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海街日記》:不止於家,四季更迭中感受海街的生命力

2020-12-21 思安瑣記

《海街日記》改編自吉田秋生同名漫畫,該片為日本導演是枝裕和2015年的作品,曾獲得第68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在日本的沿海小城鎌倉,香田家的三姐妹相依為命地生活著。15年前,她們的父親與情人遠走,母親無法接受現實也選擇離家。大女兒幸、二女兒佳乃、三女兒千佳跟隨外婆一同居住在鎌倉老屋。外婆去世後,大女兒幸承擔起更多家庭責任,像女主人一樣操持著整個家。一天,三姐妹接到了父親離世的消息,葬禮上她們遇到了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玲。玲為父親與情人所生,玲的母親去世後,父親又迎娶了第三位太太。父親離世後,玲面對與繼母共同生活的現實。三姐妹看著15歲的妹妹心生憐愛,便將玲帶回了鎌倉老屋一同生活。

就這樣,四個人開始了相互融合的新生活。如常的生活瑣碎中,姐妹們逐漸建立起濃厚的親情。四季更迭,不止是四姐妹的生活徐徐展開,整個「海街」的故事也在向我們娓娓道來。

整部影片由三場法事(父親的葬禮、外婆的七年祭、海貓食堂店主的葬禮)分為三個自然段落,藉由春夏秋冬四季的時間線索,向我們敘述了由小家到「海街」鎌倉的各種感人故事。正如是枝裕和本人所說「這實際上不是一部家庭電影,稱為敘事詩或許稍顯誇張,但是不將它放在更長的時間上去理解,就無法領略原作(漫畫)豐富的內涵」。於是,相較於以往諸如《無人知曉》《步履不停》等極具是枝裕和特色的家庭電影,《海街日記》向我們呈現了更寬廣、更全面的敘事視角和「生命」主題。無論是基於對原作漫畫的尊重,還是出於是枝裕和對「職人」電影的更深理解,《海街日記》中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城市」和「時間」格局。

所以,我們不妨從四姐妹的家庭故事為起點,逐漸將視野從「小家」關照至「海街」跟隨四季更迭的節奏,慢慢領悟影片所傳遞出的那份蓬勃昂揚的生命力

一、三場法事:從「小家」到「海街」,感受「生命」的逝去與傳承

是枝裕和這麼理解吉田女士的漫畫書名,「書名取的是『海街日記』而不是『鎌倉四姐妹物語』,它不是講述家族的故事,而是海街的故事。」

影片中講述了三場法事,分別穿插在前中後三個位置。第一場法事,四姐妹父親的葬禮,父親喪禮後遺產如何分配是這個複雜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第二場法事,姐妹外婆的七周年忌辰,在這裡母親提出要將老屋變賣。第三場法事,海貓食堂店主宮二阿姨的葬禮,女店主去世前一直在討論遺產分割的問題。

每一場法事,都伴隨著死亡帶來的悲傷,或是當下的或是曾經的。每一場法事都帶來新的問題,或是繼母繼女的複雜關係、或是生母女兒的矛盾、或是關於臨終問題的探討。每一場法事都與「錢」存在關聯,使得影片更加具有現實感,在這樣的現實境遇下所迸發的「生命力」更具感染性。三場法事不僅是劇情聯結的紐帶,也帶來了關於逝去與傳承的思考,更將整部影片的格局由四姐妹的「小家」延展到整個「海街」城市。

1.父親的葬禮:父親逝去,血脈傳承

影片開端於父親的葬禮。15年前,父親出軌造成家庭「肢解」,三個姐妹從此相依為命。大女兒香田幸擔當起了家長角色,三女兒千佳對父親了解甚少。三姐妹從鎌倉來到小鎮山形,在這裡她們第一次見到了同父異母的妹妹玲。

