9個;4G時代的全網 通手機所能夠支持的頻段數量猛增到 37 個。

射頻前端升級,器件增加:頻譜資源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資源,由 2G到 5G,使用的頻段變多,且頻 帶寬了,可以提供的容量增大了,用戶可以享受更高的網絡速度。未來手機終端將支持更多的頻段 和制式,意味著手機需要更多的射頻前端器件。新增支持一個 2G或 3G頻段需增加一個相應頻段的 濾波器和天線開關埠,由於 LTE 接收分集的存在,新增支持一個 LTE 頻段則至少需要增加兩個相應頻段的濾波器和天線開關埠。全球 LTE 頻段眾多,一顆 PA 無法支持全球所有的 LTE 頻段,所 以在一些特殊的頻段還可能需要增加額外的 PA。

4.1.2 手機射頻趨勢之二:射頻前端集成化

射頻前端的發展自始至終圍繞著基帶晶片的進步,從 4G時代開始,高通推出 MDM9615「五模十頻」 基帶使得一部手機可以在全球幾乎任何網絡中使用,從而促進了射頻龍頭廠商推出集成化度更高的 射頻前端產品,這一趨勢在 5G時代得到了延續;從 2G到 5G,射頻前端經歷了從分立器件到 FEMiD, 再到 PAMiD 的演變,整個射頻前端的集成化趨勢愈加明顯。

FEMiD(Front End Modules integrated Duplexers)

FEMiD指把濾波器組、開關組和雙工器通過 SIP 封裝在一枚晶片中。FEMiD最早出現在 3G時代是 由於 3G手機第一次有了多模多頻段(MMMB)的需求,當時主導 FEMiD市場的是以 Murata和 TDK 為代表的無源器件廠商,它們把開關器件和多個頻段的濾波器集成到一枚晶片當中打包出售,一方面為手機廠商降低設計和採購難度,另一方面也能夠為自身帶來更高的利潤。事實上從 3G 時代開始,整個 RF 前端方案的進化都是圍繞多模多頻段進行的。從技術的角度看,FEMiD 的實現難度並 不高。當時的主流 PA 供應商諸如 Skyworks、Renesas、Avago(Broadcom)在自身缺乏無源器件 工藝的情況下無意涉足這樣一個領域。

PAMid(Power Amplifier Modules integrated Duplexers)

PAMiD 把 PA 和 FEM 一起打包封裝,使得射頻前端的集成度再一次提高。PAMiD 相對於 FEMiD 來說,有兩大優勢:一方面通過小尺寸集總元件進行匹配,提高集成度集成度,節省手機 PCB 面積; 另一方面,PA 的輸出匹配是整個射頻前端設計最繁瑣的步驟,PAMiD的出現使得 PA 的輸出匹配工 作由 RF器件供應商承擔。對於手機廠商(OEM)來說,PAMiD的出現讓射頻前端從以前一個複雜 的系統工程變成了簡單的搭積木工作,手機廠商只需要根據設計規劃,採購相應頻段的 PAMiD模 塊。

射頻前端主線的是從無源集成到有源集成

射頻前端發展的主線是從 FEMiD(無源器件集成)邁向 PAMiD(有源+無源器件集成)的過程。PAMiD 雖然集成度高,節省手機 PCB 空間,但支持多頻段+CA+MIMO的 PAMiD成本高昂,一般手機廠商難以承受。目前主要是蘋果這樣出貨量大且 SKU較少的高端品牌採用。對於其他大部分手機廠商來 說,根據不同機型搭配不同的射頻方案,才是更為合理的選擇。目前射頻前端廠商推出的產品種類 眾多,OEM 廠商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選擇搭配。

