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記》:「生活本無意義,意義都是我們賦予的。」

2020-12-13 源龍講知識

2015年由是枝裕和執導,由綾瀨遙、長澤雅美、夏帆、廣瀨絲絲等主演的日本劇情電影《海街日記》(Our Little Sister),該片改編自吉田秋生創作的同名漫畫,講述了三姐妹在父親去世後接納同父異母的妹妹共同生活的故事。

是枝裕和導演用溫情脈脈的鏡頭靜靜地描述著鎌倉的一年四季,在光陰流轉中,無數精心設置的細節訴說著有關親情、有關時間、有關人生的故事。我們終將明白生命的意義,生活就是一路向前的旅程,無關痛苦,無關悲傷。

《海街日記》用「日記」的手法記錄了四姐妹的生活瑣事,截取了片中一些令人感動的、溫馨的、以吃飯為主的、生活片段,分享給大家~

三姐妹出場後第一次同框,就是圍坐在一起吃早餐。她們收到了十五年前就離開她們,杳無音信的父親的死訊。聊到父親的葬禮時,大姐幸提到了她們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小妹。

鏡頭一轉,二女兒佳乃和三女兒千佳坐在火車上趕往父親的葬禮。姐妹二人吃著便當,聊著在記憶中已經模糊的父親,和從未謀面的妹妹。

當幸、佳乃、千佳在葬禮上初見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鈴,三姐妹產生了親近感。大姐邀請鈴到鎌倉和她們一起生活,鈴答應了她。

只見過一次,卻能產生這樣的信任,這可能就是血緣的奇妙。

四姐妹住到一起以後的第一頓午餐。

這是海貓食堂這個重要的場景在片中第一次出現。

足球隊一起聚餐,溫柔的店長做了食物送給鈴作為她加入球隊的禮物。

三姐千佳告訴小妹每年家裡都會釀梅子酒,小妹手中那瓶是幸、佳乃、千佳三姐妹的外婆十年前的陳釀。

後來大姐也把外婆的酒,親自送給了在姐妹三人還很小的時候,就選擇離開了她們的媽媽,這是幸的釋懷和諒解。

鈴在足球隊進球,佳乃和千佳帶著小妹喝燒酒慶祝。小妹喝醉後終於說出自己的煩惱,對後母的抱怨。

小妹醒來後,大姐問她不會喝酒為什麼還要喝,小妹答:「因為想喝自家釀的酒啊。」

姐妹四人一起在窗邊看著自家種的梅子樹,約定等梅子成熟後一起釀酒。

鈴的轉學後的學校生活也十分美好,圖片中是她去同學家裡幫忙做白飯魚的場景。

又是一個吃午飯的場景,美味沙丁魚刺身。

吃完飯後四姐妹一起貼窗紙。

姐妹四人第一次一起來到海貓食堂,和店長聊起小時候的事情,溫馨、快樂。

鈴和同學們一起來到一家做了二十年沙丁魚吐司的小店,和店長聊天過程中,回憶起爸爸。

爸爸一定也經常來這家店,因為他曾經經常做沙丁魚吐司給小妹。

櫻花隧道名場面。

少女和少年。

電影裡三位姐姐有和小妹單獨相處的情節,二姐佳乃和鈴的鏡頭是塗指甲油,果然是最愛美的二姐。

摘梅子,釀梅子酒這裡也是名場面~

小妹終於實現了參與做自己家梅子酒的心願,三位姐姐看著鈴在梅子樹上摘果子的畫面,頗有幾分歲月靜好的感覺。

三姐千佳和鈴單獨相處的鏡頭來了,當只有她們倆的時候,千佳才真正展現出做姐姐的模樣,開始照顧起了妹妹。

千佳做了咖喱給鈴,鈴想起了她們的爸爸,把爸爸的故事講給千佳聽。

鎌倉的煙火大會即將到來,三位姐姐給鈴準備浴衣。

海貓食堂的老闆做了竹莢魚南蠻燒讓鈴帶給佳乃,溫柔地對鈴說:「我真羨慕你父母,因為,把你這個寶貝留在了這個世上啊。」

又是一個名場面~

姐妹四人一起穿著浴衣在院子裡放煙花的場景真的好美,影片海報和這篇推送的封面都來自這個片段。

大姐和小妹單獨相處的情節來了,身高牆這裡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片段,九月家裡也有這樣一面牆。