三女兒千佳的成長雖然缺少父親的參與,但是在她的話語裡卻聽不到對父親的埋怨,反而更多的是對父親的好奇。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時,她像述說鄰家故事一樣,邊吃飯邊談到「聽說爸爸在溫泉旅館工作。」三姐妹就這樣在餐桌上聊著父親的「八卦」,父親一生經歷了三段家庭關係,姐妹們對父親的評論只是一句「挺厲害的」。

三個姐姐在小鎮見到了素未謀面的玲,大抵是「血緣」的吸引以及對妹妹身世的同情,她們不忍心看著妹妹與繼母委屈生活,便將她帶回鎌倉。

父親雖然逝去,但是玲作為父親血脈的傳承加入了鎌倉之家。玲與姐姐們存在十多年生活的斷檔,自然很多回憶是不共享的,然而她們又在生活瑣碎間逐漸填補了彼此的記憶空白。

三女兒千佳對釣魚充滿興趣,經常在家中比劃「釣魚」動作,直到有一天,玲告訴她,父親也愛釣魚。千佳聽後露出了十分滿足的表情,她終於在妹妹的口中感受到了自己與父親的聯繫。

玲的母親曾經破壞了這個家庭,她一直帶著歉意與姐姐們共同生活。剛到家中的時候,她很少提及關於父親的事情。姐姐們帶她品嘗沙丁魚刺身,她起初說這是第一次吃。熟悉之後,她漸漸卸下心房,她向姐姐坦言父親曾經也這麼料理過沙丁魚。雖然父親離開了這個家,但是「味道」成為了姐妹間的傳承。還有一次,玲喝多了梅子酒,昏睡過去,姐姐們端詳著妹妹的模樣,發現玲的耳朵與香田幸很相像,幸會心地摸了摸自己的耳朵,這裡更體現了一種血脈的傳承以及濃濃的親情。

一位父親的離去,直接影響了家中兩個女兒的成長。一個是因父親離家自小缺失父愛的三女兒千佳;一個是因為父親離世,與同父異母的姐妹共同生活的小女兒玲。但是儘管經歷了親人的離開,我們也沒有從兩位直接當事人身上感受到悲涼或者沮喪,反而在千佳的樂觀、玲的乖巧中看到了一種生活朝氣和生命活力。藉由姐妹間彼此生活的融合,完成了家族血脈的傳承,又進一步彌補三女兒一角殘缺的父愛,安慰了小女兒些許不安的內心。

2.外婆七周年忌辰:祖母逝去,習慣傳承

直到劇情進展至外婆七周年忌辰的法事,我們才看到那位狠心離家的母親,即三位女兒的親生母親。相比於出軌的父親,似乎大女兒香田幸對於母親的抱怨更多。幸在家中更多地充當了「母親」的角色,而她們的母親則因受到婚姻打擊,連帶著這個家一併遺忘,或者說逃避。

老屋僅限的空間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位置,而母親的到來卻打破了家中原本的空間平衡。幸在屋中與母親擦肩,多次險些觸碰,大女兒作為「主人」的掌控力與母親作為「客人」的「疏離感」形成鮮明對比。

連外婆葬禮都缺席的母親,在七年忌辰之際突然造訪,必然有其目的。果然,母親提出要將老屋出售,幸強烈反對。幸認為母親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不配支配老屋的未來。外婆逝去七年,母女之間的矛盾仍未得到化解。

母親多年未歸,是出於對失敗婚姻的厭惡與以及對現實的逃避,姨姥姥的一句話點醒了她,「離婚,也有你的問題」。幸則在抱怨母親的過程中,忽視了母親也曾是一位受害者,佳乃在與姐姐爭吵中點醒了姐姐對於「主權」的執念。母女二人就這樣,分別在姨姥姥與妹妹的勸導下逐漸反思自己,更在掃墓的過程中上,化解了多年的恩怨。母親放下了長輩的姿態,流露了歉意;女兒放下了敵意,展現了溫情。在這份「母與女」的羈絆中,我們看到了幸對整個老屋的感情和責任,在母親的「服軟」態度下看到了她對女兒們的內疚,更在她對玲的態度上看到了她對過去感情的釋然。