在手機輕薄化趨勢下,內部的硬體空間越來越小,通信的複雜化及手機功能的多樣化使得射頻元件 數量越來越多。射頻前端(RFFE)有朝向模塊化、設計更簡化的發展趨勢,由於射頻前端器件的材料 多為 GaAs,無法與主晶片集成,所以射頻前端只能做出單獨的模塊。目前手機廠商大多選擇搭配多 個射頻前端小模塊,但隨著手機內部空間日益吃緊,射頻前端器件的集成趨勢也非常明顯,未來射 頻前端可能會以單獨一個模塊的形式集成在手機內。儘管射頻前端集成化是大勢所趨,但由於低端 手機的龐大出貨量,低集成度模組之間互相搭配的解決方案在短期內仍然會繼續存在。

4.1.3 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國產突圍可期

根據國際大廠的預計,5G成熟階段全網通的手機射頻前端的 Filters數量會從70餘個增為100餘個, Switches 數量會亦由 10餘個增為超過 30個,使射頻模組的成本持續增加。從 2G時代的約 3美元, 增加到 3G時代的 8美元、4G時代的 28美元,預計在 5G時代,旗艦機射頻模組的成本會超過 40 美元。

通過對三星 Galaxy S10+ 5G(Sub 6G)和 4G版的拆機對比,物料清單(BOM)中,射頻前端價 值從 4G 版的 31 美金上升到 46 美金,價格上升幅度接近 50%,射頻前端 BOM 佔比從 4G 版本的7%提高到了 9%。對早期 5G 智慧型手機而言,射頻前端是推動 5G 手機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我們 認為,高集成度、一體化是射頻前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擁有全線技術工藝能力的供應商會佔據大 部分市場,單一器件的供應商市場競爭力會在 5G時代逐漸降低。

無源器件廠商與有源器件廠商併購整合

在整個射頻前端的市場中,Skyworks、Qorvo、Avogo 和 Murata 四家 IDM 公司佔據了大部分的市 場份額,相比於手機晶片市場國產晶片的崛起,射頻前端器件的領域目前還主要由國外廠家主導, 國內的射頻廠商的差距主要在於技術、專利和製造工藝,主要的產品為相對簡單的手機天線、PA 和 較低端的濾波器。因 IDM 具有各種射頻元件的完整製造技術與整合能力,可以提供射頻前端整體解 決方案,受到手機 OEM 廠商的青睞,降低了開發難度。

4G 商用後,3G時代無源器件廠商主導的 FEMiD時代一去不返,2011年 Murata通過收購 Renesas 的 PA 部門成為 PAMiD供應商,2014年 RFMD與 TriQuint 合併成立了 Qorvo,2016 年 Skyworks 收購了松下的合資公司獲得了高性能濾波器技術。射頻行業併購整合的原因主要有:一、高通「五 模十頻」基帶的推出讓智慧型手機進入了全網通時代,從而促進了多頻段射頻的需求;二、智慧型手機 的輕薄化趨勢壓縮了PCB板面積,傳統低集成度的設計方案對於捉襟見肘 PCB空間來說太過奢侈。

手機晶片廠商布局射頻前端,國產射頻進步快速發展階段

2014 年高通收購 BlackSand獲得 PA 技術,2016年與 TDK 成立合資公司 RF360,獲取了濾波器技 術;國內基帶晶片商展訊(現紫光展銳)2014年收購銳迪科,進入射頻前端產業;2017年 MTK 收 購射頻 PA 供應商絡達。手機晶片廠商布局射頻前端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跟其他晶片捆綁銷售。能夠 提供從 AP 到基帶、電源管理、射頻前端完整手機晶片解決方案對於手機晶片商來說,將很大程度 提高自身的行業話語權。

從濾波器的全球競爭格局上看,美國和日本基本壟斷了整個行業。在 SAW 濾波器領域,日本企業 Murata、TDK 和 TaiyoYuden 佔據市場 80%以上的份額;在 BAW 濾波器領域,Broadcom(博通) / Avago 和 Qorvo 兩家廠商佔據市場 90%以上的份額。在國內,SAW 濾波器廠商有麥捷科技、中電 二十六所、中電德清華瑩、華遠微電和無錫好達電子,BAW 濾波器領域暫時只有部分研究所處於研 發階段。其中,國內廠商麥捷科技等廠商生產的 SAW 濾波器已經開始逐步批量出貨至華勤、聞泰二 線廠商,並正在積極向市場推廣逐步實現國產突圍。

