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漢都智能製造有限公司負責人從長沙經開區管委會行政審批服務局負責人手中接過營業執照,該公司成為首家核名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企業。蔣煉 攝
◎產經周刊記者 歐亞琦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14日發布《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2020)》,對2019年全國自貿試驗區的建設進程和結果進行了梳理。報告顯示,自2013年上海自貿區設立以來,至2019年底,我國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縮減比例超80%,自貿試驗區在穩外貿穩外資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全國14.6%的進出口和15.2%的外商投資」。
報告指出,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設立以來,至2019年底,我國已累計設立18個自貿試驗區,實現了東部沿海的全覆蓋,並且拓展到了沿邊地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產業所所長崔衛傑在做報告解讀時指出,在2019年,自貿試驗區建設面臨新形勢。「總體來看,無論是國際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還是國內改革開放的更高要求,都對自貿試驗區建設提出了更高期望。」他表示。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9年,我國自貿試驗區在多個領域的制度創新進一步優化升級,尤其在縮減負面清單上成效顯著。報告顯示,與2013年版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中的190條特別管理措施相比,2019版負面清單減至37條,縮減比例達80.5%。其中,限制類措施從2013版的152項管理措施縮減到2019版的17項,縮減比例達88.8%;禁止類措施從2013版的38項縮減到2019版的20項,縮減比例達到47.7%。我國對服務業的限制也在逐年減少,相關限制措施的數量則從2013版自貿區負面清單中的95項下降到2019版的28項。
作為改革開放的新高地,自貿試驗區成為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的重要陣地。報告指出,2019年,自貿試驗區進出口和實際利用外資情況均表現亮眼。從進出口情況看,18個自貿試驗區實現進出口總額4.6萬億元,其中上海自貿試驗區完成進出口1.48萬億元,佔上海全市比重高達43.6%。從投資情況看,18個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1435.5億元,上海和廣東自貿試驗區吸引外資的水平尤為突出。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全國14.6%的進出口和15.2%的外商投資」,報告如是寫到。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在發布會致辭中指出,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為連接雙循環的重要平臺和關鍵節點,也是促進雙循環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撐。
我國在推進自貿試驗區發展過程中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今年,又在北京、湖南、安徽設立自貿試驗區,目前,已經形成21個自貿試驗區的總體格局。全國近三分之二的省級行政單位都設立了自貿區,這是否會影響自貿區的試點作用?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在發布會後的媒體交流環節就此事回應稱,自貿試驗區數量的多與少不是問題。張威指出,對於每一個自貿試驗區而言,除了完成轉變政府職能、促進貿易投資和金融發展等共性任務以外,還承擔了不同的差異化試驗任務。「不同的自貿試驗區均有不同的戰略定位,不是同質化發展,而應該謀求差異化發展。」
「重要的是,每個自貿試驗區能守住初心,在差異化領域做好探索實踐,這樣就能讓各個自貿試驗區做到百花齊放,在不同的領域做好先行先試,積累創新經驗。」張威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核心區域,長沙經開區區塊一直是改革的「急先鋒」。此前,園區曾出臺責任清單、流程清單,連同權力清單一同構成了規範權力運行的「三張清單」。「權力清單」明確了長沙經開區可以做什麼,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責任清單」明確了長沙經開區必須做什麼,做到「法定責任必須為」;「流程清單」則明確了長沙經開區應該怎麼做,做到「權力過程受監督」。
「實行技術審查先行,將建設項目的技術審查與行政許可審批進行分離,待項目取得合法用地手續後再進行行政許可。」長沙經開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理順流程、優化審批,園區出臺了一系列的辦法,除了技術審查先行,園區還在項目的立項、報建、竣工驗收三個環節實現並聯審批。同時,重大項目在長沙縣政務中心開闢了綠色通道,以保障項目的快速通行。
今年,長沙經開區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成立行政審批服務局,將原分散在8個部門的75項行政許可及關聯事項全部劃轉至一個部門審批,廢止15枚原職能部門審批相關印章,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還推進涉企事項歸集辦理,先後推出外貿、金融、政策兌現、預服務等系列綜合窗口,打造園區特色「一件事一次辦」綜合窗服務矩陣,為企業辦理政務服務事項提速。
為加快重點項目進度,壓縮審批環節時間,新成立的長沙經開區行政審批服務局主動對接項目,了解企業需求,開通此項服務。企業只需提交申請,專業審批人員就會在審批前參與優化企業相關方案、圖紙的設計等,確保在項目進入審批前即達到審批要求,成為「當天進窗即出窗」的即辦件,為企業節省了寶貴的時間。
此前,三一智能裝備製造項目中的智聯重卡B地塊,由於國土手續周期較長,按照原有串聯審批程序,後續審批只能暫緩等待。但通過「預服務」窗口申請,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實施告知承諾制審批,在企業缺乏前置手續的前提下,提前開展總平面圖、報建圖、施工圖等圖紙技術審查。只要企業辦理好國土用地手續,當天提交材料進窗,即可將原本包括技術審查在內需17個工作日才能核發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在1天內辦結完畢。
目前,園區行政審批服務局正組織對審批流程進行梳理再造,進一步壓縮企業在市場準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領域的辦事時間,預計完成流程再造後,辦事材料、辦事時間將再壓縮20%。而持續推進改革,也讓長沙經開區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在近日發布的《2020年全國經開區營商環境指數報告》中,長沙經開區上榜2020營商環境指數全國前十,蟬聯中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