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慧
每天早中晚堅持喝一袋30ml酵素粉,搭配服用珍菌匯,外加使用臺灣本土品牌的基礎保養品,這是臺灣化妝品GMP產業發展協會秘書長陳秀境的日常保養之道。
年過半百的她,從2014年起堅持內調外養。而在臺灣,內調外養正逐漸成為一種常規化的生活方式。這也讓臺灣的美妝產業,無論在研發方向上,還是產品線的布局上,整體呈現出大健康化的趨勢。
臺灣生物經濟研究所2016年發布的報告也顯示,近年臺灣醫學美容的盛行,直接帶動了相關產品的技術開發,諸多生計廠商也開始跨足研發生產美容保養品,主要開發方向為漢方草藥、膠原蛋白、玻尿酸等。
那麼,臺灣美妝企業的大健康化,總體呈現什麼樣的特點,對大陸美妝企業有何啟發?
與大陸市場不同,慧慧走訪的20餘家臺灣美妝企業,大體整體呈現出保健食品與保養品搭配的趨勢,且二者在企業整體業績中佔的比重逐步協調。
典型如TCI大江生醫,主要從事保健食品及面膜的研發生產。TCI大江生醫董事長林詠翔介紹,目前,保健食品是業績的主要貢獻者,約佔到公司銷售額的75%。未來,隨著屏東S11環保陽光面膜廠的大規模投產,面膜的貢獻值將逐步提升。
東藻生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藻)執行董事張俊龍也表示,目前,東藻公司的海藻原料和配方,主要運用於保養品和機能食品的開發,二者佔比相當;成立近40年的亞琦化妝品有限公司,目前主要著重在保養品的代加工,以及自有品牌的運營,其董事長王佩琳稱,公司也在投入開發美容飲品。而其他企業如國璽、柏諦等,均同時擁有保健食品和保養品的原料、配方、產品線。
▍國璽的面膜及保健食品
這樣的市場市場特點,一方面與臺灣美妝企業的構成有關。
張俊龍介紹,二三十年前的臺灣化妝品市場,企業創始人和從業者以化工出身的人居多,而近幾年則以生物醫藥學出身的為主。因此,內調外養這一傳統概念在市場和產品層面得到了體現。
誠如張俊龍所說,臺灣不少新興的美妝企業,是從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相關產業延伸而來,而且在配方開發、導入技術等層面融合了生物醫學。
位於臺灣新竹生醫園區的國璽幹細胞應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璽),2004年成立,以幹細胞這一技術能量為主軸進行產品線的延伸。如今,其不僅在幹細胞新藥開發、幹細胞儲存、幹細胞保健食品層面有所成就,也衍生出了GT4精華液、精華霜兩大保養品。同時,以原料方的身份,國璽將相關激活技術、活性成分等也運用到了美妝領域。近三年來,其共計申請專利70項,其中已獲得專利20項。
國璽副總經理邱淳芬介紹,目前公司相關保養品主要面向SPA、醫美等專業線,在大陸市場也已設立了專門團隊從事業務開拓,同時已與大陸大健康領域的廠商建立了合作關係,實現產品的落地代工。
▍國璽副總經理邱淳芬
類似的還有康渼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渼生醫)。其總經理許家緯從事基因檢測技術研發已有7年,去年9月,相關技術也引入到了大陸的部分健檢中心。2015年康渼生醫成立後,許家緯與國立交通大學合作,將基因檢測技術應用到了美妝領域,開發出了基因妍採系列面膜。
▍康渼生醫基因妍採系列面膜
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副教授陳文亮表示,基因檢測屬於精準醫學的範疇,目前主要應用於癌症的檢測,在醫學領域進入到了紅海階段,因此,往美妝等相關領域延伸,將是大勢所趨。
▍康渼生醫總經理許家緯
目前,康渼生醫有生物科技、材料化學、生醫材料、基因檢測等跨領域團隊,擁有胜肽開發、萃取,奈米微粒傳導等技術。
張俊龍介紹,由於化工出身的人大多講求觸感或產品呈現的樣態,而生物醫學出身的人則相對注重功效,因此臺灣企業早期在霜體、口紅等產品層面做得相對較好,現在則注重功效性產品的研發,「這是一種良性的轉變。」
而在功效性產品中,尤以抗老最具代表性。前文所述臺灣生物經濟研究所發布的報告顯示,隨著防止老化的觀念逐漸普及,消費者中使用保養品的年齡層逐漸降低,成為市場成長的動力。在臺灣的保養品市場中,約九成以上為臉部護膚品,其中,又以抗老化產品為主流,約佔臉部護膚品的43.4%。
事實上,誠如王佩琳所說,臺灣美妝產業的大健康化,與臺灣不斷衰退的人口不無關係,「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嚴重,另一方面,年輕人不喜歡生小孩。」
根據新華社報導,臺灣當局內部事務主管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7月的戶口統計表明,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為13.55%,0——14歲的幼年人口佔比為13.22%,老年人口比幼年人口多了近8萬人。而且,自今年2月份呈現「死亡交叉」後,兩者差距越來越大。
也就是說,臺灣美妝產業的大健康化趨勢,一定程度上有社會環境倒逼的意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倒逼,整體呈現出良性的發展方向。更進一步來說,這或許也是「市場導向」這一理論的落地。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青眼資訊。
▲
不一樣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