長姐如母,大姐是最嚴厲、為了妹妹們付出最多的人,但是大姐也把所有的溫柔給了妹妹們。

幸雖然沒有看著鈴從小長大,但是幸把鈴十五歲的身高記錄在這個身高牆上,把她完完全全融入這個家,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甚至包括以前錯過的時光。

最後一個鏡頭是四姐妹漫步海邊,鎌倉美麗的大海將一切悲傷與不甘帶走,姐妹四人嬉笑打鬧著,並肩走向遠方。

每個導演都有他獨特的藝術風格,是枝裕和導演作品的特點在於他能夠把零零散散、平平凡凡的生活,真實地再現。情感溫柔,影調柔和,人物溫情,他的影片總是溫暖而有力量。

《海街日記》這部作品其實很容易讓觀眾聯想起是枝裕和導演之前的幾部家庭劇情片。可以說,是枝裕和的家庭片都是在用一種緩慢的節奏講述著日本式的故事,無論哪部作品,都是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折射出無比強大的能量,震撼人心。仿佛帶著某種魔力,讓我們停下匆匆的步履,去環顧身邊的一切。

性格迥異的四姐妹生活在一起,雖然破碎的家庭給她們帶來傷痕,但是他們相互關懷、相互包容,學會成長、學會放下,擁抱這個世界。人生在世,無論背負怎樣的重擔,都要一直一直往前走。