一場圍繞老屋回憶展開的法事,一場關於過去的和解與祭奠。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幾位女人在生活和情感中展現的「生命力」。母親在札幌開始了新生活與過去告別,大女兒承擔家庭責任努力生活,這是一場因「男人」的失誤而造成的悲劇,卻成為了女人們成長的轉折點。

在努力的生活中,我們看到了那份生活習慣的傳承大女兒一直延續著外婆在世時釀製青梅酒的習慣,庭院中的那顆青梅樹竟然與母親同齡,而且家中還留存著外婆當年釀製的青梅酒在與母親和解的那天,大女兒將最後僅剩的「外婆」味道帶給了母親。那一小瓶青梅酒,色澤暗紅,它默默記錄著時間、記錄著習慣,更記錄著這個庭院裡女人們昂揚蓬勃的生命力。

3.店主的葬禮:生命終將逝去,但那份味道尚存心間

海街的海貓食堂店主宮二一家,看著香田家三個女兒慢慢長大,後來又迎來了小女兒玲。那份「沙丁魚麵包」創意菜更讓小玲意識到父親也曾是這裡的常客。可以說,這間小餐廳默默見證著這座海邊小城一家又一家的故事。

無奈的是,店主宮二阿姨身患重病不幸離去。第三場法事即是宮二阿姨的葬禮,前面的法事中我們只看到了繼母「演員」般的眼淚,未見女兒們哭泣。但是在這場法事上,二女兒佳乃哭得十分傷心,十分真實。

這是一場關於「海街」的葬禮,宮二一家與四姐妹沒有「家庭」聯繫,但是他們卻見證了彼此生活及命運變化。宮二阿姨雖然離去,但「油炸竹莢魚」還會由宮二先生繼續延續下去,這道特色菜已經成為「海街」的味道,成為了每一位與海貓食堂有過交集的人們心中綿長的回憶。海街就這樣每天經歷生老病死,看盡人生百態。每個人都將面對「死亡」的話題,無法逃避。但是縱然生命離去,總有一些將得以延續,或許是血脈、或許是習慣、或許是某些熟悉的味道。電影空間格局從「小家」到「老屋」再到「海街」,這不單純是一部家庭電影,更讓我們看到了整個「海街」世事變遷與生生不息

二、四個季節:從「秋冬」到「春夏」,感受「生命」的張力與活力

影片利用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述說著四姐妹的生活和成長,更通過她們的故事串聯起 「海街」生命的張力與活力。

1.秋:相遇與收穫

秋天豐收,她們收穫了彼此的親情。秋天,姐妹們因「宿命」相遇,開始融合的生活。起初的相處中,小玲出於自己尷尬的身份,並不能完全敞開心扉,姐姐們通過日常瑣碎將玲慢慢帶進家中,讓她感受來自日常的那份溫情。

三女兒千佳飽滿的「食慾」為家庭平添了諸多生活活力和煙火氣息。每一次吃飯場景中,千佳吃得都那麼真實。儘管千佳自小缺失父母的關愛,但她得到了外婆和姐姐加倍的愛,成長得既健康又樂觀。不信你看,她連吃飯這麼平常的事情都如此享受。

我想,這正是影片想要通過千佳這個角色所傳遞出的生命力及真實感吧。沒過多久,小玲也跟隨姐姐,放肆地用筷子扒飯在海貓食堂大快朵頤,享受美食帶來的快樂,像小樹苗一般慢慢茁壯成長。

2.冬:蓄能與奔愛

冬天,很冷,那就從奔跑開始。影片中,一個老屋窗戶的空鏡頭將我們帶入到鎌倉的冬天。姐妹們都穿上了毛衫,二女兒佳乃早上睡過了頭,與小玲從家中奔跑而出,奔向電車站臺。足球健將小玲在前面努力狂奔,鼓勵身後即將遲到的佳乃加油追上,姐妹二人狂奔的長鏡頭中我們看到了鎌倉含蓄又祥和的冬日美景。由此,小玲的視野格局正式從家中轉向了外界。