高頻通信是 5G 時代的核心技術,目前射頻前端器件在技術上還無法做到在手機上實現高頻通信。 高頻通信的出現將對手機射頻前端器件的性能和製作工藝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 PA 和 LNA 主流的 製作材料在高頻時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未來可能需要諸如 GaN等高頻特性更好的材料製造射頻前端 器件,在製造技術和成本上都還需要有所突破。

目前射頻前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有四類:一是以 IDM 模式為主的老牌射頻方案巨頭,有 Skyworks、 Qorvo、Murata和 Avago(Broadcom)四家;二是以 Fabless 模式為主的設計公司供應商,其中高 通、海思、MTK、紫光展銳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有望上升至第一梯隊;第三梯隊為擁有部分射頻 產品,暫無整體解決方案;四是化合物半導體領域晶圓代工。國產射頻前端方面,伴隨著國產手機 品牌的崛起,海思、紫光展銳已經在部分產品實現進口替代;卓勝微、漢天下、唯捷創芯擁有關鍵 技術,並且打入知名手機品牌供應鏈。

4.2 消費電子之攝像頭,多攝驅動手機用 CIS 市場成長

智慧型手機像素不斷提升:旗艦機種的像素不斷升級,以華為為例,後置攝像頭主攝由 2000 萬逐漸 升至 4000 萬甚至 5000 萬。前置攝像頭也逐漸由 800 萬升級至 3200 萬。

4800 萬像素足夠滿足顯示設備 4K 的顯示水平:目前顯示設備即使達到 4K 水平(3840*2160 或 4096*2160),也才不到 900萬像素。4800萬像素即使是在弱光條件下也能輸出 1200萬像素,因此 基於 0.8μm 像素點的4800 萬像素,已經完全可以滿足 4K 顯示水平。

4800 萬像素以上的升級是不是還有意義?我們認為需求端來看還是非常有意義的。雖然 4800 萬像 素已經可以達到 4K 顯示的要求,但是高像素的照片提供裁切等後期處理的靈活性更大。且隨著 AR/VR在 5G時代的應用,攝像頭作為內容生產端,像素提升對於 AR/VR等新型應用,仍是非常必 要。

智慧型手機攝像頭搭載量不斷提升:手機從雙攝向多攝趨勢發展,手機攝像頭個數的增多,逐步推動 了「廣角」「長焦」「微距」和「虛化」等 3D 成像質量的提升,也極大地推動了圖像傳感器(CIS) 市場的爆發。2019年每部手機攝像頭的使用量約為 3.1個,預計 2021年將達到 4.3個。2019年智 能手機用 CIS 的市場規模是 136億美元,預計 2022年將達到 218億美元,複合增長率達到 17%。

索尼領先,國內廠商崛起:CIS 市場集中在幾個大的玩家手中,索尼長期佔據著 40%以上的市場份 額,三星緊隨之後。10月份全球第三大手機圖像傳感器公司豪威科技(OmniVision)宣布推出 OV64A 圖像傳感器,這是全球首款大光學格式的 1.0微米 6400萬像素圖像傳感器,進一步了提升手機弱光 性能,最高支持 30 幀/秒的 8K 視頻,國內廠商在 CIS 的實力進一步增強,建議關注。

五、投資建議

晶片國產化:1)華為供應鏈回遷利好國內 IC 行業:華為被制裁後迅速調整了供應鏈策略,大力扶 持國內供應商,給予充分的機會成長;2)政策扶植力度加碼:經過此次貿易戰後供應鏈安全逐步被 重視,同時在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引導下,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會進一步提升;3)國產設備、材 料、製造等驗證及導入全面提速:長期來看半導體等核心技術的國產化需求凸顯,國內產業鏈企業 有也意調整供應鏈以分散風險,給國內半導體企業更多機會,同時中芯南方與長江儲存二期的擴產 也加速了國產化設備的導入進程,建議關注中芯國際和華潤微等。

