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窯為世人所驚嘆,神乎其技,制瓷巔峰。在宋代以前瓷器早已經傳承上千年,但宋代以前的瓷器都不是主流陳列品,算不得高雅,與華麗精美的金銀銅器相比,甚至顯得有些不入流。是宋徽宗把瓷器列為了上流社會的高尚之物,隨著其工藝技術發展,民間對瓷器的追求也是趨之若鶩。至此,瓷器成為了相對於金銀銅更為獨具特色的藝術品。
「景德年」(公元1004年),也是宋真宗在位的第七年。這一年真宗收到了一批進貢的瓷器,其顏色介於青與白之間,其釉色中泛著青白色的影子,一問之下,居然出自於一個籍籍無名的江南小鎮:昌南鎮。真宗大喜過望,親自以年號為這個小鎮命名為:景德鎮。
因有一條大河穿越而過,河名昌江,鎮子的大部分都在昌江的南面,故而得名:昌南。這條河的意義不凡:瓷土、燒窯的木材、運輸瓷器所需要的河道。水流又為窯業的生產提供了諸多動力,如搗碎瓷石所用的水車。於是後來的大多窯口都是依河而建設,節省人力,提高效率。
正因為這些有利因素,使得昌南鎮的瓷器不論是產量或者是質量都是其它窯廠無法比擬的。「澶淵之盟」為宋朝打開了外貿之門,大量的昌南鎮的青白瓷都隨著江河運往世界各地。宋人自是習慣性地稱昌南鎮為景德鎮了,但許多洋商人都是自己到景德鎮採購瓷器的,習以為常的稱之為:昌南瓷器。久而久之,中國瓷器的影響越來越大,許多洋人一聽到中國,就自然地想到了瓷器,然後他們把瓷器與昌南早已經聯繫在一起了。一口不太標準的「昌南」硬是說成了「china」。
說到這裡應該很清楚了,china的原意其實是景德鎮瓷器。那麼景德鎮瓷器在宋人眼中又是怎樣呢?
古人喜好玉石,孔子也說「君子以德於玉」,所以玉石成了文人墨客的最愛。玉石集稀有與美好一身,引來一些人想要找到替代它的物品,景德鎮瓷器便是在這樣的想法驅動之下燒制的。景德鎮瓷器在唐代時就有燒制,但並還不出名,產品甚至有些粗糙,靠著工匠們不斷地提高技法,篩選乾淨的瓷土,掌控合適的火候。一代又一代的工匠總結經驗,在宋代時終於燒制出了堪稱「假玉器」的瓷器。又因為景德鎮當時地屬於饒州,也有人稱之為「饒玉」。
關於五大名窯消失的謎題,最大的可能性是瓷土資源的短缺問題,宋代時建造窯口都得勘探瓷土資源,五大窯的傳世品之所以少,最大原因還是因為瓷土資源不足,無法燒制足夠的成品。宋代後期,景德鎮也一樣遇到資源的問題,只是到了元朝,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品——高嶺土。自景德鎮用高嶺土燒制瓷器之後,資源可謂取之不竭,產量不可同日而語,國內外都能夠滿足供應了。
再說元朝青花瓷就有些遠了,還是說回到宋代景德鎮瓷器。傳世的宋代瓷器大多是無款的,有些人要問了,景德鎮瓷器落款不應該是「景德鎮制」嗎?當然不是,前面提到了「景德」原來是宋代的年號,所以宋代景德鎮瓷器要落也應該是年款「景德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