候車站臺上,佳乃詢問小玲在新班級中有沒有心儀的男孩子,然後鼓勵妹妹「快點找一個(男朋友)啊,世界都會變得不一樣。」儘管佳乃這麼說,但是她的戀愛之路卻不那麼順利。從劇中的細節我們也能感受到,佳乃「識人」能力不是太好,失戀後借酒消愁也是常有的事。不過那有如何呢,佳乃還是那樣愛,還是那麼嚮往愛情,這便是佳乃這個角色所傳遞出的生命力。

3.:生機與生存

春天,復甦,海街櫻花綻放影片從四個孩子站在海邊迎接漁船歸來的背影長鏡頭中拉開了春天故事的序幕。春天是沙丁魚的時令,也是櫻花盛開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裡,海街上更多故事慢慢鋪陳展開。

佳乃失戀後找到了新工作,跟隨課長評估企業「生命」。一對夫妻面臨著破產危機,在課長的專業評估下,夫妻得知自己的企業還尚存生機感到幾絲欣慰。海貓食堂的店主也面臨著家族遺產糾紛,課長為其出謀劃策,提出了一些建議。其實這時候,店主宮二阿姨已經知道自己身體出現了狀況,尋求幫助也是便於處理身後事,但她並沒有告訴丈夫真相,而是與丈夫談論著賞花的計劃。

小玲與好朋友風太回憶過去父親生前的故事,父親病重時曾說可能看不到當年的櫻花,但他最終十分頑強地撐到了醫院的櫻花盛開,這也成為了小玲與父親最後美好的回憶。風太帶著小玲騎行在鎌倉美麗的櫻花之路,道路兩旁盛開的櫻花看不到盡頭,那透過鏡頭向我們傳遞而來的盎然生機是那麼富有朝氣和生命力。

鎌倉的櫻花樹下,我們感受到了普通企業主堅強的生存意志,感受到了宮二阿姨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到了主角父親生命尾聲的頑強,感受到了小玲和風太曖昧又單純的初戀味道。一切似乎都在櫻花的映襯下顯得那麼美好,即便是面對死亡,似乎都帶著一份淡定和達觀。海街的人們平凡而普通,但是他們卻認真又堅強地活著。

4.夏:生活活著

夏天,活力生活仍繼續初夏採摘青梅果子,是香田一家多年以來保持的「傳統節目」,正如姐妹們外婆傳承下來的口頭禪「活著的東西總是費功夫的」。是啊,無論是梅子需要殺蟲消毒,還是人們需要為了生活和生存解決各種問題,這些都是「費功夫」的。

夏天的篇章裡,香田幸面對愛情做出了勇敢抉擇。或許她自己也沒想到,自己竟然也陷入了與已婚男子的不倫戀中。生活就是這麼「費功夫」的,儘管自己曾是這類不幸家庭的受害者,但是如今卻承受了心理和道德上的煎熬。最終,幸出於對「老屋」的責任選擇了放手,沒有過多抱怨,沒有太多糾纏,就這麼平平淡淡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此外,幸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投身到了臨終關懷的工作中。

夏天作為影片的尾聲,我們也看到了很多關於生命尾聲的故事。比如外婆的周年祭、宮二阿姨的葬禮以及某些病患的臨終事宜。最後,我們看到了姐妹們散步在鎌倉海邊,走向遠方。儘管經歷親人的離別、朋友的逝去、愛人的分別,但是她們的生活仍在繼續,「海街」的生活仍在繼續。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四姐妹的生活既平淡又充實,她們守護幸福、凝望美好「海街」的生活既樸實又豐富,小城的人們對生存抱有渴望、對生活充滿希望、對生命保持敬畏在時間的維度裡,影片突破了「家」的框架,讓我們感受到了整個「海街」的生命格局。