面板:1)日韓企業逐步退出市場:大陸廠商以華星光電和京東方 A 為代表,貼近下遊客戶,逐步在 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三星和 LG逐步退出 LCD領域;2)市場集中度提升,周期弱化:2021年完 成交割後京東方+華星預計份額到達 44%,LG 和三星將推出 LCD 面板市場。長期來看,整合完成 後,面板價格將回歸穩定,面板的周期屬性將會弱化,液晶面板產業將進入良率至上、管理優先的 時代;3)mini LED導入市場:包括 TCL在內的數家面板及品牌廠商已於 2019年開始陸續推出 Mini LED背光的產品。預期 Apple將於 2021年開始大量導入 Mini LED背光至 iPad、MacBook 等產品, 建議關注 TCL 科技等。

5G 產業鏈:1)射頻器件的數量和集成度提升:射頻前端作為手機通信功能的核心組件,直接影響 著手機的信號收發。多天線收發(MIMO)和載波聚合(CA)技術在 5G 時代繼續延續,使得射頻 前端的複雜度大大上升;2)5G射頻的 ASP 大幅提升:從 2G時代的約 3美元,增加到 3G時代的 8 美元、4G時代的 28美元,預計在 5G時代,射頻模組的成本會超過 40美元,產業鏈公司深度受 益。建議關注立訊精密、信維通信、卓勝微等。

六、風險提示

1)疫情蔓延超出預期:未來如果疫情蔓延超出預期,則對部分公司復工產生較大影響,會對產業鏈 公司產生一定影響;

2)5G進度不及預期:5G作為通信行業未來發展的熱點,通信設備商及電信運營商雖早已開始布局 下一代通信技術,現階段也在有序推進,但未來 5G 的投入可能出現不及預期的風險;

3)宏觀經濟波動風險:如因為疫情或者其他因素導致未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甚至遲滯,市場需求將 不可避免出現增速放緩甚至萎縮的情況,全球消費電子需求下降,預計半導體行業的恢復可能不及 預期;

4)產品技術更新風險:電子行業產品技術升級快、新技術與新工藝層出不窮。如果公司不能持續更 新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將會削弱公司的競爭優勢;

5)美國制裁升級風險:如果美國加大對國內高科技企業的制裁,限制科技/設備/晶片/材料供應,則 會對產業鏈公司產生影響。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作者:平安證券,劉舜逢、徐勇)

