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校長與孩子們的合影
這一幕,就發生在今天中午,地點在杭州市勝藍實驗小學大操場邊的苗苗種植園。小姑娘名叫張倚寧,今年剛上二年級,拔完蘿蔔,她興奮得不行,「我最喜歡蘿蔔湯了」。小編擠在一群「小可愛」中間,跟他們一樣,等著進到種植園裡體驗一把拔蘿蔔。當小編隨口一問,大家都愛吃什麼樣的蘿蔔啊?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報起了菜名,「燉蘿蔔」「蘿蔔湯」「糖醋蘿蔔」「蘿蔔燉排骨」……「孩子們最喜歡食堂的蘿蔔湯了,去年大伙兒就嘗了鮮,今年還會繼續做。」崔校長笑著說。十二月,初入冬,正是蘿蔔豐收的好時節,勝藍實驗小學第二屆優秀素質體驗點「豐收節」如期而至。趁著這個喜迎豐收的時節,學校組織了1-5年級200多個在2019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評優的孩子到種植園裡拔蘿蔔,領取這個特別的獎勵。
孩子們分批有序地進入種植園,窄窄的一條小道站滿了人,場面十分熱鬧,孩子們仿佛置身於菜市場,挑挑選選,巴不得用一個探測儀找到菜地裡最大的蘿蔔。
那麼,什麼樣的葉片下面,長著大蘿蔔呢?有孩子說,能作為判斷依據的,除了葉片外,還有裸露在地面上的蘿蔔的「上半身」,然後再從形狀、顏色、葉片大小多方面觀察判斷。「我這個大!」「不不不,我這個才大!」孩子們對比著手中蘿蔔的大小。其中一個孩子通過「觀察」,真的「中了獎」,他從菜地裡拔出了一根近半米長的白蘿蔔,幸運地成為了「最大蘿蔔」擁有者。其實,無論大小,孩子們豐收的喜悅是一樣。
據四五年級科學老師施程翔介紹,這個苗苗種植園有600多平方米,相當於一畝地的大小。「這些蘿蔔其實是給孩子們的特別獎勵,希望小蘿蔔的收穫能夠帶動孩子們內心的『大蘿蔔』,有成長、有收穫。」施老師說,每個孩子手上都拿著一張「收穫卡」,寫滿了過去一年的成長與收穫,這其實跟種植園小蘿蔔的豐收有著同樣的意義。「於是,兩個『豐收』一結合,意義就有了。」
△ 苗苗種植園
小編了解到,早在2007年,勝藍實驗小學就開了這塊「試驗田」,是用來開展社團課的,當時僅有300平方米,現在大了一半。走遍了整個種植園,小編發現,別看園子不大,蔬菜絕對不少。有小編一眼能認出來,比如小青菜、小白菜、生菜、菠菜、油麥菜、蘿蔔、胡蘿蔔、小蔥、香菜等;也有小編看半天也叫不出名字的,比如雪菜、小芹菜苗等。各種蔬菜長勢喜人,而且都有一個獨立的區塊,且塊與塊之間,劃分得非常整齊。十多年來,勝藍實驗小學的苗苗種植園已經成為學校的一張金名片,這裡還種過梨樹、桃樹、向日葵、四季豆、番薯等。平時,種植園除了科學老師負責外,還有壽爺爺和壽奶奶幫忙打理。「全校的孩子們都親切地叫這兩位老人壽爺爺、壽奶奶,他們特別高興。」崔校長說。
此外,「操心」這片種植園的還有學校24個班的孩子們。每個班劃分一定的區域,除草、播種、施肥等,定期打理。302班的戴安陽一把拔了三根蘿蔔,他在拔完蘿蔔之後,立刻在心裡盤算它們的「歸宿」,「一根用來做咖喱飯,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根做蘿蔔湯;還有一根用來涼拌。」戴安陽把這三根蘿蔔安排妥妥的,顯然是個小吃貨。小編在現場看到,每個孩子手裡確實都拿了一個小卡片和一本護照。仔細一看發現,這張卡片名叫「收穫卡」,護照封面印有「下城區青少年素質教育體驗點」。每一張小小的「收穫卡」上,寫滿了孩子們的成長、進步與收穫,也寫滿對老師的感恩。403班吳錦怡在「收穫卡」上寫下了五個心願:我的夥伴越來越多;我的課餘生活越來越豐富;我的成績有所提高;我的發言越來越積極;我的書寫越來越漂亮。
這一次,已經不是錦怡第一次拔蘿蔔了,她拿起「護照」,快速地翻到去年來種植園的記錄。「蘿蔔可好拔了,我最喜歡吃的蔬菜就是蘿蔔,這次回去我要讓媽媽做個糖醋蘿蔔。」錦怡興奮地說。
302班華文博的「收穫卡」上寫著:我的收穫:在李佳茜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美術國畫花鳥八級證書。文博說,她非常感謝李老師,經過她的指導,自己才有了這樣的收穫。
97年的李老師是教美術的,在二年級時開始帶文博。第一節課上,李老師看到了文博畫的畫,她當時就覺得,這個孩子的畫風非常有個性,構思也很巧妙。「文博同學是個有個性、愛學習的好孩子,特別是今年在美術能力上的進步,讓我倍感欣慰。」李老師說,她一直很喜歡跟孩子們一塊玩,而發現有個性的孩子,她也十分願意幫助孩子發展,師生共同成長。
303班的趙皓月上學期因各方面都表現優秀,期末考試也考得很好,因此獲得了勤學獎和優秀班幹部的稱號。另外,她還利用課餘時間,學會了滑板,總之收穫滿滿。「今天拔蘿蔔真的太開心了,我二年級的時候也拔過。」皓月開心地說,她最喜歡吃蘿蔔湯了,放學後把蘿蔔拿回家,讓媽媽燒湯。小小的種植園,真的承載了孩子們非常多的快樂。據學校老師介紹,每一年,種植園裡的蔬菜成熟後,部分用於義賣和愛心捐贈,大部分則讓孩子們帶回家。
目前,學校對於成熟的蔬菜用途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學生參與採摘的「豐收節」體驗活動,比如蘿蔔節、萵筍節等;另一個用途便是獎勵優秀學生。「這都是對孩子們的一次獎勵。」施老師說。
△ 孩子們正展示著他們豐收的成果
自2008年至今,崔校長來到勝藍實驗小學已有12個年頭。每一年,他都作為學校的一份子,「見證」種植園的收穫,以及勝藍學子的成長。崔校長說,拔蘿蔔雖然是個很小很小的事,但學校將這個「豐收節」的活動和一根根小小的蘿蔔賦予了深刻的教育意義,這就「大不一樣」了。很顯然,拔蘿蔔雖是件小事,但在孩子們看來,卻是大大的「儀式感」。
「我們一方面是將蘿蔔的成長跟孩子的成長融合,讓孩子們體會到豐收的喜悅;一方面讓孩子們通過拔蘿蔔體驗勞動的樂趣;一方面是孩子們將蘿蔔拿回家,由爸爸媽媽燒出各種各樣的菜,從而分享勞動成果,享受勞動帶來的喜悅。」崔校長說,其實學校裡有很多活動,出發點都是落在教育上的。崔校長表示,現在的孩子都不一樣了,以往的說教起不了什麼作用,而通過開展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就會收到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在有了真實的體驗之後,孩子們才能將這些感受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你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