鎌倉真的是個好美的地方,依山傍海,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相關焦點

  • 1CM領譽電影私鑑會|李佳洋解讀《海街日記》的四姐妹生活
    本期1CM領譽電影私鑑會,由李佳洋帶大家領略一幅充滿日本鎌倉風土人文氣息的畫卷——由是枝裕和執導、豆瓣評分8.8分的電影《海街日記》。伴隨著大海般乾淨純粹的藍色畫面,電影中三個姐妹和同父異母的妹妹的關係漸漸轉變,從客人般生疏到親密無間,伴隨著四人各自的情感,電影完成了細膩的群像刻畫。
  • 賦予意義的能力
    其中差別在於每個人賦予春節的意義不同,每個人看待春節以及想從過春節中收穫的東西不一樣,所以春節的過法就不一樣,過完春節後的感覺也不一樣。 推而廣之,意義是什麼?就是你希望從中獲得的東西,包括精神的、物質的。萬事萬物的價值也都在於你賦予的意義。
  • 日記的價值和意義
    昨天一天你都做了些什麼?你能不能想起來,能不能說出來?中國有句俗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很多東西,很多經歷,很多人,很多事,我們當時見過或者經過的時候非常有感觸,有想法,有激情,我們相信自己一定會把它牢牢記住,任何時候都能想起它的細節來。但是隨著我們逐漸長大,生活中越來越多瑣碎的事情,後面的東西,新的東西會把前面的、舊的東西淹沒。
  • 《海街日記》:淡如菊美如畫,四姐妹平淡生活之下的人生哲思
    《海街日記》講述了在臨海一個小鎌倉的小鎮裡,生活著三姐妹,她們父親、母親早年因離異都離開了她們,外婆一手把她們帶大。而後在參加父親的葬禮裡,姐妹三人又收養了已經成為孤兒的同父異母的小妹,四姐妹就這樣一起生活在海邊小鎮的故事。
  • 溫暖乾淨的日系電影《海街日記》:日子緩慢,生活美好
    今天給大家安利一部夏日小清新影片——《海街日記》( Our little sister)。夏日必做之事,一定少不了,躺在涼爽的空調房裡,吃著冰凍大西瓜,搭配一部清涼治癒的夏日系電影。這部暖心的片子,沒什麼大喜大悲的故事情節,日本鎌倉真的很美~看的過程中,感覺時光慢了下來,《海街日記》又一部是枝裕和導演的溫暖親情片,電影的畫面是乾淨的鎌倉小鎮,夏日與海風、老屋和四季。
  • 《海街日記》:是枝裕和平淡如水下鏡頭下的歲月靜好
    對於日本這位導演,他的作品總是以展現現代社會家庭中的溫馨主題為主,對他的作品大家可能更熟悉曾獲得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不過我卻對《海街日記》情有獨鍾。《海街日記》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四個姐妹相依為命的日常生活,平淡的就如同我們每天記錄的日記一般,沒有大事發現,但卻是最真實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電影叫《海街日記》的原因。
  • 木心 | 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
    生活是好玩的。藝術是要有所犧牲的。」 ——木心所有的藝術,所已有的藝術,不是幾乎都浪漫,是都浪漫,都是浪漫的,這泛浪漫,泛及一切藝術。當我自身的浪漫消除殆盡,想找些不浪漫的藝術來品賞,卻四顧茫然,所有的藝術竟是全都浪漫,而誰也未曾發現這樣一件可怕的大事。上帝不擲骰子,大自然從來不說一句俏皮話。人,徒勞於自己賭自己,自己狎弄自己。
  • 是枝裕和《海街日記》:不止於家,四季更迭中感受海街的生命力
    父親離世後,玲面對與繼母共同生活的現實。三姐妹看著15歲的妹妹心生憐愛,便將玲帶回了鎌倉老屋一同生活。就這樣,四個人開始了相互融合的新生活。如常的生活瑣碎中,姐妹們逐漸建立起濃厚的親情。四季更迭,不止是四姐妹的生活徐徐展開,整個「海街」的故事也在向我們娓娓道來。
  • 「把生活、感受、思想記錄下來……」這就是日記的意義
    常聽到語文老師在那喊:「同學們勤做筆記,勤寫日記,以後每天去記錄一點啊!」然後作業布置下來,我們寫寫完,應付應付也就交上去了。可是我不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寫筆記?為什麼要去寫筆記?慢慢的,老師不檢查了,也就不寫了。
  • 《海街日記》:體會是枝裕和的治癒系主題和「物哀美學」
    後來外婆去世,留下一幢大房子,於是她們三姐妹就一直生活在這裡。一天,她們收到了15年前毫無訊息的爸爸的死訊,三姐妹前往葬禮,在那裡遇見了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玲。玲的母親早早去世,她一直隨著父親與繼母生活在一起。看著玲的漂泊無依,香田家三姐妹決定接納這個失去雙親的妹妹。於是,從此三姐妹變成了四姐妹,嶄新的故事也在海街中鋪展開來。
  • 《愛在日落黃昏時》:愛是我們共同賦予的意義