如需完整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官網】。

相關焦點

  • 汽車行業2021年度策略:自主多維塑品牌,三化重塑供應鏈
    將成為 2021 年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1 汽車行業政策面偏暖2.2 預測 2021 年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 7.2%乘用車行業已下滑 3年,2021 年將獲得恢復性增長。柴油重卡將於 2021 年中升級國六,2021上半年將迎來國五柴油車高 增長。預計 2021年重卡行業銷量將回落至 135萬臺(其中替換需求佔比 50%)。
  • 華泰證券有色行業2021年度策略:新材料領域存投資機遇
    華泰證券今日發布有色行業2021年度策略研報表示,未來1-2年全球貨幣寬鬆政策或延續,低利率或負利率利好金價;此外,全球貿易摩擦和國內強化內循環背景下,關鍵材料國產替代持續加速,存在投資機遇。自主可控和技術迭代需求催生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2019年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成立,並將新材料作為三大重點方向之一。關鍵新興產業如半導體、5G等對上遊材料的自主可控需求明顯提升,也催生產業鏈相關材料產業轉移和技術更新。
  • 招商證券2021年宏觀、策略、各行業年度觀點大合集來啦!
    招商證券2021年宏觀、策略、各行業年度觀點大合集來啦!】招商研究團隊判斷未來大類資產走勢如下:看多非美貨幣匯率,包括人民幣和商品貨幣;看多大宗商品,尤其是與新經濟相關的新能源和新材料;看多黃金;看空債券,特別是非美國家的債券價格;看多新興經濟體權益資產,尤其是中國權益資產。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資產」,從全球視角看「中國資產」,「中國資產」崛起的時代已經來臨!
  • 國金證券電子行業2021年度策略:景氣向上 看好5G拉動和創新驅動的...
    2019年蘋果推出帶Airpods Pro,帶動了TWS耳機主動降噪的熱潮,IDC報告指出,上半年中國無線耳機市場出貨量為4,256萬臺,同比增長 24%。其中真無線耳機佔比64%,同比增長49%。其中,帶主動降噪功能的真無線耳機佔比為30%,同比增長122%。報告認為,隨著各大廠在旗艦產品配備主動降噪功能,未來主動降噪佔比功能將快速提升。
  • 電子行業2021年策略報告:半導體、消費電子、面板、光學
    WSTS 2020 年 6 月預 測顯示,2020 年和 2021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分別同比增長 3.3%和 6.2%,2021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加速回升至 4523 億美元。過去數十年來,半導體行業一直 遵循摩爾定律呈現螺旋式上升的規律,放緩或衰落後又會重新經歷一次更強勁的 復甦,技術變革是推動產業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
  • 銀河證券計算機行業2021年度策略:AIOT重新定義世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銀河證券計算機 2021年度策略報告◆AI與IoT加速融合,ICT基於此,我們在選股時重點選擇具備「兩化」——「軟硬體一體化」或「雲化」能力的公司,因其可來「量」的增長形成規模效應及馬太效應;計算機行業公司投資標的愈發向頭部集中,成長的確定性成為優選指標,脈衝式增長及低估值標的的投資回報率趨於減弱,「高成長+高估值」強於「較低成長+低估值」。
  • 銀河證券電子行業2021年度策略:新時代、新格局迎投資新機遇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銀河證券電子 2021年度策略報告◆核心觀點隨著政策不斷扶持和資金助力,國內電子企業有望在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環節實現更多技術突破,加速國產化替代進程,中長期成長空間巨大。具體到2021年,盈利端:我們認為電子行業景氣度有望大幅回暖,5G終端以及汽車電動化將持續推動電子元器件量價齊升,預計2021年電子行業盈利端將加速增長。
  • 電子行業股票市場分析 2021年電子行業投資策略
    核心觀點:  電子行業已經步入以5G為主線的新一輪創新周期,展望2021年,蘋果開啟5G超級周期,產業鏈向國內轉移,消費電子龍頭崛起大勢所趨。半導體行業景氣度將迎來復甦,設計、製造、封測、設備等產業鏈各環節國產替代加速,本土公司潛力巨大。被動元件和面板行業需求端持續旺盛,供給端低效產能出清,行業將迎來周期反轉。
  • 2021年度品牌策略如何制定?品牌如何為營銷賦能,年度規劃專題
    2021年度品牌策略如何制定?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品牌的價值越來越大,2021年度規劃,品牌策略如何制定?如何布局?如何讓品牌價值化?如何為營銷賦能?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今天為您分享2021年度品牌策略如何制定的系統思考方法,供您參考!2021年度品牌策略如何制定?
  • 電子行業深度報告:新時代、新格局、新機遇