三、一個變化:從「作家」到「職人」,感受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生命力」

與之前的觀影體驗不同,第一次觀看《海街日記》時,我似乎感受到了另一種「是枝裕和」味道的存在。總體來說,就是《海街日記》讓我感到了一種更強的「商業性」。後來,讀到導演著作《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的段落,則進一步印證了我的這種感覺。

1.不是作為作家,而是作為職人」

是枝裕和在書中曾提到,在創作《步履不停》《空氣人偶》等原創作品的時候,自己也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狀況,比如發行公司破產,製片人離世等。這些來自精神和經濟方面的打擊,讓導演進一步思考創作的目的和初衷。「用別人的資金拍攝,要是沒有商業價值,大家都不會幸福」。原創劇本固然能夠傳遞更多自己想要表達的價值觀,但是在商業環境的現實下,「任性」表達是不是也是對資源地一種佔用和私有。

恰恰遇到了現實的難題,促使是枝裕和開始由「作家」到「職人」的身份轉變。《海街日記》不是他的原創劇本,但是我們卻看到了他在吸收原作精神之後展現的更廣闊世界觀。「相比作家,當個職人在思想上更通透,作品的視野也更開闊。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大的轉變我們看,現實裡是枝裕和的自我轉變不也是一種電影人「生命力」的展現嗎?《海街日記》的成功也從另一個角度啟示我們,影片的商業性與價值觀表達並不衝突,關鍵在於如何「烹調」。料理得當,便是一部「叫好叫座」的好戲,《海街日記》正是如此。

2.明媚的演員、夢幻的畫面:電影生命力的展現對比是枝裕和前期作品,我們便能看到《海街日記》通過演員、畫面傳遞出的獨具特色的作品「生命力」。

四位活力明媚的女主角《海街日記》電影改編自日本漫畫家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畫。早在2007年是枝裕和就有將其改編為電視劇的想法。但是不巧版權在他人手中。直到2012年,出版人將版權收回,是枝裕和才開始醞釀,著手電影改編工作。一方面出於「職人」的責任,一方面出於對原作的喜愛,是枝裕和為了打造四姐妹閃閃發光的形象,在演員的選用和角色的安排上也是十分用心。

是枝裕和是一位看感覺選擇演員的導演。早在他的處女作《幻之光》時,他第一面見到主演江角的時候,簡短交流30分鐘之後,就決定請她出演電影女主角。見到合適的演員時,心中就會有一種「就是他了」的念頭,是枝裕和自己提到「根據我的經驗,只要有這個念頭,一般就八九不離十了。」

《海街日記》的選角也是如此,尤其是在選定小女兒角色時,是枝裕和幾乎是在見面的瞬間就做出了決定。十五歲的廣瀨鈴,當時僅僅拍攝過廣告,從沒有電影視鏡的經驗。她不僅有青春陽光的氣息,更有一種能夠與成年人對峙的「獨立」感,這讓導演覺得「(四女兒)玲就在那兒。」尤其是,廣瀨鈴與其他三個小演員完成足球練習成電車回程時,她自然地與其拉開了一些距離,這並不是關係不好造成的,而是天然地一種狀態。這樣一種類似「不合群」的氣質本身符合電影中四女兒的特質,同時這也並不是能夠「演」出來的,需要天生具備這樣的氣質才好。

最終他確定了四位主演分別為長女綾瀨遙、次女長澤雅美、三女兒夏帆、小女兒廣瀨鈴。十五歲的廣瀨鈴用她特殊氣質塑造了影片中成熟又可愛的小女兒,此外也正為有三位姐姐的調動,才讓我們看到玲眼中的光。

四位主演在彼此的影響下,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家庭中四個性格鮮明、層次更富的姐妹形象。對比導演之前作品的演員陣容,《海街日記》既沒有低齡兒童演員的寫實出演,也沒有老「戲骨」的對手戲,連導演摯愛的樹木希林女士在這裡都是一位配角。四位養眼明媚的女演員讓整部影片在溫情家庭故事的基礎上增加了幾分賞心悅目。長鏡頭下長澤雅美的身材、夏帆的活力,特寫鏡頭中綾瀨遙的精緻、廣瀨鈴的可愛,一切恰如漫畫般美好,富有朝氣和生命力。

