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何基金賺錢 基民卻不賺錢?】近年來隨著權益市場上漲,公募基金取得了良好回報,不同階段取得正收益的比例超過90%。然而,據基金業協會調查數據發現,盈利的投資者佔比卻不足一半,基金公司針對自家產品的統計數據也得到類似結論。A股市場存在明顯的「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現象。(天風證券)
摘要
A股市場的「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現象
近年來隨著權益市場上漲,公募基金取得了良好回報,不同階段取得正收益的比例超過90%。然而,據基金業協會調查數據發現,盈利的投資者佔比卻不足一半,基金公司針對自家產品的統計數據也得到類似結論。A股市場存在明顯的「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現象。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背後原因
事實上,「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背後,不僅有投資者的主觀原因,也有基金經理和市場等方面的客觀原因。具體的,投資者存在盲目追漲殺跌、持有周期短、喜歡低吸高拋、喜歡追逐熱點、迷信「冠軍基金」、偏好「便宜」基金等錯誤投資者行為;基金經理容易受到認知行為偏差,無論風格穩定還是風格輪動的投資策略,均很難保持業績的持續性;A股市場環境複雜,基金數量已超過股票數量,且市場風格極容易發生切換,給投資者帶來諸多困難。
正文
1、A股市場的「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現象
近年來隨著權益市場上漲,公募基金取得了良好回報。截至2020年10月31日,股票型基金總指數和混合型基金總指數今年以來的累計漲幅都超過了25%,另類投資基金總指數超過了10%,債券型基金總指數的漲幅也超過了3%。由此可見,公募基金產品整體上表現還是比較優異的。
就具體基金產品來看,權益類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中今年有超過90%比例取得了正收益,有超過半數的基金收益率在30%以上。通過最近一年、兩年、三年、五年、成立以來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也有相似的結果。
然而盈利的投資者佔比卻不足一半。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的《基金個人投資者投資情況調查問卷(2018年度)》發現,自投資基金以來有盈利的投資者佔比為41.2%,仍虧損的投資者達到了25.1%。
中歐基金曾在《20200305-養基36計:百萬基民數據大起底,哪些「神操作」才能賺錢?》中對自家基金產品和客戶數據進行統計,發現2019年全市場主動權益類基金平均收益率為45.76%,而中歐基金旗下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的平均收益高達52.01%,基金業績優異。然而對比客戶收益與基金收益,可以發現二者走勢雖然整體一致,但是客戶收益遠低於基金收益。其中,盈利客戶雖然佔比近9成,但半數左右客戶僅小賺,收益不足10%。
進一步的,我們對比了不同加權方法下權益類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年度平均收益整體表現,其中四季度等權重代表了基金的平均收益,四季度規模加權代表了投資者偏好下的投資收益。可以發現,權益類基金年度平均收益(四季度等權重)明顯優於年度平均收益(四季度規模加權),尤其是在市場波動比較大的年份,如2014年、2015年和2020年等。結合下文統計數據可知,投資者在市場高點時會加倉持有較多規模的基金,當市場下跌時更容易損失收益;而在市場低點時會減倉持有較低規模的基金,當市場上漲時並沒有獲得較高收益。由此可知,投資者的投資收益是低於市場收益的。
由此可見,雖然公募基金取得了良好回報,但投資者並沒有賺到錢,即A股市場存在明顯的「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現象。
2、「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背後原因
我們認為「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背後,不僅有投資者方面的主觀原因,也有基金經理和市場等方面的客觀原因。例如,投資者的錯誤投資行為、基金經理的業績不可持續、市場環境複雜等。具體的:
2.1、投資者的錯誤投資行為
2.1.1、盲目追漲殺跌
投資者申購基金的熱情與市場行情高度相關。當市場處於牛市時,投資者申購熱情高漲,爆款基金頻現,多日募集規模超百億;當市場處於熊市時,投資者申購熱情低迷,新發基金基本無人搭理,一個月募集規模也不足十億。
2.1.2、持有周期較短
根據《基金個人投資者投資情況調查問卷(2018年度)》統計的個人投資者持有單只基金的平均時間信息可知,有16%比例的投資者持有單只基金平均時間少於6個月,僅有52%的投資者能堅持持有單只基金在1年以上。
根據2020年美國基金年鑑統計數據,發現有92%的共同基金持有家庭表示退休儲蓄是他們的財務目標之一,且73%的表示退休儲蓄是他們的首要財務目標。以退休儲蓄為目標美國人投資基金,自然持有的時間較長。