    科技賦能 各行業的發展,將為我國經濟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原動力。我們在 2020 年中期策略報告《後疫情時代的危與機,中國電子產業亟待升級》中提出的 未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三個可能情景。
  • 環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度報告摘要
    公司主要的經營模式是為電子產品品牌商提供產品研發設計、產品測試、物料採購、生產製造、物流、維修及其他售後服務等一系列服務,與品牌客戶之間一般是通過框架性協議與訂單相結合的合約形式來明確設計製造服務的範圍及具體要求。  電子產品領域科技的日新月異,加速了產品的更新換代,電子產品市場的競爭日益加劇,市場主體競爭策略也不斷進化。
  • 中國金融電子支付設備市場研究與發展趨勢報告(2021-2027年)
    《中國金融電子支付設備市場研究與發展趨勢報告(2021-2027年)》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發改委、工商局、相關行業協會等權威部門的基礎信息以及專業研究團隊長期以來對金融電子支付設備行業監測的一手資料,對金融電子支付設備行業的發展現狀、規模、市場需求
  • 食品行業2021年度策略新鮮時代,未來已來!給予「看好」評級
    機構:浙商證券評級:看好投資要點年度組合黑馬組合:煌上煌、華寶股份、華文食品2)食品新鮮時代本質是工業效率的提升,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效率全面升級,未來食品行業機遇有望存在於速凍食品、預製菜、餐飲外賣、複合調味品、休閒食品、高附加值乳製品、保健功能食品等板塊;3)當前國內食品行業熱點,與我們的美日食品工業發展歷程復盤能夠互相驗證。
  • [中報]銀河電子:2020年半年度報告 銀河電子 : 2020年半年度報告
    [中報]銀河電子:2020年半年度報告 銀河電子 : 2020年半年度報告 時間:2020年07月23日 18:21:32&nbsp中財網 原標題:銀河電子:2020年半年度報告 銀河電子 : 2020年半年度報告
  • 電子產品散熱專題報告:5G散熱需求倍增,行業增長劍已在弦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一、 消費電子朝多功能、輕薄化方向發展,提高散熱需求消費電子在實現智能化的同時逐步向輕薄化、高性能和多功能方向發展。智慧型手機輕薄化和便攜化的設計要求內部組件散熱性和可靠性更好。
  • 電子行業研究與2021年投資策略:看好四條主線
    「數字+科技」的化學變化正發生,2021 年看好四條主線隨著 TWS、智能手錶等電子終端興起,各類非電子產品電子化、簡單電子產品智能化的「電子+」 時代全面展開。我們認為,「電子+」的過程本質上還只是電子產業「品類擴張」的「物理 變化」,而在數據要素市場化的浪潮中,以 5G、AI 為酶,數據與科技正在城市管理、教育、 醫療等各類場景中產生「化學變化」,這也正是數字經濟於電子行業發展中的具體體現, 是海康威視所提出的物信融合理念的落地。
  • 平安證券--生物醫藥行業2021年度策略報告:醫保控費為行業主旋律...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醫藥行業2020年表現強勢。截至2019年12月11日,醫藥板塊上漲42.90%,在所有一級行業排名第4位。醫藥行業在疫情中成為資金重點配置方向。在疫情下,正常醫療活動受限,行業增速放緩,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三季度迅速恢復。
  • 電子元器件之石英晶振專題報告:TWS、5G、IoT需求驅動行業發展
    隨著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信息產業整體技術的穩步提升,相關產業集群效應優 勢明顯,電子信息產業製造中心地位進一步增強。石英晶體諧振器行業作為電子信息產業 的基礎一直以來就是我國重點扶植和發展的基礎產業之一。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以個人 電腦(PC)為代表的資訊設備逐步普及並形成規模量產以來,我國石英晶體諧振器行業成 長迅速,各類產品市場規模逐年遞增。
  • 2021,16大品種年度策略都在這裡
    >  油脂:緊平衡格局下 ,油脂方興未艾  豆粕:河已入東海:豆粕 2021 年年度策略  雞蛋:2021年雞蛋價格或更加撲所迷離  銅期權:水流無限闊,山聳有餘高:2021年銅期權年報  鐵礦從鋼廠需求長期穩定角度看,以年度為區間,可考慮正套策略。  風險點:新冠疫苗控制效果不顯著;消費不及預期;政策刺激不及預期。
  • 電子2021年策略:多領域快速崛起,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報告要點1、本土IC設計亟待成長,精選賽道享雙重紅利IC設計作為半導體行業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是國產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中美摩擦下,關鍵晶片國產化進程已刻不容緩,RISC-V架構開源的特點有利於國產晶片實現自主可控,中國作為RISC-V陣營的中堅力量,一直致力於RISC-V生態體系建設,隨著其深入發展未來將會加速國產晶片實現自主可控。建議關注新能源汽車、AIoT下國產主流APU、MCU以及Wi-Fi藍牙晶片廠商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