鏡頭平穩流暢,畫風如夢如幻。還記得《無人知曉》那些手持鏡頭處理下的片段嗎,紀錄片導演出身的是枝裕和習慣用那樣的寫實鏡頭來突出現實感。但是在《海街日記》中,我們看到了更多平穩流暢的鏡頭。鎌倉江之島溫柔的海邊、冬日暖陽裡靜謐的街巷、美不勝收的櫻花之路、活力四射的海上花火等等,在這些長鏡頭下,我們仿佛看到了現實下的夢幻,好似置身於如夢的漫畫之中。庭院裡,身著浴衣的四姐妹儀式感十足地進行著她們的花火大會,手中那閃爍著的煙火,不就是我們不滅的生活希望嗎。

四、結語

「我凝視著腳下與社會聯結的黑暗面,同時珍惜每一次新的邂逅,用開放的態度面對外部世界,努力在今後的電影中呈現那些好的一面」(是枝裕和《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

是枝裕和感嘆,自己在從事電影拍攝的20年間,無論是世界還是自己的家庭都發生了諸多變化。無論是自然災難、人為事件啟發的世事無常之感,還是導演自己經歷親朋逝去之痛,或是自己成家生女的人生喜悅。「我作為個體也發生著改變,對世界的看法也在不斷變化」。

恰恰是這些經歷,讓我們看到了導演對於作品的風格、對於創作的理念所嘗試做出的改變和反思。

《海街日記》正是他用一種開放態度和遼闊事業「烹飪」出的「職人」作品,我們不僅在作品中感受到了故事和主人公傳遞出了蓬勃生命力,更感受到了是枝裕和本人多傳遞的電影「生命力」。願我們都能一直保持著一種昂揚和通透。