事實上,持有周期越長,獲得平均收益越高且勝率越大。我們計算了2005年以來在任意時點開始持有股票和基金指數的收益率,並統計了不同持有期的平均收益率和獲得正收益的概率。可以發現,不同持有期內,基金指數獲得了穩定的正收益,且隨著持有期的延長,獲得正收益的值和概率也都是在逐步提升的,遠高於股票指數。當持有周期超過8年,幾乎百分之百可以獲得較高的正收益。
2.1.3、喜歡低吸高拋
部分投資者以投機的心態買賣基金,往往並沒有賺到錢。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的《基金個人投資者投資情況調查問卷(2018年度)》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個人投資者會選擇在大盤下跌的抄底買入基金。由於投資者的持有周期偏短,當出現短期盈利時便會選擇贖回,進而使得自投資基金以來有盈利的投資者佔比為41.2%。
與成熟的美國市場的長期牛市不同,A股市場的波動更大。在A股市場中,牛市和熊市的時間都相對較短,更多時間市場處于震蕩市,這意味著低吸高拋策略並不能夠獲得較高收益。
事實上,在A股市場中的基金投資,我們更需要用時間換收益。我們經常會面臨80%的時間基金淨值都處于震蕩區間,只能掙20%比例的收益;只有在20%的牛市時間裡,才會掙得80%比例的收益。
2.1.4、喜歡追逐熱點
部分投資者喜歡追逐市場熱點,依據市場熱點買基金。我們對2020年以來每季度中信一級行業的漲跌幅進行了統計,可以發現漲幅最大的行業依次是農林牧漁、消費者服務、國防軍工、汽車,均沒有出現重複的行業。
事實上市場的熱點總是快速轉換的,當某個主題或行業成為熱點的時候,相關股票價格已經處於高位,這時候投資者再買入無疑會出現回撤。
2.1.5、迷信「冠軍基金」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的《基金個人投資者投資情況調查問卷(2018年度)》發現,有接近60%的個人投資者購買基金時關注的是基金業績,是所有指標中投資者最關心的指標。
我們在主動偏股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為例,每年末選取過去一年業績最好的10隻基金等權重買入持有一年,動態滾動構建了Top10基金組合。可以發現,Top10基金組合的表現與中證偏股基金指數較為相似,歷史上並沒有明顯的超額收益,僅2019年來因風格延續帶來小幅超額收益。由此可見,購買「冠軍基金」並不能幫助投資者獲得較好收益。
事實上,基金的過去業績還與未來業績並不存在顯著關係。以主動偏股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為例,每年末基金的過去一年業績與未來一年業績的RankIC均值達到了-0.022,標準差為0.142,勝率在50%附近。同時,過去一年業績因子的分組年化超額收益也不存在單調性。
2.1.6、偏好「便宜」的基金
很多投資者喜歡買淨值低的基金,認為買便宜的基金可以買到更多份額,以後漲起來可以賺的更多。基金單位淨值即每份基金單位的淨資產價值,等於基金的總資產減去總負債後的餘額再除以基金全部發行的單位份額總數。其計算公式為:基金單位淨值=總淨資產/基金份額。同樣的錢,買便宜的基金雖然可以得到更多的份額,但持有該基金的總價值是不會變的。基金的淨值低,不意味著未來上漲空間大;基金的淨值高,並不意味著未來上漲空間小。
事實上,基金的單位淨值還與未來業績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以主動偏股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為例,每個月末基金的單位淨值與未來3個月業績的RankIC均值達到了0.058,標準差為0.095,年化RankIC_IR值為2.12。同時,單位淨值因子的分組年化超額收益也存在一定單調性,尤其是前兩組與最後一組之間的收益差較大。
2.2、基金經理的業績持續性弱
投資者可取基金經理投資信息包括:每日披露的淨值數據,定期季報披露的投資信息,不定期基金經理接受的訪談等。其中,基金僅會在半年報和年報披露完整持倉,季報僅會披露前十大重倉股,且季報的披露還存在較長的滯後期。通過公開信息,我們並無法實時了解基金經理的投資行為。
以主動偏股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為例,統計發現業績能連續三年排進前50%分位點的基金佔比僅為11.67%,比隨機數(0.5^3=12.50%)還要略低。由此可見,基金的業績持續性較弱,過去業績表現優異的基金經理未來業績不一定收益。
事實上,無論是風格穩定的基金經理還是風格漂移的基金經理都很難保證業績持續性。例如,針對風格穩定的基金經理,在過去的一年由於其風格與市場匹配,使得基金業績表現優異,但當第二年市場風格切換時,基金業績自然容易出現反轉現象;針對風格輪動的基金經理,雖然過去一年基金經理通過組合管理獲得優異業績,但是在第二年可能受到配置偏好、認知偏差、過度自信和羊群效應等行為的影響,難以把握市場風格,從而也很難延續業績。
(文章來源:天風證券)
(原標題:「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原因及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DF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