    而她陷入這樣的深淵恰恰是她認為是她和Jesse相遇那天太過於美好,她賦予那天獨特的意義,使這份感情在她的生命裡熠熠生輝,其他的感情與其相比都黯然失色。她對Jesse說:「再讀到你那本書之前我還好好的,它攪亂了我的心,你明白嗎?它提醒了我,曾經我有多天真爛漫,有多心懷期望。
  • 當身處困境時,如何利用時間思維來找到人生積極的意義?
    不過幸好,心理創傷的療愈方法不只有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TPTIH),日常中很多積極的行為都有助於我們療愈創傷。比如,有空的時候看一部療愈系的電影。最近,我了解到一部「治癒系「的日本電影:《海街日記》。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四姐妹相依為命,在點滴生活中各自療愈創傷的故事。
  • 在海街寫日記 | 鎌倉
    從藤澤到江之島,我的內心雀躍而忐忑,那麼精緻而溫暖的海街日記。我怕海街太美我會感動得像個孩子,我也怕海街太陌生我會失望得像個路人。而我在鎌倉似乎更能理解是枝裕和的電影,從《海街日記》到《步履不停》再到《比海更深》每一種家長裡短的日常瑣碎通過導演的的畫面,對白,無聲無息的啟程迴轉
  • TATTOO的意義 是你賦予的一切意義
    我知道他們都是因為愛我們。最後想說一句在我特別失落的時候我先生教會我的一句話:不喜歡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幾。即使學習期間沒有任何收入,生活卻反而比從前過的簡單。我的每一處紋身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小腿外側潑墨的鹿頭福祿壽喜,上面「生命」這兩個字仔細看其實是由很多個人形組成,我想要身邊所有人這一輩子都豐富多彩。
  • 日復一日的社畜生活,因為找不到意義而痛苦丨無意義感
    工作後的第二年,我產生了一種「活夠了」的感覺:有過得去的學歷,有喜歡的工作,好吃好玩的東西都體驗過,有愛過的人也被人愛過。然後,突然就不知道自己還要什麼,繼而萌發了一種強烈的無意義感。那麼,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聽著有點像一個哲學問題(也對,這的確是)。但是,今天我們打算從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聊聊這件事。如果你也為此困惑,或許今天的文章可以給到你一些啟發。
  • 親子穿搭,為家庭賦予更多的生活意義
    我們始終認為:穿搭並非生活的全部,所以我們更希望以生活方式去進行切入,讓大家看到更為多元化的精彩生活。△miiiiiiiiiina_0626△ riko_a92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如何用彼此的穿搭品位為家庭賦予了更多的生活意義。
  • 存在真相一朝揭秘:我們為什麼需要尋找生活的意義!
    如果生活最終沒有意義,我們人類的萬般折騰看起來豈不是笑話?但是,人類的歷史、生活的遭遇、現實的狀態都在重複地告訴人,生活並無最終的意義,也沒有人發現或者找到過最終的意義。看起來也確實如此,人們生活著,在沒有任何結果的情況下死去,活著的人還在繼續著永無休止的生活,繼續著永無最終結果的生存行為……不過,這種無意義的結論並沒有減弱人們的生活熱情,因為人們不得不生活,不得不將沒有意義的生活轟轟烈烈的進行下去。
  • 聶曉華:對於我們,母親活著,就是全部意義
    在照顧母親的過程中,聶曉華心裡承受著巨大壓力又無人傾訴,記日記幾乎變成了她宣洩表達情感的唯一出口,沒想到一記就記了15年,最終匯成了這本《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近來我常常想,現在母親生存的意義是什麼呢?對於母親,她可能已經感覺不到任何意義了;然而對於我們,母親活著,就是全部意義。母親還在身邊,我們依舊能強烈地感受到骨血親情和身上的責任。責任如山啊。這些日子父親總是說,活到這份兒上,太沒有意思了。老太太不理人了,身邊朋友也都走了。
  • 邢天日記:生命的意義
    我是一個至今都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但那天很奇怪,像是命中注定一樣,在那個時刻看到了他們倆,熱情洋溢地問著過往行人一個問題:你想知道生命的意義嗎?我像個酒鬼一樣直衝衝地走向他們:我想知道。其中一個小胖子笑眯眯地對我說:你為什麼想知道呢?我搖頭說:我的生活糟糕透了。
  • 生活真的需要被賦予意義麼?《沒有的生活》,一部超現實紙上電影
    這本《沒有的生活》被歸類為散文集,但我讀完了並不覺得僅僅是散文在我印象中的散文是節奏很慢的,就像兩個穿著漢服的小姐姐漫步在西湖邊,欣賞著美麗的垂柳,坐在青青湖邊安靜欣賞西湖美景的那種節奏。而言叔夏的散文,卻不是這種」漫不經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