參考資料:是枝裕和《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1月第1版

相關焦點

  • 《海街日記》:是枝裕和平淡如水下鏡頭下的歲月靜好
    如果你喜歡看日本的溫情電影,那一定知道是枝裕和。對於日本這位導演,他的作品總是以展現現代社會家庭中的溫馨主題為主,對他的作品大家可能更熟悉曾獲得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不過我卻對《海街日記》情有獨鍾。《海街日記》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四個姐妹相依為命的日常生活,平淡的就如同我們每天記錄的日記一般,沒有大事發現,但卻是最真實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電影叫《海街日記》的原因。
  • 《海街日記》:體會是枝裕和的治癒系主題和「物哀美學」
    看著玲的漂泊無依,香田家三姐妹決定接納這個失去雙親的妹妹。於是,從此三姐妹變成了四姐妹,嶄新的故事也在海街中鋪展開來。《海街日記》是一部治癒系電影,它本身除了讓觀眾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汲取生命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呈現了日本治癒系電影的經典美學:物哀美學。
  • 溫暖乾淨的日系電影《海街日記》:日子緩慢,生活美好
    今天給大家安利一部夏日小清新影片——《海街日記》( Our little sister)。夏日必做之事,一定少不了,躺在涼爽的空調房裡,吃著冰凍大西瓜,搭配一部清涼治癒的夏日系電影。這部暖心的片子,沒什麼大喜大悲的故事情節,日本鎌倉真的很美~看的過程中,感覺時光慢了下來,《海街日記》又一部是枝裕和導演的溫暖親情片,電影的畫面是乾淨的鎌倉小鎮,夏日與海風、老屋和四季。
  • 1CM領譽電影私鑑會|李佳洋解讀《海街日記》的四姐妹生活
    本期1CM領譽電影私鑑會,由李佳洋帶大家領略一幅充滿日本鎌倉風土人文氣息的畫卷——由是枝裕和執導、豆瓣評分8.8分的電影《海街日記》。伴隨著大海般乾淨純粹的藍色畫面,電影中三個姐妹和同父異母的妹妹的關係漸漸轉變,從客人般生疏到親密無間,伴隨著四人各自的情感,電影完成了細膩的群像刻畫。
  • 《海街日記》:淡如菊美如畫,四姐妹平淡生活之下的人生哲思
    《海街日記》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改編自吉田秋生創作的同名暢銷漫畫,上映於2015年5月14日,豆瓣評分8.8,這部影片其實算是一部小眾的電影,充滿著是枝裕和濃濃的親情風格,平淡如水下卻是引人嚮往,誘人思索,人生就像是枝裕和作品所展現的一樣,平靜卻溫暖,即是電影,也是你我的生活,這也是它為何能在有如此之高的評分原因所在。
  • 四個技巧拍出是枝裕和《海街日記》的日系少女風,春天就要拍拍拍
    《海街日記》曾在第39屆日本奧斯卡獲得最佳作品、最佳導演榮譽,可以說是是枝裕和的又一部代表電影了。這部電影改編自一部很受歡迎的漫畫,講了住在鎌倉的三姐妹,在父親去世之後,把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鈴接到鎌倉一起生活的故事。電影中沒有大起大伏的情節,著重描寫家人之間的羈絆,情感細膩,平淡樸實卻溫暖。
  • 《海街日記》:「生活本無意義,意義都是我們賦予的。」
    2015年由是枝裕和執導,由綾瀨遙、長澤雅美、夏帆、廣瀨絲絲等主演的日本劇情電影《海街日記》(Our Little Sister),該片改編自吉田秋生創作的同名漫畫,講述了三姐妹在父親去世後接納同父異母的妹妹共同生活的故事。
  • 教程丨《海街日記》色調日系寫真前後期詳解
    攝影成長之路攝影 / 化妝 / 後期免費由於非常喜歡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尤其是在日本鎌倉拍攝的《海街日記》,一直想模仿這部電影的風格拍攝一組寫真,所以今年夏天特意和朋友去了海邊,完成了這組作品的拍攝。所以這也是我這麼想致敬這部電影的緣由,當然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精髓我是難以企及的,攝影前後期的技術上也有很多的不嫻熟,有什麼不足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關於前期▼ 地點:廣東省汕尾市紅海灣開發區遮浪島,半島南端突出海中,形成兩個景色迥異的海區。東海區巨浪洶湧,驚濤拍岸,而西海區卻波平浪靜,水平如鏡。
  • 日本電影《海街日記》:活著的東西都是費工夫的
    這句話是日本電影《海街日記》裡,姐妹們的外婆說的話。原本是說青梅樹的。何嘗又不是說每個人的生活呢。生活中是有刺的,你得拔掉,得費功夫。這部電影於2015年上映,由是枝裕和執導的日本劇情電影,綾瀨遙、長澤雅美等主演。
  • 在海街寫日記 | 鎌倉
    從藤澤到江之島,我的內心雀躍而忐忑,那麼精緻而溫暖的海街日記。我怕海街太美我會感動得像個孩子,我也怕海街太陌生我會失望得像個路人。站在長谷寺的觀景臺上俯瞰整個鎌倉,五顏六色的長帆,不知去路的海鳥,風帶著海的氣息為每一個遠眺的人彈奏心事,就簡單的吹風,傾訴,放空,告別,感受時光流逝的美好。
  • 一篇溫柔以待生活的《海街日記》,一首成長中愛與包容的歌
    六月的鎌倉有盛開遍布小鎮的紫陽花,有橫穿整個鎮子的小火車,有滿是水汽的海街。海街上有古舊的木屋、安靜的庭院、還有一顆55歲的梅子樹。這是一場盛大的旅行,是一個夢一樣的烏託邦。《海街日記》是2015年是枝裕和執導的日本劇情電影,由
  • 是枝裕和執導的《海街日記》,將姐妹之間的溫情與陪伴娓娓道來
    是枝裕和執導的《海街日記》吸引我的是對「女生宿舍」生活的回憶和嚮往,而是枝裕和個人的風格更是在這部電影中,完全地展現給了觀眾。電影中,四個同父異母的姐妹,一同住在一間古樸的大房子裡。 在缺少父母關愛的日子裡,四個女孩把他們的生活變成一首充滿溫柔的詩,在這個詩中,充滿了責任、溫暖、幸福和快樂。
  • 《海街日記》:日系攝影說明書,9個日系寫真拍攝技巧的電影解讀
    就像今天看過日本坎城金獎獲得者,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海街日記》,在大姐為四妹準備去看煙火表演的和服的時候,在大姐放棄與兒科醫生感情的時候,我的淚水決堤。大家都知道,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不是靠我們熟悉的大幅度的劇情起落或者埋伏很多伏筆,而是靠長時間的故事性的情節鋪陳,靠大量的生活細節和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生活瑣事來提示觀眾的注意。
  • 豆瓣8.8,電影《海街日記》溫情治癒,是枝裕和得力之作
    是枝裕和,一位日本導演,2018年執導《小偷家族》獲得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但是今天要講的不是這部獲獎作品,而是他的另一部作品《海街日記》,豆瓣36萬人給出了8.8分,榮獲39屆日本電影學獎,提名68屆坎城電影金棕櫚獎。
  • 《海街日記》裡的少女|廣瀨絲絲
    2012年,當時中學二年級14歲的廣瀨參加了女性潮流雜誌《Seventeen》舉辦的「Miss Seventeen」模特兒甄選會,跟藤井サチ、岡崎紗繪和高堰麗一起從6,515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獲得大獎。她因此跟在2009年加入《Seventeen》的姐姐廣瀨愛麗絲一起當上該雜誌的專屬模特兒。其後除了模特兒的工作外,也有參與廣告演出[3]。
  • 是枝裕和出品的好電影,不止《小偷家族》一部喲!
    是枝裕和的細膩更多是來源於生活的細節,就像一杯平淡無味的白水,嘗過之後又仿佛嘗過了百般滋味。《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今年在國內上映的第二部影片,第一部是《第三度嫌疑人》也是他首次嘗試懸疑題材的作品,而且在國內也是限定上映的並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
  • 《海街日記》:黃梅時節家家雨,與你那時,日日晴
    海街日記四個姐妹,家庭雖然破碎,一顆簡樸良善的心將她們緊緊綁在一起。看過很多日本電影的觀眾,會被日本電影的治癒和清新打動,這種打動是發自內心的嚮往與迷戀,那麼是什麼打動了你呢?我們將從這部影片去看看日本文化的魅力。
  • 日本鎌倉是青春回憶,《灌籃高手》,《海街日記》同款打卡地
    在此,仿若掉回了動漫和影視中,打破了次元壁,身臨其境。來鎌倉,get《灌籃高手》和《海街日記》同款場景。《灌籃高手》同款:(鎌倉高校前)電車閘道口是櫻木花道和赤木晴子打招呼的地方。這裡拍照很有感覺,仿佛身處動漫世界。
  • 《海街diary》 夏日聽蟬
    大姐幸毅然決定了將鈴接回家中同住,這個因為父親的背叛而降生的同父異母的妹妹從此開始加入了他們小小的老舊庭院生活。影片改編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畫,導演是枝裕和在一種平淡質樸中完成了影片,《如父如子》裡也如此,但與之不同的是,《海街日記》由片名出發也該知道,它不是一段綿長連貫的故事,它是一個一個具體、無序、細小到甚至有些瑣碎的生活片段組成的影片
  • 暖心治癒電影《海街日記》,身世複雜的姐妹之家,青梅酒能解歲月愁苦
    今天喵喵要為大家分享一部暖心日本電影,我那個同父異母的姐姐《海街日記》,15年前小幸的父母離婚,與情人私奔,母親也離家出走後,三個女兒被扔給了在鎌倉的外婆。外婆年邁,七年前外婆也去世了,大姐小幸將妹妹佳乃和千佳拉扯成人。